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台湾学者编写汉语音韵学教科书

台湾学者编写的汉语音韵学教科书,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对培养汉语音韵学专门人才、推动汉语音韵学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董同龢《汉语音韵学》(1968)

该书是我国台湾地区大学汉语音韵学教学最为重要的教科书之一,影响力极大。该书原名《中国语音史》,1954年出版;后更名为《汉语音韵学》,1968年出版。这里以1985年9月版为依据。其体例为:赵元任先生序、《汉语音韵学》原序。第一章,引论;第二章,国语音系;第三章,现代方音;第四章,早期官话;第五章,《切韵》系的韵书;第六章,等韵图;第七章,中古音系;第八章,中古音韵母的简化;第九章,由中古到现代;第十章,古韵分部;第十一章,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第十二章,上古声母;第十三章,上古声调的问题。附录:语音略说。

赵元任在《汉语音韵学》“序”中称赞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研究目光敏锐、方法严谨、材料丰富。所谓目光敏锐,是说董同龢批评高本汉《诗经》用韵研究是“搭桨韵”式的;而所谓方法严谨,是说董同龢研究汉语音韵学既讲“音类”,也讲“音值”,而且逻辑思维缜密,比如把《广韵》重纽问题搞出头绪来,汉语音韵学理论意识也是超出同时代学者眼界的;而其运用材料之丰富,传统汉语音韵学文献自不必说,就是汉语方言文献、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对音文献也有所论及。董同龢“自序”说(2页):

从西洋人把他们的语言学介绍到中国来,中国古音研究的进展,真是可观。我们可以说,近几十年间中外学人的收获,足足抵得上,甚或超过清代三百年间许多大师的成绩。眼界宽阔,材料增加,工具齐备,方法也更精密。因此,我们已经能从古音的“类”,进而谈古音的“值”。更要紧的是,我们已经能使这门学问脱离“童稚从事而皓首不能穷其理”的绝境。

这几句话把中国现代汉语音韵学不同于传统汉语音韵学的精髓之处揭示了出来,可谓精辟之极。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所建构的汉语音韵学体系,严格说来,是汉语音韵学基本知识体系与学术研究意识有机结合的产物。该书所具有的善于普及汉语音韵学知识的特性是与其彰显教科书功能分不开的,其所蕴含的汉语音韵学教学思想迄今仍然熠熠闪光。同时,该书也是一部重要的专门学术著作,充分表现了董同龢不同于其他中国汉语音韵学学者的独到学术个性特征。比如他对唐代增订《切韵》韵书,包括敦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李舟《切韵》、故宫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等书文献关系、音系差异的看法,就是比较突出的。该书值得一提之处还有:认定《七音略》与《韵镜》为宋以前文献;“守温三十字母”参照梵文与藏文字母;中古音是在简化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充分肯定段玉裁“谐声古韵分部”的方法,进而建立自己的上古音研究系统,而且卓然自成一家,等等。可以说,《汉语音韵学》既是汉语音韵学教学的典范,又是汉语音韵学学术研究的经典成果。

李方桂在《语言学在台湾》(2012,作于1967)中称赞道:“探索官话的语音发展,溯及上古汉语;他对早期官话(14世纪)和上古汉语(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音韵有相当的贡献,特别是上古汉语的调类。”丁邦新《谨记语言学家董同龢先生》(幼狮月刊社编《中国语言学论集》416—417,1977)论述得更为清楚:“在通论方面,为便于初学,先生又以深入浅出之笔贯串从古至今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写成《中国语音史》一书。该书的前身就是先生在台大教声韵学的讲义,付印时受篇幅的限制删去好几章。后来,郑再发兄按照遗稿补正,在先生去世后五年后交由广文书局重印,并改回本名《汉语音韵学》。”国外学者对这本书评价也很高,比如日本学者辻本春彦就曾经说,“董同龢所著《中国语音史》(1954)一书,概括地叙述了由现代汉语至早期官话、中古音、上古音的演变过程”,是整理音韵史资料的重要著作 。杜其容《读董同龢〈中国语音史〉》也对本书作概括介绍

二、林尹《中国声韵学通论》(1956)

