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易》是形成于三代的占卜之书。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这些占卜经验的积累,为《周易》的形成提供了学理基础。可以说,《周易》蕴含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了解《周易》的形成,可以使我们从源头上明白《周易》为什么会呈现出现在的形态。

第一节
《河图》《洛书》及传说系统

学习《周易》文化,就必然要提到《河图》《洛书》,由《河图》《洛书》而形成的传说系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也奠定了《周易》形成的基本模式。

一、《河图》《洛书》的由来

从先秦古籍记载来看,《河图》和《洛书》的来源是很神秘的。《论语·子罕》中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感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凤鸟不来,《河图》不出,意味着天下并非治世,已经没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墨子·非攻下》中讲:“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传说周朝将要兴盛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祥瑞,《河图》就是其中之一。《管子·小匡》中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意思是周王接受天命而代商之时,龙龟出现,黄河出图,雒河出书,地里出现了一种珍稀的动物叫作乘黄。 其中的河出图,便是说河中出现了一个似鹿似马又似麒麟的动物,它身上的花纹被伏羲描绘出来,便是下右图的样子。

图1.1 《河图》图式

伏羲受《河图》的故事,在其他典籍中也有记载,而且多与《周易》的形成联系起来。《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中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汉代人编撰的纬书《礼纬·含文嘉》中也说:“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乃作八卦。”这种观点成为后世的普遍看法,《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普遍认为伏羲画八卦得益于《河图》的启发。

《河图》记载于《尚书·顾命》中:“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在汉人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国家的重宝,陈设在君王办公地方走廊的两边,不轻易示人,其中就有《河图》。虽然说汉代人不一定见过《河图》《洛书》,只能通过传说知道其事,但在此前,包括孔子时期,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出河中,其身上的花纹,被抽象化以后,就成了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方式。如果我们把原始文化上的一些迷雾去掉,这种方式其实很好理解。古代人一般是根据星图来认识天地的,像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印第安文明等,都有天象的记载,他们按照天象来划出宇宙的体系,作为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同样,古人对地理也进行思考,对地理的方位、方向建构的地图等,也是借助某些自然形成的纹路,进行附会。这些纹路有时与某些自然物相对应,便成为人类最早认识世界的模式。比如玉的天然纹路、石头的某些色彩,以及一些动物身上皮毛的色泽等,古人都认为这些是天地造化的结果,成为人们联想和模仿的对象。在这其中,对乌龟身上花纹的崇拜,主要形成于商朝的占卜,他们认为经过钻凿和灼烧后龟甲上的裂纹源自上天的启示,因而对乌龟带有某些神圣性的崇拜,进而以其中具有神秘象征意味的图案作为启发,形成了对八卦的最早理解。

在古人看来,某些奇特的天文现象也可以预示吉凶。比如五星聚于东方,就是吉兆;五星排成十字,就是凶。现在有时我们遇到一些自然界的奇特图景,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像有时出现的神秘的麦田怪圈、奇异的道路以及奇特的现象,我们或许会认为是外星人的作为。古人对这类现象的理解,多认为是上天赐予的某些暗示,从而顶膜礼拜。

图1.2 《洛书》图式

《河图》和《洛书》也是如此,《河图》大约是黄河岸边发现了一只有着独特花纹的马,身上有着一些给人启发的图案,经过世人演绎之后,结合当时人对天象、地理的理解,总结为理解宇宙的基本图式,是为《河图》。《洛书》大约也是在洛河之中发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龟,背上的图案比较奇特,经过研究之后,将其抽象化,作为一套数理系统的来源。

《河图》《洛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两汉学者一直在强化《河图》《洛书》对《周易》的启发。扬雄《核灵赋》:“大易之始。河序龙马,雒贡龟书。” 认为《周易》创造之始,是取法《河图》《洛书》而成。班固除了在《汉书·五行志》中肯定了刘歆的说法,并在《典引》中讲:“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东序之秘宝,便是前文提到的《尚书·顾命》中所言的陈列在东廊之下的《河图》之类。王充在《论衡·正说》中也说:

