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回
前因:《我爱我家》之前的中国——1990-1992年

我们不仅触摸不到出生前往事的真相,也很难知道经历过的一切曾怎样影响我们,甚至不会明白当下将对未来意味着什么。想要真正明白1993到1994年贾府的那些事儿,就要了解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里的“今天”,已经是二十年前,而“明天”,则是我们已经经历,并正在经历的现在。我们将深陷时间之井……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个温馨平静的九十时代。然而这不过是来自无知的错觉,何况回忆本来就自带美化属性¬——小屁孩嘛,有爹有娘有吃有玩当然心满意足。当你我带着长大的头脑,把那些发生过或暗涌过的历史看上一遍,却发现原来如此风波云诡。一起看看当年的成年人也未必了解的世界吧。

要说93到94年的今生,得先从1990到1992年的前世说起。

1990年,当傅局长赖着不肯离休,志国天天搞好报表搞圆圆功课,和平的大鼓演出越来越无人问津只好打毛衣,小张满怀希望从四川农村冲到首都的时候,最热心的北京大妈也指不出鸟巢、798、金融街该怎么走,甚至国贸中心大厦、中央电视塔、soho现代城也没有画上地图——都还没建起来,国务院的各个部委差不多还都待在没有翻修的50年代矮房子里,亚运村里没有汽车交易市场,中关村还是“一条街”不是“园区”,警察还穿着绿色制服。但在这个城市,经济永远不是最热门的话题。出租车司机和杨柳北里 纳凉会上谈论最多的是:七个多月的戒严已经结束,有二十多个国家的政府联合欺负咱们,丫拒绝中国领导人来访,也不让他们的商人和中国玩。而最热门也最小声的话题,是东欧正在翻天覆地。但消息的来源并非都是《新闻联播》和报纸,还有无业游民杨大夫们偷听《美国之音》等敌台所得。北京的报纸已有十九个月没有歌颂改革开放了,媒体正在集中火力抨击“右的错误”。傅老局里组织学习《人民日报》的一篇重要社论,在它眼中,眼下最大的危险是“和平演变”,它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

当“个体户”的志新和几个哥们儿去上海玩,差点和一美国人打起来,这老外在1991年逛了东京逛上海,嘴欠还偏偏要会几句中文:“看上去日本结束二战已经五十年了,可是上海好像是昨天才结束战争。”志新们没有看到浦东新区、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并不是因为小眼睛光贼溜溜地瞄姑娘呢,而是都还没建起来。外滩的高级商店里少有中国顾客,夜上海大多数地方还是一片漆黑,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里,几个中学生在羡慕深圳埋怨上海落后。上海市平均七万一千人有一个浴池,大多数人还是三代同堂住在筒子楼。

自1989年而至1991年的经济疲软依然很坚挺。1990年春节的鞭炮刚刚放完,就传来了一片哭声:外经贸部抱怨出口下降、农业部抱怨粮食减产、统计局抱怨工业生产下滑。在和平她们曲艺团发工资越来越费劲的同时,全国两千多个县政府中,有差不多一半财政入不敷出,将近200万县政府干部的工资发不出来。1991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7%,亏损总额已高达310亿元。80年代横空出世的著名企业家全都傻眼了,谁也没办法把产品卖出去。从北京到西安,从广州到上海,天天都有人“下岗”。重工业的大本营沈阳,已经有三成工人无所事事。领不到工资的工人中,怨气在悄悄滋生,他们的面目模糊不清。

祸不单行,1991年夏天的“华东水灾”,淹了18省,5省情况严重,超过1亿人被困。洪峰过后,留下超过千万无家可归的人。但已经持续两年半的经济萧条,让中央政府囊中羞涩。刚刚上位两三年的新一代领导人,告别了唐山大地震时代对国外援助的拒绝态度,开明地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次境外捐赠。老共产党员傅老捐了一个月工资,少先队员圆圆捐了零花钱,而23亿元境外捐款中,有近一半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香港演艺界拍摄电影《豪门夜宴》,举行“忘我大汇演”音乐会,为水灾灾民筹集善款。十天时间,香港的赈灾筹款总额达到4.7亿多港元。回看如今,只能一声叹息。

小凡已经考上了大学,但还在为期一年的军训中叫苦不迭——这是1990年。晚上的卧谈会上,小凡认为某个正在考“托福”的大四师兄还挺帅的——那会儿还不兴叫学长,但绝没有考虑收归石榴裙下。她还不知道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开始没人管了。与此同时,这位“托派”(考“托福”)师兄回到了宿舍,嘲笑在宿舍“修长城”(打麻将)的“麻派”室友们胸无大志,因为布什(老布什)签了大批绿卡,几万中国留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永久居留权。但“麻派”头也不抬地扔过去一张报纸,“托派”看后立刻傻眼:限制在国外没有直系或者旁系亲属者出国留学!李泽厚和王蒙一个劲儿打喷嚏,并不是因为小凡在图书馆里念叨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在报纸上被人批评为别有用心、居心险恶。社会青年志新买了件“烦着呢,别理我”T恤,和大学生小凡一起发现了几年前无人问津的崔健,连家庭妇女和平都感到“一无所有”击中了自己的痛处。

