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凭借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然而,他并没有留下篡周的骂名,这或许就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他自己心里当然清楚,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夺取了后周政权。同样的,其他人也可能会采用同样的手段,来逼迫他退位。那样的话,他就会失去大好的江山。如何避免这个问题,不让到手的江山重蹈覆辙,成为他日后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所以,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对禁军的控制。

先来说当时一个叫李重进的人,他是后周王朝禁军统帅之一,后汉枢密使郭威第四姊福庆长公主之子。他是后周难得的将领之才,但是其最终的命运却十分可悲。这个李重进,亲身经历了后周的灭亡以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之后,李重进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器重。所以,在其建立北宋之后不久,就晋封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其实当初赵匡胤封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李重进从前生活在淮南一带,对于淮南的一些状况他比较了解。这样一来,也就减少了赵匡胤的治理负担。

李重进成为淮南节度使后,立即开始致力于淮南的经济建设。为了能够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他的确是付出了不少,想出了一系列的良策,也因此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同时,李重进担任淮南节度使一职,也为江浙一带的统治和管辖提供了便利。这也为李重进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参与叛乱的还有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他在当时也是一个厉害人物,是河东地区的“一把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经过一番折腾,赵匡胤终于平定了李筠、李重进两个节度使的叛乱。有一日,赵匡胤突然特意召见了他的谋士赵普,待他站稳之后,便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自唐朝末年以来,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朝代更替,没完没了地打仗,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是什么道理呢?我想要天下息兵,让国家长治久安,让百姓生活安乐,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您能有这样的考虑,实在是天地神人的福气啊!”赵普继续说,“自唐朝末年以来,战争不断,国家不得安宁,原因无其他,只不过是因为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大了,君弱臣强,自然就会产生叛乱。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唯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那么,天下就能安定了。”还没等赵普把话说完,赵匡胤就已经明白他的用意了。亲信果然是亲信,一个眼神就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随后,赵匡胤便精心设计了一场削夺兵权的盛宴。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凭借既能够说服他人,又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罢免了慕容延钊殿前都检点镇宁军节度使一职,让他出任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不仅如此,他还罢免了韩令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一职,让他出任为成德节度使,并授命石守信接替韩令坤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位。因为殿前都点检曾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担任过的职务,他心里总有一些阴影挥之不去,所以他做了这样一个决定:日后不再设置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

再来说石守信这些人,他们曾经都是赵匡胤的好朋友,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在赵匡胤兵变时立下过大功。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他们都相应地得到了升迁,而且执掌重兵,心中难免会有几分得意,走起路来都格外有精神。刚开始时,赵匡胤看在他们都是自己的好友,所以并不在意。但是赵普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长此以往,实在是不妥,于是,他曾经多次进言说:“我也不是担心他们会背叛您,但我觉得他们并不能有效地统领部下。如果他们的部下也贪图富贵,将来有一天联合起来拥戴他们,恐怕到时候,他们也会身不由己啊。”这一次,赵匡胤却把赵普的话着实放在了心上,或许只有这样的言辞才能刺痛赵匡胤的某根神经。为了避免兵变事件的重演,赵匡胤终于狠下心来,开始采取措施来解除这些人的兵权,以消除后患。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某一天,待晚朝结束后,赵匡胤便特意将石守信等禁军统领留下来喝酒。刚开始,君臣几人相谈甚欢。正当酒兴正浓的时候,赵匡胤突然放下手中的酒杯,并屏退了左右的侍从,然后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如果不是因为你们的出力,我是做不了皇帝的,因此,我从内心感念你们的功劳。可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呢。不瞒你们说,这一年下来,我每天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听到赵匡胤这番话,感到十分吃惊。在他们看来,身为一国之君,怎么也会有烦心事?于是连忙问其原因。赵匡胤继续说:“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呢?”听到这样的话,石守信等人才意识到赵匡胤话中有话,好像在暗示着什么,于是连忙叩首道:“陛下何出此言呢?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存有异心啊!”