该书也是我国台湾地区汉语音韵学教学最为重要的教科书之一,对几代学者的汉语音韵学学术道路影响非常大。根据1961年8月台湾世界书局重版“后记”,本书1937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发行,1946年8月再版。1956年新兴书局初版。其体例为:钱玄同“钱序”、顾学颉“顾序”、作者“自序”。第一章,绪论,内容为:声韵与文字之关系、治声韵学之途径、声韵音之名称、韵书之起源、历代字音之变迁。第二章,声,内容为:声之名称及通例、声母之缘起、三十字母与三十六字母、《广韵》四十一纽、四十一纽之清浊及发送收、四十一纽之正声变声、四十一纽音读。第三章,韵,内容为:韵之名称及通例、《切韵》及《广韵》之韵目、四声及《广韵》韵目相配表、阴声阳声及入声之支配、等呼、二百六韵分为二百九十四韵类表、二十二韵摄、二十二韵摄与等韵家韵图韵摄对照表、二百六韵正变、二百六韵音读。第四章,反切,内容为:反切之原始、反切之方法、音和切及类隔切、反切之弊。附录一:《广韵》切语上下字表。附录二:呈季刚师《论陈氏〈切韵考〉书》、季刚师复函。附录三:中国声韵学研究方法与效用。

“钱序”说,林尹承传家学,而师事黄侃等大家,“天资渊懿,善读善悟;既受师说,复能潜心绎理,心得甚多”;对该书也评价甚高:

观其书,于声韵之名称,声韵之通例,声韵之发音,韵书之起源,守温字母与涅般字母之异同,三十字母至四十一声纽之异同,《切韵》残卷与《广韵》之异同,《广韵》四声相承,《广韵》韵类之分析,《广韵》阴声入声阳声之相配,诸家韵摄之异同,反切之上下用字诸端,无不择精语详,立论多本黄君,而上及婺源江君、休宁戴君、番禺陈君,时亦采撷鄙说。景伊综合之功与组织之力,皆可赞叹。

就是台湾一些编写语文常识的学者,也把它当作最应该阅读的经典性汉语音韵学教科书之一,比如侯传勋著《中国语文津梁》(1978)第八章“语文专书选读”就推荐读者精读《中国声韵学通论》,并称赞是书“以科学之方法,比并编排,作深入浅出之详解,使读者能对声有清晰之概念,以反往昔对声韵诘诎聱牙之印象,为最成功之处……本篇为介绍林先生著《中国声韵学通论》,盖以斯书纲举目张,深入浅出,立论精宏,涉览之可以入门,精读之可以入室矣”(271—286页)。

《中国声韵学通论》修订增注本以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版为依据,章节安排还是按照旧版模式不变,但在每一章之后增加了“附注”。“附注”由林炯阳写作,很详细。以第一章“绪论”为例,增注本与原文相比,篇幅增加了一倍还多。这个“附注”,除了对原文文献出处、名词术语加以说明解释之外,还往往体现了林炯阳个人的一些见解,内容也非常丰富。可以说,《中国声韵学通论》修订增注本成为林尹与林炯阳互为表里的汉语音韵学教学合作的典范。

林尹还有《中国声韵学概说》(1955),与此书关系密切,将汉语音韵学基本知识概括讲解,提纲挈领,便于学习者的入门之需。

三、谢云飞《中国声韵学大纲》(1987)

该书是作者在台湾政治大学与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时为学生讲授汉语音韵学课的讲义,传播甚广。它发表于1971年,即所谓的“兰台版”;后来又几经修订而基本定型。这里以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版为依据说明(按,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对原“章”的编号次序有所调整)。本书体例为:修订版序、原“序”。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中国音韵学之名义及研究范围;第二章,中国音韵学之分期及研究材料。第二编,现代音。第一章,国语音;第二章,方言音。第三编,近代音与近古音。第一章,中原雅音;第二章,近古音。第四编,中古音。第一章,《切韵》系韵书;第二章,等韵图;第三章,中古音值之拟测;第四章,中古音与现代国语之衍变关系。第五编,上古音。第一章,上古音概说;第二章,上古韵母研究之成就;第三章,上古声母研究之成就;第四章,上古声调之推测。第六编,声韵学之实用。第一章,为什么要学中国声韵学。参考书目。附录:中古敷微二字母之音值再拟测。

本书专门设“声韵学之实用”一编,意在强调学习汉语音韵学的实用性特点。除了吸取各家成果之外,也融入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古韵分部,以黄侃学说为主,分三十部。主张上古音声调是四个,不同意王力的看法。竺家宁介绍说,此书综合了林尹等两家之说而成。为了和汉语音韵学课教学相配合,谢云飞还出版了《语音学大纲》教科书