说《易》者皆谓伏羲作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夫圣王起,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王,《河图》从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故伏羲以卦治天下,禹案《洪范》以治洪水。

王充是东汉比较重视事实的学者,他一生主要的精力在于“疾虚妄”,也就是要与经史子中的不实写法进行斗争。在他看来,《周易》以《河图》《洛书》为启发,是确凿无疑的事。

《易传》十篇大致作于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后学编订的,一般认为是儒家学说。《系辞上》讲: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明确地讲,《周易》是受《河图》《洛书》的启发而作成。《河图》《洛书》中的简单的符号,启发了伏羲创造八卦,《系辞下》又言: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描绘了伏羲创作八卦的过程。一是“观象于天”,“象”就是日、月与二十八星宿之象。二是“观法于地”,如《乾》卦中的“潜龙勿用”、《坤》卦中的“龙战于野”,其实就是根据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总结出来的。“鸟兽之文”,便是我们说的见于龟、马身上的花纹。“远取诸物”,便是观察生活中的器物,例如《鼎》卦,便是以鼎的形象来比喻吉凶祸福。三是观察自身,《周易》中的一些卦直接取自于人的身体或人的行为,如《咸》卦以夫妻之道为基础,描述了万事万物交互感应的发展变化。

《河图》《洛书》的神秘性,在汉代得到了全面的阐发,《春秋纬·说题辞》中就说:

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故《图》有九篇,《书》有六篇。

认为《河图》为乾,为天苞,乾爻皆阳,阳爻称九,故作《河图》九篇,以应其数;《洛书》为坤,为地符,坤爻皆阴,阴爻称六,故作《洛书》六篇,以应其理。在此基础上,汉人还作了《河图纬》与《洛书纬》。汉人对这两部经典的推崇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大量附益表明,在汉代应该有《河图》《洛书》的文本流传,否则纬书不可能言之凿凿地进行大量的解释。

二、《河图》《洛书》与早期文化

关于《河图》《洛书》与中国早期文化之间的关系,说法很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仿象自然进行学理建构,八卦也是如此。由于《河图》的神秘性,古代典籍中便记载有伏羲、黄帝、尧、舜、成汤都有受《河图》《洛书》的说法:

伏羲受《河图》,画八卦。(《周易正义序》)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今本竹书纪年》)

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汉书·五行志》)

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宋书·符瑞志》)

《河图》不仅启发了八卦的形成,而且也启发了商代占卜系统《归藏》的建立,大禹治河按照《洛书》,尧、舜、成汤也因为得到了龙马、洛龟的启发而成为一代之杰。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后世的附会,目的是描述这些帝王得到上天的授命,《河图》《洛书》是众多祥瑞之首。《河图》《洛书》在这些描述之中,其神秘性也在不断增强,其地位也在不断上升,最终因为秘不外传而最终失传。

现在我们来看《河图》《洛书》,其中体现出来的内容,可从如下角度进行理解:

一是天象知识。中国人认为,天地运行有两个基本的要素,就是阴和阳。天地最初是混沌一体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气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从哲学的视角来理解这个过程,混沌一体其实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抱而成宇宙。《太古河图代姓纪》中说:

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

这种说法与现代天文学对宇宙起始的认识是一致的,即宇宙的初始阶段,物质与能量混而不分,随后不断扩张,物质凝聚而为星云,星云凝聚而为恒星行星,有形的物质聚而为阴,无形的能量无处不在而为阳。这就是中国哲学中表述的阳气为清而上,阴气为浊而下。这种认识落实到人身上,就形成对人的清浊之分。人身上阳气最足的地方为头部,中医认为由六条阳经汇集,所以称头部为“六阳之首”。我们在寒冬时,手脚如果不加保护就都会受冻,但头不戴帽子也没什么问题,就在于头部阳气最足。阴阳学说认为混沌的状态是宇宙的初始阶段,在这里,蕴含着分化为阴阳的原初形态,这就是“一”。

