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说明

《傅雷家书》系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实录,是家人之间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一九八一年初版面世,至今已三十六年。

家书贯穿了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最后的生命历程,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成为世界级钢琴家的学习过程,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傅雷曾自信地告知傅聪:“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傅敏先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兄长,熟悉自己的家庭氛围,他选编的《傅雷家书》更能展示傅家门风,再现自己的家教背景,还原其真实,非他人能代替。傅敏编傅雷家书,实际是他以父母与哥哥的往来家信为素材,删繁就简,精心选编的书信体自传作品,真实生动,好看感人。

作为一名资深中学教师,傅敏认为,历年刊行的《傅雷家书》均沿袭一九八一年初版风格,偏重有关文化艺术的长篇对谈和独白,内容的厚重超出中学生的阅历和理解范围,有必要专门为之选编读本。

纵观整部家书,内容实分为二:第一部分(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书写傅聪波兰留学期间的离别之情,谈练琴之道、音乐之道、学习之道、恋爱之道,乃至师友情谊等等;第二部分(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六)书写傅聪在英国演艺期间的思念之情,谈演奏之道、艺术之道、文化之道、夫妻之道,乃至人生艺术等等。显然,第一部分内容更适合中学生,中学语文课本所收“傅雷家书两则”即出于此。

再对照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年间傅聪家信,则傅雷家书的语境更完整,背景更清晰,内容更连贯,针对性更强。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厚重不失轻松、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它不仅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中学生阅读后自然明白,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种方式传达的。

关于家书的意义,傅雷作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论:“好孩子,你忙。你提笔不如弹琴那么容易。好吧,我们不再要求你多写信。我也忙,可是我十分钟一刻钟就能给你写上一张纸。只要你不嫌繁琐,我可以常常跟你谈天,譬如听我独白。”“孩子,你尽管忙,家信还是要多写,即使短短几行也可以;你不知道父母常常在心里惦念,沉默久了,就要怕你身体是否健康;我一星期就是精神很不安定,虽则忙着工作,肚里老是有个疙瘩;一定要收到了你的信,才‘一块石头落地’!”“你不是一个作家,从单纯的职业观点来看,故无须训练你的文笔。但你除了多写信之外,以你现在的环境,怎么能训练你的思想、你的理智、你的才智呢?”

本书作为《傅雷家书》这部书信体自传的“断代史”,由译林出版社独家出版。

家书代序“读家书,想傅雷”由楼适夷先生撰写,家书中外文译注和英法文信由金圣华先生中译,连同家书中全部傅聪家信的中文简体字版著作财产权,均已由权利人转让我公司,二〇一七年不随傅雷著作财产权进入公版。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傅雷夫妇家信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由傅敏保护;《傅雷家书》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和汇编作品著作权为傅敏享有。二〇一七年,《傅雷家书》的完整著作权没有进入公版领域,仍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合肥三原图书出版服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金秋

父亲(一九六一年秋)

母亲(一九六一年秋)

父母为庆祝傅聪出生合影(一九三四年)

父母为庆祝傅敏出生合影(一九三七年)

母亲与傅聪傅敏(一九三九年)

父母与傅聪在书房(一九五六年夏)

母亲与傅聪(一九五三年)

母亲与傅敏(一九五三年)

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傅雷夫妇平反昭雪追悼会后,傅聪手抱骨灰盒,傅敏手捧遗像,前往龙华革命公墓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傅雷夫妇骨灰安葬家乡上海浦东,墓碑正面镌刻傅雷家书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Thxei/eoAp40iSPvzCvfe6SHM2c1d3rfSrY9p3FckOo8xiCxg3pdKqEBEYaOAK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