赵匡胤说:“事实绝非像你们说的那样,我知道你们是肯定没有异心的,但如果你们的手下想要获得荣华富贵呢?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把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恐怕到时候也会身不由己了。”听到赵匡胤这番肺腑之言,石守信等人惶恐至极。他们也不傻,深知皇帝已经有所防备,现在这是杀鸡给猴看呢。如果他们日后被抓住了把柄,很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甚至还会连累家族的人。想到这里,他们一起跪在地上说:“我们都是武将,都是粗人,没有想到这一点,还请皇上能够指条明路。”

赵匡胤这才缓缓地说道:“人生在世,时光如白驹过隙,真正想要得到财富的人,无非就是趁着现在多多地聚敛钱财,以使后代子孙都能够免于贫困。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一个闲官,多置办一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基业,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我们君臣之间也就没有了猜疑。如此上下相安,岂不是一件好事?”石守信等人这才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一个个拜俯于地,大声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待酒席一散,大家也不敢再多言,各自回家去了。

赵匡胤的“鸿门宴”果然管用,第二天早朝时,石守信等人便一齐上书奏表,说他们年老多病,想要回家养病,希望能够辞去官职。赵匡胤心中大喜,大笔一挥,马上照准,解除了他们在禁军的职务,并赏赐给他们一大笔财物,以得人心。然而,赵匡胤还为自己留了一手,继续让他们任节度使一职,但又不让他们到地方赴任,而是允许他们一直待在京城。就这样,石守信等人过起了只拿俸禄、不做实事的惬意生活。与此同时,赵匡胤还下了一道命令,彻底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两个职位,并把禁军分为三部分,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组成,简称“三衙”统领。

当然,为了能够安抚石守信这几位故友,赵匡胤可谓是费尽了心思。除了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钱财外,还和他们用婚约来表示君臣之间毫无嫌隙。在谋士赵普的提点下,赵匡胤决定把在老家守寡的妹妹,即燕国公主许配给高怀德,他是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的儿子,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后来,赵匡胤又将女儿延庆公主和昭庆公主分别下嫁给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不仅如此,赵匡胤又替自己的三弟赵光美(赵廷美)做了媒,令其娶张令铎的女儿为妻。看得出来,赵匡胤为了收回兵权,的确是下了血本,费了一番周折。

没过多久,赵匡胤便将禁军的兵权彻底收回。一开始的时候,他打算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来统领禁军。因为符彦卿是后周世宗柴荣及皇弟赵光义(赵炅)的岳父,所以,赵匡胤对他还是十分信任和优待的。然而,当赵匡胤找赵普来商量此事时,却遭到了赵普的严厉反对。赵普认为,符彦卿的名位已经十分高了,不适合再掌握军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这一次赵匡胤根本听不进去:在赵匡胤看来,自己对符彦卿已经做到问心无愧,他根本没有理由会背叛自己。赵普看赵匡胤铁了心,于是继续反问道:“那么,陛下您为什么就能辜负周世宗呢?”赵普的这句话再一次刺痛了赵匡胤的某根神经,他开始沉默无语,而让符彦卿统领禁军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又过了一段日子,也就是在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外地的一些节度使纷纷进京朝见赵匡胤。赵匡胤在御花园接见并宴请了他们。在喝酒的时候,赵匡胤说:“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了,戎马一生,已经非常辛苦了,现在还要让你们不辞劳苦地驻守外镇,朕真是过意不去啊!”在场的节度使中有一位叫王彦超的人,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很会揣摩赵匡胤的心意。他听完赵匡胤在酒席上的这番话,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大声喊道:“臣本来就没什么功劳,长期以来承蒙皇上眷顾。现在已经老了,希望皇上能够可怜我这把老骨头,收回我的职务,让我回到田园安享晚年,臣也就知足了。”

说起这个王彦超,他曾和赵匡胤有过一面之交呢!早年时,赵匡胤曾经投奔过王彦超,但是却被拒之门外。这一次,他看到王彦超恰恰在朝廷之下,于是当面问他当年拒绝他的原因。王彦超说:“臣当时管辖的不过是区区的一个小镇,是容不下真龙天子的。如果皇上当时真的留在了臣的部队里面,怎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呢?由此可见,是天意不让臣收留皇上,是为了成全皇上今天的大业啊。”赵匡胤听了十分高兴,也就没有再跟他计较当年的那件事了。

听完王彦超的话,另外几位节度使顿时明白了赵匡胤的意图,也纷纷表示想要告老还乡。令人费解的是,诸多节度使中居然真有一个不开窍的,开始唠唠叨叨说起自己当年征战沙场的功勋。赵匡胤这下可不高兴了,冷声冷气地说:“这都是前朝的老账了,提它做什么?”这位愚笨的节度使只好不再继续磨叽下去了。

到了第二天,这些外来的节度使便在朝堂上正式提出了辞官的请求。赵匡胤自然也全部答应了,并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赵匡胤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立即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例如,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xwce5z70smtysLiliSeKRhHAIU1Mf9AJ2ePH5urmnhR0mr85KEns8jzg1yHIYo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