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要素,食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但为什么将衣摆在第一位呢?这主要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羞耻为判断人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四要素中将衣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吃是人生命的第一需要,悠悠万事,唯吃为大;民以食为天,所谓“天”,是在“大”字的上面加一横,意为压倒一切。

在中国的语言文字里,吃也是一种文化,即吃文化,如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找工作称为找饭碗;受雇叫混饭;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的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等。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种吃的历史,人类的文化就是一种吃的文化。出兵打仗,兵马未到,粮草要先行;送客,要饯行;迎宾要洗尘;过年,要团年,团年即吃;过节,要欢庆,欢庆即吃;问候,也问“吃了没有”;吃皇粮,称为吃铁饭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全是吃。谈到吃,要有道德和良知,要吃出人性来。所谓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要吃出人情来,吃出人味来,吃出人格来,吃出人缘来,吃出人品来,吃出健康来。所谓健康,不单纯是身体没有疾病或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一、中医食疗学的含义

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阐述食物的性能特点,按照食物四性、五味、作用,结合食物的养生、防病治病特点,专门研究各种食物在人体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为本草学的一个分支。

所谓食疗,是指食治,即用食物来防病治病。

何谓食?即凡能维护机体健康,能为机体提供生长、发育等一切活动所需营养成分的可食性物质,亦称食物,包括食用和饮用,如米饭、茶叶。

所谓疗,即用食物来防病治病,也包括保健强身。

食物防病治病是中医食疗学显著的特点之一,“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就是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

二、中医食疗学的研究内容

中医食疗学是从古代的本草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既然是学科,其所涵盖的内容就非常广博,是主要研究食物的性能、功效及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同时也研究食用价值、饮食卫生、加工配制等。从研究的途径来说,包括:

1.研究食物的性能

主要是从本草学的角度来研究食物的性味、功效,并结合食物各自的特点,以及配伍后应用的作用,来阐发食物对人体的利与弊。

2.研究食物的可食性与不可食性

食物的可食性是确定的,但并非任何食物对于任何人均是可食的,如食糖可食,但糖尿病患者忌食,否则会加重疾病。生活中食物的可食性为人们所熟悉,但不可食性很多人却并不知晓。

3.研究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食物可以达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但选择食物要有针对性,食物虽有可食性的一面,但要结合性别、年龄、嗜好、起居、地理位置、民族习俗等食用,也就是说不是任何食物对于任何人均是可以食用的。

从现在对于食物的研究来看,其方法包括整理古代经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思路,或以现代营养学、烹饪学加工技术进行研究。

三、中医食疗原则

中医食疗学是前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的经验,其内容丰富,行之有效,实用性强,方法独特,简便实用,具有民族风格、传统的特点;并可结合个人体质、嗜好,辨证施食,个体调节,针对疾病,灵活选择食物,如遗精者可吃莲子,便溏者可吃山药,头痛可用萝卜汁滴鼻等。

1.食饮有节原则

包括了节制与调节的两重意义,《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为后世养生长寿公认的准则。历代医家、养生家承袭了这些合理的思想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如过食肉类不利于健康,主张老龄人宜吃清淡之物。孙思邈就强调:“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

所以食饮有节,涉及四时、一日之中饮食调节,包括调节食量、食品寒热性质、食品性味的配用,节制生冷、有害、不洁饮食物等内容。饮食有节要求每天进食宜:①定时。在定时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餐,进食的时间基本固定。②定量。饮食定量主要强调饮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饱不饥,尤其是不暴饮暴食,否则会使肠胃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③不偏食。强调不偏食,是因为食物的营养各不相同,食物多样化,体内的营养平衡,就能保持生理平衡状态。④不挑食。强调不挑食也是保持身体生理平衡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儿童,过分挑食会使体内的部分营养缺失,导致身体畸形发育。

