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学者必有初──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导读

区志坚

一、引言

自古以来,中西方甚注意幼儿教育,中国早有妇孺蒙养教育的传统, 素来重视儿童教育及编写儿童教育的教材。早于殷周时代,古代中国已为贵族子弟设立小学。春秋战国时,因为官学瓦解,私学兴起,民间已渐渐出现童蒙教育机构。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重视童蒙教育,设立“书馆”,任教者称为“书师”。更早的《周易·蒙卦》中曾载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十分重视“养正于蒙”,圣人立教要义在于培育儿童有良好的德育。前人除了注意幼儿教育外,也注意妇女教育,培养妇德,寓识字于道德教育之中,很多知识分子也编著供妇孺学习的读物,如《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又依《易经·蒙卦》所言的“匪我童蒙,童蒙求我”一语,编写了各种以“蒙求”为名的读本,如《纯正蒙求》、《文字蒙求》等;也有不以“蒙求”为名所编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四书》等。

谈及中国传统的教育,不可不注意中国传统童蒙教育。童蒙教育的意思正如《三字经》所言,“为学者,必有初”,就是指学子求学,必先注意基础教育。《三字经》针对的教学对象,就是小朋友。由此可见,编撰《三字经》的知识分子早已注意到儿童教育的重要。今天的香港,不少国际学校小学部也会教导《三字经》,而新加坡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也推荐《三字经》为学生读物。《三字经》自宋代刊行后,成为一种传播知识的重要文体,历代相承,至明代有吹万老人编撰的《佛教三字经》,杨文会(一八三七至一九一一)于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对此书作重大修改,并易名为《佛教初学课本》。道光年间,西方传教士或教徒撰写的传教刊物《训女三字经》及《新增三字经》也值得注意。于咸丰及同治年间,有太平天国于癸好三年(一八五三)镌刻《三字经》,清中期刘智编写《天方三字经》,清末文人齐会辰也编《历史三字经》,袁凤鸣编写《药用三字经》,贺瑞麟(一八二四至一八九三)编《新版女儿三字经》,清末民初卢湘父(一八六八至一九七〇)编《童蒙三字书》,陈子褒(一八六二至一九二二)编《改良妇孺三四五字书》,一九九五年广东教育出版社也编撰《新三字经》,乃至二十一世纪的香港,也有创作人黎文卓编写《新版香港三字经精解》。

另一方面,以三字书写的文体自中国传往日本。例如日本江户后期,儒者大桥养彦于嘉永五年(一八五二)初次出版《本朝三字经》,当中叙述了日本从神武天皇开始至丰臣秀吉,即江户时代之前的日本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得失及历代文化名人的功绩,借昔日故事进行童蒙教学。 由此可见,自宋至今,《三字经》和三字经书写文体,一直在流传。究竟《三字经》有哪些特色?为什么今天的幼儿教育仍要教导《三字经》?若以《三字经》为传统读物,则传统幼儿教育的特色,与中华民族教育走向“中国式现代性”有何关系?本文的目的,就是阐述《三字经》的特色,及其在近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现当代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学者如陈鹤琴(一八九二至一九八二),于一九四一年出版的《我的半生》中,回忆儿时在乡间受学的教材,除了《三字经》以外,还有《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童蒙读物,这些读物对他甚有启发。 另一位儿童教育学者陶行知(一八九一至一九四六)也认为《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均对童蒙教育甚为重要。陶氏更于一九二三年编订了《平民千字课》及《老少通千字课》。

日本方面,早于明治初年,河村贞山便按《千字文》的体例,编成《皇朝千字文》,可见《千字文》的体裁对日本启蒙教育的影响。在现代,研究文献学的专家来新夏指出,《千字文》约成书于南梁武帝大同年间(五三五至五四六),日后更有多本补编及改编本,如宋代曾出版《续千字文》,明代周履靖(一五四九至一六四〇)也撰写《广易千字文》,也有满汉对照本及蒙汉对照本的《千字文》。

《百家姓》连缀成四字句,共一百一十句。北宋末大诗人陆游(一一二五至一二一〇)在他的诗注中把《百家姓》定为杂字类的“村书”。以今天的用语,“村书”就是民间通俗的识字读物。可见《百家姓》应为宋代的识字书。 由于《百家姓》、《千字文》及《三字经》在中国传统社会甚为流行,成为童蒙教育的必读书,故合称为“三、百、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少出版社把“三、百、千”予以重新排版和编刊,可见《百家姓》、《千字文》及《三字经》在今天的社会仍有生命力。此外,有不少国际学校及海外的孔子学院也把《百家姓》、《千字文》及《三字经》作为教导非华语学生学习普通话及基础汉语的教材。新加坡出版的《绘画本三字经》、《绘画本百家姓》、《绘画本千字文》更成为小学及基础教育读本,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华文教育。

“三、百、千”在二十一世纪,成为童蒙教学的重要材料,甚至今天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中,仍能忆起一首童谣:“一二三,红绿灯,过马路,要小心。”可知以“三字”为书写文体,自宋至今,相沿不改。

