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童年的启蒙经历

从童年早期起,人们就开始在黑暗中探索“生活的意义”。即使是婴儿,也会小心翼翼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及这力量在环绕自己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快满5周岁时,儿童就已形成一套统一而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处理问题的独特模式。我们称之为“生活模式”。对于自己和世界所向往的发展模式,他们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深刻而持久的概念。此后,他们就会以一个稳定的统觉表(Scheme of apperception)来看待世界:接受某一经验前必须先解读,而解读也是与原本的人生观相一致的。即使这个人生观有严重错误,即使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会导致不幸和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人生观。

要修正人生观的错误,唯有重新考虑错误,认识错误,修正统觉表。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人会由于错误行事而造成严重后果,被迫修正人生观,成功地完成转变。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存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或延续旧的方式将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才可能会被迫做出改变。一般来说,修正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最好的方法是在受过心理学培训的专家的帮助下进行,因为他们了解这些意义,能帮助人们找到最初的错误,并提出一种较为合适的建议。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童年境遇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童年的不幸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有的人不会沉溺于这些不幸处境,除非这些经历有助于解决未来的问题。他觉得:“我必须努力摆脱这些困境,以保证我的孩子将来过得更好。”另外一种有类似经历的人则认为:“生活太不公平。其他人总是一帆风顺。世界这样对待我,我凭什么善待这个世界?”而第三种人可能会觉得:“因为我的童年如此不幸,所以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这三种人的想法会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要想改变他们的行为,只有先改变他们的想法。

个体心理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打破了决定论的说法。没有哪段经历是导致最终成败的直接原因。人生苦难的来源并非个人经历或所谓的创伤本身,而是来自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如果把某些特定的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我们必然会受到一定的误导。生活的意义并非由事情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身体缺陷

然而,童年的某些情境确实很容易导致错误人生观的形成,进而导致大部分失败行为的产生。首先我们要考虑身体有缺陷或幼儿时期得过疾病的儿童。这些不幸经历导致他们难以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贡献。除非亲密的人将其注意力转移,使其关注他人,否则他们很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且在当今社会,由于同龄人的对比、怜悯或挖苦,他们的自卑感还有可能会加重。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他们变得孤僻内向,失去正常生活的信心,甚至会觉得这个世界看不起自己。

我想,我是第一个着手研究器官有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所面临的困难的人。这门科学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并未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我寻找的是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把所有失败归咎于遗传因素或身体条件的证据。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小孩受到腺体的影响是一样的。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克服自身困难,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杰出的能力。

因此,个体心理学并不鼓吹优生论。许多为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在幼年时身体也存在缺陷。他们有的饱受病痛折磨,有的甚至英年早逝。然而,那些努力克服生理缺陷和外部困难的人,往往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困难磨炼了他们,使他们奋发向上。我们不能仅以生理表现来判断一个人是朝正途发展还是误入歧途。但是,许多身体有缺陷的儿童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有多少人理解他们的困难,因而他们大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在早年生活中曾因器官缺陷而感到压力的儿童中,发现了诸多的失败者。

溺爱

第二种经常造成人生观错误的情境是骄纵溺爱孩子。从小被溺爱的孩子受到的教育会使他认为,他的愿望就应该像法律一样被执行。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他就会受到重视,他会逐渐认为这种重视是与生俱来的。一旦他不再是众人注意力的焦点,其他人不再将他的感受当作第一要务,他就会倍感失落,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他所受的教育使他只问收获而不愿付出。除此以外,他没学到任何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周围的人对他百依百顺,这导致他失去独立性,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事情。他的关注点只在自己身上,永远学不会也不知道要与他人合作。当遇到困难时,他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乞求别人的帮助。他仿佛认为只要再次受到瞩目,别人就会意识到他是个特殊的人物,就会给他所有他想要的东西,他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社会上最危险的一类人。他们有些人甚至会严重破坏善良意志,表面上一副迎合世俗的“媚世”姿态,私下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攻击别人;如果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他们就会罢工。还有一些人会比较公开地进行反抗:当他们发现习以为常的关切和顺从不再唾手可得时,就会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他们认为社会对自己充满敌意,所以总是尽力报复他人。如果社会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事实上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他们会认为这就是被不公正对待的证据。这也是为什么处罚通常都没有效果,因为处罚只能让他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想法:其他人都在反对我。但不管是公开反叛还是暗中破坏,不管是用柔术去控制别人还是用暴力进行报复,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基于同一个错误的世界观。我们甚至会发现有人会因时而异,采取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但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他们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一枝独秀,成为最重要的人,得到想要的一切。”只要对生活意义的解读不变,他们所采取的任何方法都将是错误的。

忽视

第三种可能导致错误人生观的情境是忽视儿童。被忽视的儿童不知道什么是爱和合作,他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没有这些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他面对生活的问题时,会高估将要面对的困难,低估自己在他人善意的帮助下的应对能力。他自始至终认为世界对他很冷酷,更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赢得喜爱和尊重。

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无私公正的感情。母亲的第一个任务是让孩子感受到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其他人”,并且还要使这种信任感拓宽加深,使其涵盖孩子的整个生活环境。如果母亲没有完成第一个任务——获得孩子的关注、感情和合作,孩子将来就会很难产生社会兴趣和与周围其他人的合作。每个人都有对他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培养和运用,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如果说被忽视、被憎恨或不被期待的儿童可以归为一个类型,那么我们在研究这种极端例子时,可能就会发现他对合作熟视无睹、自闭、无法与他人沟通、完全无视所有可以帮助他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事。但是,我们已经发现,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儿童顺利度过婴儿期这一事实,可以说明他得到了一些关爱。因此,我们遇到的不是被完全忽略的孩子,而通常是得到较少照顾,或是在某些方面不被关注的孩子。总而言之,被忽略的孩子从未遇到真正值得信任的“其他人”。生活中,许多这类失败的孩子都是孤儿或私生子,我们通常将他们归类为被忽视的孩子,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

身体有缺陷、被溺爱和被忽视这三种情境容易使人对生活的意义得出错误的结论。几乎所有遭遇这三种情境的儿童都需要外界的帮助,以修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真正关心这些人,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能理解他们所有举动的含义,从中看到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npHIzo0byBdAcorXrdrwnp6w70srmBbxJ4Ed3BmNgt1HsnqTHyb7swXHt1xj3I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