2.整体原则

摄取食物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选用。①因时制宜:如春季多食蔬菜;夏季多吃清热食物,如冬瓜、绿豆;秋季多食含水分多的食物,如梨、苹果等;冬季多食温性食物,如羊肉、狗肉。②因地制宜:东南沿海地区潮湿,宜食清淡,长于祛湿的食物;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凉,宜食性温热,长于散寒、生津、润燥食物。③因人制宜:儿童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开胃的食物,应慎用滋腻峻补之品;老年人宜选用有补益作用的食物;男性多以阳气偏衰为主,多食补气助阳的食物;女性有经孕产乳,容易伤阴血,宜食清凉阴柔的食物;体质方面,阳虚者宜食温热补益食品,阴血虚者宜食养阴补血食品。④因病制宜:当患有某种疾病时,可以选用相应的食物进行食疗,如脾虚者食用大枣,便秘者食用核桃等。

3.辨证施食原则

辨证论治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客观情况用药;而辨证施食是中医食疗学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采用相应的饮食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用食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学认为,临床病证不外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为寒证;口渴喜冷,身热出汗,为热证。根据中医所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采用相应的治法。如脾胃虚弱可以吃山药、莲子;胃阴不足,多食水果,不宜食干果;实证宜选用祛邪之品;食积中焦,可以吃山楂;气滞胃脘疼痛,可以吃萝卜,不能食柿子;感冒患者可以吃具有发散作用的芫荽;里实若为湿热泄泻,可以吃马齿苋等。

在辨证施食的时候,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具滋润性质的食品,如水果、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等。

4.辨病施食原则

根据所患疾病,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结合疾病的各种不同证型来选用食物,能达到有的放矢。如遗精者可以食用莲子、芡实;便溏者可以吃山药、大枣。在辨病施食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中医的认识,对于疾病还有:①同病异食,指的是患有同一种疾病,由于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习俗等的不同,所应用的药物或食物是不同的,如胃痛,有寒热虚实的区别,有病情久暂的不同,有本脏病变,有他脏传来,所选用的食物应当不同。②异病同食,指的是虽然几位病人所患疾病不一,但如果在某一阶段,出现相同的表现,均可以选用同一食物,如咽喉干燥,大便干结,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具有阴伤的现象,均可以用养阴生津之品。

5.平衡膳食原则

平衡膳食,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搭配,主食、副食搭配,正餐、零食合理搭配。《素问·脏器法时论》中曾经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犬、鸡)、五菜(葵、藿、薤、葱、韭),现泛指多种食物。这四大类食物,分别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以满足人体功能活动的需要。

在食用食物时,要求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避免偏食。因为过食辛热,会导致口干口渴,腹痛便秘;过食寒凉,会导致寒从内生,引起寒性疾病发生,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具体地说,在摄取食物时,应注意营养宜全,备食宜软,用食宜温,三餐宜时,烹调宜淡,进食宜缓,食量宜适,就餐宜静。

日常生活中,应用食物分食用和饮用,在应用类型方面有单用和将多种食物联合应用者。在食品类型方面,有主食,如米饭、汤羹、菜肴;有副食,如汤料、饮料、酒、散、蜜膏、蜜饯、糖果、饼干等。这要结合个人的饮食习惯、嗜好等选用。

四、食物与药物的区别

中医所谓本草,包括药物与食物。食物与药物在古代不分,但实际生活中,二者有区别。

1.应用方式的区别

①食物是利用果菜肉谷,以饮食物的形式应用,如蒸饭、炒菜、汤羹等。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将食物做成适口、味美的菜肴食谱,达到促进食欲、增进健康的目的。生活中人们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②药物是利用自身的特点,以药剂形式应用,如做成丸、散、汤剂等。

2.应用范围的区别

①食物的应用范围广,民以食为天,人们会主动接受食物。摄取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②药物的应用范围局限,病以药为治,一般是被动接受,只有当生病之后才服用药物。

3.一般性能的区别

①食物可以食用、充饥、养身防病,一般偏性较弱,多为平性,宜于慢性病、轻病,也可预防保健。作为康复医学的一个方面,久食不会给身体带来危害。②药物不可以多食,一般不能充饥,偏性多较强,主要用来祛病疗疾,为医疗手段的工具。医生以此作为治病武器而应用于病人。

