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积累重要的人脉资源

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和之前教过他的老师完全不同:格雷厄姆十分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授课风格幽默风趣且深入浅出,不会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常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随后逐步解开谜团,因此,格雷厄姆被学生称为苏格拉底。

在班上,巴菲特的年龄比别人都小,而且很多人都在华尔街历练过,不过巴菲特的经商经验却是很多人比不了的,而且他还掌握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有一次,格雷厄姆向大家展示两张资产负债图,然后问学生会投资哪一家,第一张图显示A公司业绩突出,第二张图显示B公司处于困境,很多学生选择A公司——这正是格雷厄姆事先预想到的。

格雷厄姆对学生们说,你们的选择没有问题,然而A和B其实是同一家公司,负债图只是属于不同的两个时期。听了老师的解释后,学生们都惭愧地摇了摇头。这时格雷厄姆解释说,股市行情瞬息万变,作为一名投资者不应该将精力只放在股票行情上,而是应该多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股票的实际价值。

这时,巴菲特突然向格雷厄姆提了一个问题:投资的秘诀是要投资实际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股票吗?对于这个问题,格雷厄姆很是赞赏,他肯定了巴菲特的说法,另外还指出选择股票要看该上市公司的上升状态,而且估算出一只股票的价值很难。最后,格雷厄姆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在未来的投资中应该怎样寻找有潜力的股票呢?未等其他人回答,巴菲特就说:“寻找那些内在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股票!”这个回答得到了格雷厄姆的赞许,他也由此记住了“巴菲特”这个名字。

格雷厄姆是一个有着选择记忆能力的人,如果是那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或人,他能够迅速记在脑中,不过其他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健忘。有一次,格雷厄姆带孩子去溜冰场玩,回来的时候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开车过来的,带着孩子坐地铁回了家。由于巴菲特的提问和回答有别于其他学生,格雷厄姆记住了他的容貌和名字,并认为巴菲特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学生,发展潜力很大。

相对地,巴菲特也十分尊敬格雷厄姆,他认为自己很快就能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投资界做出巨大成就。师生二人互相欣赏,彼此信赖,每次上课时都会在课堂上充分互动,课后巴菲特还会找格雷厄姆探讨课外问题。格雷厄姆对巴菲特毫无保留,将他毕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巴菲特。

格雷厄姆曾经对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投资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很难获得成功。此外,格雷厄姆还说,想要预测股价波动的想法并不明智,为此还打了个比方:如果某人花费1000美元购买了一家私人企业的股票,那么不管他愿不愿意,市场都会自动成为他的合作伙伴,每天都会报出不同的价格让他卖出所持有的股票或者买入其他股票。虽然这家私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市场始终是不稳定的,会在心情好的时候将投资的股票开出高价,也会在心情不好时将股价定得很低,让股价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如果某人只看重股价的波动而忽视企业的发展潜力,那只能一直陷于被动状态。

由于格雷厄姆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不仅传授巴菲特理论知识,还将粉饰财务报表的技巧教授给他,并指导他如何发现报表作弊的技巧。在格雷厄姆的教授和点拨下,巴菲特进步飞快,逐渐掌握了作为一名投资者所必需的知识。巴菲特在校成绩也十分优异,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格雷厄姆的公司参与投资并获得成功。

在巴菲特眼中,格雷厄姆简直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尽管这位老师很多时候沉默寡言,但他对学生的教导和关爱超出了对亲生子女,这让巴菲特铭记终生。

格雷厄姆的家庭生活并不像他的事业那样一帆风顺,他对子女不太关心,为了一个年轻的模特抛弃了结发妻子,在巴菲特成为他的学生时,他已经离了两次婚,和他的上一任秘书爱斯戴尔在一起。可以说,格雷厄姆的私生活有些风流。一天早上,一个已婚女人拜访他,当时他正和爱斯戴尔在床上亲热,听到敲门声之后,格雷厄姆竟然邀请那个已婚妇女一起上床玩玩。

私生活的放荡只是格雷厄姆的一个侧面,在失去了一个九岁的儿子后,他变得严肃刻板起来。一次,格雷厄姆的小儿子本杰明问他一个高中拉丁语课上的简单问题,他不仅没有回答反而背诵了一篇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的演说,这个表现不像是一个父亲倒像是一个老师。而且,格雷厄姆在和家人朋友聊天时,基本上没有任何耐心,甚至在他组织的宴会上,经常在进行到中途时他就偷偷看起书来,不再搭理任何人。

瑕不掩瑜,在20世纪50年代,无论谁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简直就是命运的转折。当时华尔街到处都是“烟蒂型”(低价格)的低价值股票,一个有头脑的投资者只要找到合理的评估方法,就能挖掘出这些被低估的股票,而格雷厄姆恰恰是掌握了这种方法的人。因此在外界看来,拥有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哥伦比亚大学简直就是金融投资者的天堂,能够和这两位大师产生交集,即意味着财富、荣誉和幸运人生的降临。