四、潘重规、陈绍棠《中国声韵学》(1978)

该书以体系完整而科学著称,海内外多所大学将其作为指定教科书。体例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声韵学之名义;第二节,中国声韵之分期;第三节,声韵学之功用。第二章,声。第一节,声之名称;第二节,三十六字母;第三节,清浊;第四节,发送收。第三章,韵。第一节,韵之名称;第二节,阴阳;第三节,等呼;第四节,韵类;第五节,韵摄。第四章,声调。第一节,声调的名义;第二节,声调之起源;第三节,古今声调之异。第五章,标音方法之演进。第一节,反切以前之标音方法;第二节,反切之方法;第三节,等韵与等韵图;第四节,反切之改良。第六章,历代声韵之沿革。第一节,古音学略说;第二节,韵书略说:甲、《广韵》以前之韵书;乙、《广韵》及其以后韵书:1. 《广韵》;2. 《集韵》;3. 《韵略》以下之考试书;4. 《中原音韵》。

陈新雄《评介潘、陈合著〈中国声韵学〉》认为,《中国声韵学》是自董同龢《汉语音韵学》后,由中国国内出版刊行的最完整而有系统的音韵学著作。其特色在于:发扬师说、引证翔实、立言精确、层次分明。其中,发扬师说,是指潘重规受业于黄侃,薪火相传,一脉相承。黄侃主上古声调平入二分说,但对上古声调平入二分如何演变为中古《切韵》四声的问题语焉不详。《中国声韵学》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吸取诸家之说,比如段玉裁、王力之说,还从谐声偏旁去看去入相通的痕迹,照顾到了先秦声调演变为四声的基本语音条件,叙述得非常清楚。由此,论述了《中国声韵学》作为汉语音韵学经典教科书的价值和意义

五、竺家宁《声韵学》(1991)

该书是台湾各个大学汉语音韵学课程使用最为广泛的教科书之一,影响力很大。这里以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为依据说明。其体例为:第一讲,绪论;第二讲,语音学的基本知识;第三讲,国语的音韵;第四讲,我国的语言和方言;第五讲,近代的语音史料;第六讲,韵书的作用与沿革;第七讲,从反切寻求古音;第八讲,字母和早期等韵图;第九讲,等韵图设计上的变通法则;第十讲,中古语音系统;第十一讲,宋元等韵图;第十二讲,中古后期语音概述;第十三讲,中古到国语的音变规律;第十四讲,上古韵部;第十五讲,上古韵值的拟测;第十六讲,上古的声母;第十七讲,上古的复声母;第十八讲,上古的声调。

《声韵学》在汉语音韵学知识的结构安排上很有特点。在“自序”中,作者解释为何作如此安排:

前四讲是学习声韵学的预备课程,往后是依照由远而近的历史顺序讲述。第五讲是近代音,六至十三讲是中古音,十四至十八讲是上古音。在自行阅读或安排课堂进度时,可以先从中古音的部分开始,然后再看近代音和上古音。因为通常讨论近代音和上古音,都是以中古音的知识为基础的。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值得指出的教学亮点,比如语音知识与音韵知识的结合;重视近代的汉语语音史料讲授;强调汉语等韵图设计上变通法则规律的总结;突出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的地位;从汉语音韵学观念入手探讨上古音问题等。

六、陈新雄《声韵学》(上、下)(2005)

该书相对于上述汉语音韵学课本来说虽然后出,但已经积累了四十多年教学之功力,是体系最为成熟的汉语音韵学教科书之一。这里以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版为依据说明。其体例为:上册:自序。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声韵之名称;第二章,声韵之效用;第三章,研究声韵学之方法;第四章,声韵与文字之关系;第五章,韵书之起源;第六章,历代字音之变迁。第二编,《广韵》。第一章,《广韵》之声母;第二章,《广韵》之韵母。第三编,等韵。第一章,等韵概说;第二章,反切。附录一:《广韵》四十一声纽切语上字表;附录二:《广韵》二百六韵切语下字表。下册:第四编,古音。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古韵研究;第三章,古声;第四章,古声调。第五编,效用。第一章,声韵学有助于了解典籍;第二章,声韵学可助辨识平仄声调,有利于诗文创作;第三章,声韵学可以帮助辨识京剧中的尖团音;第四章,声韵学有助于诗文吟诵与赏析;第五章,声韵学有助于了解声情的配合关系。