中国幼儿教材多教导童蒙识字。中国传统蒙馆多会在短时间内教导学生识字。依现有资料得知,先秦两汉时,已注重少年及儿童识字教育及句读培训。

《礼记·学记》曾说: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汉书·艺文志》也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列入“小学”类目下的,多是教幼儿识字的课本。相传周宣王(公元前?至前七八二)命太史作《史籀》十五篇,秦又有《八体六技》,这些文献均成为周及秦时童蒙的教材。汉代时,《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训纂》、《别字》等篇,均为教导童蒙识字的教材。汉人入学,首学书法,教导者为尚书兰台令史。编著《汉书》的班固(三二至九二)因为汉人甚重视书法,指出“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从事基础教育,教导童蒙书法,“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自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中国蒙学有了很大的拓展, 既有上承昔日的识字教育,在《急就》篇的基础上,编撰《千字文》,也有编刊《女论语》及《太公家教》等。唐代渐渐出现了结合识字、知识及道德教化的蒙学教材。宋代更在唐代的基础上大为开拓,上承《千字文》,补充了《三字经》、《百家姓》,确定了“三、百、千”为自中古至今童蒙识字教育的重要典籍,再加上新的教材,并加入理学思想及道德教育知识,如编刊《蒙求》等。及至宋元二代,“三、百、千”在体例上进一步开拓,如编刊《小儿语》、《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历代蒙求》。清代又有知识分子编刊《地球韵言》、《时务蒙求》、《历史三字经》、《药用三字经》、《女儿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五言千家诗》、《释教三字经》、《史鉴节要便读》等童蒙读物。明代理学家吕坤(一五三六至一六一八)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俟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可见时人对“三、百、千”的重视,既肯定其作为儿童教材的重要性,也说明运用“三、百、千”教材的先后次序。

北京中华书局曾于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五年间出版《中华蒙学经典》,当中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竺翁对韵》、《神童诗》、《续神童诗》、《千家诗》、《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童蒙须知》、《名贤集》、《童子礼》、《家诫要言》、《小儿语》、《续小儿语》、《增广贤文》、《格言联璧》、《急就篇》等。以上童蒙读物不单是中国今天小学的重要语文教材,甚至是不少海外华语教学课程的汉语课本,可见中华传统童蒙教材与二十一世纪的教学甚有关系。 研究中外儿童读物及书籍史的专家学者,如张志公(一九一八至一九九七)、陶行知、钱文忠、熊秉真、来新夏、陈鹤琴、黎锦晖、刘咏聪等,均认为自宋元二代至今天,不少机构编刊了很多童蒙教材,然而,编写内容和规划多在“三、百、千”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三、百、千”仍是“童蒙最基本读物”。 一八九九年在上海唐山路创办的澄衷蒙学堂,其后由蔡元培(一八六八至一九四〇)出任校长,学堂教员刘树屏(一八五七至一九一七)编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作为中国语文的教材。此书也是按《千字文》的书写内容,附以现当代知识及图说。 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幼儿时多受教于传统私塾,然后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他们在儿童时期学习的课本,也是“三、百、千”。古人教学童,必先识字,《三字经》约一千三百多字,《千字文》为一千字左右,《百家姓》为五百多字,合共约二千七百多字,正合于古人教童子识字的数目。此三书又刚好涵盖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知识,也是学童应该学习的内容,在此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写作及研读经籍。此三书自古代至今一直沿用,与二十一世纪儿童及幼儿教育接上轨道。二〇一二年五月六日,河南省沈丘县就曾发起“全球华人同书《千字文》活动”。

“三、百、千”是昔日知识分子的重要知识资源,甚至影响他们的成长。 在“三、百、千”之中,最早成书的是《千字文》,但排刊次序为最后。诚如文献及目录学专家来新夏指出:“是由于《三字经》文义浅显,《百家姓》字量较少,所以使《千字文》的覆盖面相对较小,不过它仍不失为一本好的识字课本”。 下文先介绍《千字文》,再介绍《三字经》,最后引介《百家姓》的内容。《千字文》、《百家姓》多注意单字及个别姓氏的介绍,多为识字教育;而《三字经》较前二书,更注意幼儿道德教育及识字教育的结合,故分析《三字经》的内容较前二者更为详尽。

二、《千字文》

(一)《千字文》的作者及流播

研究清末民初儿童及妇女教育的学者陈子褒,在一八九九年发表了《论训蒙宜先解字》一文,认为:“教初学童子自七岁至十岁者曰训蒙。蒙也者,谓蒙昧不明,借先生教训之以开其蒙而使之不复蒙也。” 他指出教导学童了解经籍,先要学习文字的结构及字义;而古代教导儿童学习文字,塾师多先教导《千字文》一书。《千字文》从南北朝刊行至清末,一直流行不绝,笔者手上也有两本,分别是二〇〇八年由益群书店出版的《正见千字文》,以及于二〇一五年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彩图注音版,列为“国学经典教育”系列读本的《千字文》。不少研究指出《千字文》的作者有南朝知识分子周兴嗣(四六九至五二一),也有与周氏同时的萧子范,但萧氏之书在制作后,尚未有多人知悉,并早于唐时已经亡佚,现今流行的《千字文》,就是周氏所编的《千字文》。

