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文治国,埋下隐患

唐末至宋初的朝代更迭,成于武将之手,也败于武将之手,致使每个家族的统治都不能长久。为此,赵光义认为,一定要记住前车之鉴。于是,他决定把“以文治国”当做赵氏家族自始至终的统治策略。然而也正因他的这个决定,赵氏政权过于偏“文”,以至于那些武将不能保家护国,赵氏政权始终无法强于周边的其他政权,宋朝陷于不算最弱,又强不起来的尴尬局面。

自五代以来,赵光义是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其实他继位后也曾重武,但在多次伐辽惨败之后,就失去了往日的锐气,然后才转而重文,并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赵光义在位期间,扩大了取士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都远远超过了唐及宋太祖时期。为此赵光义还促进科举制度的日趋严密、完整,有效地防止了一些考官利用试卷作弊的现象。

不仅如此,赵光义还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五代时期,昭文馆、史馆、集贤馆被称为“三馆”,但是由于当时不受重视,三馆几乎快被荒废了;直到宋太祖时期,三馆的硬件条件仍然很不好。这些赵光义都看在眼里,他不仅亲自为三馆选定新址,还亲自规划,并重新命名为“崇文院”。在广泛搜求图书的同时,赵光义还先后组织了一批文人编纂了几部大型类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继位没多久的赵光义就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人编纂《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等书籍。这两部巨著与同时期的《文苑英华》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赵光义还亲自挑选人才,通过召见临问以观其才,凡优秀者都会予以提拔和重用。他对身边的大臣们是这样说的:“朕每每看见布衣缙绅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兴。”他每天很早就到长春殿受朝,听完百官的政务汇报后,也顾不得歇息,又接着来到崇政殿处理政事。可以说,赵光义执政还是非常勤谨的,有时候为了处理政务,就连吃饭都忘记了,要不是身边的侍从提醒和催促,他没准可以做到一天不吃饭,直到处理完所有政务。

说到宗教方面,赵光义的态度一直是宽容、不排斥的。北宋开国之后,为了争取南方各阶层的支持,赵光义对佛教采取了很好的保护措施。赵光义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因而才有意提倡,还特意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处修建寺庙,并在首都开封设译经院释译佛经。其实,北宋从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就已经在益州雕印大藏经,直到太宗时期才雕刻完成,印行了我国第一部佛经总集。据数据统计,宋朝建国时,各地的僧徒不过六万人,而到太宗时期,居然增加到二十四万人,数字确实惊人。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其实赵光义本人的态度是重道教、轻佛教的。

说起赵光义的执政方针,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宽松敦厚。在刑狱方面,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定,赵光义也为此花了不少时间,亲自处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京中设立审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审刑院交储大理寺,刑部断复,再交由审刑院祥议裁决。而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于皇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四月,赵光义下诏:“诸州大案,长吏不亲自处理,往往胥吏旁缘为奸,拖延经年不能结案。自今长吏每五日处理一次案子,查证确实者即可断案。”赵光义不想让全国有拖延的案件,还提出了这样一项规定:办案有三种时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需追捕而容易处理的最多不能超过3天;并且规定,对于那些需要进行讯问的囚犯,则应当聚集官署一同参与,不能交予胥吏随自己心情进行拷掠。

赵光义继位以来,便接受了唐五代以来宦官专权的教训。他对宦官驾驭甚严,绝对不允许他们干涉朝政。他这样说:“朕读前代史书,宦官干预政事,乃国家大忌,所以本朝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宣徽使就是参政的开端,只能授以别的职衔。”有一次早朝期间,待其他官员上奏完毕,当朝一位宰相突然发出提议:“王继恩对朝廷有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赏筹。”赵光义听完宰相的谏言,居然大动肝火,狠狠斥责了宰相一番。不仅如此,他还让别议官名,最后创了个“宣政使”的名目,这才肯授予宦官王继恩,之后这件事才算罢休。然而自此以后,赵光义内心还是一直没能过去,可见他对宦官的小心程度如何了。

正所谓“过犹不及”,达不到,固然不好,但如果做过了头,同样也会带来危害。宋朝一贯的“重文抑武”政策就是如此,它虽然消除了赵氏政权被武人取代的危险,但是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大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在抵御外族入侵的问题上埋下了隐患。

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和平时期以文治国,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也是顺应社会形势的举措。可是,赵光义却犯了矫枉过正的严重错误,过度抬高文人的地位,不断压制武将,结果只有一个:使得宋朝的军事力量萎靡不振,从而给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2doBXEOk0XnRHG4ZAWVvKF/aOjzpG/Lwjp7/my/5vh+VFesfHyfvoTBleXJJD4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