一股崭新的“毛泽东热”开始流行。和平打“面的”带圆圆去了趟新华书店,发现出租车上开始悬挂毛泽东像。圆圆买了盘“小虎队”的卡带,但其实新华书店里卖得更火的是《红太阳》专辑。70年代如神物,80年代无人问津的毛泽东像章,被嗅觉灵敏的志新瞒着傅老翻出来卖掉,小赚了一笔。志国单位组织观看了新拍出来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和他的乡亲》、《大决战》……湖南长沙韶山毛泽东故居的参观人数,在1991、1992两年就打败了整个80年代。当地汤老太太把毛泽东故居旁边的“食粥摊”做成了“毛家菜馆”,并开到了全国,傅老65岁大寿就是在北京分店胜利召开。国家副主席王震读了权延赤写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老泪纵横,却被崔健版的《南泥湾》气得大动肝火。

那两年,更像1978年而不是今天。

钱其琛形容当时外交局势的话,更可以形容当时的整个中国:“黑云压城城欲摧”。

然而忙于油盐酱醋的贾府并不知道,新一轮大裂变就在眼前。

1991年,傅老在北京的报纸上看到了对《解放日报》狂风暴雨般的批判。在这张上海市委机关报上,一系列署名“皇甫平”(黄浦江评论)的政论文章,旗帜鲜明地表态:“抚今忆昔,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惟一道路”、“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对批判并不在意,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些声音来自那位退休的四川老人,他是其中之一。过了几个月,傅老在报纸上看到,朱镕基到北京了,被任命为副总理。七年后,他正式入主国务院。

而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1992年1月。和平坐火车去深圳“南巡”——慰问演出,这时她正在电话里甜蜜地埋怨志国“哎……哎……知道啦,别絮叨了这是长途,烦人呢!”。与此同时,已经退居幕后三年的总设计师发表了掷地有声的讲话:“谁想变也变不了,谁反对改革开放谁就垮台”、“反对的人让他去睡觉好了”。启航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无论听没听到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将要卷入这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改革。

一切开始悄然改变。1992年元旦刚过完,志国就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中国已经开始和“独联体”国家握手,此时苏联咽气还不到十天。很快,志国还从《新闻联播》上看到了中国第一次出兵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加入核不扩散武器条约。和平最近做饭时最喜欢哼的金曲是《血染的风采》,但通俗歌星的强大影响力,让她已经不记得原唱是在越战中锯掉左腿的士兵徐良,更不知道这时在老山脚下,中国军队拆掉了自己布下的一万八千枚地雷。

“先富起来”的苏苏他爸们在扩大私人投资,“摘红帽子”的文良他爸们在把“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变成私营,逃出去的小老板徐晓丽们哼着“欲说当年好困惑”全都回来了——人称“新时代的还乡团”。梁左写姜昆说的相声《特大新闻》并没有带来什么大麻烦,志国和平带着圆圆,和435万个普通中国人一样头一次登上了原本”生人勿近“的天安门,每人花了10块钱,而外国人要花30块。做生意的阿文在深圳听到了赛马俱乐部的第一声锣响,大学教授孟朝晖新买了一本于光远、王蒙、邵燕祥、刘心武等人出版的《防左备忘录》。趁和平不在家,志国偷偷看报,但不是昨天还在争论“姓资姓社”的那些,而是北京“新世纪小姐”、上海“文化礼仪小姐”、天津“月季小姐”的获奖照片。报纸上虽然还捂着脸不好意思说这是“选美”,但已经应者如云。傅老不再严厉温州是“和平演变温床”,因为报纸上现在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小凡们开始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当年五十六万四千本科生毕业后,被全国九十万岗位哄抢一空。一辆“奥迪”、一套公寓和一张二十八万七千一百八十四元的支票,从珠海市市长手中递给了高级工程师迟斌元,也把对知识的信心递给了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

和平她妈,大鼓艺人和老太太,不同意文化圈说1992年是“张艺谋年”,但不是因为她认为老谋子“拍阴暗面讨好外国人”,而是她和其他普通观众一样忙着过“王朔年”。王朔的名声开始走出了文学圈,1990年的《渴望》让全国的老和同志跟和平们直抹眼泪儿,而志新、胡三儿这帮社会小青年把“过把瘾就死”当成了口头禅,连相声大腕冯巩都看不下去李东宝在《编辑部的故事》里继续单相思,在广告上决定把双汇火腿肠介绍给他代替戈玲。北京开了第一家性用品商店。中国足球队的第一个洋教练,德国人施拉普纳正坐在赶来的飞机上打瞌睡。

对公务员来说,“盲流”不再是“吃公家饭”之外的唯一选择。据人社部数据 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人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人员停薪留职。这群人中的成功者,就是改革开放后三个著名的企业家群体中的“92派”,虽然将来身处其中的机关干部志国、小保姆小张还不知道。其中有后来的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是“民族英雄”的“体操王子”李宁,“林妹妹”陈晓旭,上海轻音乐团团长朱逢博,以教育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为己任的张海迪,还有《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和她的儿子——机关干部、写了多年春晚剧本和大批相声的梁左。

这时,留美归来的英达想要拍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找到了王朔,王朔推荐了梁左。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我爱我家》。 lSwqvJEcqOfSNTDIZ8RnZ/elzH8UdYxHYNPK6J5sy2G3wE43JYoUdOAfWQQrie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