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愿每个生命都被音乐抚慰
——《我的音乐笔记》导读

张贵勇

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就像田野里听不到鸟鸣一样,该是非常遗憾的。音乐,是流动的旋律、生命的歌唱,更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但在许多人印象中,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属于阳春白雪,自带光环,莫说谱曲、演奏,可能就连用耳朵听也听不出个所以然。

其实,音乐与写作、绘画、戏剧等一样,都是源于生活、抒发情感、言志缘情的艺术。在众多艺术素养之中,青少年特别需要在用文字表达、用眼睛欣赏之外,学会倾听看不见的声乐之美,任悠扬的旋律在耳边荡漾,在心里流淌,在记忆中定格,让音乐托起沉重的肉身,洗涤自己的精神世界。

换而言之,走近音乐、欣赏音乐,了解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知晓音乐家们的人生故事,特别是从中获取音乐常识与艺术素养,是每个青少年的成长必修课。从这种角度看,肖复兴的《我的音乐笔记》是不错的音乐启蒙素材,也是值得细读的美育文本。作者借助自己对音乐史的学习、对不同乐器的看法、走访音乐家故居的经历、对不同音乐形式的观感等,展现出一个瑰丽而宏阔的音乐世界,帮助青少年了解音乐的好处与美处,无形中也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全书没有把音乐当作学术来研究,而是当作风景去欣赏,当作食粮以充饥,当作生活来享受,可读性很强。肖复兴是资深的古典音乐发烧友,和村上春树、余华一样,对音乐近乎痴迷,他的音乐笔记因此有着人文温度,更侧重音乐内在的规律、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音乐家的艺术特色,以及音乐与人生、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他写音乐家的艺术造诣,如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瓦格纳、德沃夏克、德彪西等,不是就人论人,而是游刃有余地纵向与横向对比,不仅写出了各自的艺术成就,还能古今中外任意切换,恰当做比,如师长一般娓娓道来,时有醍醐灌顶之感。

以巴赫与亨德尔为例,作者在对比二人异同时,予以一连串的描述,可谓一语中的,读起来十分过瘾——“巴赫是莫扎特的前身,而亨德尔则是贝多芬预设的拷贝”“巴赫的音乐是内省式的,它面对的是心灵,因此它的旋律总是微风细语般的沉思,是清澈的河滩上洁白的牧羊群在安详地散步;亨德尔的音乐是外向型的,它面对的是世界,因此它的旋律总是跌宕起伏,是大海波涛中的船帆一闪一闪挂满风暴带来的清冽水珠”“亨德尔的音乐是属于戏剧的,巴赫则属于诗,属于梦,属于心里的话语,在他的旋律里化作音符相会相融”……音乐家的艺术特点被鲜明地呈现出来,再去找来两者的音乐静心欣赏,相信会生出同感,或者有了新的发现。

的确,兴之所至的背后往往是灵光绽放,精彩纷呈。肖复兴的音乐笔记之所以给人惊喜,还因为不是课堂上老师说学生记的那种笔记,而是常有新发现、新思考,不是单线的,而是多角度的,对音乐予以强烈的生命关照,带有浓浓的人文情怀。他写舒曼与舒伯特的隔世友情、李斯特和柏辽兹的惺惺相惜、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的感情、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纯洁友谊、托斯卡尼尼和普契尼由好友到死对头,都不是远远地隔岸观火,而是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投入其中,字里行间因而情感充沛,不由自主地引发对艺术与人生的慨叹。

不得不承认,肖复兴的音乐视域很广泛,书中从流行乐队到歌手、歌曲,从地下丝绒乐队、老鹰、天堂兄弟,到鲍勃·迪伦、凯特·布什、曼托瓦尼、恩雅、崔健、罗大佑、朴树,再到《昔日重现》,几乎罗列了具有典型性、文化标杆和时代寓意的音乐关键词与重要事件。书中也道出了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不同时代的艺术流变、音乐优劣的判断标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中外音乐对比等,虽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因为作者沉浸其中,不吐不快,所以更见纯粹、灼见与真知。而且,作者由于文字功底极好,每一篇文章又删繁就简,言简意赅,显得可亲可近,余味悠长。

傅雷说,“音乐是幽思、痛苦的女儿,同时也是幸福、愉悦,甚至轻佻浮华的产物。它能够适应、顺从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时代的性格”。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喧嚣的各种声音之中,音乐应该成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所有人的心灵伙伴。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循着音乐的指引,静静去听一首名曲,有意识地学会与音符对话任由旋律浸润心灵,他们的精神天空会变得清澈明亮,所有的烦恼与伤痛都将得到抚慰。

(作者张贵勇,系文学博士、《中国教育报》副编审、亲子教育畅销书作家) +V0aPwtyhNxCVf0Ws7sraFwXxSvdkUUzboDdwlCFzxKSbcYvKVrUB6an9S4eExX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