4.应用对象的区别

①食物适用于健康人群,其次是患者。从治病来说,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②药物则主要针对病人,自古有毒药之称,因此药物比起食物适应范围要局限,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5.食物与药膳的区别

①食物是延续生命的物质。②药膳是以药配膳,它含有药物、食物、调料,是在食疗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药物和食物相配合,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特殊物质,它形是食品,性是药品,取药物之功用、食物之营养,其功能既不同于单纯米谷肉食扶正调理,又不同于单用药物祛邪治病,其精华之处在于食借药力,药助食补,从而收到治病与食物营养的双重作用。

6.食物与营养学的区别

①食物强调的是保健强身。本书所研究的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阐发食物对于人体的利与弊,正确食用食物,并以此来防病治病。②营养是指有机体从外界吸取的用来维持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素,也就是研究营养素对于身体的利与害。这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书不涉及此方面的内容。

7.食物与烹饪学的区别

①食物强调食用作用。本书主要是从单味食物进行阐述的。②烹饪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做饭做菜,多将多种食物合在一起应用,本书不涉及此内容。

五、中医食疗学的发展沿革

药食同源,医食同源,医药同源,反映了食物的起源与药物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历史悠久,与中药学具有同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传统理论认为,商汤时的伊尹创立了汤液。而在西周时期设立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专设食医,管理帝王的饮食营养,说明古代是非常重视食物的食养和食疗作用的。战国时期,据考证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遗憾的是此书已失传;《素问》中谈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食物的不同作用。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薏苡仁、粟米、葡萄、大枣、龙眼、蟹、鸡等。而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有猪肤汤、苦酒、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方。梁代陶弘景所整理的《本草经集注》中就专列米谷果鱼,将其单独成章,为后人研究食物开了先河。唐代大医药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中专列“食治篇”,记载食物154种,并将其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孙思邈的弟子孟诜所著《补养方》三卷,将每一味食物单独进行表述,后来经过张鼎增补而成《食疗本草》三卷,这是我国最早的食物学专著。唐代还有昝殷所著《食医心鉴》。至此食疗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有《日用本草》,元代宫廷御厨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记载的食物达到230种,这是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为后人研究食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食物的研究更是具体、详尽,记载食物达500余种。清代王士雄所著《随息居饮食谱》,章穆所著《调疾饮食辨》也对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

六、食物的性能表述

食物的基本性能,在语言表达上和内涵方面与中药并无本质区别,食物、中药通称为本草。在研究食物作用方面,也是强调食物性味的。

所谓性,也称为气,食物的四性,即寒、凉、温、热四种属性。在具体表述中又有大寒、寒、微寒、凉;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性等不同术语。中医将食物分成四性,是指人体在摄入食物要有针对性,如发热、口渴、怕热、喜冷饮,为热性病证,可摄取寒凉性食物,如芹菜、大白菜、冬瓜、白萝卜、莴笋、空心菜等;如畏寒、口淡、喜热饮、大便稀溏,为寒性病证,可摄取温热性食物,如生姜、韭菜、蒜、香菜、葱等。了解食物的属性,再针对自己的体质选择食物,对身体大有裨益。平性食物则寒热体质者都能食用,如枸杞、山药等。

味也称为味道,在中药理论中称味为五味,指的是药物和食物的不同味道,即辛甘酸苦咸,而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味觉器官感知的还有涩、淡、麻、鲜等味。

中医认为辛味能散能行,具有行气、活血、散寒、散热的作用,能促进新陈代谢,多食伤津液,如姜、葱、辣椒等。甘味能补、能缓、能和,即补虚强壮、缓解疼痛、调和药性,如粳米、大枣等。一般来说,食物中绝大部分多为甘味,因为甘味口感好,人们容易接受。酸味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如梅子、石榴等,多用来治疗诸如久泻、久痢、遗精、滑精等。苦味能泄能燥,即清热泻火,降泄气机上逆,通泻大便,燥湿,如苦瓜、苦菜等。咸味能通便,软坚,如海带、紫菜等。

