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袁绍

董卓

【原典】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征为并州牧。

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释译】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人。从小崇尚武侠,曾到羌人聚集的地方游历,与他们所有的首领全都相识。后来回乡耕种,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到家里,把耕牛杀掉请他们一起宴饮享乐。羌族首领们被他的诚意感动,回去之后搜获各种牲畜一千多头送给董卓。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弟身份被选拔为羽林郎。董卓有武艺,力大无人可比,携带双弓,在飞驰的马背上左右开弓。因此被任命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跟随征讨并州有功,拜为郎中,赐给九千匹缣,董卓把这些全都分给了手下的官兵。后又被升迁为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在西域戊己校尉职上被免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升迁为中郎将,讨伐黄巾军,因战败被撤职。韩遂等人在凉州起兵,董卓又被任中郎将,西征韩遂。在望垣硖北面,被羌、胡数万人包围,粮食都吃完了。董卓假装要捕鱼,在其撤军要渡过的河上筑坝截流,数十里河道的水全都蓄满。董卓率军悄然自坝下通过,然后决开堤坝。等到羌、胡人马知道后追来,河水已深,没法渡过了。当时有六军出兵陇西,五支军队打了败仗,只有董卓一支完好无损地回来,屯驻在扶风郡。朝廷拜其为前将军,封爵斄乡侯,又调任并州牧。

灵帝死后,少帝继承皇位。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策划要杀掉宦官,何太后坚决反对。何进就派人找董卓让他带兵进京城,并秘密指使他向皇帝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恃宠专横,把国家搞得污浊混乱。从前赵鞅率领晋阳的军队,来驱除皇帝身边的坏人。现在臣率领部队鸣钟击鼓来洛阳,就是要讨伐张让等人,以清君侧。”想以此来胁迫太后。董卓还没有到京城,何进就失败了。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皇帝逃到小平津,董卓便带其军于北芒迎接皇帝,回到宫中。这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的士兵所杀,其部队没有归属,都到了董卓那里。董卓又叫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吞了他的队伍,所以京都的兵权都掌握在董卓一人手中。

【人物解读】

董卓(?~公元192年),东汉末年权臣,凉州军阀。其在灵帝末年的时候受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他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董卓率军初次进兵洛阳时,他的士兵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劫掠物资,整个洛阳城被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东汉年间民间广泛流传着一首:“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中歌词里的“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便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充分地表达了当时广大老百姓对误国害民权臣董卓的极度痛恨,迫切希望他早日死去。这首民谣是东汉人民对董卓整个人生最基本的评价。

董卓入朝乱政,“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董卓的残暴本性与政治野心相结合,便直接导致了他对东汉政权和社会的巨大破坏。他的恶行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不久后就瓦解了。后来王允使用连环计,董卓被其亲信所杀。董卓被杀的那一天,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长安老百姓高兴得在大街小巷载歌载舞,共庆祝奸贼被诛。据说董卓死后,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来。因为董卓肥胖脂厚,“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董卓其一生粗暴残忍,充满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董卓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践踏国家法律,破坏社会经济,残害平民百姓,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东汉政权日趋衰败、最终倾覆,虽然是由很多复杂因素所致,但是,董卓无疑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败。董卓最终遭受群起而攻之的被杀下场,是他应得的报应,他将永世遭到人们的唾骂。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苏轼:“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袁绍

【原典】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

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错置。时绍劝进便可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而进不许。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检司诸宦者。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余人。急迫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

【释译】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高祖父袁安,任汉司徒。自袁安以下四代人都居三公之位,势力震动天下。袁绍外貌英俊而威严,能够降低自己,尊重士人,很多士人都依附他,曹操也从少年时代就与他交往。袁绍从大将军的属官升任侍御史,逐渐升到中军校尉,一直到司隶校尉。

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诛除宦官,何太后不愿。何进便召董卓进京,想以此威逼太后。中常侍、黄门等宦官听说后,都到何进处谢罪,愿意由他处置。袁绍劝何进趁机解决宦官问题,劝了两三次,何进都没有听从。何进只是命袁绍让洛阳县派一些有谋略且配备了卫士的监察人员监视宦官;又令袁绍之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温和忠厚的虎贲二百人,入宫当值,代替手持兵器的宦官站在殿阶上把守宫门。中常侍段珪等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议事,乘机杀掉何进,宫中大乱。袁术率虎贲军焚烧了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想以此逼使段珪等人出来。段珪等人不出,并劫持献帝及陈留王逃到小平津。袁绍斩杀了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后,又指挥士兵搜捕宦官,无论老少全都杀掉。有的人因为没有胡须而被误作宦官杀死,以至于有的人不得不脱掉衣服露出形体才得以幸免。宦官中那些行善守法的人也被殃及,被杀死的有两千多人。袁绍就是这样滥杀。又率兵急追段珪等人,段珪等人跳黄河自杀了。献帝回到皇宫。

【人物解读】

袁绍(?~公元202年),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他出生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自其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则称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谓“五世三公一帝王”。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父亲袁逢、叔父袁隗对他特别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

袁绍礼贤下士,“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这给他带来了招揽人才的优势。但这只是他表面上的待人之举。他外表宽容,内心猜忌,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有人才却不能用,听到好计谋而不能采纳,正如曹操所言:“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他门下的谋士们互相嫉妒、互相谋害,不能齐心协力共事袁绍。而袁绍废长子立幼子,则又是一大错误举动。

袁绍后来在平冀州叛乱之战获胜之后病死。而刘氏夫人生性好妒,其他姬妾不为她所容,据说袁绍死后,姬妾们都纷纷被诛杀。

袁氏的灭亡,并非聪明不够,而是团结不易。团结有团结之道,必须在合乎情理的基础上,你让一寸,我让一尺,或我让一寸,你让一尺。如果非要对手彻头彻尾地投降屈膝,才算团结,恐怕是团结不了。内部的不团结,必然导致最终的悲剧。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o22PeN8u42kw7OMWjmlXNOjSRrl3HCf1bSIEHZSI9TVzxmH7Vs5+lF9cg9/3hp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