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文轻武的“祖宗家法”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混战时期的五代十国,几乎是武人掌握的天下,而朝中那些文臣只不过是个陪衬而已,一般不会受到重用。在那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存在着一股重武轻文的风气。而自宋代建立以后,就立即开始实行新的治国方针:一种是以文治国,另一种便是重文轻武。因此,重文轻武的方针也逐渐变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也正是这一方针政策,奠定了宋朝文官政府的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他最初同五代时期的许多武人一样,崇尚武力而瞧不起那些文人儒生。然而,随着五代十国动乱局面的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赵匡胤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原来仅靠武将是远远不行的,不仅适应不了治理天下的需要,也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必须要从根本上来改变重武轻文的不良风气。

重文轻武,作为宋朝统治天下三百年之久的基本国策,是“祖宗家法”,无疑对当时的文化和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那么,赵匡胤在实施的过程中,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第一,削夺其权,也就是削夺地方藩镇的兵权。由原来的武官出任地方最高长官改为由文官出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匡胤曾经进行的两次“杯酒释兵权”。而文臣成为地方最高长官的例子,就可以追溯到赵匡胤平定荆湖之后。原来荆湖的支郡皆由节度使管辖,但是后来就变成了直接由中央管辖,而掌管州务的武将也由文官来取代。如此一来,就大大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中央集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当然,赵匡胤对文官也是有另一番安排的。首先,为了加强对文官的控制,他下令实行“三岁一易”的政策,即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吏在一个地方的任职时间不得超过三年;其次,别出心裁地设置通判制度,使其与知州等官吏共判事务,在一定程度上知州受到通判的限制,从另一个方面也起到了监督知州的作用。

第二,收夺地方财权,又称“制其钱谷”。自唐朝以来,地方节度使便掌控着大量的钱财,又被人们称之为“税赋留州”。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才废止了这个制度,新制度是这样的:地方除留出必要经费外,其余全部都要上交给中央政府。地方没有财权,就无法“屯兵自重”了,只有这样,“天下之权悉归朝廷”“四方万里之遥,奉尊京师”的新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正式确立了。

第三,收其精兵。宋朝建立初期,为了防止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赵匡胤采纳了谋士赵普的建议,不仅收回了节度使的兵权,还选拔各地的精兵到中央,由中央统一指挥,这就是宋朝的禁军制度。由于地方精兵都成了禁军,那么,地方剩下的那些战斗力较弱的军队就无法与中央抗衡了。当然,如果禁军控制不当的话,皇帝也会反受其害。因此,宋朝把禁军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率领;第二部分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率领;第三部分由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率领。也就是说,禁军实际上是由三个衙门统领的,总称“三衙”。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虽然三衙统率军队,但却没有调动方面的权力,调动权归属文官主持的枢密院。从表面上看来,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而实际上却是以文制武、重文轻武、权归中央。

第四,重视君臣。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礼仪,宰相同皇帝商议国事,皇帝都要赐予他们座位,还要在口头上赐“平身”二字,这便是三公坐而论道的“坐论之礼”。这种待遇表面上是宰相地位崇高的一种体现,但对皇权而言也有一定的阻碍和制约,对此赵匡胤心知肚明。为了改变对自己心理和权力产生制衡的做法,赵匡胤意识到自己应该要立刻着手去做一件事情了。

有一日早朝,待文武大臣们都汇报完自己的工作,一个个退到殿外时,赵匡胤突然叫住了将要走出殿门的范质。范质听到皇帝叫自己,立即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他刚坐下来,赵匡胤就递给他一份大臣的奏折,说:“你看这件事该如何解决才好呢?”范质连忙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而此时的赵匡胤也从龙椅上起身,向后宫走去。不一会儿,范质便看完了奏折,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大殿耐心地等待皇帝,可是他左等右等都不见皇帝出来。等了好一会儿,范质终于等不了了,就起身去找皇帝。就在这时候,赵匡胤正好走了进来。范质连忙坐下,可不曾想一下子坐了个空,回头一看,椅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人挪走了。范质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只好战战兢兢地站着与皇帝说话。也就是那天以后,在朝堂之上,即使是朝中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要站着与皇帝说话,而且这一制度一直被后来的各朝各代所沿用。

赵匡胤这一系列措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祖宗家法”,其本质是为了扩大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基础,保证自己江山的长治久安,其积极意义在于使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领。此外,赵匡胤还开始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并果断实行了“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还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彻底扭转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从而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看得出来,赵匡胤的重文政策,是在充分吸取五代十国时期的教训。

赵匡胤深知,以往政权频繁变更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权力过大,节度使拥兵一方,不受中央调遣,自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统一和社会安定。要想真正解决好权力的分配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也正是因为有谋士赵普的精心辅佐,赵匡胤才制定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三大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地方权力进行收夺,这样才算彻底改变了五代以来所形成的地方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的局面。 xzubAMgIYcOjzRQRskSKbiqe5gD6hAwwXA1c8dGN4AXGdXgg/xAZ99yt1+2IXi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