《声韵学》体系庞大,自称融入了林尹《中国声韵学通论》、自己的《音略证补》《等韵述要》三种书的教学精华,但实际上,以我们的观察,它更多的是带有明显个人见解的学术著作,独立的学术倾向充斥其中。无论是《广韵》、上古音还是等韵,都有自己的专著所申明具体观点的影子。因此,《声韵学》也是了解陈新雄汉语音韵学思想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与其《古音学发微》《古音研究》《〈广韵〉研究》《新编〈中原音韵〉概要》《六十年来之声韵学》等学术论著一道,构成了完整的汉语音韵学学术体系。

七、丁邦新《音韵学讲义》(2015)

《音韵学讲义》是根据丁邦新2004年在北京大学的讲座整理而成的。第一讲,研究汉语音韵学的资料和方法,内容为:开场白、研究汉语音韵学的资料和方法。第二讲,《切韵》的性质,内容为:细读《切韵序》的启示、《切韵》的文白和“古今通塞”、《切韵》的方言和“南北是非”、《切韵》的性质。第三讲,中古音的拟测,内容为:中古音拟测的原则、声母的南北差异——邺下音系与金陵音系声母的异同、韵母的南北差异、一二等韵的南北差异、四等韵的介音问题。第四讲,重纽的检讨,内容为:重纽的性质与结构、重纽的差别在介音、现代语言中能够显示重纽差别的资料、重纽的南北差异。第五讲,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演变,内容为:语音演变的大势、声母的演变、韵母的演变。第六讲,从上古到中古的语音演变,内容为:音节结构的改变、声母的演变、韵母演变的大势。第七讲,汉语声调的演变,内容为:中古声调的调值及平仄的意义、上古声调的类别及其起源、合并与分化:从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拟测。第八讲,汉藏语的比较研究,内容为:汉藏语的定义与研究方法、汉语跟台语的关系、汉语和藏缅语的关系、从汉藏语比较研究看上古音的问题。后附有参考文献、论《切韵》四等韵介音有无的问题、从《切韵》的结构论拟测中古音系介音及元音的原则、上古阴声字浊辅音韵尾存在的证据及消失的年代。

这本教科书显然与别的教科书有所不同,其中《切韵》的文白系统和南北差异、重纽的重要性、音节结构的改变、声调的拟测、汉藏语的比较研究等都是过去汉语音韵学教科书注意不够的内容,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很显然,研究性大于普及性。因为作者意图很清楚,就是以已经学过一般音韵常识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而编写的,理论性较强。

丁邦新新近出版的《音韵学答问》(2016)与《音韵学讲义》相互补充的内容很多,应该把两书合为一部书来读。

八、其他

除上述几种著作外,尚有徐敬修《音韵常识》(五洲出版社1965),黎明光译《滋生音韵学》(文鹤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详),邹太华《韵学隅照》(合洽出版社1966),王文涛《实用声韵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宋金印《声韵学通论》(台湾中华书局1972),康世统《声韵学:教学手册》(中国文学1974),宋道序《汉语音韵》(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5),施云山《声韵学》(华联出版社1972),张正体、张婷婷《中华韵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孙树林《声韵导论》(编著者自印1985),竺家宁《古音之旅》(国文天地杂志社1987),林庆勋、竺家宁《古音学入门》(学生书局1989),郭乃祯《有声世界——声韵学授课讲义》(西北出版社2004),竺家宁《声韵学——声韵之旅》(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5),卢国屏《声韵学16堂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等汉语音韵学教科书。

张玉来《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2002)介绍了王文涛、施云山、宋金印等学者著作。比如:《实用声韵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王文涛著,全书共有正文206页。该书首先对音韵学进行概述,讲明有关基本概念,然后按照中古音(六朝至唐宋)、近古音(元明清)、上古音(周秦以前)、现代音的次序讲明各代的声韵组织概貌,最后讲音变,讲解音变的各种现象以及音变规律在训诂上的应用。总之,该书叙述全面,历史轮廓清楚,讲求实用,其较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注重音韵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联系。《声韵学》(华联出版社1972),施云山著,全书共198页,分五章,即:绪论、语言学之基本知识、现代音与近代音、中古音、上古音。该书叙述简明,从语言学及有关语音学知识介绍起,然后简述各代语音的大致系统状况。其不足之处在于介绍内容不够全面,读者从中不能得到全面的音韵知识。《声韵学通论》(台湾中华书局1972),宋金印著,全书正文共148页。这是一部普及性读物,重点在介绍有关声、韵的知识,并不着重于对某一音系的分析,而且注意对近代北音及现代国语注音符号的介绍。共分五章:绪论、论声与韵之定名、论声类、论韵部、结论。

