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1] ,性本善 [2] ,性相近,习相远 [3] 。
苟不教 [4] ,性乃迁 [5] ,教之道 [6] ,贵以专 [7] 。
[1]初:初始。这里指人初生下来时。
[2]性:生性,天性。
[3]习: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习性、习惯。
[4]苟(ɡǒu):如果。
[5]迁:迁移,变化。
[6]道:方法。
[7]贵:最宝贵的。这里指重视、注重。专:专一,始终不懈。
人刚出生下来,本性都很良善,天性虽然相近,习惯相差却远。
如果不加教诲,秉性就会改变,教育要讲方法,贵在始终一贯。
此章说明人类本性是善良的,本性是好的,上天给予每个人善良的性格,只因后天各人习惯不同及受到所处环境影响,改变了善良的本性。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究竟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或是恶的,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但不能否定,后天教育对个人成长十分重要,因为儿童成长与外物接触,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教育就是恢复已失去的善良本性。例如,“贵以专”就是要求父母要以“公平”、“专一”的方法施教。父母若未能公平处罚,终会使家中父母教化未能贯切实行;也因为父母施教的方法相异,容易使子女产生错误的构想,以为自己偏向父母一方,就可以逃避处罚,这样导致家中父母施教未能落实执行,而子女也无所适从。
昔孟母 [8] ,择邻处 [9] ,子不学,断机杼 [10] 。
窦燕山 [11] ,有义方 [12] ,教五子,名俱扬 [13] 。
[8]昔:往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尊其为“亚圣”。
[9]择:选择。处(chǔ):指安家居住。据说孟母为培养孟子,曾三次搬家。开始他家与屠夫为邻,孟子便学玩杀猪的游戏;后来的邻居是专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孟子又爱上了吹吹打打;最后孟母将家搬迁到了学堂旁,孟子才开始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薰陶。
[10]机杼(zhù):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孟子有一次翘课回家,孟母非常生气,于是用剪刀剪断了织机上已经织好的布来警示教诲儿子。
[11]窦燕山:五代后周时人,名禹钧。因家居渔阳(今北京地区),地处燕山脚下,故号燕山。
[12]义方:指良好的家教。
[13]俱:全都。窦禹钧共育五子,因家教严格、教育有方,五个儿子相继科举登第,名扬于世。
昔日孟子母亲,安家慎选邻居,孟子翘课回家,停织剪布教育。
还有窦氏燕山,家教严格有方,培养教育五子,个个声名远扬。
此章以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母为求儿子与读书人交往,言行得以改变,便多次迁居;又借五代窦氏一门教子弟积德行仁义,终成为扬名后世的名门家族,强调父母及师长均要重视教育,也要培养德育。这样便可以成为子女及学生效法的榜样。由此可见,父母及师长不只是强调言教,也要身教。身教与言教并重,才可以培育后辈拥有良好品格。
养不教,父之过 [14] ,教不严,师之惰 [15] 。
子不学,非所宜 [16] ,幼不学,老何为 [17] ?
[14]过:过错。
[15]惰:懒惰,责任心不强。
[16]宜:应该。
[17]何为:做什么,怎么办。
抚养而不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而不严格,老师要负其责。
孩子不肯学习,确实太不应该,小时如不努力,到老能干什么?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此句为千古传诵的教学警句。“养不教,父之过”一句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已指出,要使子女成才,或培养儿女有良好的品德,这不只是学校教育的工作,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家长与子女日常生活接触甚多,不少家长也是子女学习的模范,由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配合。
家长不只是供养子女,也要教育子女。这种教育不只是言教,也要身教。以现今的香港情况而言,不少家长多聘请家庭佣工,把照顾子女的工作全由家庭佣工处理,自己却以终日工作及奔忙为借口,忽视了与子女相处的时间。亲子相处时间日少,子女多依赖佣人,听佣人的话多于父母,父母未能进行身教及言教;又或一些父母认为给子女于假日和放学后安排很多课外活动,子女便可以学习多方面知识,但要知道适当的课外活动能建立子女多元性格及处世技巧,但过量则会使学生感到吃力,弄巧反拙,使学生讨厌课外活动。
此章也说及严教的问题,今天此课题也引起不少讨论。怎样才是“严教”?今天父母及师长已不赞成采用体罚了,但也可以重视赏罚制度,把赏罚制度视为“严教”的一部分,赏罚分明以增加教学的成效。至于恩赏方面,不应只提供儿童金钱的报酬,否则只会使儿童错误地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玉不琢 [18]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9]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20] ,习礼仪。
[18]琢(zhuó):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19]义:道理,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20]亲:亲近,尊敬。
玉石不加雕琢,不能成为器物,人不通过学习,不会明白事理。
所以作为儿女,就要从小时候,培养其尊师敬友,严格学习礼仪。
此章说明人的一生中学习的重要,也相通于今天教育强调的终身学习。灌输终身学习的信息要从儿童教育做起,使儿童尽早明白学习的重要。他们长大后,自然会自动自觉学习。另外,年长后,学习能力及记忆能力也较儿童及青年缓慢,因此儿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一句,强调了儿童教育对整个人生学习历程的重要,但不可以强迫学习。父母为子女安排课外活动时,需要定期检讨子女求学的心理及进度,看看这些课外活动是否太多,否则子女会讨厌学习某一类知识。
此章也强调学习一套正确的道德判断价值和伦理思想的重要。今天教育心理学家已多谈及儿童教育与日后成长、性格培养甚有关系,儿时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终身发展,故父母应让儿童亲近有良好品德的朋友,以及学习礼仪。儿童对社会发生的事情及人事复杂尚未了解,加上儿时的性格也容易受朋辈影响,故由父母给予择友的意见是很重要的。但要注意儿童性格上较为反叛,父母先是从旁观察,并给予意见,不令儿童反感,否则只会导致亲子关系不好,儿童更不会向父母谈及他们所交的朋友。
至于礼仪知识,家长教导时要因时制宜。礼仪就是代表一种纪律,儿童学习纪律时,要学习纪律的原意。
香九龄 [21] ,能温席 [22] ,孝于亲,所当执 [23] 。
融四岁 [24] ,能让梨 [25] ,弟于长 [26] ,宜先知 [27] 。
[21]香:黄香,东汉时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九龄:九岁。
[22]席:炕席,卧具。黄香九岁时就知孝顺父母。夏季炎热,他先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日寒冷,他就用身体暖热父母的卧具被褥。
[23]执:做到。
[24]融:孔融,东汉末鲁(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25]让:谦让。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则挑最小的吃。
[26]弟(tì):同“悌”,指弟弟敬爱哥哥。长(zhǎnɡ):兄长。
[27]知:明白。这句是说从小就应该明白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道理。
黄香不过九岁,能替爹妈暖被,孝顺生身父母,子女理当如此。
孔融年仅四岁,就懂让梨兄辈,弟弟敬爱兄长,从小就要明白。
此章说明教以孝悌,教导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的重要。
家长应教导儿童学会尊重他人,尊重长幼秩序,以礼让为先。家庭乃社会的缩影,待儿童成长后,他们自然懂得尊重他人及社会秩序。当然,首要的条件就是为父母的,为兄及姊的,也要尊重子女及弟妹的意见、行为及喜好,这样可让家庭生活更融洽。摩擦减少了,家庭纷争自然日少。推而广之,待孩子成长处世,自然以谦逊待人,更容易与他人交往。
首孝弟 [28] ,次见闻,知某数 [29] ,识某文 [30] 。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31] 。
[28]首:首要。弟:同“悌”。
[29]数:数目,算术。
[30]文:文字,文章,文理。
[31]千而万:一到十是基本数位,按照十进制算术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累计下去可以无穷无尽。这里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如此,基础非常重要,从少到多逐渐积累,就能最终成功。
做人首讲孝悌,其次增广见闻,学会数目加减,认读文字文章。
这样从一到十,十十相加成百,十百变为一千,十千能成一万。
此章进一步补充说明为学以品德修养为本,再教导专业知识,这也是为学的次序。待儿童品德建立后,便教导基础及专业知识,可以先教导学生语文、数学及历史文化知识;教导儿童认识一至十的数字,乃至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及万位等概念;也教导儿童自然环境的知识,如日月星辰。儿童教育由家庭开始,由此向外扩展,进一步待儿童日渐成长,也有了向四周学习的习惯。
