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家发生了重大事件或施行某项重要的决定,几乎都需要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周礼·筮人》中便记载“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最常见的占卜有龟卜和蓍占两种方式,二者运用的场合不同,有主次之分。在古人眼中,龟卜要比蓍占更贴近上天的指示,更有助于事情的取舍。唐代学者贾公彦便说:“龟重,威仪多……筮轻,威仪少。” 孔颖达也说:“谓征伐、出师若巡守,天子至尊,大率皆用卜也。” 国家发生征伐之类的重大事件,或是天子占卜,都要采用龟卜,就在于古人认为龟卜比蓍占更具有威仪性和可信度。
中国古书中记载的占卜种类有很多,《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和形法等方法,这些都是早期形成的占卜方式。天文就是观察星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说的“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便是通过星象预知吉凶。历谱就是历法,即根据黄道吉日来判断吉凶。屈原的《离骚》中记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根据楚国出土的竹简可知,当时人认为,庚寅日出生的人命特别好,因为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很通灵。屈原记述父亲为自己起名的情形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根据历谱来判断吉凶。五行就是根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来判断吉凶。蓍是用蓍草占卜;龟即在龟甲上钻孔,经灼烧产生裂纹,通过观察裂纹,判断吉凶。形占即根据风水、地理占卜。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借助自然外物来占卜的方法,人们统称之为杂占,比如象占,就是看日食、月食、乌云等等;再如物占,是根据奇怪的事物来判断吉凶;另外还有梦占,《诗经·小雅·斯干》中说睡觉的时候晚上梦见熊和罴,这是预示着男孩降临;晚上梦见了虺与蛇,预示着女孩降生;后代有一部书叫《周公解梦》,也是根据梦境来占卜。以上都是占卜的不同种类和方式,我们重点介绍龟卜与蓍占。
春秋时期,关于占卜最多的记载就是龟卜和蓍占,《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龟,象也。蓍,数也。”龟占看的是象,蓍占用的是数,两者各有利弊。象的表述十分简单,但解释无穷;数字分析细密,但容易流于机械。《周易》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两种思路:一是《易》图,即参照《周易》的图谱图式;二是《易》象,即观察《周易》图象。象的优点在于指示不确切,容易让人产生各种联想。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可能很难使用言语沟通,但是有一些姿势和动作,比如握手、微笑等,是全人类共同认知的,所以象最具传播能力。早期的时候,人们在龟甲上钻孔,将龟甲的裂纹视为上天给予人类的启示,以此判断吉凶。这种占卜方式完全依靠于“感应”,是古人在蒙昧状态下的一种自然崇拜。
龟占十分复杂。根据殷商甲骨文的记载,占卜者首先要“命龟”,也就是述命,传达占卜的命令;斋戒、更衣之后,则要“请龟”;然后是“灼龟”,就是在龟壳上钻孔,然后烧灼,由于受热不均,龟壳会产生裂纹;接着是“解龟”,即让巫师来解释纹路反映的事件吉凶;再下来是“刻龟”,将解法刻在龟甲上。比如:“丁卯卜:王大获鱼。” 就是在丁卯这天占卜,最后应验,抓获了一条大鱼。又如“贞□王□伐土方,受有祐?” 意思是说,如果要征伐土方,上天是否会庇佑。这就是早期的龟占,有很多的随意性。最后是“验辞”,就是验证占卜的结果,有的时候占卜应验了,那就记录下来,作为日后经验的积累;如果预测没有应验,说明事情有变动,比如预测是凶,最后却是吉,那就是逢凶化吉。龟占在商代十分发达,有些占词还保留在《周易》当中,《周易》也因此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
筮占,即用蓍草占卜。筮占兴起的时间相对较晚,不过根据《尚书》《左传》《史记》等书的记载,西周时,筮占已成为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占卜形式。《诗经·卫风》中就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其中“尔卜尔筮”,就是既用龟来占卜,又用蓍草来占卜,这说明在当时龟占和筮占同时在使用。龟占所用的乌龟体积很大,不易获得,目前从殷周时代遗址出土的龟甲,几乎都是从东南亚运来的,这样的乌龟在当时十分贵重,只有君主和贵族才能使用。而蓍草则是一种植物,其形状中通外直,细而短小,十分轻盈,又容易寻得。所以,在商周时期,朝廷一般使用乌龟,百姓则多用蓍草,这种占卜更加民间化。
