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上并没有血压这一说法,关于血压的认识大概可以从气血理论中加以了解。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正如“气主熙之,血主濡之”所说。另外,气血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其中血在气的推动下生生不息地循行于脉道之中,“气行则血运”,“气虚则血滞”。说白了,气就好比血的统帅者,气还得依附在血之上。血旺则气足,血虚则气弱,为此有“血为气之母”的说法。气血若是处于平衡状态,气血的运行顺畅,脏腑组织得到了温熙与濡养的满足,其生理功能便可正常发挥,人体便可保持健康;但若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冲击,气血突然失衡,气血循行容易紊乱,脏腑功能受到损害,相应的病理变化即可出现。而血压就是气血运行过程中对脉管造成的压力,血压的形成取决于脉管的完整与血脉的充盈,甚至连脏腑对血压的影响也得借助于气血的循环。
的确,中医的这套气血运行理论就可以用来解释现代的“血压”概念。当气血保持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下,气血便可冲和,血压值就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是气血失和,血压变化便会出现异常,比如血虚气弱容易造成低血压,气盛血逆容易导致高血压。
中医有言“心主血脉”,血压的形成自然与心息息相关。心主血脉的功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血压便会有所波动。另外,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化。所以,肝肾功能正常的话,气血调和,血压即可正常;若气血失衡,肝肾功能障碍,出现肝肾不足、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这时血压便会升高。可想而知,气血若是逆乱,直接导致高血压的出现。
根据对气血理论的认识,血压的形成是气与血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都不能形成血压。人体一旦患有高血压,气多半出了问题,主要表现为太亢奋,最终气血失衡,血就得跟着发生变化。从这一角度看,控制血压必须做到气血同治,在调气的基础上兼顾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