三才者 [32] ,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 [33] :君臣义 [34] ,父子亲,夫妇顺 [35] 。
[32]三才:指天、地、人。
[33]纲:纲领,法则。“三纲”是汉儒董仲舒最早提出的封建时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4]义:应当遵守的规矩法度。
[35]顺:和顺,和睦。
古人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与人,古人所称“三光”,是指日、月、星辰。
古人提出“三纲”:规范君臣礼义,要求父子相亲,夫妻和顺不弃。
此章补充说明儿童为学的次序。儿童从家庭学习开始,再推展至从四周环境学习,从日常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及景物学习,层层渐进。日月星辰均是天空的自然现象,地动山移是地上的自然现象,均为儿童能接触到的东西;也可教导儿童不同的时节及自然现象,让他们明白衣着礼仪,以及遇到阴晴及自然灾害时要做出的应变技巧。
同时,此章甚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谈及教导“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不少人以为这是盲目地要求子女、妻子及下属,向父母、丈夫及上级服从,认为此是不合情理的。其实此句更深层的意义,不是要求盲从,而是强调彼此相处之道要有情有义。父母要爱护子女,子女才能表达孝敬;丈夫要爱护妻子和家人,妻子才能事从;上级要关爱及体谅下属,不作无理要求,下属才会尊敬上级。各阶层的从属,并非盲目服从,而是要求彼此抱着友爱、关怀及体谅的情义交往。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36] 。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37] 。
[36]运:运行。穷:穷尽,终止。
[37]应(yìnɡ):对应。中:中央。这里是说南、北、西、东四个方位以中央为基准互相对应。
说到春天夏天,还有秋季冬季,一年四个季节,反复循环不息。
至于南方北方,加上西方东方,对应成为四方,基准在于中央。
此章补充说明教导儿童向四周学习日常环境的知识与方位知识。父母及师长要使儿童明白四时变化不断,进而学习了解方位知识,因为在陌生地方找到方位,才不会迷路;了解地方方位成为求生技能,也使儿童明白自己站立的地方为中央,中央地方确立,再了解环绕中央四周的方向。在现代,就是教导学生学习及运用指南针及看地图。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 [38] ,本乎数 [39] 。
曰仁义 [40] ,礼智信 [41] ,此五常 [42] ,不容紊 [43] 。
[38]五行(xínɡ):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常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39]本:本源,根源。数:天数,天理。
[40]仁:仁爱。义:应该遵守的道义。
[41]礼:礼仪,礼节。智:有才智,晓事理。信:诚实守信。
[42]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法则。常,常规,准则。
[43]紊(wěn):紊乱,改变。
日常所见水、火,加上木、金与土,五行相生相克,一切本有规则。
古人倡导仁、义,恪守礼、智、诚信,此被称作“五常”,不容紊乱违背。
此章说明教导儿童金、木、火、水、土五行知识及仁义道德知识的重要。实际上,首句不只是教导五行的内容,而是万物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教导儿童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知识,使其建立一套道德价值标准。仁、义、礼、智、信均是自古至今人们常守的规则及修身的依据,因为社会秩序构成也是以此五种德性为本,故五常是不容紊乱的。此外,五常的道德意义可以概括为现代的自由、善良、公平、关爱、正义及尊重他人等各方面的特质,也是组成全球伦理秩序的重要特质。人们若以仁、义、礼、智、信为律己律人的修善德行,便可以促成个人与群体和睦相处,而我们由成就个人的德行向外推展,自然能成就社会德行,达到推己及人的应世态度。
稻粱菽 [44] ,麦黍稷 [45]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46] ,此六畜,人所饲。
[44]粱:古人也称粟(sù),即谷子,去壳后叫做小米。菽(shū):大豆,也泛指豆类。
[45]黍(shǔ):黏谷子,去皮后北方称做黄米子。稷(jì):一种谷物,古代对其形态记载解释不同,可泛指粮食作物。
[46]豕(shǐ):猪。
水稻、小米、大豆,小麦、黏谷、高粱,以上合称六谷,是人生存的食粮。
有马有牛有羊,有鸡有狗有猪,上面六种牲畜,人们家家饲养。
此章谈及教导儿童日常食物及家畜的知识,因为儿童了解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知识,有助其应付日常生活。今天很多父母只生育一个孩子,疼爱家中独生子女,又聘请佣工照顾子女的日常起居饮食。甚至有报道指出,有些父母在子女十岁时,仍命佣工每天午饭及晚饭时间,把食物喂给儿童,不让儿童学习自理。待子女成长后,父母或出外工作,未能相伴,独生子女既不懂得照顾自己,面对困难也不懂自己解决。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 [47] ,七情具 [48] 。
匏土革 [49] ,木石金 [50] ,丝与竹 [51] ,乃八音 [52] 。
[47]恶(wù):厌恶,憎恨。欲:欲望,贪念。
[48]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七情。具:具备。古人认为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人人具有的感情。
[49]匏(páo):匏瓠(hù),属葫芦类,古人用来制作匏笙、匏琴等乐器。土:黏土,这里指陶制吹奏乐器埙(xūn),上有一到三、五个不等的音孔。革:皮革,这里指鼓一类的革制乐器。
[50]木:指柷(zhù)一类的木制打击乐器。柷,形状如方形漆桶,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石:指磬(qìnɡ)一类玉石制作的敲击乐器。金:指锣、钟、钲(zhēnɡ)、钹(bó)等金属制作的乐器。
[51]丝:指琴、瑟(sè)、琵琶等丝弦类乐器。竹:指笛子、排箫一类吹管乐器。
[52]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合称“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高兴叫做喜悦,生气叫做愤怒,悲痛叫做哀伤,害怕叫做恐惧,倾慕叫做心爱,讨厌叫做憎恶,贪念叫做私欲,七情人人具备。
匏笙、陶埙、皮鼓、木柷、石磬、金钟、琴瑟、笛箫乐器,八类统称八音。
此章除了谈及教导儿童学习日常生活用品及音乐知识外,也要求父母及师长了解学童的心智及情感发展,让儿童知道个人情感的特点。今天很多心理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已指出,教导儿童学习时要注意儿童的情绪发展,多注意儿童喜恶,当然不一定要全依儿童的喜恶而放弃严教,但在施教前若能多考虑儿童心理及学习情绪,必然在教学上取得美好的成果。
高曾祖 [53] ,父而身 [54]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55] ,乃九族 [56] ,人之伦 [57] 。
[53]高: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曾:曾祖,祖父的父亲。祖:祖父。
[54]父而身:从父亲到自身。
[55]玄:玄孙,自身以下第五代。曾:指曾孙,孙辈的孩子,自身以下第四代。
[56]九族:九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身、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世。
[57]伦:辈分,排列次序。古人特别看重家族延续、血缘血统关系。
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生下我身,我再生我儿子,儿子又生我孙,由自己的子孙,再生曾孙、玄孙,传宗接代九辈,延续繁衍不停。
此章谈及教导儿童人伦秩序的重要,因为儒家思想强调由个人及家庭进行教导,待个人修善行,自可以成就社会秩序,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依今天教育学而言,此言也是对的。因为儿童在家中尊重长辈,就是礼貌,此也是遵守家中的人伦秩序。一家的人伦秩序确立后,每当出外应世时,便能尊重社会上各人的辈分、地位及喜好。
父子恩 [58] ,夫妇从 [59] ,兄则友 [60] ,弟则恭 [61] ,长幼序 [62] ,
友与朋 [63] ,君则敬 [64] ,臣则忠,此十义 [65] ,人所同。
[58]恩:恩情,有情义。
[59]从:顺从,和顺。封建伦理关系中注重夫权,认为妻子顺从丈夫,家庭就能和顺。新式家庭则强调男女平等。
[60]友:友爱。
[61]恭:恭敬。
[62]长幼序:指年长与年幼之间要有尊卑次序。
[63]友与朋:古人将有共同志向者称作“友”,有同样德行者称作“朋”,后来则总称作朋友。
[64]敬:敬重,尊重。
[65]义:指应当遵守的道德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
父子间重恩情,夫妇间应和顺,兄对弟要友爱,弟对兄要谦恭,长与幼讲尊卑,朋与友守信用,君对臣应尊重,臣对君须忠诚,上十义是准则,人与人同遵循。
