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

关于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少人读过他与《四颗糖果》的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相信每一位读过此故事的人,都会深切感受到他“博爱存心,和光映面”的温暖,不仅会被他的爱心、同情心,与理解力所感动,更为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今日的教育乃至社会人心依然有启迪和感化意义,故略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个特点,推荐给有缘阅读此书的读者。

第一,平等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就像一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并且奉劝其他老师“待学生如亲子弟”。他终身奉献于平民教育事业中,倡导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有钱人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先是辞去大学教习的职务,后又谢绝两所大学校长的盛意邀请,告别城市繁荣舒适的生活,毅然投身到农村开展乡村教育运动。他从在南京北郊创办晓庄学校开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实践着“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他主张教育“要造就国民以谋全民幸福”“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教育孩子要有理想,不是要去做人上人。

陶先生倡导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不是为有钱人的教育,而是要为大众谋幸福,教大众觉悟,所以教育不能产业化,这一点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主张“知识不是商品”,而是要把教育变成像空气、阳光、水一样,是人人可以免费获得并且尽情享受的礼物。陶行知倡导的乡村教育、大众教育、儿童教育、妇女教育、国难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无不体现出献身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和拳拳爱国之心,所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确实当之无愧。

第二,实践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知行合一”。与阳明先生主张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他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

儿童教育,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尤其重视动手能力,不仅要求学习修钟表,学木工、少饭菜、管理账目、管理图书、急救伤病等初级的技能,甚至还要求会开汽车、担任翻译、临时演讲、负责领导工作等高级技能,这是教育学上的重要创新。

在晓庄师范期间,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口号,主张把校园的围墙拆去,“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星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

陶先生主张“教法、学法、做法合一”,把教、学与实践相统一,小学生就是小先生,用小先生普及教育。对于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要以身作则,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还强调因材施教,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这在当时都是引人注目的创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第三,全面的教育。1942年,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日的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身体的健康、生活的技能、德行的完善。

除了知识学习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外,“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健康的身体是健全的精神的前提。陶先生进而强调“进德修业”,重视德行的启发,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鼓励学生认识自己,“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在陶先生看来,“教育乃一种快乐的教育”“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陶先生提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把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都融入到教育之中。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贯穿着爱的教育,例如他在对待科学的态度时提出“科学要谋大众幸福,解除大众苦痛”,反对把活的小动物杀死做成标本,其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这是陶先生在当时的时代有感而发的教育观,因为有的科学家迷信于科学,终日埋头研究科学,但是却忘记了人类,拚命在科学上创造些杀人利器,因此酿成了不少时代的悲剧。

第四,社会需要的教育。陶先生认为教育关乎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希望,因此教育要解决现实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

他在少年时即立志“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发愿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而努力。他毕生鞠躬尽瘁献身于教育事业,就是以新教育以新中国为目标,致力于国家的复兴和民众的觉醒的民族解放运动。“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在此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陶行知提出教育应该担负起救国的责任,“将国难与教育紧密连接,唤醒民众的意识,也焕发救国的热情”。

陶先生认为民族要得救,必须唤起全体人民,必须促进民族大团结。抗战时期,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推行岩洞教育:“岩洞是我们的学校,警报声是我们的上课钟”“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通过生活教育,使所有的团体,变成抗战建国的真正力量。

素闻女士素来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两年精心选编了《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且每篇文章加以画龙点睛的点评,既有对传统文化之阐发,又有现实问题之思考,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时代问题紧密相扣,相互借鉴。书成,素闻嘱我作序,我为陶先生爱满天下的精神所感动,亦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时代人心有所裨益,故不揣谫陋,聊叙数言,期望更多的人能沿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继续前行,也相信此书不但对于学校中的老师,每一位父母,乃至每一位富有爱心的人,都可以从陶行知先生其人其行其言中获得智慧的启发。

纪华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yuG64sSsUIKpNSmVWwCgJLADsqBEj1eu/E2AcFt2uROKHJQoWrYRyAfJoILfMF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