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限,默认一个高度,等于是放弃给自己成长的机会,成长当然有限。
丹麦哲学家祁克果说:“一旦你标定了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否认我。”一个人必须去遵守标签上的自我定义时,自我就不存在了。他们不去向这些借口以及其背后的自毁性想法挑战,却只是接受它们,承认自己一直是如此,终将带来自毁。
我们饲养家禽时,就是把它们放在笼子里。时间久了,即使把它们放出来,它们也不会离开笼子太远。慢慢地,它们基本上是画地为牢,不再走出自己的天地。
有个农夫在农场展览会上展览一个形同水瓶的南瓜。参观的人见了都啧啧称奇,追问是用什么方法种的。农夫解释说:“当南瓜拇指般大小时,我便用水瓶罩着它,一旦它把瓶口的空间占满,便停止生长了。”
人也是这样,自我设限,就是把自己关在心中的樊笼,就像水瓶罩住的南瓜一样,等于是放弃给自己成长的机会,成长当然有限。
生物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都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地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玻璃罩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五分钟,玻璃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了玻璃杯。
跳蚤变成爬蚤,并不是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习惯了、麻木了,跳跃的欲望和能力被自己扼杀了。这种现象被科学叫作“自我设限”,也称跳蚤效应。
其实,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关键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不要自我设限,要全力以赴,永不放弃,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行。
教育孩子敢于追求成功。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
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此,“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父母要将成功的信念注入孩子的血液中:“我相信我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我相信我能取得成就。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去做就会成功。因此,我每天都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进取。我有能力学习,我一定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