此章可以补充前文所言,说明父母子女的相处是有条件的,当然此条件不是利益关系,而是互相尊重。若父母终日指骂子女,却不是合理及合法的,子女也应反对这些父母的教导。文中强调父对子表示爱意及关怀,尽父亲的责任,子对父便示孝;若丈夫能照顾及多关怀妻子,妻子便依从丈夫;兄长关怀弟弟,弟便友爱及恭敬兄长;君主礼敬臣子,臣子便效忠君主;上级重视下级的需要,下级便尊敬上级;朋友也要互相关怀,自然可以互相友爱及支持。以上关系全是建立在互相关爱及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故不是一种盲目或不合理的服从关系。
凡训蒙 [66] ,须讲究 [67] ,详训诂 [68] ,名句读 [69] 。
为学者 [70] ,必有初 [71] ,小学终 [72] ,至四书 [73] 。
[66]训蒙:指对幼童的启蒙教育。训,训诫,教导。蒙,蒙昧无知。
[67]讲:讲解。究:追根究底,彻底弄清楚。
[68]详:细说,使完全明白。训诂(ɡǔ):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也叫“训故”、“故训”。
[69]句读(dòu):文章中应当停顿的地方,完整的句子为“句”,句子中较短的停顿为“读”,后代称作标点。
[70]为(wéi)学:进行学习,做学问。
[71]初:指刚开始学习。
[72]小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编有以此为内容的童蒙读本《小学》一书,影响较大。
[73]四书: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也是士子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
幼童启蒙教育,必须讲析清楚,细说字源词义,让其明白句读。
人们读书求学,夯实最初基础,小学内容学好,才能研读四书。
此章从个人修身及品德教育,引向教导儿童基础及专业知识。中国传统素重视经学知识的培训,经学知识为修身及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所以作者强调教导学童认识中国文字结构的重要。从学习文字结构到了解句子的意义,可先教导儿童学习句读。而古代经籍没有标点符号,故儿童成功断句,便可知他们对句义的了解程度。
《论语》者 [74] ,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75] 。
《孟子》者 [76] ,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74]《论语》:孔子学生辑录孔子及其一些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5]善言:有启迪、教益的言论。
[76]《孟子》:书名,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为,讲述道德仁义等儒家思想。总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其弟子、再传弟子辑录。
儒家经典《论语》,全书二十篇,都是孔门弟子,师生哲言辑录。
孟门经典《孟子》,全书总共七篇,宣讲道德修养,阐说仁义思想。
作《中庸》 [77] ,子思笔 [78] ,中不偏 [79] ,庸不易 [80] 。
作《大学》 [81] ,乃曾子 [82] ,自修齐 [83] ,至平治 [84] 。
[77]《中庸》:儒家重要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战国初思想家。
[78]子思:孔伋字子思。
[79]中不偏:“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80]庸:平常。易:改变。“中庸”是说个人修养要做到平和适度,力求和谐,社会也能由此安定。
[81]《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
[82]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著名弟子,春秋时代鲁国人。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作者也可能是其后学。
[83]修:修身。齐:整治。
[84]平:指平定天下。治:指治理邦国。《大学》强调品德修养,指出先要修养自身品性,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才能治理好邦国,并最终做到平定天下。
四书之一《中庸》,出自子思手笔,“中”谓不偏不倚,“庸”是平和不变。
四书另有《大学》,作者当是曾子,主张修身治家,方能安定天下。
此章教导学童读中国传统经典,也就是先教导《论语》及《孟子》,再教导《中庸》及《大学》;既教导儒家经典,也强调教导学童个人修养德性的重要。
《孝经》通 [85] ,四书熟,如六经 [86] ,始可读。
《诗》《书》《易》 [87] ,《礼》《春秋》 [88] ,号六经,当讲求。
[85]《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可能是孔门后学所著,论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
[86]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今《乐经》已失传,或认为《乐》非独自成书,而是包括在《诗》、《周礼》之中。
[87]《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保存了古代诗歌三百零五首。《书》:《尚书》,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成书。《易》:《周易》,也称《易经》,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相传是周人所作。
[88]《礼》:《礼经》,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亦称《周官》,搜集周王室及战国时代官制、社会制度并添附儒家政治理想汇编而成,据传是周公所作,实应为战国时代作品。《仪礼》据说是孔子采集周代留传下来的礼而编辑成书,全书十七篇,内容包括士冠、乡饮、聘礼、丧服、祭祀等基本礼仪,是历代制定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礼记》原是解释《仪礼》的资料汇编,内容多采自先秦旧籍,为西汉戴圣所编,世称《小戴礼记》。另有西汉戴德辑本,称作《大戴礼记》。后代“六经”中的“礼”,一般多指《礼记》。《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籍整理删订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孝经》融会贯通,“四书”熟习通晓,再如典籍“六经”,开始研读其奥。
《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再加《春秋》,号称儒家“六经”,应当讲习探求。
此章是教导学童读中国传统经典。今天,有些学者质疑向儿童教导四书五经的知识是否太深奥,其实主要看教导知识的父母及师长是否能深入浅出地引介,并运用现代的思想来印证典籍的知识。
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背诵是不好的,儿童只知背诵未必明其句义。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背诵也有一定作用。儿童背书时,既有朗读,又能心读,更能够学习句义,把前人言论默化心中。当然,若能先明句义,再配合背诵必然更佳。儿时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影响日后成人思维,不少成人仍记得小学及中学背诵过的课文,就是儿时学习文章时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连山》 [89] ,有《归藏》 [90] ,有《周易》,三易详 [91] 。
有典谟 [92] ,有训诰 [93] ,有誓命 [94] ,《书》之奥 [95] 。
[89]《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又称《连山易》。
[90]《归藏》(cánɡ):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
[91]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书合称“三易”。详:详尽,知详。指掌握了“三易”也就弄懂了以“卦”的形式解释宇宙、人事万物回转变化的道理。
[92]典:《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典章制度。谟(mó):《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大臣谋士为君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
[93]训:《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贤臣劝诫训导君王的言辞。诰(ɡào):《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的政令通告。
[94]誓:《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辞。命:《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对大臣的训令。
[95]《书》:指《尚书》。奥:深奥难懂。因为《尚书》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所以连唐代文学大家韩愈都感叹其“诘(jí)屈聱(áo)牙”,艰涩拗口。
伏羲著有《连山》,黄帝又作《归藏》,两书加上《周易》,万物变化知详。
《书》载典章、谋略,君臣言行、政令,征伐誓言、训令,文字深奥难懂。