其他诸如升降浮沉、毒性理论等均与中药基本理论无区别,故不多述,可参考中药书籍。

七、食物禁忌

食忌又称忌口,是指在某种情况下某些食物不能食用,否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偏差,甚至引起病变。任何食物均有自身的特点,有偏性,具有可食性的一面,但在食用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应用。

1.病中禁忌

食物有防病治病的一面,但也有因食用不当,导致疾病加重的不良反应,中医强调禁发物。所谓发物,就是引发或加重疾病的食物,如公鸡、牛肉、鲤鱼、辛辣之品。举例来说,疮疡、皮肤病患者,不能吃海鲜;阴虚热盛者忌辛辣动火之品;虚寒泄泻者忌生冷、寒凉之品;肾结石忌菠菜、豆腐等。一般来说,患病期间忌生冷、黏腻腥臭膻味及不易消化食物。

2.配伍禁忌

是指某些食物不能与另一种食物配合食用,如吃柿子忌螃蟹,吃葱忌蜂蜜,吃甲鱼忌苋菜,吃鱼禁荆芥,关于这些内容,在《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书中有详尽的记载。

3.经产禁忌

妇女有经孕胎产的生理功能,在此期间,应注意避免食用部分食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月经期间,不能食用太过于寒凉食物,以免寒凝,导致行经不畅;产前宜凉,忌辛热温燥之物,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妊娠恶阻者,忌油腻、腥臭、不易消化食物;产后宜温,忌寒凉、酸收、发散之物。

4.时令禁忌

春夏之际,阳气旺盛,应少食温燥食物,如狗肉、羊肉;秋季天气干燥,容易出现诸如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应少食辛热之品,多食水果;冬季应少食甘寒物,以免伤阳气,应多食温热食物等。

5.质变腐烂禁忌

食物如霉烂腐败不能食,如霉变的甘蔗不能食用,若土豆发芽、发绿者不能食,否则会导致中毒。鳝鱼、河虾、螃蟹、泥鳅、甲鱼等要食用活物经过宰杀后烹调者,死物吃了损害身体。

6.食量禁忌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即过量食用某种食物会损伤肠胃,引起病变。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运化功能相对较弱,多食会导致脾胃受损。生活中,若对自己喜爱的食物大吃猛吃海吃肯定是不恰当的,要有节制。小儿在食量方面不易控制自己,需要大人进行督促。

7.偏食当忌

民间向有“肉生痰,鱼生火,青菜萝卜保平安”的说法,既不能过分食用某种食物,又要防止肉食生痰,鱼类食物助火,要多种食物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心健康。

八、食、药、毒的关系

《淮南子·修务训》云:“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qiāo,瘠薄的田地)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处“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指神农在寻找食物、药物的过程中,每天能寻找到70%具有医疗作用的药物。也就是说在古代有食即药,药即食,药即毒,毒即药的说法。具体地说,食物饱腹,药物治病,毒物抗病。如作为食用的龙眼、大枣、山药、莲子等又是药物,又如多吃豆腐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所谓的“毒”的反应。

1.有毒变无毒

某些食物明显有毒,如酒、花椒、白果等,应用得当,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应用不当,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如白扁豆作为食物使用,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它又是一味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脾胃虚弱病证,但有毒,生用可引起中毒,而久煮后毒性被消除而无毒。酒有毒,但少量饮酒有益于身体健康,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兴奋度,而大量饮酒伤身体,严重者致人死亡。

2.无毒变有毒

某些食物原来无毒,由于食用不当、保管不当、烹调技术不当而产生了一些有害物质,如经熏、炸、腌、烤的动物脂肪与蛋白质可产生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亚硝胺。食用的油是无毒的,但食用油经过反复的煎炸后变有毒,这种油不能食用。还有酸败变质的油质,如猪油、芝麻油、核桃等可产生数十种有毒物质,慢性中毒可致癌。