《太古河图代姓纪》解释说:

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易,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备也。

尽管《太古河图代姓纪》托名为《三坟》,其实只不过是后出的一本伪书。但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对于宇宙生成的理解,却形成于战国时期,我们不妨看作是较为系统地阐释古代宇宙论的典籍。其中,“一”是指最初混沌未分的状态,其之所以称之为“一”,就在于其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混沌,而是蕴含了继续分判的可能性,能够生出阴阳,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一生二”,《周易》所谓的“太极生两仪”。阳清阴浊,所以清气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中间阴阳冲和而为人。中医就是以此为基础,采用阴阳平衡、阴阳和合的视角观察人的生命状态,认为人是阴阳和合的产物,阳气凝为人形是为男,阴气凝为人形而为女,男女体内又以阴阳分之,五脏之内又以阴阳论之。中医认为人之所以有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疾病,在于内外阴阳交感而成。

二是地理知识。在中国文化中,方位和数的排列,有些是仿象天文地理的格局而形成,有的是结合生活经验而积累。古代人将地理方位以井字划分为九宫,中间为中宫,周边八个方位分别为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八等份,作为地方的描述,是为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九宫代表地,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由于奇门遁甲采用天、地、人、神四盘作为参照系数,四盘之中唯有地盘为立极点,即基本坐标,不动,其余变量不断运行,与之形成吉凶关系,用以判断事物的发展。

把天地分为九个方格,这九个方格能够有效地概括中国的基本地理格局,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对于地理方位的基本认识。后代的地理空间布局,都受到了九宫概念的影响。如传说中大禹定九州、周朝的井田之制都是以九宫为模式。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基本的格局,便是古代都城的布局,皇宫居中,周围有八个基本的分区,实际便是九宫格的布局。传统中国的四合院中,堂屋、配屋、厢房、天井也都是按照九宫布局。

在秦汉时,形成过一个太乙神游的占卜方式,就是设置一个太乙神游行于九宫之中。由于九宫以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这样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走一周,便是太乙行九宫。

图1.3 太乙神游九宫图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了“太乙九宫占盘”,其正面按八卦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其中九宫名称、各宫的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表明了九宫在西汉已经被广泛应用。

三是传说知识。《河图》《洛书》的出现,被视为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表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天地万物的启发,这种启发又往往与圣王的出现联系起来,使得这些文化事件被赋予了历史的含义。我们从圣王的名称便能看出伏羲、神农、黄帝所代表的文化。伏羲,在先秦文献中经常写作“伏牺”,牺是用来作祭品的纯色牲畜,伏牺显然就是狩猎为生的部族。而神农则是以农业种植为生的部族,轩辕显然是发明了车具而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部族。古代文明的进化非常缓慢,某一文化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常会选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作为发明者。这些圣王便成为这些标志性发明的代表人物。由此我们观察伏羲见《河图》而画八卦,应该理解为在伏羲时代,形成了对于天地万物的基本认知,将之归结为八种基本事物,其能够有这些抽象化的总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外物(比如龙马纹路)的启发。

在中国传说中,有些事件或者事物被作为吉凶的征兆,如某日出门向南走诸事顺利,而向北走诸事不顺,这些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现象,经人们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必然之事”,作为基本经验,并被后世参照用来判断吉凶。例如《龙鱼河图》就说:

埋蚕沙于宅,亥地大富,得蚕丝,吉利。以一斛二斗,甲子日镇宅,大吉,至钱千万。

《河图》也说:

月乘大陵,天下尽丧。星众,兵革起,死人如邱山。星希则无。

有些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的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疯狂联想,还有些干脆是基于阴阳五行的推断,久而久之,前代的某些理解、记录、想象便演变为占卜之辞,作为后世推崇的占卜信条。

四是想象世界。人类在早期的时候对世界充满了幻想,深邃的大山,变幻的天象,都使得人类在不解之中产生无数朴素的想象,并创造出很多传说。这些想象中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则出于纯粹的猜测,如《洛书·甄曜度》就说: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则天地相去十七万八千五百里。