此章提出借教导《周易》及《尚书》,让儿童学习变易及典章制度的知识。要知儿童掌握了修身的道理及知识后,便能修善德善行;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多变化,故也要教导儿童适当顺应时势改变,做出更改计划的方案,这样才能教会儿童在掌握善德及善性的道理后,又能依不同事情及环境作出改变。还有,《尚书》内容为古代典章制度的政府档案,儿童阅读这些典章自可以了解古代礼制,也明白维持社会秩序的道理,待儿童成长后接触社会,便可以印证所学,进一步明白制度变更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我周公 [96] ,作《周礼》,著六官 [97] ,存治体 [98] 。
大小戴 [99] ,注《礼记》 [100] ,述圣言,礼乐备 [101] 。
[96]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
[97]六官:《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讲述周代典章制度。据说《周礼》为周公所著,实际上成书于战国,故其中也含有战国的相关内容。
[98]存:保存并使后人知晓。治体:国家政治体制。
[99]大小戴:指西汉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
[100]注《礼记》:《礼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它有两种辑录本,由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由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现在通行的本子是《小戴礼记》,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为之作疏。
[101]备:齐全,详尽。这句意思是《礼记》为后人了解前代礼乐制度提供了详备记载。
有我圣贤周公,为国制定《周礼》,分列六类官制,留存周代政体。
戴德戴圣叔侄,搜录编辑《礼记》,叙述圣人言论,礼乐制度齐备。
此章明言教导《周礼》的意义,主要希望让儿童明白古代民间礼俗的要义。今人往往批评古代礼仪繁琐,已不合时宜。其实,此章主要指出教导儿童了解古代典章制度,使其明白典章制度变更的原因。此与时代发展甚有关系,而不是只要求儿童背诵古代典章的条文。
曰《国风》 [102] ,曰《雅》《颂》 [103] ,号四诗 [104] ,当讽咏 [105] 。
[102]国风:又称“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共十五个诸侯国与地区的一百六十首诗歌,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103]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三十一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聚会宴享时的乐歌,有七十四篇。颂:朝廷、诸侯、贵族们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分《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共计四十篇。
[104]四诗:指《风》、《小雅》、《大雅》、《颂》。一说是指《风》、《雅》、《颂》、《南》(《周南》和《召南》的合称),这里指《诗经》。
[105]讽咏:吟诵。咏,有节奏地声调抑扬地唱诵。
民间歌谣《国风》,朝会祭祀《雅》、《颂》,《诗经》号称“四诗”,应当击节吟诵。
此章明言学童应学习《国风》、《雅》、《颂》,其实不只是阅读以上《诗经》体例内容。古人已指出若能广泛阅读《诗经》,便可以多了解宇宙的知识,也就是从以上书籍可以使儿童获得广博知识。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 [106] ,别善恶。
三传者 [107] ,有《公羊》 [108] ,有《左氏》 [109] ,有《谷梁》 [110] 。
[106]寓:寄托,隐含。褒贬:评论好坏。以上是说随着周朝衰落,《诗经》的微言大义也被世人遗忘冷落,于是孔子依据鲁史整理修订《春秋》。《春秋》文字简短,据说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褒贬和各国当政者善恶行为的分辨讽喻,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107]传(zhuàn):解释经书的文字。“三传”是指解说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108]公羊:《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
[109]左氏:《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
[110]谷梁:《谷梁传》,也称《春秋谷梁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谷梁赤撰。
《诗经》大义沦丧,《春秋》继之而作,文字寓含褒贬,目的辨别善恶。
“三传”阐释《春秋》,一是《春秋公羊》,二是《左氏春秋》,三乃《春秋谷梁》。
此章说明教导儿童明白《春秋》三传的意义。一方面,教导儿童明白文学作品与时代发展有互动关系,由于历史繁多,未能以简单言语的《诗经》书写,故以长篇文字解说及记载历史,由是出现《春秋》一类的文学及历史作品;另一方面,教导学童了解《春秋》三传的内容,既可以学习东周及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使学童明白典章制度的内容和发展。
经既明 [111] ,方读子 [112] ,撮其要 [113] ,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114] ,文中子 [115] ,及老庄 [116] 。
[111]经:指儒家经典。
[112]子:诸子百家著作。
[113]撮(cuō):撮取,选择归纳。要:要点,要旨。
[114]荀:荀子,名况,战国著名思想家,著作有《荀子》。扬: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除擅长作赋外,经学、小学造诣亦深,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115]文中子:隋代王通的私谥。其子福郊、福畤模拟《论语》辑录王通语录的书称《中说》,亦称《文中子》。
[116]老:老子。老子及其著作《老子》的年代争议较大,通行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或战国时代人。《老子》一书分道经、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庄:庄子。战国时代人,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著有《庄子》。
经书读懂之后,方可再读诸子,选择归纳要旨,熟记事缘因果。
诸子名家五子,包括荀子、扬子,文中子即王通,以及老子、庄子。
此章说明教导儿童学习及明白哲理,从中也可见教导儿童为学的次序,要待儿童学习及掌握较为实在的文化及典章制度知识后,在已有的文化基础知识下,进一步教导先秦哲学著作,故说,“经既明,方读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 [117] ,知终始 [118] 。
自羲农 [119] ,至黄帝 [120] ,号三皇 [121] ,居上世 [122] 。
[117]考:考究,考据。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脉系关系。
[118]终始:指王朝盛衰兴亡及原因。
[119]羲(xī):伏羲氏,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他与妹妹女娲氏相婚产生了人类。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并制作了八卦。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一说神农即炎帝。
[120]黄帝: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相传他曾打败炎帝,击杀蚩尤。舟车、文字、音律、算术等据说都是由他发明创造的。
[121]三皇: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这里指伏羲、神农、黄帝。
[122]上世:远古时代。
经书、子书贯通,接着再读史著,考究朝代世系,了解兴衰始末。
远自伏羲、神农,再至轩辕黄帝,后人尊称“三皇”,所处时代远古。
此章说明教导儿童读经书及哲理书籍后,再读历史。读历史可以明白一朝一代治乱兴衰的道理。为什么要待获得经学及哲学的知识后,才学习历史知识呢?因为经学知识使儿童明白维持社会文化价值及秩序的重要,而哲学典籍可以扩阔学童的思维,增加学童批判思考的能力。若能再在这些基础知识上,进一步观历史以明白时代转变的原因,从中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变更的道理,这样一纵一横,既具宏观知识,也具微观知识,儿童便能够全面思考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面貌,也明白朝代兴衰的道理。
唐有虞 [123] ,号二帝,相揖逊 [124] ,称盛世。
夏有禹 [125] ,商有汤 [126] ,周文武 [127] ,称三王。
[123]唐: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领袖。相传他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有虞:虞舜。
[124]揖逊:禅(shàn)让王位。传说唐尧对虞舜进行了三年考核后,推选舜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舜继位后,又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人。