周兴嗣,字思纂,南梁陈郡项人,先祖曾任汉太子的老师,家学渊源甚深。兴嗣以文学扬名于世,深得梁武帝(萧洐,四六四至五四九)称赏,官拜员外散骑侍郎,主要编修历史。《千字文》原是奉梁武帝旨令而撰写,因为梁武帝为了教皇室子弟学习书法,便在书法大师王羲之(三〇三至三六一)的遗墨书迹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文字,但没有系统整理,故周氏用此一千字编成一篇韵文。全书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首,先为幼童介绍天文地理等自然环境及现象,然后介绍历史文化及日常人伦的道理,以及介绍典章制度等。《千字文》具有教导学童识字、学书法、学习伦理思想的功能。隋代后,《千字文》更广为流播。南朝陈末至隋初,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曾亲摹《千字文》八百册,成为中国书法的瑰宝。《千字文》的书写模式影响着汉字文化圈,如日本及韩国。在中国方面,有《梵语千字文》、《重续千字文》、《训蒙千字文》、《日清韩三国千字文》、《蒙学准绳五千字课读本》、《皇朝千字文》,甚至有满汉对照本及蒙汉对照本的《千字文》等,均在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二)《千字文》的特色

周兴嗣《千字文》一书词意明显,文字流畅,音节自然,方便幼童背诵。以下简介《千字文》的特色。

其一,《千字文》包含幼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自然事物的知识。研究幼儿识字教育的学者指出,教育者能以四周环境及日常生活为教材教育儿童,既能增加幼儿的表达能力,也能增加儿童对文字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幼儿多缺乏安全感及自信,若以幼儿及儿童熟识的环境为教材,可使儿童较有自信地表述所学习的文字,甚至学习书写,令他们较易获得成功感,进而能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 《千字文》从自然环境取材,如首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表述天地的颜色,月亮圆缺,满天星辰排列的次序;又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及“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表述人们自幼至长所接触到的大自然现象。此外,《千字文》亦记录了不少日常生活的事物,如“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这些都是幼儿可能接触到的事物。

其二,《千字文》包含了地理及历史文化知识,如“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表述了远古、上古时代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又如“九州禹贡,百郡秦并。岳宗秦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传播了中国的地理知识。

其三,《千字文》传播不少道德伦理知识,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主要述及女子应当守贞洁,男子以德才兼具的人为仿效对象;又指出人们一生难免犯错,但只要知错能改就可以。又如“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指出事奉父母、长辈及君主,必须恭敬及谨慎,在行为上也要表现出忠、孝的态度,并且要竭尽全力。

其四,《千字文》的文字浅白,幼童容易理解及朗朗上口。研究指出幼儿学习语文多是口说单字,若教材能朗朗上口,可加深幼儿对教材的记忆,帮助学习。 《千字文》全文是四字一句,以两句一对的方式排列,把原本看来没有关联的文字变成有意思的韵文。此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至“罔谈彼短,靡恃已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押的是平声七阳韵,音调谐和,容易背诵。

周兴嗣的《千字文》奠下教导童子识字的框架,日后,不少体例也在周氏《千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如日本明治初年河村贞山编《皇明千字文》,其部分内容为:“日本纪元,辛酉作源。奕坚继统,剑壐爰尊。鸟羽驭字,纲维渐荐。”; 其后,又有明治三十三年(一九〇〇)荒浪平治郎编《日清韩三国千字文》,书中列有中日韩三国文字,其汉文部分内容有:“盖自大极肇判,阴阳始分,五行相生,先有理气,人物之生,林林总总,于是圣人首出,继天立极。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为大古,在书契以前,不可考”; 晚清也有一本《蒙学准绳五千字课图说读本》,其部分内容为:“人生之初,赋畀为先。受形成性,肢体兼全。百骸五官,头颅面臂。人生之初,百骨五官,脣吻颈肩,耳目腹胃。”均受《千字文》书写模式的影响。

三、《三字经》

不少学者,如钱文忠、来新夏及张志公均认为《三字经》是南宋目录学家王应麟(一二二三至一二九六)编著的,而历代略有增补,或按此书的“三字”书写体例,表述新时代的内容。

王氏,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自幼勤奋好学,九岁已通《六经》,于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荣登进士,长于经史考据、天文地理、掌故制度等,在中国古代而言,应可列入“博物”学者。及后升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为南宋理宗所重用。宝祐四年(一二五六),王氏奉诏主持殿试,贾似道专权,王氏多次批评,多不屈己顺从。因为王氏学问渊博及道德情操甚高,故他编的《三字经》甚受时人欢迎,更被称为“千古第一奇书”。王氏除了编《三字经》以外,更编著《蒙训》、《补注急就篇》、《小学讽咏》等,可见王氏推动童蒙教育的努力。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为起首,再分为三纲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历代史事,最后说明为学的重要及方法,不少句子更成为今天的格言警句。《三字经》的编者虽然没有今天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但不能否定他已具有今天教育心理学中提倡朋辈影响学习论、家庭影响学习论、家庭与学校协作论等观点的初貌。概括而言,《三字经》全书以幼儿道德教育为基础,并谈及古籍经典、中国历史、学习先贤立学的言行为榜样。以下细看《三字经》的特色。