接下来,我们再对上面提到的几种教科书作一简介。张正体、张婷婷撰《中华韵学》涉及音韵学面广,体例为:何志浩《中华韵学序》、自序、韵学例言。第一章,绪言;第二章,声之研究;第三章,韵之研究;第四章,新韵之概说;第五章,反切之研究;第六章,等韵之研究;第七章,现代国语声韵研究;第八章,方言之概述;第九章,结论。附:新韵汇。流传也较为广泛。

林庆勋、竺家宁《古音学入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中古音入门”,分四章:如何研究中古音、《广韵》的声韵系统、审音和押韵用的韵书、现代国语音系的形成过程。下编为“上古音入门”,分六章:古韵分部的接力赛、古韵各部的念法、不同韵部间的关系、上古的声母、上古的复声母、上古有平上去入吗。该书力求浅显易懂,是一本适合于自学的汉语音韵学教科书

竺家宁《古音之旅》一书最大的特点是:尽量使深奥的汉语音韵学走出象牙塔,尽力通俗化,让音韵学回归普通大众中间。该书于1987年10月出版后,大受海内外读者追捧,因而一再重版印刷。其目录是:听听古人的声音——声韵学的效用和目的;古音的化石;揭开古音奥秘的利器——语音学;善变的嘴巴——汉语音演化的几个模式;用眼睛看声音——汉字标音法的演进;改变学术史的一次声韵研讨会;有关韵书的常识;反切的故事;谈“双声”“叠韵”;中国古代的“字母”和奇妙的“等韵图”;如果韩愈和孔子对话——谈先秦上古音和唐宋中古音;国语的性质和来源;有趣的复声母;古代中国话的流音[r];探索形声字声音之谜——由形声字看古音;上古音与同源词;“入声”沧桑史;谈齐国的一次泄密事件——上古音知识的应用;古人伐木的声音;华视“每日一字”音读商榷;跟语言大师说话——访李方桂先生;再谈“女红”的读音。

卢国屏《声韵学16堂课》,同样力图简洁活泼而多样化。体例为:序;第1堂课,声韵学概说;第2堂课,基础语音学;第3堂课,汉语音节系统;第4堂课,古汉语声韵知识与方言概说;第5堂课,反切注音与韵书简史;第6堂课,《广韵》研究;第7堂课,等韵图研究;第8堂课,中古语音系统(一):声母;第9堂课,中古语音系统(二):韵母与声调;第10堂课,中古后期语音系统:宋代;第11堂课,近代语音系统(一):元明;第12堂课,近代语音系统(二):清代;第13堂课,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国语;第14堂课,中古到现代的语音演化;第15堂课,上古语音系统(一):研究法与韵部;第16堂课,上古语音系统(二):声母与声调。

竺家宁《声韵学——声韵之旅》一书最大的特点是:作为教科书,一方面注意更新知识,力图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在表现方式上力求通俗化,具有趣味性,尽力做到深入浅出,考虑的是教学效果最优化。体例为:第一编,绪论,内容为:什么是声韵学、古音的分期。第二编,近代音,内容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元代的早期官话——北曲与《中原音韵》、南方官话——《古今韵会举要》、反映明清时代官话的韵书和韵图。第三编,中古音,内容为:通音与悟道——佛经翻译对声韵学的影响、古人怎么注音——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讯息、夜永酒阑论及音韵——《切韵》系韵书的诞生、四十三图的等韵模型——拼音表的缘起、奇妙的重纽现象、中古后期的语音——宋代十六摄的等韵模型、宋代语音的发展与演化、中古音到现代的演化。第四编,上古音,内容为:关关雎鸠——《诗经》与上古音、谐声字反映的上古音、古声母的十个条例、“窟窿”为“孔”——复声母的发现、上古的合韵现象、上古的声调、上古音的延续——汉代古韵部系统的更新。第五编,声韵学知识的应用,内容为:欣赏唐诗的韵律——“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杜甫、由声韵学看诗仙李白、上古歌谣的音乐美——《诗经》的韵律、声韵学与华语文的教学、声韵学和破音字的鉴别。 jtn8nv2DBhp8uV7hHWGwrOdN1oJPvVwZ+iBw+aVfmdpTiTZ3n/GSGhh6x/NnoOt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