[125]禹:传说中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十三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舜死后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
[126]汤:又称成汤、大乙等,商王朝的建立者。
[127]周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为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曾遭商纣王囚禁。统治期间,国势逐渐强盛。其子武王,姬姓,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传说唐尧、虞舜,自古号称二帝,选贤禅让王位,史称太平盛世。
夏有治水大禹,商有开国成汤,周有文王、武王,举世称颂三王。
此章说明中国传疑时代的历史文化,上古史中唐虞及三王五帝史事,在今天学术研究成果而言,乃是传疑时代,可以作为传说故事。父母及师长运用此课题教学时,可以多向儿童谈及这些传疑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此可以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也可使他们明白中国文化精神,增加学童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
夏传子 [128] ,家天下 [129] ,四百载 [130] ,迁夏社 [131] 。
汤伐夏 [132] ,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133] 。
[128]夏传子:夏禹开始将王位传给儿子,不再选贤禅让。
[129]家天下:天下从此成为一个家族所有。
[130]四百载:从夏禹开始到夏朝灭亡共四百三十余年。
[131]迁:迁移,改变。这里指王朝覆灭。社:社稷,指国家政权。
[132]伐:讨伐。商汤任用贤臣伊尹执政,不断积聚壮大力量,最后一举灭夏,夏朝末代暴君桀出逃而死。
[133]纣:纣王,商朝末代国君,荒淫暴虐。从商汤立国到周武王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共计六百四十余年。
夏禹传位于子,天下归其家有,历时四百余载,夏朝最终覆亡。
商汤赶走夏桀,建立国号为商,商朝六百余载,至纣自杀国亡。
此章主要讲述夏朝的发展,更谈及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的史事。师长教导时,可以运用《封神演义》中谈及纣王、妲己及诸神的故事,又可以引述雷神、二郎神、哪咤的故事,增加儿童对夏朝史事的兴趣。
周武王,始诛纣 [134] ,八百载 [135] ,最长久。
周辙东 [136] ,王纲坠 [137] ,逞干戈 [138] ,尚游说 [139] 。
[134]诛:诛杀。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会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纣,取得牧野大捷。纣王兵败自焚。
[135]八百载: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立国,至公元前二五六年周赧(nǎn)王时被秦昭王所灭,周朝共历三十四王,八百余年。
[136]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镐(今陕西西安沣河以西)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辙,这里指代车,意思是搬迁。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平王东迁,历史上称平王东迁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又可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137]王纲:王朝的统治。坠:衰落。这句是说东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各国诸侯。
[138]逞干戈:炫耀武力。指诸侯纷纷称王称霸。
[139]尚游说(shuì):谋士、政客凭借口才劝说各国诸侯采纳他们的计策主张。尚,崇尚。
武王起兵伐商,纣王兵败自戕,周朝国运最长,历时八百余载。
自从平王东迁,周室开始衰败,诸侯炫耀武力,谋士鼓吹游说。
此章谈及周朝历史文化。师长教导此课题时,可以多述周建立封建制度,周公旦制礼作乐,巩固周室的故事。此外,也因周行封建制,导致春秋时地方势力的出现,可见制度有其善,也有其弊,必须因时制宜。同时,师长也可以引导儿童讨论欧洲也曾出现封建制度,并指出中国与欧洲封建制度的异同。
始春秋 [140] ,终战国 [141] ,五霸强 [142] ,七雄出 [143] 。
嬴秦氏 [144] ,始兼并 [145] ,传二世 [146] ,楚汉争 [147] 。
[140]春秋:指公元前七七〇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这段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141]战国:指公元前四七五年至公元前二二一年这段时期,因当时各诸侯国间连年战争而得名。
[142]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五个春秋时代霸主。
[143]七雄:战国时代七个强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144]嬴秦氏:秦国国君嬴姓,所以秦也称嬴秦,这里是指秦始皇嬴政。
[145]兼并:并吞。秦王嬴政十年间先后消灭了其余战国六强,于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秦王朝,并自称始皇帝。
[146]二世:秦始皇儿子,名胡亥,继承始皇为二世皇帝。
[147]楚:楚霸王项羽。汉:汉王刘邦。争:争权。秦传至二世,天下又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东周前期春秋,后期称作战国,春秋五霸逞强,战国七雄鼎立。
嬴政即位秦王,开始并吞六强,可叹仅传二世,项羽、刘邦争王。
此章介绍了春秋五霸,历经战国及秦统一,终至秦亡及楚汉相争的历史。师长可以教导儿童了解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朝,其筑长城等工程均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也造就中国长城文化,划边疆民族与中原民族之别;也可以引述秦朝废封建,行郡县,确立中央集权及建国规模。故师长可以启发儿童思考秦亡的原因,也可以思考秦朝对后世的影响。此外,师长也可以多运用有关秦代兵马俑的纪录片,引起学童学习此段历史知识的兴趣。
高祖兴 [148] ,汉业建,至孝平 [149] ,王莽篡 [150] 。
光武兴 [151] ,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152] 。
[148]高祖:汉高祖刘邦。兴:兴起。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二〇二年称帝,建立西汉王朝。
[149]孝平:汉平帝,在位仅五年便被王莽毒杀,西汉灭亡。
[150]王莽:汉元帝皇后侄,以外戚掌权。后毒死平帝,于公元八年篡夺政权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151]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二三年王莽新朝被绿林农民起义军所灭。公元二五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光武中兴”。
[152]献:汉献帝,东汉末代皇帝。公元二二〇年东汉灭亡。
高祖击败项羽,汉朝基业始建,皇位传至平帝,却被王莽夺篡。
光武起兵中兴,建朝史称东汉,两汉四百余年,最终亡于汉献。
此章述及汉朝自刘邦立国,历王莽篡汉,至汉光武帝中兴的史事。师长可以带领学童讨论为什么海外称中国人为“汉人”,此实与汉代版图横跨中国与中亚细亚一带的国境有关。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又推行罢百家、尊儒术的政策,奠定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影响至今天中国及海外华人的所思所想。
魏蜀吴 [153] ,争汉鼎 [154] ,号三国,迄两晋 [155] 。
宋齐继 [156] ,梁陈承 [157] ,为南朝 [158] ,都金陵 [159] 。
[153]魏:公元二二〇年曹丕取代汉献帝于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蜀: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吴:公元二二二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二二九年称帝,史称孙吴、东吴。魏、蜀、吴三国鼎立,历史号称三国时期。
[154]鼎:传国宝器,象征国家政权、江山社稷。
[155]迄(qì):到。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洛阳,是谓西晋。西晋灭亡后,公元三一七年司马睿(ruì)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156]宋:公元四二〇年刘裕代晋称帝,建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区别后来的赵宋。齐: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
[157]梁:公元五二〇年萧衍(yǎn)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陈:公元五五七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