(一)《三字经》的特色

其一,童蒙读本主要是能让儿童识字时朗朗上口。《三字经》以三字为书写格式,既便于儿童诵读,又易于记忆。儿童心理成长教育研究指出,幼儿的听力及视力较早发展,而押韵的作品,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中国语文教材,不仅可增强儿童的口语运用能力,递进常识,还可以借口诵心记,潜移默化。语文教化能深入孩童的心智,让知识渗入学童的生活,从而变化气质,陶冶品德。《三字经》全书共三百八十句,每句三字,基本上是两句一韵,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依《广韵》即押“过”韵,声调铿锵,口诵三字,既不过简,也不太长,使幼童容易明白,幼儿口诵多了,能够心领神会。

其二,《三字经》从日常生活教育为切入点,注意在实践中教学。民国时的陶行知在《儿童科学丛书编辑原则》一文中,提出编辑儿童教材应该以“儿童生活为中心”。 现代幼儿教育学者也指出,幼儿教育的原则是为幼儿提供真实的经验,在生活中实践所学,又使儿童在经验事物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三字经》的编者未必全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为编写方向,甚至它是以成人视觉为中心,以儒家思想教导学童,但也不能全然认定《三字经》忽略了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编写策略。例如《三字经》有“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句,这些都是针对儿童求学的心智发展。盖儿童成长的历程,往往容易受到外来环境及朋辈的影响,由是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助其建立一套道德价值,定下求学心志,对儿童心智发展甚为重要。又如“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等句,均以幼童的生活环境、日月星辰、四时自然景象作为教学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方便儿童记忆。又依心理学者指出,幼儿学习数字,由简单一、二、三、四开始,由个位数字至十位数字,再由十位数字扩至百位及千位数字,《三字经》有“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之句,正正实践了儿童学习由个位开始,向外扩充及延伸学习数学的逻辑发展与思维训练。

此外,研究中外儿童认知教育的学者,尤重视儿童由认字、读字再延伸至读句,以及探求文字背后的意义。教育学者强调教导学童先从实事实物学习知识,再进一步教导他们抽象分析。 《三字经》有“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强调塾师教学,先教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字的造字方法,学习及明白中国经典文献的注解方法,并学习字义及断句。当了解全篇文字的字义、断句后,自可明白全篇文章的意思。此外,《三字经》的编者在教学时,强调先教学生学习“小学”,也就是学习文字构造的知识,再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此“四书”的知识。今天得知“四书”乃属于中国传统经学及哲学知识范畴,其实,在古代而言,均是日常人伦及人事应对的基础知识。“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之句,也先从日常生活取材,教导学童掌握文字基础知识,从家庭扩至社会价值,故学习经学知识能掌握古代社会典章礼仪规范,继而学习义理及诠释。多谈形而上学的先秦诸子学说,是从实学及日常伦理知识上建立批判思考,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后才学习批判,不至空疏。所以《三字经》又说:“经既明,方读子”,明白经、子义理后,可以教导学生掌握日常社会及国家情势中“变”的道理。若教导幼童只知“变”,而不知道德价值,这样儿童成长后往往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若只教幼童知道道德价值,而不求变通,以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这样便会使幼童不明因时制宜的道理。故《三字经》说:“经子通,读诸史”,因鉴过去时代社会的变迁,人事纷争,自然知所进退。诚知,《三字经》主要从成年人的角度,把儒家思想灌输给幼儿, 但也不能否定《三字经》的内容乃按儿童智力发展而循序渐进地施教。

刚谈及《三字经》内有不少内容是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编撰方向,书中也注意从幼儿的家庭生活撷取素材编撰教材。现代教育既强调幼儿从生活环境学习,也强调家庭教育与亲师合作(Families,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的重要,尤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幼儿道德价值。其中又以父母积极参与儿童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为灌输知识及改良儿童行为的重要教学策略。 有不少从事幼稚园教学研究的学者指出,幼稚园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使幼童生活在一个互动的团体中,有机会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举止得体,是故幼稚园教育配合家庭教育,能达到为幼童建立道德教育及知识教育并重的教学目标。 在《三字经》中早已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肯定幼儿教育应从父母开始,对父母师长提出“教”和“严”的要求,也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

父母为幼童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成为儿童学习的重要起步。不少人批判《三字经》传播儒家文化知识,甚至认为《三字经》是“落后”和“保守”的知识,其实他们不明白中国传统教育乃启导自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强调由个人修身,与家人相处,达至齐家,继续向外扩充,不独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成就国家及天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观点。

另外,幼儿会以高度的兴趣及热情去接触四周的环境事物。家庭四周的景物及经验成为孩童的知识资源,如“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在家庭内由父母及长辈教导人伦秩序,以及与家中各人相处的态度。若能使幼童学习孝悌知识,自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谦和态度待人,和睦宗族;由亲族向外交往,自可与他人相敬、相助、相爱,又可以互相谦让;朋友之间,各人以德待人,便可以使社会安稳,长幼有序,实践了国家及社会和谐,故又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由在家庭对父母及长辈示孝敬,在家中个人修德开始,由个人修身达至齐家,扩至治国及平天下,成己也成物。

