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东怔怔地看着林睿,随后叹了一口说道:“既然林兄执意如此,我也就不再多劝了,只愿林兄最好可以量力而为,三思后行。”
“多谢何兄关怀了,今日不聊其他的,咱们只谈风月。”林睿笑道,两人碰一杯。
林睿之所以要把这个事情告诉何继东,因为他会把这事情告诉何世饶,这样的话,张相也就会知道了,他们不可能为了此事来帮助林睿,但也不会再过来拉拢他,因为林睿会因为这件事情,自身就成为一个极大的危险因素。
两人边聊边喝,直至夜深,眼看着就要到宵禁了,何继东也不再多留,说道:“时候不早了,咱们改日再畅饮!”
林睿也不多留,正准备起身相送,何继东忽然抬手,让林睿附身过去。
什么事情神神秘秘的?林睿好奇的侧过耳朵听。
“那个,那个林兄有没有再看到桑姑娘?”何继东颇不好意思的问道,语气有些扭扭捏捏的。
林睿听到这句话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原来是惦记着桑凌晴姑娘呢。
“桑姑娘在建德受了些伤后就在宗门内养伤不出了,怎么,何兄是看上人家了?”林睿笑问道。
何继东叹了一口气,说道:“自从三年前与桑姑娘一别,我这心里隔得慌,脑子里时不时想起她,也不知道她现在如何了,林兄可不许笑话我,大男人敢爱敢恨,又有何不可?”
没想到何继东对桑姑娘如此在意,他也是觉得确是美女配英雄,何继东家庭好,为人正直,是一个真英雄,而桑姑娘仗剑走江湖,义气侠女,两人也是极配。
“何兄要是思念,何不邀请桑姑娘前来京城相聚?”林睿笑道。
何继东沉吟了一会儿,有点犹豫,问道:“如若我相邀她前来,要是她不来的话……毕竟我与她只见过一面,这几年也未有书信来往,恐怕……”
“何必婆婆妈妈的呢,想见就见吧。”林睿白了他一眼说道。
“要不,要不然,由你来修书一封,请她到京城一聚如何?”何继东忽然灵光一闪问道,这样哪怕拒绝了,也不是拒绝他,只能以后找个机会再相见了。
林睿脑袋三条黑线,这货看来确实是个情场新手,不过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他不愿意说,那就帮个忙吧,来不来,就看桑姑娘的意思了。
“好吧,没问题,我明日便修书一封,派人送到无尘宗内。”林睿应承道。
何继东一喜,行礼说道:“那就多谢林兄了!”
这夜宾主尽欢,林睿把他送到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顿感觉得,何继东这人真心不错,值得深交,可为知心朋友,世上有几个朋友,感觉还是不错的。
第二天京城刮起了大风,天气忽然转凉了,天空中布满铅色的乌云,看起来快是要下雪了。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了,京城早早开始入冬,让林睿一时间有些不适应,为了避寒,只能窝在炕上奋笔疾书,这是写给桑姑娘的信,写完之后让林五安排两个护院快马送去。
做完了月老之后,林睿懒散的卷缩在被子里,林清时不时催促他起来习武,唠叨了几次,林睿才从被窝起钻出来,冒着顶着寒风在院子里练武。
自从学了玉老头给的秘籍后,每日练武就成了他必备的事情,这是他自保的根本。
京城寒风萧瑟,皇城内亦然,李庆昊站在明书殿的窗前,他在等张庸前来商量政务。
“主子,张相公来了。”一名老态龙钟的太监进来跪伏在地说道。
“让他进来吧,对了,卓卿到没有?”李庆昊问道。
太监抬起头回道:“卓大人在后面就到。”
“这两个人还真是一刻不能消停,朕就猜到。”李庆昊笑了笑说道,随后吩咐太监:“卓卿到了,就让他直接进来吧。”
“奴婢遵旨。”太监回道,起身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张庸在太监的搀扶下走进房内,屋内已经烧起了碳,温暖如春。
张庸卸下斗篷,太监在旁边顺手接下来,张庸道了一声:“劳烦黄公公了。”
“这是奴婢该做的。”老太监挂着个笑容回道,挂上了衣服后,给张庸搬了张椅子。
“臣叩见陛下。”张庸正欲行礼。
李庆昊摆了摆手说道:“爱卿无需多礼,朕已然说了多次,在这明书殿内,你无需行礼。”
“臣蒙陛下厚恩,陛下虽如是说,但臣不敢居恩。”张庸回道。
李庆昊回过头看着眼前这个老人,已经是三朝老臣的张庸感觉越发老了,满头花白,腿脚更不方便了。
“朕的话,就是旨意。”李庆昊故意板着脸说道。
张庸才笑了笑说道:“是了,是了,臣必定遵旨。”
李庆昊坐到位置上,问道:“今日在朝堂中,众臣议论纷纷,明年开春科举之事,需要定下一名主官,按长例,该是一名大学士担任主考官,但众臣意见不同,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科考主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每次科考的学生都会默认以当年科考主官为师,谁能坐上主官的位置,未来必将名望隆重,拉到一大批新晋官员的关系。
“依臣愚见,龙图阁大学士任平可当此重任,此人位居吏部左侍郎,无论是才德还是名望,均可。”张庸说道。
李庆昊沉吟了一下,继续问道:“除此之外,爱卿还可推荐谁?”
张庸眉头一挑,回道:“还是有数人符合条件,不过,皆不如任平稳重。”
李庆昊点点头,不过也不说话,似乎在等着什么,过了一会儿,门外走进一人,正是卓太保。
“臣叩见陛下。”卓太保行礼道。
“卓卿也来了呀,坐吧,朕正与张爱卿商量春闺主考官的人选,卓卿也来参详参详吧。”李庆昊笑道。
张庸皱了皱眉头,不知道皇帝这个是什么意思,但没有表露出来,只是静静坐着。
“微臣以为欧阳淳合适担当此任。”卓飞瓮声说道。
“欧阳淳不过工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才名不及任平,卓大人为何推荐此人?”张庸看也没看他,直接问道。
“才名?欧阳淳才名虽不及任平,但此人已然是三朝老臣,为官经历比任平要长,有他的眼光,自然可以为朝廷选材!”
李庆昊点点头,不过目光看向张庸,似乎在等待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