3.药、食、毒三者的转换关系

食物均是可以食用的,吃对了有利于健康,甚至可以治病;吃错了,有害于人,甚至可以致病。要注意的是,某种食物对于某种体质类型的人会产生毒副作用,如黄豆制品一般人多可以食用,而对于患有痛风的病人而言则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痛风,那么黄豆及其制品对于痛风病人来说就是有害的,有毒的。又如扁豆既作为食物,也作为药物,若食用因烹调不当,可致中毒,而正确的经过高温处理后,没有毒,可以食用。另外中医讲的发物,要根据具体病情来选用食物。所以食、药、毒三者可以改变,关键在于善于应用。

九、关于食物颜色与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食品的颜色与营养的关系极为密切,食品随着它本身的天然色素由浅到深,其营养价值愈为丰富,结构愈为合理,颜色深的蔬菜如叶菜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比颜色浅的根茎类、瓜类及茄类含量要多,颜色越深,含量越多。蔬菜营养价值的高低由深到浅为:黑色→绿色→紫色→红色→黄色→无色(白色),多吃颜色深的蔬菜更有利于健康。五脏与五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食品的颜色不仅能体现营养价值,对人的心情的调节也有一定作用。

1.黑色食物养肾

如黑木耳、黑米、黑芝麻、紫菜等。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具有强肾、补虚扶弱的作用。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强弱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而四季中的冬天与肾关系最为密切,故冬天补肾最重要。黑色食物来自天然,有害成分少,营养成分齐全,能明显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率。如黑木耳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磷脂,称之为清洁血管、软化血管的“清道夫”,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紫茄子含有大量的铁、钾、维生素E、维生素D,可以软化微血管、降低胆固醇、防止小血管出血,对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咯血、皮肤瘀血、皮下出血及坏血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绿色食物养肝

这里所说的绿色食物是指颜色为绿色的蔬菜,多为叶菜类,如芹菜、蕹菜、青辣椒、丝瓜、菠菜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身体抗病力和预防疾病,对于因工作紧张,长时间疲劳而引起的不适有良好的作用。多吃绿色的蔬菜,对眼睛有好处,所以长期不吃蔬菜的人,容易患眼疾。多吃绿色的蔬菜能减少关节炎发病率。这类食品水分含量高,热量较低,纤维素多,能降低血压、促进尿酸排泄、软化血管、治疗便秘。因此高血压病人、高脂血病人和高血尿酸病人应多吃。

3.紫色食物养心

紫色食物颜色较深,营养价值次于黑色食物,而高于红色、黄色、白色等食物。紫色食物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延缓肌肉的松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心脏,舒缓镇静,减少迷惑,保持身心平衡。如紫色葡萄具有抗皱纹、留驻美丽容颜作用。常见紫色食物有紫甘薯、紫土豆、紫玉米、紫扁豆等。食物多样化,优先选深色,同类食物,如紫得发黑的茄子比红得发紫的更好,紫甘薯比红甘薯营养更丰富。紫玉米中的色素具有非常好的抑制癌症的功效;紫甘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保健美容,也适合减肥者食用。紫菜、海带、海苔等紫色的食物含碘丰富。

4.红色食物养心

如西红柿、山楂、红辣椒、苋菜、红枣、草莓、胡萝卜等。其特点是色泽鲜艳,人见人爱。若因身体虚弱,受到病毒侵袭而患感冒,食用红色食品可助一臂之力。红色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能增强人的体力和缓解因工作生活压力造成的疲劳,如西红柿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降低胆固醇,防止便秘等。

5.黄色食物养脾

如南瓜、胡萝卜、花生、红薯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尤其是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纤维含量很高,可以刺激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是降低血脂、治疗便秘、养颜美容、防止肠癌的最佳食物。玉米有利尿降压作用,胡萝卜中维生素A含量很高,能促进机体正常生长、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护视力,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6.白色食物养肺

如冬瓜、大白菜、白萝卜、白茄子等。其特点是不会使人发胖,颇受心血管病人的青睐,给人一种质洁味鲜的美感。经常食用可调节视力,安定情绪,对高血压、心脏病,尤其是肥胖病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现在认为白色食品多能减肥。