古代对于周天测量有着科学性,但是对于天地之间距离的认识就完全是想象之说,而建立在这类想象之中的宇宙秩序,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相当的玄幻色彩。《洛书纬·灵准听》中描述古代帝王皆有异相:

天皇,颀羸三舌,骧首鳞身,碧驴秃揭。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龙颡,马踶蛇身;人皇始出于提地之口,九男,兄弟相像,以别长九州,为九囿。人皇乃有中州,制八辅。

这是对“三皇”的想象,从其描述中基本不是人王,而是集合诸多动物性特征的神人形象,显然是古人玄虚的幻想所致。

由此可见,《河图》《洛书》是将历史、天文、地理、神话、古史传说融合在一起,并吸收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经验而形成的对于天地万物秩序的一些理解。其中有很多附会的内容,但也蕴含着很多的道理,不妨看作是蒙昧时期人类知识的总结,当然也是后世思想观念的历史来源。

三、《河图》之理

《河图》与《周易》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学者认为《周易》产生在前,现在流传的《河图》是后世学者为阐述《周易》八卦的道理而创作的; 还有的学者认为,《河图》产生在前,《周易》八卦是根据《河图》的道理推演出来的。这两种观点不论孰是孰非,我们都可以断定,《河图》与《周易》八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明白了《河图》,也就知道《周易》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形态,其原因何在。

首先,《河图》以阴阳象征宇宙秩序。在下图中,白圈代表阳,黑点代表阴;白圈又象征天,黑点象征地。此外,白圈的连线为奇数,黑点连线则为偶数。奇数为天之数,为阳;偶数为地之数,为阴。阴阳奇偶,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概念。

图1.4 《河图》四时方位图

其次,《河图》形成了基本的方位概念。《河图》与当代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古代中国的图示是按照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排列的。方位又与五行相配,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中为土。方位还可以和季节相配,由季节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赋予了不同的性质。东方配木,古人观察树木动而为风动,所以认为是木生风,故而木的性质就为“生”,季节为春。南方为火,因为中国为北半球国家,南方较热,因而南方为火,其性质相应为“长”,季节为夏。西方为金,正如秋风肃杀一样,树叶皆黄,力量强大,故而主“收”,性为燥,季节为秋。人在秋天容易咳嗽,就是因为这个季节的特性是燥。北方为水,水性寒,所对应的季节为冬。冬天人就应该“藏”起来,以顺应自然。古代中国人以北方为水,是因为北方有大泽,或指贝加尔湖,即汉代苏武牧羊所在的“北海”。中央为土,土性湿,因为土生万物,必须湿润方可,其性质为“化”,对应季节是长夏。

中医也吸收了这些观念,认为肺为金,主燥;心为火,主热;肝为木,主人身条达之气;肾为水,主藏。而脾胃为土,居于中央,其性为湿。若脾太燥的话,人身中的水汽不能散布到四肢中去,就会出现肌无力等现象,相反如果脾过于湿的话,又会出现风湿、类风湿等病症。脾应不温不火、不湿不寒,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河图》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与五方、五行、五气等相对应,它的运转则是按顺时针方向来布局的。因为阴阳合五行,阴、阳有着各自的趋势,但都是顺时针布局。《河图》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左旋趋势。现代科学已经可以描绘出银河系的星图,宇宙星系整体的运转,都是左旋趋势。

如下图,冬至一阳生,此后逐渐增多,到夏至时阳达到顶点;夏至一阴生,逐渐增多,到冬至时阴达到顶点。太极图的整体趋势,是与天地之道相配的,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就是符合于银河系运转的整体趋势。

图1.5 阴阳四时运行图

五行与阴阳相合,中间为土是自旋,西金生北水,北水生东木,东木生南火,都是左旋相生。就数字来说,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是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也是左旋。在中医理论中,则有着人体“左升右降”的结构,就是在人体内部建构出一个太极结构。传统的太极拳中一些招式,也是按照太极的顺时针方向来画圆,其实就是依靠这些动作来带动人体内部“左升右降”的运转,作为一种调节人体内脏的手段。这就是《河图》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启发,即用左旋趋势反映五行万物相生。

