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A—01 目标法则

黄金小贴士

目标决定了成功的高度。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目的,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就永远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它决定了成功的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个层次的追求:一是最低层次的生理上的需求,如温饱之类;二是对安全的需求,如固定的住处;三是爱人与被爱的需求;四是受到尊重的需求;五是最高层次的则是自我的实现。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飞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甸与印度边境的一片丛林之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225千米。这对于习惯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为了活命,他只好拖着落地时扭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走下去。他唯一的念头是“走完下一千米”。奇迹发生了,历尽千辛万苦的西华·莱德终于回到了印度。

西华·莱德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世后,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人把西华·莱德的“走完下一千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无独有偶,极其相似的故事发生在数十年后的一位日本人身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马拉松选手,矮个子山田本一分别于1984年日本东京和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两次夺冠,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细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栋高楼;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开始比赛时,他就飞快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奋力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千米的路程被他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他便轻松地跑完了全程。起初,他把四十多千米外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作为目标,结果他跑了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

人们把山田本一的这一目标分解法,命名为“目标效应”。

把大目标分解,让目标具体化,更容易实现目标。小目标是大目标的条件,大目标是小目标的结果,小目标都实现了,大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人生好比马拉松比赛,学会分解目标、将目标具体化的人,将会更容易到达光辉的终点。

黄金启示

1.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付诸行动。在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如果孩子经常谈论他的梦想或者目标,聪明的父母不要嘲笑孩子,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来,同时,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做。目标不仅要分解,而且要具体。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一组说:“你们能跳过1.35米。”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由此可以看出有没有具体目标的差别。“近期目标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就在于它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使人产生看得见、追得着的感觉。实际上,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只要父母善于引导都是好目标。

2.为实现目标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制订与孩子兴趣相一致的目标,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目标是当个科学家,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把这个目标写下来,并把它当成行动的计划,去做一些能够实现目标的事情,这样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在一年内学习两册科学知识读本。当然,并不一定是要树立当科学家、政治家之类的远大目标才有意义。 fLwmP+eis5kRmRO5LVYVMjxz9HM7dEKcfLFVfK6frHxo56I1plx3XKi+kie2GI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