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的话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其人其事

近百年的历史人物中,陶行知是个特别的人,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介绍他:著名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些都不足以表明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亦不足以归纳陶行知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在黄山之南,杭州之西,千岛湖之北,有一座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歙县古城,素有“东南邹鲁”“程朱故里”的美名,还是徽墨之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牌坊之乡;这样的文化土壤上,一个极为普通的由商转农的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小孩——陶文濬(同“浚”),也就是后来的陶行知。纵观其一生,令人啧啧称奇:

6岁,陶文浚在三刻钟内熟读和背诵《左传》43行,被村蒙童馆的塾师文秀才收为弟子。

15岁,聪明好学的陶文浚被崇一学堂英籍校长唐俊贤收为崇一学堂第十七个学生,他从小有大志,极勤奋,座位上及寝室墙壁上都写着“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之语。

17岁,提前毕业于崇一学堂,考上杭州广济医学堂,但是该校要求学生信教,陶文浚因不信教而受到歧视,入学几天之后,愤然退学,后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学预科汇文书院。

19岁,陶文浚转入金陵大学文学系,活跃于校园,激励同学一起努力,同心同德,让中华民族大放光明于世界。

20岁,研究王阳明,信仰知行合一,取名陶知行,因此黄炎培说,当时行知号知行。22岁,陶知行成为一个基督徒。

23岁,陶知行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被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称为“秀绝金陵第一声”。

在此文中,陶知行将生灵涂炭、产业凋敝、经济衰败、外患频仍的时局与教育兴邦的主张紧密相关;年纪轻轻的他认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他期望:“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

24岁,由于卓越的学业和正直高尚的品德,金陵大学首任校长包文推荐并部分资助婚后的陶知行赴美求学。秋季,陶知行筹足旅费,负笈重洋,先到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市政,并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25岁,致函罗素,他认定自己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博士,师从孟禄,私淑杜威。

26岁,回国,任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次年被聘为教育专修科主任,并代理高师教务主任,从此开始了他身体力行注重实践的平民教育之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陶知行感到应该由行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仅仅是教学合一,而更应该是教学做合一,遂改名为陶行知,这就是陶行知的名字的由来。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位,人人皆不同,即便共同尊一位老师的教导,也产生出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就是个体差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对人的影响。同为杜威的学生,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蒋梦麟、张伯苓、陈鹤琴各自成为教育界不同类型的人。

“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是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秉持天下为公、教育为公、文化为公的博大情怀,在国难当头的大时代,陶行知赤手空拳针对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临危不惧,亦不惑不忧,迎难而上,见招拆招,打开了教育的新局面,略有以下几点:一是开出了多种教育科目,女子教育、平民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社会教育、国难教育、职业教育、民主教育等;二是亲自创办学校,把教育管理与教育本身紧密结合,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还在桂林开展过岩洞教育,实践出团体自足的教育模式;三是结合现实生活,超越旧有的教育局限,创新教育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每天四问”,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等,都是极为接地气的教育方法;四是开出了师资培育的新模式,让团队中优秀的人才能够承担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艺友制等教育制度;五是促进了教育界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与融合,既是教育家又是社会活动家的陶行知先生,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民众教育研究会等;六是借助媒体传播教育理念,筹建与创办了多种教育杂志,《生活教育》《新教育评论》《乡教丛讯》等刊物都是行知先生的杰作;七是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而编订教材,陶行知先生与陈鹤琴等主编《儿童科学丛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与朱经农合编《平民教育千字课》四本以普及平民教育,还主编《小先生丛书》《普及教育周刊》,写《古庙敲钟记》《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论文集》及《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陶行知先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果敢的行动力、智勇的担当精神、丰富的办学经验、灵动的教学方法、民主的教学管理、清晰的财务意识、身体力行的道德魅力以及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都使陶行知的教育是五四以来,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完全承袭东方的活化的“大教育”。

甘为骆驼的陶行知所到之处唯有教育一事,从问题中来,到生活中去,积极构造“教育共同体”的陶行知,充分利用各种学生社团、学习小组、读书会、教师等团体,主张“把墙拆去,主张社会即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星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尤为难得的是,陶行知的教学情怀、教学智慧与道德实践,无论是国内国外,工厂农村还是庙宇,言行如一,爱满天下,唯有“处处读书,人人明理”以教育来“新民”的大愿大行。

55岁,他的生命戛然而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然如他自己所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一生秉持少年时代的宏大志向,“以万物为导师,以宇宙为教室,以生活为课程”,不辞劳苦,贯彻一生。细读他的文章,涵盖古今气象开阔者有之,谆谆教导诲人不倦者有之,机智跳脱灵敏运用者有之,千万里跋涉,大开大合,万紫千红,目的只有一个:期待国民应受之教育继续增高到养成健全的人格……

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梁漱溟先生最佩服的三个盖世人物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陶行知。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主人,做人中人,做抬头乐干的人,做乐于奉献的人,做自立立人自觉觉人的人,做有高尚人格和生活能力的全人,做仁智勇知情意和谐发展的人;做有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一生的教育线索亦从此处展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本书试图从陶行知先生在特定时代里的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丰富新颖的办学经验、高效有趣的教学方法、广大磅礴的教育理想与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等方面来展现先生的志业与境界,通过反复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思考他的教育观在传统文化教育复兴的今天,在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今天,深感陶行知先生的学问与人品仍是我们的先行者,我们踏着先生的脚步继往开来可以走得更好。梳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法,从孔子、朱熹到王阳明,再到陶行知,这条自觉觉人的道路群星璀璨,虽然难免挂一漏万,虽然穷尽言语与篇章也难以描绘与形容先生们的智慧与德能,且从陶行知先生处溯源,并以此礼敬先生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素闻如是
丙申年于蔚秀园明照堂 tkpkGDmC7g4d2odoT6IDZAdyZtWNxCq2GLQBLmiNV7wOISbfvO8de46DfOMDfi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