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从科学和文化的眼光看医易相关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部被称为“有字天书”的典籍,它流传了几千年,涉及诸子百家,它用筮与卦来解说问题,其玄怪气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科学技术理论的滥觞和渊薮,传统的数学、天文、地理、医学乃至建筑营造,无不援用其理;至于它对哲学、文学、民俗的影响,更是人所共知。这部书就是《周易》,它是中国文化的开山之作。

《周易》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和科学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凝结了先哲的无穷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大宝库,是一棵根深荫巨之奇树,也堪称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

《周易》是从巫史文化延续至今的著作,在流传中,由《经》而《传》,汉代以降,有3000多注家为之注疏,目前可查的有七八百种之多。《周易》在经学盛行的汉代被称为《易经》,是“六经”之首。西汉扬雄说“六经之大莫如《易》”,东汉班固把《周易》誉为“大道之原”。古人一直把它当作中国的一部圣经,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的研究在汉、宋及清三代都曾掀起了高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皆受它的思想熏陶。《周易》的观念和模式,又是东方文学、艺术、美学、武术、建筑等比拟的原型,以其阳刚阴柔的和谐及壮美、优美的意境见诸于文学、绘画、舞蹈。《诗经》的赋、比、兴法与易象,武术的套路寓太极、八卦之理,中国古代的著名楼阁乃至城市设计(例如黄鹤楼、北京古城的格局),也都与八卦、河图、洛书之数相合。《周易》的符号系统,如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又称“象数易学”,是中国数学的发端,也是开拓古代科技的方法论。《周易》的卦辞、爻辞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和逻辑学的起点,而且它创造的词汇沿用至今,例如,“观察”“变化”“正法”“谦谦君子”“不速之客”等等。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朝代的命名,也都取自《周易》,如元朝之“元”,取自《周易·乾卦·象》:“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明朝之“明”,也取自《周易·乾卦·象》之“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之句。在中国各朝代的年号中,以第一卦“乾”字为首命名的年号从南北朝北齐的乾明到清代的乾隆竟有15个之多。《周易》在数千年的流传中,发展成为一门浩大的学术体系,被称为易学,其内容之丰富,几乎每一学科都有涉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古人甚至把它视为指导万事万物的道理。

《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至为密切。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理论的建立、制方用药,以及布气导引、吐纳养生,无不与《周易》密切相关。古代医家大多数都强调《易》肇医之端,医传《易》之秘。唐代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之论;明代医家张介宾(张景岳),早年曾认为“医有《内经》,何藉于《易》”;中年以后,“学到知羞,方克渐悟”,而于《类经附翼》中作《医易义》一卷,发出了“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之慨叹。民国初年名医恽铁樵在其《群经见智录》中说:“《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可见,不论是古代的医家,还是近代的医家,都极其重视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且都做了相当有深度的讨论。

近年来易学的神奇光焰惊动了远隔重洋的邻居,许多异国学子也在废寝忘食地向它求索。在此氛围下,笔者从文化学的角度撰写了《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一书,奉献给对医学和易学都感兴趣的读者。美国当代物理学家惠勒说过:“历史中含有一切。”如果我们能以科学的精神站在时代的前沿,从现代的立场去重新审视、研究《周易》和中医学,就可以像当年道尔顿改造古希腊原子论那样,运用《周易》和传统医学的概念和思维来发展现代医学,为科学做出新贡献。 m1VrLKAHkiLDJz5ZAig273dwkDsc2Qu/eDzoqXIo4J7hYkcY7qnCUag5/iqiS0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