同类蔬菜中,营养价值的高低与颜色深浅有关,如紫茄子高于白茄子,黑木耳高于白木耳,大葱的绿色部分所含的各种维生素要比葱白的部分高出数倍。民间有“断得四季荤,断不得四季青”,“宁可三日无鱼肉,不可一日无果蔬”的食疗谚语。

另外,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统一“绿色食品”标识,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绿色食品标识由图案、数字批号、文字三部分组成。绿色图案由太阳、绿叶、蓓蕾构成。如莲子为白色的食品,在未受到污染的情况下是绿色食品,是非绿颜色的绿色食品。所以在语言表达时,绿色食品和绿颜色的食品不是一个概念。

十、关于食物的酸碱特点

现在研究认为,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大多数的最终代谢产物为碱性,而肉食、米谷类则呈酸性。因此当人们在食用食物时,往往将蔬菜、水果和米谷、肉食、鱼类搭配食用,才感到有食欲,才觉得饭菜味道鲜美。反之,只吃米饭,少吃蔬菜,就容易患胃病。

根据现在的认识,应常食碱性食物如大豆、四季豆、豆腐、菠菜、莴苣、萝卜、竹笋、茄子、洋葱、土豆、黄瓜、西瓜、海带、柑橘、杨桃、香蕉、苹果、葡萄、草莓等,少吃酸性食物,如肉食、鱼子、海鲜、面粉、面制品等。

从人体来说,经常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皮肤过早地黯淡和衰老;儿童发育不良、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中老年人引发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者等,与摄取食物偏酸性有关。

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在平常的饮食中往往是精米白面、鸡鸭肉鱼,过多的摄入这些酸性食物,便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生活没有规律,夜生活多,不良嗜好,如嗜烟、嗜酒,运动不足,环境污染,如饮用水、农作物严重污染,当摄入这些有害物后,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生活中要注意平衡膳食。

十一、关于进补

用食物进补,既方便,也安全,并且容易接受。立冬以后,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从食疗的角度来说,也需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滋补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然而,如果不知道自己体质是何种虚损的情况下,盲目地将各种补药同鸡、鸭、肉等炖食,或者长期过量服用滋补药品、食品,可能会对身体有害。冬天虽然强调进补,但要有的放矢。

冬令进补要注意:切忌无病进补,切忌盲目进补,切忌虚实不分进补,切忌进补“多多益善”,切忌以药代食。重药轻食是不科学的。

在日常生活中,进食饮食物要有节制,若遇到好吃的食物就不顾自身身体状况,只求一时之快活,对于身体必定会产生极为不佳的反应,饮食不能无所节制,所谓“大鱼大肉,大烟大酒,体胖血稠,命不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总结的经验是“少吃荤,多吃素,健康又幸福”,这是强调在饮食物的摄取过程中,要将素食、荤食合理搭配,从健康的角度来讲,应该多吃素,少吃荤,因为素菜一般多为植物类,多吃不会给身体带来危害;而荤菜主要是动物类,含有的胆固醇高,同时也容易使人发胖,久食之必定会导致身体不适,带来危害。所以又有“少吃荤腥多吃素,不用看病上药铺”;“少吃油腻,清淡为上”的说法。若饮食营养过于丰富或过盛,反而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营养不良,千万不要“吃的顶呱呱,养的黄巴巴”。所以有“会吃千顿香,不会吃一顿伤”“八成饱健身,十成饱伤身”“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老年人要饮食清淡,素食为主。

有人形容中国人是用舌头吃饭,日本人用眼睛吃饭,美国人用脑袋吃饭。这是说在摄取饮食物的过程中,强调的“色香味形”,中国人最重视的是味道,日本人讲究吃美感,美国人讲究吃营养。 h56V6a+5bf1I5GT0we8DdWsEsiZi6P8l+15w1bOSNaF0vW18pCzaFEdSnFAS/j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