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

为理解一个人的思想,我们必须审视他的人际关系。一方面,人——人交往由宇宙本性决定,变幻莫测;另一方面,这种交往还受到社会制度,如团体或国家政治制度的约束。离开这些社会关系,我们将不能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的实质。

◎绝对真理

精神不能独立活动。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求似乎主导着精神发展的方向,而这些问题在无形中与我们的群居生活相互联系。群体的需求影响着个体,但个体却不能或极少影响群体需求。然而,静止的群居状态并不能决定个体的行为,个体行为的改变与群居状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相关。此外,我们往往难以跳出自身人际关系的圈子彻底地反思精神的本质。

为了跳出这个陷阱,人们只能接受我们群居生活的逻辑。这种逻辑仿佛是一种终极的绝对真理,只能在完善了具有缺陷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纠正人类缺点的基础上逐步领悟并获得。以上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物质分层原理的影响。他们认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和人类行为。“群居生活逻辑”和“绝对真理”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他们的说法。历史及对个体生活的观察(即“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因素造成了个体对社会经济系统的错误响应。为了逃脱系统惩罚,个体会想方设法地避免做出错误的响应,而我们关于绝对真理的观点能很好地帮助个体减少犯错。

◎群居生活的必要性

群居生活法则就像气候规律一样显浅易懂。天气的变化迫使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抵御寒冷,比如修建房屋等。人类只在特定群体和群居生活(我们不必理解它包含了哪些情况)中表现出强迫行为,比如在宗教活动中,群体崇拜使教堂的会众团结在一起。我们的生命诞生于冥冥宇宙,后来,随着人类社会和群居生活的发展,我们逐渐建立了社会法则和制度。所有人类关系都受群居需求的影响,而这种群居生活先于人性出现。人类文明史证明,离开共同生活这个根基,生命将不能延续,人类不能独立成长,必须依赖群体才能存活。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动物界的所有现象都证明了这个根本法则,数量单一的物种终归被淘汰,只有成群的物种才能赢得延续后代的战争。

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由于人类也不具备独立生活的强大能力,我们不得不认为人类也是弱小的动物之一。在没有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无力的反抗。它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在地球上存活。想象一下吧,你自己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带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人类是一个没有身体特长的多面手,我们既不在速度上占优势,也不在力量上占优势;我们没有食肉动物锋利的牙齿,也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更不能听到其他动物发出的微弱的危险警告。人性的作用正是通过一系列工具来保障人类生存状态的安全,包括我们的饮食习惯、身体特征和生活方式。

至此,我们明白,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特定的有利环境,群居生活创造了这些有利环境。它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形成群体和社会分工,个体与群体紧密相连,从而保证物种的延续性。只有通过社会分工(它被看作文明形式之一),人们才能确保合理地分配与生存至关重要的工具。当人类掌握了社会分工后,人类才能声称自己独立了。无论是痛苦的分娩过程,还是苛刻的婴儿抚养条件,都是为了保证婴儿存活。社会分工为这种持续性的照顾和关心提供了条件。想想我们经受过的疾病和痛苦,特别是在婴儿期遭受的疾病和痛苦,我们就会理解每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照顾是如此之多!我们也会对群居生活的重要性有一点儿认识。群体是延续人类生存的最好守卫者!

◎安全和适应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比其他生命形式更低等。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通常体现在人的意识层面,不断地刺激人类探索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方法。它还促使人们逃避那些恶劣环境而寻找舒适的环境。

追求群居生活的本能很好地体现了人性,它赋予我们保护自身免受恶劣环境伤害的工具——完善的心智。只有人类聪明的才智能够让如此弱小的生物极好地适应环境并获得安全感。让一名原始人通过自身防御机制,如角、爪子或牙齿征服自然,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具有完善心智的人会立即想起急救措施,并利用工具补偿肉体的不足。长期的器官功能不全感使人类开始预测未来危险,并发展了人类应对危险的能力。同时,它还赋予人类的心智以思考、感受和行动的特性。由于社会在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心智必须从一开始就与群居生活相适应。心智的所有特征都服从同一原则:群居生活的逻辑。

我们很自然地转入讨论下一个人类精神能力——逻辑思维,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它固有的普遍适用性。思维必须具有普遍适用的特征才能称之为有逻辑。善于言辞和思维清晰是群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的特征。语言行为明显具有社会起源的特征,同样它也必须具有普遍适用性。对那些过着独立生活的人来说,提高表达能力显然是徒劳的;但那些过着群居生活的人们必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群居生活的产物,是联系个体和群体的纽带。通过观察那些与他人交流甚少或在缺乏交流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证实表达能力具有社会起源。一些孩子可能会刻意与社会建立少数关系,而另外一些孩子甚至不会与他人建立关系。无论哪种情况下,他们要么具有表达缺陷,要么说话结巴,语言的学习诀窍对他们毫无意义。似乎只有在很好地建立人际交往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学习并保持说话的技巧。

表达能力深刻影响着人类灵魂的发展。逻辑思考的发生有赖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使我们建立各种概念,并区分不同事物的价值。只有当确定我们的思想不是只有我们自己能懂时,他人才有可能理解我们的思想。我们对美丽事物的欣赏得益于“对美的认知、理解和感受是普遍的”这一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考和观念,比如,推理、理解、逻辑、伦理和审美并非私有的,而是具有共同的社会生活起源。它们将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以延续人类文明。

◎社会感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保证人类生存安全的所有规则,包括法律条款、图腾和戒律、迷信和教育都必须适应群居生活的需要了!我们曾经在上文列举了一个宗教的例子,我们的结论是:适应群居生活是一种最重要的心理功能,它对个体和社会举足轻重。我们所谓的正义、正直和人性的闪光点,都只不过是人们在完成社会需求时产生的一种满足感。社会需求塑造了人类灵魂并指引着人类活动的方向,责任感、忠诚、坦率、诚实等美德只能从群体生活的普遍原理中衍生并维持,我们只有将个人放到群体中才能评判他的品行优劣。良好的品行,如获得科学、政治或艺术成就,仅当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时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个体行为,而评价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对普通大众的贡献大小。这种标准就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人类行为。他应该通过造福社会的方式完成当前任务并战胜困难;他应该将追求更强的社会感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我们同行卡尔·福特米勒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人“都必须遵守社会法则而生活”。

随着我们探讨的深入,您将愈发强烈地感受到,任何适应能力强的人都必定具有强烈的团体意识,而且他们必定时常运用完善自我的技巧。 wZNHyufvCWizmaspKN0nACqUsV3nWP9kv1ZumXBdGC818knNyxdQDDd3/p8i2o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