有些学者认为“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是要求幼儿及臣子对父母、长辈及君主的盲目依从。而实际上,“父子恩,夫妇从”乃是强调父与子的恩德,夫与妇的相敬。父施爱予儿子,儿子也向父亲示孝;夫以爱敬待妻子,妻子才顺从。父子及夫妇之间,有心存爱敬的关系。加之,《三字经》在此章之前已说:“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也就是已受学的父亲,当然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善行,自然以礼相待妻儿,故家中各成员的相处,也是互相礼敬;由家庭扩至国家,“君则敬,臣则忠”也是强调君主先以礼敬臣子,臣子才示以“忠”,君臣之间也以礼相待,故不可说《三字经》教导一种盲目依从君父的教育观点。

除了重视家庭教育外,《三字经》既以幼儿身边接触的物件为教材,也注意取人们的感情及感觉为教材,希望塾师多注意幼童的感情世界,教导学生善用五官感受生活。 待儿童的道德及价值判断渐渐建立后,进而教导四书及经史知识。其实,《三字经》强调儿童从四周环境学习的方法,乃相通于今天的儿童教育,强调以“情感”教学,及用手接触,用耳听到,用鼻闻到,用眼看到的“感观”教学法。因为幼儿心智发展,对四周景物有好奇心,自然会将对四周观察及接触物作为学习知识的资源。《三字经》早已注意这种教学方法了。

其三,不能否定《三字经》表述的主要内容乃是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中心,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的培育。 近现代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虽然对于“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恶”的观点,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但多认为无论是要维持“性善”,或要透过教导知识改“性恶”为“性善”,均是强调儿童教育及基础教学的重要。 也有不少研究指出儿童阶段须接受道德教育及学习礼教后,乃至青年时期,父母及长辈也加强这两方面的教导,使儿童自幼至青年时期,均薰陶在道德教育之下。《三字经》首先肯定人性是“善”,就是文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其为“恶”,主要是“性相近,习相远”。即各人在孩童时均为“性善”,只是因为没有接受教育,及后天学习不同,或受环境的薰陶,故“性乃迁”。《三字经》中最后一章写到:“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们在孩童阶段学习知识,更在成长路途上不断实行,印证所学,这样便可以光宗耀祖。在此不难看出编者仍以成人观点形塑学童求学的目的是“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但也可见编者强调幼儿教育为人们一生成长打下基础的重要性。

其四,《三字经》谈及的很多幼儿教学方法均对当代幼儿教育甚有启发。

(1)《三字经》首章已说幼儿求学专注的重要:“教之道,贵以专”。不少研究成果也指出,虽然替学童定立“我的志愿”,其长大后未必可以达成幼年所立的志愿,但因为每人均有自我期许的心理,这有助坚定求学者的心志, 故“贵以专”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定立心志及专心实践,一方面既教导学生自幼培养专心致志,建立一生求学的态度,又可以使其借求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建立人生终身学习的目标。此又相通于今天教学上多强调“终身学习”的观点。

(2)幼童从经典中求学,并待巩固基础知识后进而博学。因为有基础知识及从经典作品中吸收知识,幼童便能自我建立一套价值标准,并在这基础知识上扩阔知识;反之,基础知识不足,只求广泛阅读,终未能判别知识的真误。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必然蕴藏着持久不变的道理,影响百代,多阅读经典,自能培养更佳的批判思考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3)讲故事教学法。今天从事研究儿童文学及儿童说故事与教育关系的人士,均指出讲故事(storytelling)有助培养家庭亲子关系,扩阔幼童思维空间及记忆能力,又可培养幼儿的聆听及学习字词的能力。若由专业说故事教研人员(storyteller)引导,幼童可以进行角色扮演(role play)。由幼童演说故事,可以培养演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记忆能力。 《三字经》内有很多历史人物刻苦求学的故事,如“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又如“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勉励学童应珍惜时光,发奋努力,立志求学。

(4)幼儿教育不独是要求学童空谈立志,也强调实践志向的重要。 《三字经》早已说明“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强调幼儿既要学习孝悌仁义的道理,也要如前人般能实践孝道。

另一方面,《三字经》的教学内容与今天幼儿教育的观点比较,也有需要优化的地方。《三字经》言“勤有功,戏无益”,但今天不少学者已指出幼童游戏与学习知识有互动关系。戏剧表演游戏(dramatic play)与社会剧式游戏(sociodramatic play)有助学习, 可以借游戏进行教育。《三字经》谈及“经子通,读诸史”的学习方法,教师向幼儿教导“四书五经”的内容,是否只是要求学生先背诵,待成长后才理解文义,这些经典文化怎样配合今天的电子科技绘图及视像进行教化?“教不严,师之惰”之句只是强调严教儿童,是否已足够?怎样有效执行“严”教呢?以上的问题,均有助进一步思考《三字经》在今天教育上的意义。

(二)《三字经》的体裁对后世的影响

《三字经》的书写体裁影响着现代的儿童教育。在汉字文化圈下,东亚各国一方面既运用《三字经》为童蒙读物,一方面也按《三字经》书写体裁撰写教材。日本江户时代的儒者大桥养彦曾编撰《本朝三字经》,此书约于嘉永五年(一八五二)出版,其内容为:

我日本,一称和。地膏腴,生嘉禾。人勇敢,长干戈。衣食足,货财多。……慎厥终,无不康。胜衰理,人事彰。读之者,冀勿忘。

中国自《三字经》书写体裁出现,后世相沿不绝,至明代有吹万老人原著《释教三字经》,其内容为:

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空色观,情器分……随分说,如风过,万籁歇,非有言,非无言,会此意,是真诠。

太平天国政权管治江南时期,也编《三字经》,其内容为:

皇上帝,造天地,造山海,万物备。六日间,尽造成,人宰物,得光荣。七日拜,报天恩,普天下,把心虔。……皇上帝,眼恢恢,欲享福,炼正来。

一八八二年又有署名马典娘娘编撰《训女三字经》,其内容为:

凡小女,入学堂,每日读,就有用。女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我劝尔,恳求神,今后世,福无尽。

另一本清中叶刊行的《新增三字经》,其内容为:

化天地,造万有,及造人,真神主。无不在,无不知,无不能,无不理。……有恒心,常畏神,至于死,福无量。

清中期还有刘编写的《天方三字经》,其内容为:

天地初,万物始,有至尊,曰真主。统干元,运理气,今阳阴,化天地。奠山川,茁草木,定灾祥,章日月。腾鸟严,跃鱼鳞,万类备,乃送人。皋以智,赋以灵,故人为,万物精。 ……

一九〇〇年张宜明纂辑《三字鉴解注》,其内容有:

混沌开,乾坤奠。日月明,江山辨。五行生,万物变。盘古氏,出为君。……

一九〇〇年有赵保静辑《增订蒙学三字经》,其内容为:

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可为善。苟不教,性牿亡……荷兰国,呼红毛,始行舟,万里遥。埠头广,掉尾难,德阴谋,利权贪。

同年,王石鹏(一八七七至一九四二)也编著《台湾三字经》,其内容为:

北纬线,及东经,详位置,知其形。南北长,东西狭……此全岛,叙分明。作地理,三字经,能孰读,非无益。智识开,宜游开,宜游历。

清末民初,康有为(一八五八至一九二七)的弟子卢湘父也编有《童蒙三字经》,其内容为:

万物中,人最灵,学而知,教乃成。终乎圣,始乎士,圣者谁,曰孔子。孔夫子,大圣人,创儒教,教万民。居鲁国,今曲阜,彼达人,明德后……

一九〇〇年,陈子褒编撰《爱国三字书》,其内容为:

我所住,系中国,地方阔,人又多。计人数,四万万,计地理,四千万。在古时,称天国,到而今,弱到极。……欲保国,欲保民,非我皇,总不可。

一九一二年,陈子褒再编《共和适用妇孺三四五字书》,其中以三字书写的内容为:

早起身,下床去,先洒水,后扫地。开窗门,抹枱椅,洗完面,入学堂。见先生,要叫声,坐书位,即读书。读熟书,又写字……

葡萄牙,取澳门,英吉利,开香港。法国占,广州湾……我国民,要相亲,我亲你,你亲我。无论男,无论女,无论老,无论幼,要同心,要合力,一国人。

清末知识分子齐会辰也编有《历史三字经》,其内容为:

凡训蒙,先说史,记年代,有条理。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年不纪。唐有虞,号二帝,相揖让,真盛世。一零二,尧祚长,五十载,舜巡方。夏后禹,商成汤……既知古,又知今,脑智开,黄种存。

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时,乃有王向宸编《抗日三字经》刊行,其内容为:

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我军民,须自励,前者仆,后者继,抗到底,必胜利。

当代的香港也有黎文卓编著《香港三字经精解》,其内容为:

口旱旱,食咳糖;有早知,冇乞儿……淡淡定,有钱剩;声大大,冇货卖;唔想衰,埋大堆;失失慌,害街坊。

可见,《三字经》创立的“三字”体裁,不独影响自古至今的中国,也影响至东亚汉字文化圈,甚至整个华文教育界。

四、《百家姓》

姓名为民族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文化系统。研究姓名也能见中华民族血缘及地缘互动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在海内外流布的情况。自古至今,研究中国姓氏由来及发展,多以《百家姓》一书为基本材料,塾师也以此书为学童的基本教材,并在此书基础上继续延伸。《百家姓》全书以姓氏写成韵文,是方便幼童认识在中国境内各族群的读本。不少学者指出《百家姓》为宋朝两浙的一个知识分子编写,但没有详细姓名。为什么认为《百家姓》是创作于宋代?因为书中第一句是“赵钱孙李”,第一个向读者表述的姓氏为“赵”姓,宋立国君主为赵姓,赵氏为国姓,故不少学者认为作者尊国姓,奉赵姓为书中的第一姓氏,故多认为《百家姓》是创作及出版于宋代。 其后明代也有《皇明百家姓》、《百家姓新笺》,清初又有《御制百家姓》,而笔者也购有一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于二〇一五年出版,列入国学经典教育读本系列的《百家姓》,并依宋代的《百家姓》为注音及析义,可见宋代出版的《百家姓》影响至今。