[158]南朝:自刘裕建宋到陈为隋灭,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159]都金陵:南朝四代皆建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古称建业、建康、金陵等名。
曹魏、蜀汉、东吴,争夺汉室皇权,三国鼎立混战,两晋一统江山。
刘宋、南齐继国,萧梁与陈接承,历史称为南朝,四代建都金陵。
此章述及三国至南北朝的历史文化,父母及师长可以教授有关曹操及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尤可以多运用电视电影剧情,特别是赤壁之战的故事,运用新传播媒体,增加视觉教学的效果。
北元魏 [160] ,分东西 [161] ,宇文周 [162] ,与高齐 [163] 。
迨至隋 [164] ,一土宇 [165] ,不再传 [166] ,失统绪 [167] 。
[160]北:北朝。元魏:北魏。公元三八六年北方鲜卑族拓跋珪(ɡuī)称王,国号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北魏为元魏。
[161]分东西:公元五三四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162]宇文周:北周。公元五五七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163]高齐:北齐。公元五五〇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国号齐,史称北齐、高齐。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与南朝一直对峙,历史上称为南北朝时期。
[164]迨(dài):及,等到。隋:公元五八一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
[165]一:统一。土宇:天下。
[166]不再传:隋朝于二代皇帝炀帝时亡国,社稷不再传续。
[167]统绪:一脉相传的系统,指帝位世代传承。
北朝先有北魏,后分东魏、西魏,宇文代魏建周,高洋另立北齐。
直到杨坚称帝,天下一统归隋,隋朝仅传一代,从此失去帝位。
此章述及南北朝的历史。此时段很重要,因为不独是改朝换代,更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政局。此为较大规模的汉人与胡人血统混合,壮大了中华民族内涵,也令汉胡文化交融,更因为部分北方高门大族移往南方,开拓了江南地区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胡人文化融入中原,对缔造唐代盛世,文化及国体兼容胡汉的特色甚有贡献。也因为唐代盛世,由是海外人士也称中国人为“唐人”,称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为“唐人街”。
唐高祖 [168] ,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169] 。
二十传 [170] ,三百载 [171] ,梁灭之 [172] ,国乃改。
[168]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国公,起兵反隋,攻克长安。公元六一八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国号唐。
[169]国基:国家基业。
[170]二十传:唐朝共传二十帝。
[171]三百载:自公元六一八年至九〇七年,唐朝统治近三百年。
[172]梁:公元九〇七年朱温篡唐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高祖李渊,兴起仁义之师,清除隋末之乱,开创大唐基业。
传承二十皇帝,享国近三百年,后梁朱温灭唐,江山于是改变。
此章述及唐立国的史事,师长可以介绍唐代兴国,尤可以注意教导学生唐太宗李世民治世及对外用兵,缔造“贞观之治”的盛世。在介绍唐代武功时,可以多注意介绍建立丝绸之路的贡献,而且佛教自天竺(即今印度)传往中国,与丝路发展甚有关系。那时除了陆上丝路外,也有海上丝路。在教导此方面的知识时,师长可以运用地图,帮助说明唐代版图与海上及陆上丝路的关系,甚至扩大至现时“一带一路”的发展,实是扩充了唐代海上及陆上丝路的发展。
梁唐晋 [173] ,及汉周 [174] 。称五代 [175] ,皆有由 [176] 。
炎宋兴 [177] ,受周禅 [178] 。十八传 [179] ,南北混 [180] 。
[173]梁:后梁。唐:后唐。公元九二三年沙陀部人李存勗(xù)灭后梁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晋:后晋。公元九三六年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称帝,建都汴,国号晋,史称后晋。
[174]汉:后汉。公元九四六年契丹灭后晋。次年沙陀部人刘知远趁机称帝,建都汴,国号汉,史称后汉。周:后周。公元九五一年,郭威代后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175]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国北方的短暂朝代的合称。
[176]由:缘由。
[177]炎宋:公元九六〇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区别于南朝刘宋,史称赵宋。赵宋尊崇五行中的火德,故亦称炎宋。
[178]受周禅:赵匡胤原官后周殿前都点检,掌握兵权。九六〇年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黜后周恭帝,篡位登基。禅,是说周恭帝禅让出帝位。《三字经》出自宋人之手,“禅位”不过是宋人避讳之言。
[179]十八传:宋代共历十八帝。
[180]南北混: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亡。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先后与北方辽、金、西夏、蒙古互相攻伐混战,局势纷乱。
后梁、后唐、后晋,以及后汉、后周,史书称作五代,更替都有缘由。
炎炎隆宋兴国,源自后周禅让,共历一十八帝,后陷南北纷乱。
此章述及唐亡后,五代十国出现的史事。此时也是一个特别的年代,除了出现南北政权分立外,更重要的是导致边疆民族移入中原,原居于北方的民族乃移居南方,此对江南及广东发展甚有影响。同时,北方为外族所据。至宋代,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未为汉族收回,使宋代国运与外族入侵力量相终始。师长也可以讲述汉人岳飞北伐,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辽与金 [181] ,帝号纷 [182] ,迨灭辽,宋犹存 [183] 。
至元兴 [184] ,金绪歇 [185] ,有宋世,一同灭 [186] 。
并中国 [187] ,兼戎狄 [188] ,九十年 [189] ,国祚废 [190] 。
[181]辽:公元九〇七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九三八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是中国北方与北宋长期对峙的王朝。金:公元一一一五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创建的朝代,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一一二五年灭辽,次年灭北宋。
[182]帝号纷:指辽、金纷纷建国称帝。
[183]宋犹存:辽被金灭时,北宋仍存在。后宋室南渡,南宋又存在一百五十三年。
[184]元:公元一二〇六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等国。一二七一年忽必烈定蒙古国号为元。
[185]金绪歇:元朝兴盛,金的事业功绩渐渐削弱停息。绪,功业。歇,停止。
[186]一同灭:金与南宋同样是被元所灭。
[187]并中国: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市)。并,吞并。
[188]兼:兼并。戎狄: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
[189]九十年:自元世祖公元一二七一年定蒙古国号为元,到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共计九十八年。
[190]国祚(zuò):帝位。废:废弃。此指亡国。
北方辽人金人,纷纷建国称帝,到了金朝灭辽,南边还存宋朝。
直至元朝兴盛,金朝功业才消,南宋继金之后,同被元朝灭掉。
元朝统一中国,同时兼并戎狄,历时九十余载,最终帝位废弃。
此章述及外族辽、金及蒙古入侵,终致南宋亡国,元朝建立的史事。师长可以介绍成吉思汗的努力及毅力,也可以介绍元朝立国,与横跨中亚细亚一带的四大汗国的建立之关系,此举扩大了陆上丝路的范围,也促进中国与中东地域的交往;师长也可以述及马可波罗来华的故事,增加儿童理解元朝历史文化的兴趣。
明太祖 [191] ,久亲师 [192] ,传建文 [193] ,方四祀 [194] 。
迁北京,永乐嗣 [195] ,迨崇祯 [196] ,煤山逝。
[191]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家贫曾出家为僧。后参加元末义军,屡有战功,成为统帅。公元一三六八年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建都南京。
[192]亲师:亲自率兵征伐。
[193]建文:明惠帝,年号建文,朱元璋之孙。
[194]四祀(sì):四年。建文帝在位仅四年。
[195]永乐:明成祖朱棣(dì),年号永乐。嗣(sì):指继承帝位。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叔,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市)。他不满太祖传位皇太孙,以平定变乱为借口,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朱棣夺取帝位,迁都北京。
