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刘馥·司马朗
|
【原典】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及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释译】
刘馥,字元颖,沛郡相县人,避乱到扬州。建安初年,前去游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使他们率部众和自己一同投奔曹操。曹操对他很赏识,由司徒府召为掾吏。后来,孙策设置的庐江太守李述引兵攻打扬州,杀死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集起几万人马,于江淮一带劫掠,州县因此残破不堪。当时曹操与袁绍相持,无暇顾此,便将管理东南政事的任务交付刘馥,上表朝廷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受命以后,独自一人来到合肥,设立州治。又安抚雷绪等人,使他们都得到安顿,贡献来的物品接连不断。几年间,刘馥大力推行仁惠教化,百姓都很接受他的政令,原来离乡在外数以万计的人也都翻山过江来归顺他。刘馥聚集儒士,设立学校,扩大屯田,发动民众治理芍陂以及茄陂、七门、吴塘等许多拦水的堤坝,以灌溉农田,使官吏和民众的生活都有改善。刘馥还动员民众修建高墙以加强防守的能力;囤积了许多木材石料,用茅草编织了几千万张苫盖,增加了几千斛的粮食储备,作为战时防守的用品。
建安十三年,刘馥去世。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达一百多天。当时连降大雨,城墙都要坍塌了。士兵和百姓用草苫蓑席紧密覆盖,夜间点燃鱼脂灯照亮城外,以观察敌方的动向并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吴军终因损失严重无功而返。扬州的官吏、百姓对刘馥更加怀念,认为刘馥的守御策略比春秋时期守晋国的董安于还要出色。他所倡导和带领兴修的水利设施,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人物解读】
刘馥(?~公元208年),东汉末年曹操的部下。他在镇守合肥期间,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为此,许多流落在外地的农民都纷纷回到家乡,总数达万人以上。刘馥组织军队和百姓修治了芍陂、茄陂、七门和吴塘等许多水利工程设施,引水种植稻田。共经营水利屯田达七八年之久,有效地贯彻了曹操“屯田令”的主张,使官府和百姓都有了粮食储备,为北方的统一作出了贡献。刘馥主持修建的几座大型灌溉工程以后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整修和发展,其中不少一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很好的效用。此外,刘馥又修建城墙,堆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储存鱼膏数千斛,准备作战时防守用。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原典】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释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县人。九岁时,有人直呼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就是不尊敬他自己的父母。”宾客惊讶地向他道歉。十二岁时,司马朗考试经学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见司马朗身材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实际年龄,就责问他。司马朗说:“我家族历代人都长得身高体壮,我虽年幼,却没有向上攀附的习气,少报年龄而求得早有成就,我绝不做这样的事情。”监考的人认为他很奇特。后来关东兵马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怕有危险,打算迁居到温县。司马朗就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并非只是指虞国和虢国,温县与野王也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住到温县,只是躲开了早晨灭亡的期限。郡国百姓都寄希望于您,如今敌寇还没到来您就先迁移家眷,必然引起环山而居的各县百姓的骚乱,这样的结果是动摇了民心,我为郡内的安危担心。”李邵不听劝告。沿山而居的百姓果然慌乱,纷纷向内地迁徙,有的人还趁乱抢劫。
此时董卓强迫皇帝迁都长安,自己却留在都城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官居治书御史,理应随皇帝同往长安,由于到处混乱,就让司马朗带家眷先回家乡。于是,有人举报司马朗要逃跑,抓他去见董卓。董卓说:“你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岁,可是却辜负了我。”司马朗回答说:“明公望重,在这混乱时期,为国除凶,招纳贤士,真可说是处心积虑,使国家得到治理。您的威德因此更高,功勋也因此更加卓著。但是,战乱越来越重,各州郡人心惶惶,京城内的百姓也都抛弃居室产业而流亡藏匿。尽管四城设卡,用杀戮惩罚逃亡的人,还是禁止不住百姓的逃离。这就是我要回家乡的原因,望明公洞察。如能如此,那么,您的功绩即使尹伊、周公也难以相比。”董卓说:“我也想到了这些,你的话很对。”
【人物解读】
司马朗(公元171~217年),东汉末年政治家,为晋宣帝司马懿的长兄。其先祖司马钧,是东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其父亲司马防共有八个儿子,长子司马朗、次子司马懿、三子司马孚、四子司马馗、五子司马恂、六子司马进、七子司马通、么子司马敏,司马家的八兄弟在当时相当有名,被称为“司马八达”。司马朗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汉末动乱之际,他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太祖创基,迄终魏业,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
孙盛:“繇既失之,朗亦未为得也。昔‘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矣’。易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由此而言,圣人之与大贤,行藏道一,舒卷斯同,御世垂风,理无降异;升泰之美,岂俟积世哉?‘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又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数世之论,其在斯乎!方之大贤,固有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