虽然巴菲特喜欢看书,但他并不盲从书本上的理论,而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认为只有被检验过的理论才能为己所用。每当他产生了新的想法时都会向格雷厄姆请教,无论这些想法是否可行,而格雷厄姆总会幽默地说:“这非常有意思,可是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当巴菲特解释完毕之后,格雷厄姆才和他一起讨论,而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

在格雷厄姆的众多学生中,巴菲特是年龄较小的一个,然而他的专业知识基础却比任何人都扎实,而且对投资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经常是格雷厄姆提问后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两个人在课堂上默契的互动仿佛事先演练过一样,让其他学生成了围观群众。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巴菲特:他怀有无比的热情,总是比其他人有更强烈的欲望表达更多的东西。

1951年,巴菲特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得到了格雷厄姆“A+”的成绩评定,这是格雷厄姆20多年教学生涯中给出的第一个“A+”。此外,格雷厄姆还对巴菲特进行了预测:他将成为最伟大的投资金融家。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不仅遇到了格雷厄姆这样的恩师,还认识了一些意气相投的挚友,他们很多人在巴菲特日后的投资生涯中再度出现,给予他很大帮助,有些人还成为他的合作伙伴。

能够广交朋友,也得益于巴菲特的心机,他深知在格雷厄姆的影响下,会有很多学生在未来成为金融界的翘楚,特别是那些对格雷厄姆崇拜的同学,他们和巴菲特总有很多共同语言,课余时间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经济学的问题。

威廉·瑞恩来自哈佛大学,原本巴菲特对来自哈佛的学生怀有偏见,认为他们都是刚愎自用的人,然而瑞恩却是一个和善谦逊的人,他经常向巴菲特讨教有关投资方面的知识,两个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在日后结成商业搭档。

汤姆·克纳普来自长岛,是一个性情温和、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他是在华尔街俱乐部认识的巴菲特,虽然他的专业是化学,但后来出于对金融的热爱选修了多德教授的经济课程,从此开始对投资的狂热迷恋,以至放弃了他的本专业而主攻投资。

比尔·克瑞斯泰森来自内布拉斯加大学,他是巴菲特的同乡,两个人一见如故,甚至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连约会都是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当巴菲特得知以后主动退出,他认为自己应当为克瑞斯泰森“让路”。后来,那个女孩预言巴菲特会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家,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嫁给克瑞斯泰森。

比尔·鲁安也是来自哈佛的学生,他由于喜欢多德的课程慕名转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同时还选修了格雷厄姆的课程,由此成为巴菲特的同学。他经常自嘲自己的智商和巴菲特相差很多,说自己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默默听讲,只有巴菲特才能和格雷厄姆无障碍地交流。后来,鲁安成为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的总裁,当巴菲特出任《华盛顿邮报》的董事时,鲁安也成为其中一分子。

弗雷德·斯坦贝尔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他像巴菲特一样对投资充满兴趣,尽管在格雷厄姆的课上他几乎没有发过言,然而他的领悟能力很强,总是能够快速理解格雷厄姆传授的深刻理论。斯坦贝尔对巴菲特非常欣赏,然而在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巴菲特眼中的斯坦贝尔是一个反应迟钝的学生,后来随着深入接触他才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斯坦贝尔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投资知识,而且对投资学的认知不低于巴菲特,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斯坦贝尔不如巴菲特那样会表现自己。在巴菲特看来,斯坦贝尔是一个沉默的智者,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然而一旦决定做某事,就有极高的胜算。此外,两个人在生活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属于那种不拘小节的人,所以很快成为好朋友。一次,斯坦贝尔邀请巴菲特去自己家,竟然对母亲说,巴菲特只爱吃汉堡和百事可乐,简单做一点就可以了。

巴菲特的朋友虽然性格各异,特长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紧紧围绕在格雷厄姆身边,他们经常集体打球或者组织别的活动,抽空还会讨论格雷厄姆的许多理论,在这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渐渐吸收了格雷厄姆投资理论的精髓:以最少的投入购买最有价值的股票。不过当这些学生真正领悟这一理论时,华尔街的很多投资者却还在黑暗中摸索,甚至继续沉浸在道氏理论中无法自拔,延续着上一代的盲目投资行为。

在这群金融骄子当中,巴菲特好像一个圆圈的辐射中心,他出众的投资天赋让他的被关注度极高,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他才被吸引到这个社交圈子中,而巴菲特的很多思想也得到大家的认同。虽然这一时期巴菲特的性格没有明显变化,然而他的社交圈子比大学时代要扩展得更大,尤其是身边这些像他一样热爱投资的人,他们在当时并未察觉到,在日后走出校园之后,他们将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流体,以惊人的气势席卷美国的金融界。 z0s5Gn7hc8T4ExAngEeQDPTUJV7AHMEywwTw6KiHeCqUhkw2EtE8qWtZLn8Ivx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