龟占由负责祭祀问天的巫官来执行,筮占则由卜官负责。龟占与筮占的区别在于,龟占依赖于天意,靠的是直觉,也就是临时的感应;而筮占则较为理性,它是推论,根据推出来的数字起卦。龟占假设有天帝存在,认为天帝会给人降临暗示,取的是象,也就是龟甲上的裂纹,龟甲在烧灼的过程中,因为受热不均而产生不同形态的裂纹,这取决于龟甲的材质,是自然的结果,可以说完全取决于天意。筮占则更加理性,它不完全依赖上天的力量,而是由卜官自己思考来判断结果,天人地三者合一。筮占时需要五十根蓍草,以合《河图》之数, 卜者在分配蓍草的时候,可以随机决定两部分的多少,占卜过程包含着更多的人为因素。
龟占向筮占的演进是古代占卜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屈万里先生的观点,《周易》的《易》卦是从龟卜演化而来的,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龟卜和《易》占的刻辞与卦画都是由下而上的。第二,《易》卦以相对和反对为序,相对是两两相应,反对则是卦序正好相反。龟卜里面是相对为序,就是左右对称。第三,爻位阳数都是奇数,阴爻都是在偶数上。比如第一爻、第三爻、第五爻是阳爻,第二爻、第四爻、第六爻为阴爻,就是吉祥的,否则会有凶相。第四,在《易》卦中,称阳爻为九,称阴爻为六,这分别出自龟甲的腹甲和眉板。
通过分析龟卜辞和筮占辞的延续性,我们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第一,二者都求象,龟甲求的是兆纹,即纹路裂出的痕迹,主要分析纹路的粗细与走势;蓍草则是根据其所形成的卦画来分析卦象。第二,二者都问辞,龟卜有贞问,即占卜吉凶;卦有利贞,即是否利于占卜。第三,二者都有占辞,卜有吉利,卦有吉凶。二者的不同在于,筮占有象辞,龟占则没有象辞,因为经过烧灼形成的图象,本身就具有象辞的作用。而在《周易》当中则是有象辞的,如《乾》卦第一爻为“潜龙勿用”,“潜龙”是象,“勿用”是判断。
今人在考古发现的龟甲、卜骨上发现了数字卦,这些数字卦就是《周易》卦的前身。如1950年殷墟四盘磨西区出土的卜骨,其中有“七五七六六六”几个数字,若把一、三、五、七、九作为阳数,二、四、六、八作为阴数,那么“七五七六六六”,阳数为乾,阴数为坤,合起来是天地《否》卦。1980年,考古人员在复查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陶片时,于考古队仓库中发现一包卜甲,上有文字五处。其中有数字为“七七六七六六”,若以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则此卦为风山《渐》卦;又有“六七八九六六”,即水山《蹇》卦;还有“六七一六七九”,即兑为《泽》卦。其中风山《渐》卦后有“贞吉”二字,这主要见于《周易》当中,并不见于殷墟其他的卜辞,显然它是《周易》的前身。由于它被刻在龟甲上,而龟甲是殷商使用的占卜材料,因而由此可以推知,商朝有两种占卜方法,早期是通过烧灼龟甲、观察纹路,后期则演化为数字卦,而数字卦即《周易》的前身。1987年在陕西淳化县石桥镇出土的陶罐,里面有卦画十一组:
1. 一一一一一一(乾)
2. 六一一五一一(夬)
3. 一六一一一一(大有)
4. 一一一六八八(否)
5. 一一六一一一(小畜)
6. 一一六一九五(小畜)
7. 一八一六一一(睽)
8. 八一一八一六(困)
9. 六八五六一八(解)
10. 一九八一一一(小畜)
11. 一一六八八一(益)
其中出现了《乾》《夬》《大有》《否》《小畜》《小畜》《睽》《困》《解》《小畜》《益》诸卦。由此可知,最晚在商末周初,这些卦已经形成,而且已经使用六个数字来判断吉凶。
西周金文也有关于卦象的记载,如:
中方鼎:七八六六六六(剥),八七六六六六(比)
召卣:六一八六一一(节)
召仲卣:七五六六六七(噬嗑)
父乙盉:七六七六七六(未济)
(贺家村)铜甑:六六一六六一(震)
殷墟甲骨和陶器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卦:
卜甲:七七六七六六(渐),六七八九六八(蹇)
陶簋:六六七六一八(解),六六七六七一(归妹)
除此之外,当代很多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殷商时卦已经形成。如陕西扶风齐家村西周卜骨有筮数六组,河南殷墟苗圃北地砾石刻有筮数六组,湖北江陵天星观楚简载筮数八处,陕西沣西张家坡出土卜骨有筮数四组,岐山凤雏出土卜骨、长安西仁村出土陶拍、方山镇江营卜骨等,亦均存有筮数。 综合统计数据发现,在刻于龟甲、石头和铜器上的早期占卜符号中,出现的数字由多至少排列为六、一、五、七、八、九,其中六和一出现的次数最多,一般来说,一象征阳爻,六象征阴爻。
在《周易》的《乾》卦和《坤》卦中有“用九”和“用六”,刘禹锡在《辩易九六论》解释说:“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 古人以奇数代表阳爻,偶数代表阴爻,其中九作为阳爻的时候会发生变卦,六作为阴爻的时候也同样要变卦。除九、六之外,其他数字所代表的爻则固定不变。可以说,《周易》是在商朝龟卜的基础上慢慢演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理系统,蕴含了阴阳、变化、吉凶概念以及象、数等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