二是四象图式。《河图》仿象星图而绘制,其用为地理,这便是所谓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方各有象与其属性相配,即东方苍龙为木、西方白虎为金、南方朱雀为火、北方玄武为水,将周天分为四个大区域,每一个象对应若干星宿。

图1.6 四象二十八星宿图

古人又将整个星象作了二十八分,称为二十八星宿,每一象各辖七宿。西方也将星象分为十二星座,又用十二星座来分割一年,各配一个月的时间,星座日期是固定不变的,与实际每月的起止日期并不重合。中国将一年十二等分,是按照“节”来划分的,我们有二十四节气,这其中的十二个“节”分割了一年。和西方不同,中国节气的日期要与天地的运行相配合,由于交节之时稍有差异,因而日子不是固定的,要比西方的星座精密很多。中国古代计算人的生辰,根据的某年某月,是按照节气的交接来确定的,比如年以立春之日为界点,在此前为季冬,过了界点就是孟春。当立春早于春节,凡是出生于立春之后、腊月的人,在中国的生辰也计算为一月出生。立春在春节后的,即使是正月出生,也要算入上一年。

中国文化中论述风水、建筑、时令、命理时,常以四象进行比附,我们要知道其源于《河图》。

三是先天法式。古人思考问题时,为了描述事物的变化形态,常形成一个先天的概念,再用一个后天的概念进行比照。我们不提倡占卜的原因之一,是占卜所依照的基本参照量,取决于先天的因素,而一个人的发展并不完全依靠先天而决定,更应该靠后天的努力。如清朝康熙皇帝就在他的《庭训格言》中教导孩子不要相信占卜,他自己虽然明白占卜的方法,但却从来不用。因为即使一个人“命”中富贵,坐享其成就会坐吃山空;一个人“命”中贫贱,如果他勤奋工作,就可以改变现状。一个人“命”中有功名,却从小不读书向学,那也同样不会中举;一个人“命”中没有功名,却努力读书,也未尝不能改变自己。

又如民间习俗中,有一个利用属相来判断婚姻的说法:“从来白马犯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断,金鸡见犬泪交流,龙见兔儿云端去,猪遇猿猴不到头。”便是将十二生肖按照生、克、冲、合、刑、穿等关系对照,认为六对属相之中存在生肖相害的可能,显然过于简单。

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这是古人对于宇宙的一种认识。古人认为,宇宙创造万物和人类,就是要使之相生相制,这是先天之理。如先天时期,地球不断有新的物种产生,形成了生态系统,这时是以生发为主的。而在万物形成之后,则是五行万物相克相制,这就是后天之理。先天法式是以生发为主,因为宇宙在最初的时候是孕育了各种生发的可能性,就像我们地球一样,当地球才开始形成的时候,它是孕育了很多种可能性,如它可能成为恐龙的时代,也可以成为人类的天下。但是当地球的这个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时候,孕育的则是它的灭绝性,人类主宰地球后,地球不是走向更加的生机勃勃,相反,地球会逐渐变成一个垃圾场,变成一个核工厂,最后不堪重负。所以当它还是一团死寂的时候,是生命的开始,但当它生机勃勃的时候,也是走向灭亡的起点,这是古人思考宇宙法则的一种方式。

先天法式指的是宇宙本初的静止状态,后天法式则是宇宙后来的运行状态。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物质组成的,阴主静,阳主动,静是宇宙的本初状态,是宇宙最原始的一面;动则是后天宇宙运行的状态。举例而言,一辆车停在那里,这是静的状态,如果有人给它施加力量,它就会移动。移动的时候则会产生速度,要么产生位移,要么产生时间的概念,如此便形成了两维空间。又如,我们将两个磁铁分开放置,它们彼此之间不产生联系,这是静态;当它们被置于同一个磁场中,彼此就会形成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动态。推而广之,宇宙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当物质和能量各自保持本性、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宇宙,这叫作先天法式。但一旦他们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运动,便产生了宇宙。宇宙中的各个要素开始进行重新的组合、调整,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后天法式。