《百家姓》全书共五百六十八字,包含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而最后一句为“百家姓终”四字,故有五百零四个姓氏,非只是一百个姓氏。姓氏不只是古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代表了个人身份认同,家族身份认同,也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今天中国人及海外华侨多跟随父亲的姓氏(现时也有些家庭以母姓为子女的姓氏),显示父亲家族血缘的承传关系,故姓氏研究也具有遗传学的知识;甚至,有些地域以父系血缘为宗族或家族产业继承权的先决条件,姓名成为家族财产分配的重要考虑因素;很多地方的族谱,也是以父系姓氏来书写各宗族及家族成员,血缘与地缘因素结合。可见研究姓氏的发展,对了解地方宗族事务发展甚为重要。同时,若只以《百家姓》一书为教材,说明尚未能够善用此书。建议教师运用此书时,结合其他材料一起运用,如运用有关姓名学、移民历史、宗族文化史、伦理学、血缘学、谱牒学、人口学及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阐述《百家姓》的要义,可以见到《百家姓》一书的重要。以下略述其特色。

(一)姓氏的由来

人类发展之初,没有姓氏。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及生活空间的发展,原始人族群内外交往的需要,族群一起运用的符号便出现,这就是“姓”,而个体称号符号,便是日后所说的“名”、“字”、“号”。

姓氏发展主要是因应人们区分不同族群而产生,在部落中有不同部族,不同部族成员具有不同姓氏。 部族成员具血缘及姻亲关系,再者,部族内的成员多生长在同一地域,由是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也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血缘关系。为了区分不同部族中不同的成员,由是不同符号便出现了,以及出现了姓氏与名字。

另一方面,因为生活环境及文化改变,同一姓氏属下的族群也会流布其他地方,这样促成同一宗族,同一血缘,不同支派。华夏民族或本源自黄河一带,在上古原始人时代,多聚居在中国境内不同地域,就是今天考古学上所说中国境内多元文化源头的观点。各族群日后多往其他地方流迁,更有不少移居东南亚,而他们多奉同一姓氏为海内外同一宗族不同支派的共同祖先。举例而言,今天海内外甚多以李为姓氏的人物及宗族,如香港有香港李氏宗亲会,也有台湾李氏宗亲会、马来西亚李氏宗亲会。各国家及地域的李氏宗亲会,多奉道教始祖老子,即“李耳”为祖宗。此为同一姓氏不同支派,不同流裔成员,供奉同一宗族的神灵,并奉老子“李耳”为各国家及地域李氏宗族社团的开宗立族始祖。由此可见,同一姓氏可成为团结各宗族支裔及支派的力量。

今天常说“姓氏”,“姓”已见上述,那么“氏”又是怎样发展出来的?“氏”与子女一出生就有“姓”的情况不同。人类发展之初,出现一些为人熟知的族群,后来因应其特性而产生了称号,如“炎帝”称为神农氏,可能因为“炎帝”此人长于农业而得名,后人以“神农氏”指称所属的家族和部族。如尧帝生于“陶”的地方,其后封于“唐”,故称为“陶唐氏”。

人类社会中,“姓”应是人在出生时已有的,“氏”则为人在社会上成名后才具有的,故“氏”是此人对社会、族群的贡献及与地位有关的象征符号。日后,因氏的社会意义渐渐大过姓,而且,社会人口不断增加,以社会名声及社会地位为氏的家族日渐普及,故出现了家族的后代以氏为姓的现象。由是出现了氏族社会,同时也出现了姓、氏并存,姓、氏混用,再发展至姓、氏合二为一。今天多合称“姓氏”的现况,也就是姓即氏、氏即姓的现象。

此外,远古的社会,首先出现的是母系社会,婚姻情况为对偶形态,也就是一位女子和一个男子在一定时期内,各自从一群男子或一群女子中选择一位主夫或主妻,也有除了主夫或主妻以外的其他性关系,此时也是“姓”产生的时代。母系社会的姓,从母不从父,血统以母系为依归,也出现了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故华夏民族中的姓,多从“女”偏旁的,如姒、姬、姜等。后来,由于男性取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故氏族部落进入父系社会,姓氏制度也由从母不从父,渐渐成为从父不从母,更带出了父系中的辈分排列问题、亲属姓名避讳问题,及已婚女子的姓氏问题。

(二)如何有效运用《百家姓》

了解姓氏的由来,不独是文字学的课题,也涉及社会、历史文化及伦理等各方面的课题。《百家姓》成为一本教导幼童了解自己身份,了解先祖由来,了解家族历史文化,扩至了解其他族群及族群本身历史文化的重要入门书籍。以下看看怎样更有效地运用《百家姓》一书,以教导幼儿姓氏的知识。

其一,《百家姓》内“女”偏旁的姓氏,如姒、姬、姜等,这姓氏的族群与远古时代母系社会发展甚有关系。

其二,透过《百家姓》了解先秦时代姓氏的形式多是单名,日后多为双名。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多取单名,如周公为姬旦,姜太公为吕尚。汉代之后,人口增加,单名易与他人混淆,而两字组名更方便表述命名者的心愿,故有孔安国、霍去病等姓名。

