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荀彧·贾诩

荀彧

【原典】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

【释译】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朗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期间,颇有名气。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任济南国相。荀彧的叔父荀爽,任司空。

荀彧年轻的时候,南阳人何颙就认为他与众不同,评价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人才呀!”献帝永汉元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任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荀彧要求出任地方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于是他弃官回乡,对乡亲父老们说:“颍川是个容易四面受敌的地方,每当天下发生动乱,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应马上离开这里,不能久留。”乡里许多人因眷恋本土,犹豫不决。这时担任冀州牧的颍川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荀彧,但没有多少人愿意和荀彧一起去,荀彧只好带领宗族到冀州。到达冀州时,袁绍已取代了韩馥的职位,用上宾之礼接待荀彧。荀彧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受到袁绍的委任。荀彧预料到袁绍最终难成大事。曹操时任奋武将军,驻扎东郡,初平二年,荀彧便离开袁绍投奔了他。曹操非常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谋士张良啊。”以荀彧为司马,其时荀彧二十九岁。当时董卓淫威天下,曹操以此问荀彧,荀彧说:“董卓残酷暴虐,必因作乱而亡,无可作为。”董卓派李傕等人出关东,所过之处全都遭到抢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留在颍川的乡人多被杀掠。第二年,曹操兼任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以司马之职随从。献帝兴平元年,曹操征讨陶谦,委荀彧主持留守。此时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迎吕布。吕布到达后,张邈便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前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你们应当赶快供给他军粮辎重。”大家都很疑惑。荀彧知道张邈叛变,立即指挥士兵设防,并飞马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回军援助,这时兖州许多城都响应吕布。当时曹操正在全力攻打陶谦,留守兵少,而督官们又大多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当夜便诛杀了几十个图谋反叛的人,局面才安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几万兵马来到城下,有人说郭贡与吕布是同谋,众人非常慌恐。郭贡要求面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重心,此去必有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平素没有交往,如今来得这样快,主意必然没有打定。趁此时机去劝说他,即使他不为我所用,亦可使之中立;如果我们先怀疑他,他就会恼怒而与张邈联合。”荀彧见到郭贡,郭贡见他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便带兵走了。荀彧又与程昱商议,派他去劝说范、东阿两个县。终于保全了这三座城,等待曹操回来。曹操从徐州回军在濮阳打败吕布,吕布向东逃走。

【人物解读】

荀彧(公元163~212年),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为他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荀彧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以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荀彧在曹操的猜忌中病亡于寿春,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曹操:“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止。”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

鱼豢:“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

《荀氏家训》:“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贾诩

【原典】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沂,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壻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释译】

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年轻时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贾诩有张良、陈平的奇异才能。他被推荐为孝廉,担任郎官后,因病辞职,西行回乡时来到沂县,在路上遇到叛乱的氐族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抓去。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把我另外关起来,我家一定会用重金来赎的。”当时的太尉段颎,过去曾担任边关守将,威震西方,所以贾诩借他来恐吓氐族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贾诩,还和他结拜为兄弟并送他回家,但其他人都被杀死了。贾诩其实不是段颎的外孙,他常采用随机应变的方法来解决事情。

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出任平津都尉,又升迁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扎在陕县,贾诩就在牛辅军中。董卓失败,牛辅也死了,众人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想解散队伍,从小路返回乡里。贾诩说:“我听说在长安人们议论要把西凉人都杀光,而你们若独自行动,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逮住。不如率领将士向西,沿途招兵买马,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有幸把事情办成功,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事情不成功,再走也不晚。”众人认为他说得对。李傕便向西进攻长安。这件事记载在《董卓传》中。后来贾诩任左冯翊,李傕等人想因为他的功劳封他为列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办法,有什么功劳可言!”坚决推辞不接受。李傕等人又要任命他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众官的师长,被天下人所瞩望,我并不是早就有名望的人,不可能使人心服。即使我没有把名利看得很重,但对国家朝廷,又有什么好处呢!”朝廷便改任贾诩为尚书,主持官员的选拔任用,做了许多扶持救助朝廷的事情,李傕等人对他既亲近又害怕。贾诩母亲去世了,他辞官为母亲守孝,回朝后被任为光禄大夫。李傕、郭汜在长安城中争斗,李傕又请贾诩为宣义将军。后来李傕等人和解,放出天子,保护大臣,这些事都有贾诩的功劳。天子被放出以后,贾诩交还官印辞职。当时将军段煨屯驻在华阴县,段煨与贾诩是同乡,贾诩便离开李傕投靠段煨。贾诩本来就很有名气,他受到段煨军中将士敬服。段煨怕他取代自己的地位,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特别周到,贾诩更加感到不安。

【人物解读】

贾诩(公元147~223年)。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战术家,官至太尉。时人称贾诩为“毒士”,其奇谋百出,算无遗策。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被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侯。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有良(张良)、平(张良)之奇”、“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易中天:“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c0zXQLvcXLGcMu+SdEyPp1FIi/7vwlWlNibF+pCDO+POKe0y4A+SghfiwQcHh0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