图1.7 先天八卦图式

可以说,先天法式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后天法式就是宇宙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吸引而产生运动的模式,表现在《周易》中,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先天法式。在这个模式中,乾在正南,兑在东南,离在正东,震在东北,巽在西南,坎在正西,艮在西北,坤在正北。先天法式以彼此之间的互生关系作为规则,具体来说就是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作为基本关系。

在后天法式中,乾在西北,兑在正西,坤在西南,离在正南,巽在东南,震在正东,艮在东北,坎在正北,彼此之间以互克为规则。如刚刚生下来的小孩,都是生机勃勃的,这就是以生作为他的特点,当他长到40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人生的顶峰,他将逐渐地衰老,最终以死亡作为归宿。就像我们爬石拱桥一样,爬到石拱桥的最高的背上的时候,下面就要走下坡路,所以后天法式的规则是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中医认为养生是按照相生的方式调整,而得病则是按照相克的模式发展的。因而治病,便是逆着相克的方式用药。比如心脏病,心(属火)有病,就会克肺(属金),肺有病就克肝(属木),肝有病就克脾(属土)。当人肝病严重的时候,由于肝木克脾土,土被克制,脾便无法运作,而脾是化湿的,湿气化不出去,则藏在人的三焦系统里面,于是就会出现“肝腹水”。由于病症是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运转的,当水“克”到心火时,就不能救治了,因此临床常以心脏跳动为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自然万物都以生克为准则,先天法式主生发,后天之理主灭亡,这是《河图》《洛书》对宇宙秩序的基本思考。

四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如下图所示,五行当中,土在中间为阴;土之外是四象,四象为阳,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这是内外阴阳和合。就四象而言,东为木,南为火,木火相生为阳;西为金,北为水,金水相生为阴,这形成水火既济之理,为四象阴阳平衡。由东到南,是阳气相对充足的地方,由西到北,则是阴气比较足的地方,我们从西南到东北画一条线,将此图分为两部分,一侧为阳,一侧为阴,阳为白鱼,阴为黑鱼,从而形成了均衡的布局,这就是太极图。

图1.8 《河图》方位图

因为五行之中都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阴阳互根同源,所以太极图中每一个方位上有阴有阳,从而形成了阴阳平衡的布局。在《周易》中,时常讲到阴爻和阳爻之间平衡的问题,有的卦阴爻多、阳爻少,有的卦阴爻少,阳爻多,阴阳不平衡,就藏有凶象。人也是如此,阴阳平衡,人就身体健康。阴阳不调就容易出现问题。中医里讲阴阳要相互平衡,一是指个人本身的阴阳平衡,二是五脏内部的阴阳平衡。比如有的人脾阳虚,有的人脾阴虚。脾阴虚导致湿气重,脾阳虚则容易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这合乎《河图》《洛书》的基本原理。

四、《洛书》之理

如果说《河图》是圆形的话,那《洛书》则是方形的,因为《河图》讲的是天象,《洛书》讲的是地象。古人认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天地形态的基本认识。《洛书》表现的是天地的布局,其中白点是阳,象征着天,是天在地的投射。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有对应关系的,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应地上九州,这是中国古代的“星际分野”学说。黑点是阴数,象征地。阳数为正,在四方;阴数在四隅,也就是四个角上,这是《洛书》的基本形态。

图1.9 《洛书》图式

理解《洛书》,要把握住它的几个特点:

一是寄生九宫。阳数左旋,阴数右旋,二者相抱而成阴阳交泰之象。后代研究风水讲究“环抱”,这一理念便来自于《洛书》。《洛书》中包括以下几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其中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如图所示,阳数和阴数完全平和,不论将每一行、每一列还是斜纵列的数字相加,它们的和都是十五。这样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五方布局,奇数五在中央,偶数占四隅。

