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多少总会有点向上的念头。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个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来信纷至沓来。他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这位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的确,这样的评语是“灵验”的。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好评?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能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于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泰勒·巴奴姆是美国19世纪一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他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到各国演出。因其演出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就将巴奴姆马戏团演出所产生的效果用来类比上述包罗万象、有正有反、有褒有贬的性格特征评语,“巴奴姆效应”的名称由此而来。
占星术是反科学的迷信活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何以不少人,甚至连一些才高八斗的科学家、颇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面临困惑时都相信占星术的灵验?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生活美满、事业成功的企求,不希望挫折和失败,当遇到曲折和失意时总想走出困境,改变命运。占星术家,哪怕是水平拙劣的江湖算命骗子,总是准确地把握被算命者这一心理特点,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加以评析推测。其中,一些投其所好的语言,经过被算命者自我引导,对号入座,变为符合其内心活动的东西,所以会觉得灵验。再说,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无论是性格还是处事,无一例外。那种“既……又……”以肯定为主,似是而非的泛化评价,成为任何人头上都可戴的帽子。发挥人的潜能,给人以希望的评价,只要还有一点向上的要求,谁能听了不为之怦然心动?
人的自我的概念,受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比如,佛教认为个体暂时认同于自己的那些东西并不是他真正的“自我”,“自我”不是“我的”总和。佛教经书说了许多“自我”不是什么,但对于“自我”是什么却绝口不提。
云游僧跋札果达问佛陀有无“自我”存在。佛陀不答。僧又追问:“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僧只好走开。佛陀的得意弟子阿难问佛陀:“老师为何不回答他的问题?”
佛陀说:“因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说有,就会承认‘有常’的说法。对第二个问题回答说是,就会承认‘灭我’的说法。两个回答都是错的。”
因为问题本身就不对。问“何谓自我”或者“自我何在”,目的是要取得现成的客观知识。但主体的存在总是未决的。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活道路,而生活道路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因为道路还没有走完。
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巴奴姆效应在起作用。实际上,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卜卦算命来说,我们不排除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具备神秘预测能力的人,但是这样的人绝不会很多,至少不会像遍布各地的算命先生那样多。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请算命先生算过以后,都会认为算得“很准”呢?
这里面就是心理因素在作怪。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暗示。特别是当他们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在求助者容易受到暗示的情况下,再加上算命先生很讲究表达时留有余地的技巧,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求助者自然也就深信不疑了。
父母要以身作则,相信科学。如果父母本人占卜算命,求神拜佛,迷信伪科学,那更是不应该的,这只会把孩子引向邪路。父母要相信科学,不要被封建迷信所诱惑,勇敢地向封建迷信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