[196]崇祯:明思宗,年号崇祯。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杀死幼女、嫔妃,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亲统兵灭元朝,传皇位给建文,才四年被叔夺。
将国都迁北京,继帝位号永乐,到崇祯家国碎,逝煤山明亡废。
此章述及明代历史故事。不少学者指出《三字经》内述及宋以后的史事,均为后人所增补的。此章记述明太祖立国,结束了外族统治的局面,政权重回汉人手中。同时,师长也可以介绍明成祖迁都,由太祖时所立的南京,迁往北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的北京,也是上承元代大都及明成祖迁都北京的规模。谈及成祖一朝的特色,师长又可以引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此行对了解东南亚各国的历史文化均有贡献。
清太祖 [197] ,膺景命 [198] ,靖四方 [199] ,克大定 [200] 。
至世祖 [201] ,乃大同 [202] ,十二世 [203] ,清祚终 [204] 。
[197]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公元一六一六年统一女真(满族前身),建立后金。他雄才大略,建八旗,创满文,在满清的初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子皇太极一六三六年改国号为清。
[198]膺(yīnɡ):承受。景命:上天授予王位之命,天命。
[199]靖(jìnɡ):平定。
[200]克:能够。大定:大一统。此指统一女真各部。
[201]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他六岁即位,由叔父多尔衮(ɡǔn)摄政。
[202]大同:儒家所谓的理想社会。顺治元年(一六四四)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政权,建都北京,继而统一中国,建立所谓太平盛世。
[203]十二世:自清太祖起清代共历十二帝。
[204]祚:帝王之位,也指国运。终:止。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
清祖努尔哈赤,禀承上天授命,平定女真全境,完成开国重任。
到了世祖福临,取得天下大同,清帝传至十二,宣统退位告终。
此章述及清代历史故事,为本书版本《三字经》述及的最后一个朝代。师长教导此章时,可以指出清代虽为外族建立的皇朝,但重要的是,清代开国之初,版图空前广阔。乾隆皇帝的功业,更称为“十全武功”。同时,清初帝王也曾直接派军驻守新疆及西藏,这样直接管治的方式,尚未见于前代。还有,清帝下令编修《四库全书》,对保存文化贡献甚大。
读史者,考实录 [205] ,通古今,若亲目 [206] 。
口而诵,心而惟 [207] ,朝于斯 [208] ,夕于斯 [209] 。
[205]实录:翔实可靠的记载。又“实录”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一种,中国自南朝梁开始,历朝历代都修有每个皇帝统治时的编年大事记《实录》,虽于实事多有忌讳,但资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
[206]亲目:亲眼所见。
[207]惟:思考。
[208]朝(zhāo):早上。斯:这里。
[209]夕:晚上。
想要读通历史,必须查考史料,了解古往今来,就像亲眼目睹。
一面口中诵读,一面用心思考,早晚专注于此,才能真正学好。
此章述及今天不少教育界及非教育界人士喜谈的话题,就是历史教育的功用问题。不少人士认为历史只是教导过去的事情,与现今社会治世没有关系,但《三字经》的编著者认为中国历史记录及表述中国治乱兴衰的故事,只要人们多思考每一个朝代中令社会大治及衰亡的原因,从中便可以得见历史文化发展的通则。历史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盲目背诵的,历史知识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及国运变动的参考资料,若人们言历史没有用,只是不知博通古今的要义。
同时,《三字经》作者更希望师长教导学童时,要培养学童多从日常生活中思考,每天诵读经书及哲理书,融会贯通;又要求学童专心一致,日夜背诵,高声朗读,可以增加学童的记忆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昔仲尼 [210] ,师项橐 [211]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 [212] ,读《鲁论》 [213] ,彼既仕 [214] ,学且勤。
[210]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被尊为“至圣先师”。
[211]项橐(tuó):鲁国神童。据说他七岁时就教过孔子乐曲,十一岁时死去。
[212]赵中令:赵普,北宋初年两朝宰相。中令,即中书令,宋代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赵普任中书令时仍手不释卷阅读《论语》,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213]鲁论:西汉初年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当时还有古文字写的《古论》和齐国人所学的《齐论》。
[214]仕:做官。
从前圣人孔子,求教七岁项橐,古人即便圣贤,尚且不忘勤学。
北宋宰相赵普,《论语》常年在手,他虽已做高官,勤奋好学依旧。
此章指出学童要具备求学的态度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三字经》的作者借孔子及北宋宰相赵普勤奋好学的例子,教导学童求学是终身的过程。以今天的情况而言,不少家长以为家境富足,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子女就会专注学习。但事实上他们未必好学,而父母却因此怪责子女。家长未能为子女建立终身学习的榜样,试问怎能让子女明白不断求学的重要?
披蒲编 [215] ,削竹简 [216]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 [217] ,锥刺股 [218] ,彼不教 [219] ,自勤苦。
[215]披蒲编:西汉人路温舒家贫,在水泽边放羊时砍蒲草编成本册,当作书写文字的纸张。披,劈分。
[216]削竹简:西汉人公孙弘幼贫,在竹林中放猪时将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书抄在上面苦读。
[217]头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非常刻苦,晚上阅读时,他把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218]锥刺股:战国人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来警醒自己。股,大腿。
[219]不教:不用督促。
温舒编草写字,公孙竹片抄书,他俩无钱买书,尚且如此苦读。
孙敬头发系梁,苏秦锥子刺腿,他们无须督促,学习勤奋刻苦。
此章指出主动自觉学习知识的重要。章句中借古人主动自觉学习,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勉励学童。
如囊萤 [220] ,如映雪 [221] ,家虽贫,学不辍 [222] 。
如负薪 [223] ,如挂角 [224] ,身虽劳,犹苦卓 [225] 。
[220]囊萤:晋朝人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他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亮夜读。
[221]映雪:晋朝人孙康贫苦,冬夜借助积雪的反光读书。
[222]辍(chuò):停止。
[223]负薪:汉朝人朱买臣靠砍柴为生,挑柴时将书放在柴草担上边走边读。
[224]挂角:隋朝人李密给人家放牛,他把书册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225]苦卓:刻苦自强。卓,卓越,不同一般。
车胤借助萤火,孙康借助雪光,家贫条件不好,读书念念不忘。
买臣书挂柴担,李密书挂牛角,每日干活虽苦,书却一刻不放。
此章谈及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若个人立定志向,要做好一件事情,因为有信心及对自己有要求,很大机会是可以把事情完成的。师长可提醒儿童立志的重要,多建议儿童写一些关于“我的志愿”的题目。纵使在人生中,未必能实践每一个志愿,但决不能以成年人的观点来批判儿童“我的志愿”的不合理,只要勉励他们立定志向,不是空想,而是能努力实践,那才是重要的。
师长还可以引导儿童思考为何要读书。刻苦读书是为了改善生活?为了求取功名?为了追求学问?还是为了充实自己?当学童反问自己时,自然可以思考读书的意义。
苏老泉 [226] ,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 [227] ,宜早思。
[226]苏老泉:苏洵,别号老泉,宋代著名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与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内。
[227]尔:你,你们。小生:青少年。
苏洵别号老泉,直到二十七岁,才知发愤苦读。
老来虽有成就,还是后悔当初,没有更早学习。你们年纪轻轻,应当早做考虑,珍惜大好时光,发奋读书自立。
此章谈及苏洵于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终成宋代著名文学家的故事。父母及师长可以引导儿童思考立志求学与年龄是否有关,又可以借此说明年纪大的朋友尚要学习,何况年幼的儿童?