其三,运用《百家姓》表述部分家族的等级身份。上古及春秋时代,有没有姓氏,往往代表身份高低。古代对社会有贡献的,往往赐姓,封侯伯,如古代姬、姜、吕等,均是赐姓,而封地往往成为姓氏的主要来源。封地包括封国、封邑等,如黄、陈、魏、韩、蔡、吴、秦等等,均是来自封邑的名字。姓氏因要得天子命赐,诸侯也可以为下属命氏,由是姓名是身份的象征。至南北朝,门阀制度盛行,不同姓氏之间,也有不同高下身份之别。因为魏晋南北朝盛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成为门阀世族的特权,民间也流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风。门阀与“寒门”不通婚,不共席,由是不同姓氏之间,也有身份上高低贵贱之分,各姓分成“州姓”、“郡姓”、“县姓”不同等级,尤以其时的王、谢、袁、萧四姓,均为高门大族的代表姓氏。

其四,运用《百家姓》表述部分家族的地域特色。 有些学者指出,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区,为北方(华北、西北、西南、江淮)、吴、赣、湘、客家、闽、粤。北方以李、王、张、刘等姓人数较多;吴方言区以王、张、陈、李四姓人数较多;赣、湘方言区以李姓人数为主;粤、闽、客家三个方言区,以陈姓为主。至于占第二位姓氏族群,在粤方言区为梁姓,闽方言区为林姓,客家方言区为刘姓。

其五,运用《百家姓》表述先祖取家族中有名望的名为姓氏,如舜的后人陈胡公满的后代中,有些族群成员以陈为姓,有些以胡为姓,有些以满为姓。

其六,运用《百家姓》表述先祖取家族的官职为姓。因为家族成员长期从事专门官职,由是后人多取此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

其七,运用《百家姓》表述不少外族加入汉族社群时,取汉姓或同音的汉译姓,或由汉帝赐姓。如唐代,外族归顺唐朝后,多取李唐皇朝流行的李姓,又如穆斯林民族融入汉文化,多取汉族马姓及杨姓。

其八,运用《百家姓》表述复姓宗族故事。如介绍夏侯姓氏时,可以向幼童介绍夏侯氏本为西周后裔、被封于雍丘的东楼公,战国时传至杞简公后被楚国所灭,简公的弟弟佗奔走鲁国,鲁公认为佗为夏禹的后人,遂称为夏侯,佗的后人也以夏侯为姓。

其九,运用《百家姓》表述同姓宗族的名人故事,以策励幼童。儿童喜欢听故事,而历史人物的成功故事,既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儿童向故事中成功人物学习,为儿童树立优良的行为模范。 如介绍诸葛姓氏时,可以介绍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历史故事;介绍李姓时,可以介绍建立盛世“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天下的故事。

五、结论

中国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有何联系?中国现代性怎样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其实以上热点问题主要围绕着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未讨论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问题时,先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何在,注意中华民族甚注重道德教化,素以文质彬彬著称于世。今天,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仍可以阅读先秦时代的经籍,了解先贤的哲理,此乃汉字的力量。我们在儿童时期,乃至成长期间不断学习汉字,汉字成为我们与古人沟通的重要桥梁。然而,随着中华文化向海外流播,往往形成一个联系海内外的汉字文化圈,由是中国语文教育在二十一世纪,仍有重要影响力。按此上溯,究竟前人学习中国语文及展开文化教育用哪些教材?必然会发现古人常用的《千字文》、《三字经》及《百家姓》。此三书成为古代塾师教导幼童的重要教材,甚至可以说是幼童自出生以来首先接触的课本。乃至今天,仍有不少汉语教学机构,在教导非华语学生(包括成年或未成年学生)时,也以此三书为教材,可见《千字文》、《三字经》及《百家姓》虽然是在古代编刊,但在二十一世纪仍有很大的贡献及生命力。

此外,中国传统童蒙教育,除了儿童识字教育外,更重视道德、文化及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三、百、千”三书也具有识字及道德教育并重的功能,内容强调家中的父母、长辈及塾师应以日常生活、四周自然环境,及宗族和家族的伦理关系为素材,注意教导幼童从生活中建立自信心,又强调培训学童专心致志,坚持信念,努力求学的心志。在今天看来,“三、百、千”三书表述的教学内容,与今天教育界强调的社会教育、亲子教育、家庭与学校协作教育、终身教育、说故事教学、以学生为本及以儿童接触环境为本的教育等观点,甚有会通的地方。还有,让幼童天天朗读教材,必然可以训练其阅读课本及演说的能力,加上聆听师长及同学的读音,可达到培养儿童“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能力。当然《三字经》中强调师长严教幼童,先背诵、后理解,又要求幼童学习四书、五经的内容,对儿童来说颇吃力。师长运用“三、百、千”为教材时,可以多按儿童不同的学习程度调节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仍见“三、百、千”的出版,可知“三、百、千”仍能切合二十一世纪国内外中文教育的要求。学童完成“三、百、千”课本后,深信其可以掌握中国文字、道德及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我们若想进一步了解古人知识资源及学习课本的内容,也宜先阅读“三、百、千”。

六、编著说明

本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均以李逸安先生译注的《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中华书局,二〇〇九)为底本,而全书的导读、赏析与点评皆为笔者重新编写,冀能引领读者一同发现古代童蒙教材“三、百、千”的当代意义。 m/07VScB9ZRo2GZpLZ4oZi1PAWFwpq+LezRGl0F7lLDvUDUrSTyZ0EomndmAjM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