图1.10 后天八卦九宫图

图1.11 先天、后天八卦图式变化图

图1.12 后天八卦配八风八节九宫图

《洛书》中的九个数字配合九个方位,形成了九宫,中国古代称之为“太一神数”,也就是“太一游九宫”所形成的吉凶趋势。九宫的具体对应关系为:中宫招摇居于中央,正北的叶蛰宫对应坎位,东北的天留宫对应艮位,正东的仓门宫对应震位,东南的阴洛宫对应巽位,正南的上天宫对应离位,西南的玄委宫对应坤位,正西的仓果宫对应兑位,西北的新洛宫对应乾位。其中外部八宫各对应一个节气,即叶蛰宫对应冬至,天留宫对应立春,仓门宫对应春分,阴洛宫对应立夏,上天宫对应夏至,玄委宫对应立秋,仓果宫对应秋分,新洛宫对应立冬。八宫所代表的季节会形成不同的风,叫作“八风”,中央无风,因而排除在外。立春阴气未退,阳气未盛,故其风为“凶风”。春分之风和畅,如同婴儿一般,因此叫“婴儿风”。立夏气暖风柔,故称“弱风”。夏至热盛风微,但比弱风的势头更强一些,称为“大弱风”。立秋为夏秋之交,阴气方生而阳气仍盛,其风大小不定,好像在思考问题一样,因而叫作“谋风”。秋分之风有肃杀之气,一夜之间树叶都会变黄,所以叫“刚风”。立冬风力强劲,能折毁树枝,称为“折风”。冬至的风比立冬时更硬更寒,刮风的时候整个树枝都刮断了,因此叫作“大刚风”。总之,不同的季节采用了不同的行性,这是九宫的秩序。

二是错综变化。《河图》形圆,阴阳合一,五行是一气,相互吸引而顺生,五行相生,使得宇宙充满生机。《洛书》形方,阴阳并不合一,而是呈错综的形态。具体来说,《河图》中的每一个位置都有阴有阳,阴阳是平衡的,《洛书》则或阴或阳,不可能形成阴阳平衡的态势,是为错综。阴阳错综会产生变化,于是形成后天变化之道。举例而言,一个班级中有四十二个男生,四十二个女生,这是阴阳平衡。如果一个班级中全是男生,另一个班级中全是女生,那两个班级结为了友好班级,这是阴阳相吸。当然,如果一个班级主动结好另一个班级,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这叫作阴阳悖逆。《洛书》的错综变化也会产生吐纳悖顺之事。《洛书》中四方为阳,四隅为阴,不论阴阳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悖逆,都会发生运动。这个运动恰恰是天地变化的启动。这样,《洛书》就为宇宙的运行提供了变化的可能,而且讲明了变化之道,变化是以阴阳消长的形式发生的,变化是后天卦序的特征。

三是后天卦序。后天卦序和先天卦序不同,先天卦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先天之卦反映的是事物当前的状态,后天之卦反映的是它的发展趋势。后天卦序也同样有一个口诀:

一数坎兮二数坤,

三震四巽数中分,

五为中宫六乾是,

七兑八艮九离门。

实际就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后天卦序一般不用于起卦,而是作为观察万事万物运行的秩序。《说卦传》解释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实际是按照时令发生的顺序来设计八卦,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三百六十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四十五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象征春分,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立夏;离卦,正南,夏至;坤卦,西南,立秋;兑卦,正西,秋分;乾卦,西北,立冬;坎卦,正北,冬至;艮卦,东北,立春。

《周易》中的很多道理,实际上来自于《河图》《洛书》的启发。不论《河图》《洛书》的创作年代是否早于《周易》,但它们的理路是相通的。我们明白了《河图》《洛书》的基本法则,就能明白《周易》中很多规则何以如此。 /YIH40+nNQnmMAh9TD98R7XycTrTAkM625HljC0zGFXPrgYd2uikmT7JTKewUO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