若梁灏 [228] ,八十二,对大廷 [229] ,魁多士 [230] 。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228]梁灏(hào):五代末年人,历经后晋、后汉、后周,直到北宋太宗雍熙年间他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一说梁灏实为宋人,二十三岁时登第。
[229]对大廷: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策问。
[230]魁多士:在众多名士中一举夺魁。魁,为首,第一。
再如五代梁灏,八十二岁登第,金殿对答如流,众名士中夺魁。
如此高龄成才,天下无不惊异,你们年轻小子,更要励志努力。
此章补充说明少时立志求学的重要。文中以五代末年人梁灏至八十二岁才考中状元的故事,一方面说明求学是不分年龄的,只要立志求学,下定决心必有所成;另一方面谈及虽然求学不分年龄,但学童应该及早立定求学的志向。父母及师长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协助他们成就志向。父母不独要为儿童提供金钱的资助,更要多抽出时间与儿童相处,多交流及分享,甚至一起阅读,既可以增加亲子相处的时间,也可以让儿童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意。
莹八岁 [231] ,能咏诗,泌七岁 [232] ,能赋棋。
彼颖悟 [233] ,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234] 。
[231]莹:北魏人祖莹,八岁时就能作诗成诵。
[232]泌(mì):唐朝人李泌,七岁时便能作出棋赋,有“方若棋局,圆若运知”等句。
[233]颖悟:聪明有悟性。悟,理解力强。
[234]效:效仿,作为榜样学习。
祖莹八岁能诗,李泌七岁作赋。
他们聪明好学,人人赞叹称奇,你们年幼求学,当向他们看齐。
此章以北齐时期,八岁的祖莹能吟诵《诗经》,又以唐朝时的李泌,七岁便能借棋法赋诗的故事,指出他们二人年纪虽小,已能在创作上有成绩,从而借这些故事以勉励学童。有些父母可能打击了儿童的自信心而不知,特别是中国人的教子方法,向来不重视鼓励,用外力迫使子女学习,忽视了他们自学的意愿。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往往过分强调刻苦的重要。试问为什么要让儿童感到求学是“苦”事呢?若能使儿童明白求学是一种愉快的历程,就能增加儿童对求学的兴趣,渐渐地他们便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并视学习为持续发展的人生历程。
蔡文姬 [235] ,能辨琴,谢道韫 [236] ,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237] 。
[235]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ɡ)女儿蔡琰(yǎn),字文姬。精通诗赋、音律,能辨别琴声,所作《胡笳十八拍》一时号为绝唱。
[236]谢道韫(yùn):晋代著名女诗人,才思敏捷,能出口成诗。
[237]自警:指警醒自己不要落在女子之后。
文姬能辨琴韵,道韫出口诗成。
她们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颖,你们堂堂男子,更当激励警醒。
此章谈及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女儿蔡文姬精通诗赋,以及晋代著名女诗人谢道韫出口成诗的故事,以勉励男孩应当努力求学。父母及师长教导此章时,要注意每个时代也有其局限。在古代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男孩身上,故章句的意思就是表述女子已有志求学,男孩更应该坚定志向,这是以传统观点赋予男孩求学的压力。
就二十一世纪的教学情况而言,师长在班上施教不要太强调男女性别教育之别,以免引起班中男女同学的冲突。当然,设计教材时可多注意男女同学心智发展之异同,因材施教,自可以启发男女同学的潜力。
唐刘晏 [238] ,方七岁,举神童 [239] ,作正字 [240] 。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241] 。
有为者,亦若是 [242] 。
[238]刘晏:唐玄宗时人,七岁便能写诗作文,是当时著名神童。
[239]举:推举选拔。
[240]正字:官名,负责校勘书籍。刘晏七岁时唐玄宗泰山封禅(在泰山祭祀天地),刘晏所献颂文深得玄宗称赞,授官太子正字。
[241]致:达到。
[242]是:这样。此句为总结语,意思是一切有作为的人,都能与上述名贤一样取得成就,扬名后世。
唐代有个刘晏,七岁献赋泰山,玄宗举作神童,作了校勘之官。
他虽小小年纪,已然担当重任,你们年龄相同,努力也能成功。
凡有作为之人,都能千古传颂。
此章补充前章,谈及儿童应以前人的求学态度为榜样。其以唐时宰相刘晏于七岁时已能赋诗,并受政府任用为正字官员的事迹,指出儿童不要看轻自己,要立志,要有自信心,并能坚持实践,他日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犬守夜,鸡司晨 [243] ,苟不学 [244] ,曷为人 [245] ?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243]司:管理,负责。
[244]苟(ɡǒu):如果。
[245]曷(hé):何,怎么。
狗会看家守夜,鸡能报晓啼鸣,如不用心学习,有何资格称人?
春蚕辛苦吐丝,蜜蜂勤劳酿蜜,人不勤奋学习,不如这些动物。
此章勉励学童用心学习,正如狗儿的责任是看家守夜,鸡的责任是为人们报晓啼鸣,而儿童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很重要,适当的游戏同样重要,生活的平衡往往是学习的动力。
幼而学,壮而行 [246] ,上致君 [247] ,下泽民 [248] 。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249] 。
[246]壮:成年。行:行事,指实践。
[247]致君:指辅佐君王,报效国家。
[248]泽民:指为官一方,惠及百姓。泽,恩泽。
[249]裕于后:指惠泽后代。裕,使富足。
幼时勤奋学习,长大学以致用,上能报效君主,下可造福百姓。
既能声名远扬,又能显耀双亲,为祖宗添光彩,恩泽惠及子孙。
此章谈及学童从小求学,长大后能够努力实践所学知识的重要,甚至以学业成就来光耀家族及父母的名声,指出读书实乃光宗耀祖的事业。父母及师长教导此章时,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学童构成太大压力。古代社会,求学以考取功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但今天已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职场上需求的是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士。父母让儿童明白读书求学为的是求学问,充实自己,已经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人遗子 [250] ,金满籝 [251] ,我教子,惟一经 [252] 。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250]遗:留下。
[251]籝(yínɡ):竹箱,竹筐。
[252]经:泛指经典、经书。这里是作者对自己《三字经》的自称。
别人留给后代,或许满箱金银,而我教育儿孙,仅有此《三字经》。
勤学定有收获,贪玩浪费光阴,必须以此为戒,勉励自己成人。
此章谈及《三字经》的作者给子孙的财宝,不是金钱,而是书籍,借《三字经》来教导儿童品德修行及学术知识,再一次强调父母及师长应多鼓励儿童立志求学。而儿童也要自觉用心学习,若终日只知玩乐,长大后便会一事无成。父母及师长运用此章时,注意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也不一定要取得高等学历才是社会上成功的人士,只要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的责任及工作,以恒心及毅力实践理想及实践工作上的意义就可以了。
另外,不可只执着“勤有功,戏无益”的理念,要留意儿童童真未泯。若只强调学习,不准儿童玩耍,只会令儿童感到学习困苦。故师长也可以为儿童设计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的教具,如拼图及模型。这种活动教学与书本教学并重的方法,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扩阔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