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为了表述的方便,这里把它们分开来讨论。本章将要讨论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首先,人们可能要问,追求优越是否和我们的生物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这是一个不大可能成立的设想。我们确实不认为追求优越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追求优越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这种基础存在于胚胎之中,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可能性。也许这样来表达更为恰当,即人在其本性上是与追求优越密切相关的。

当然,我们知道,人的活动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有些能力,人是不可能发展的。例如,我们不可能达到狗的嗅觉能力,我们的肉眼也不能看到紫外线。不过,我们拥有某些可能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的生物学前提,也可以从中看到个体人格的心理展开的源泉。

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这样的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追求优越的强劲冲动,儿童和成人都有,不可泯灭。人的本性忍受不了长期的低下和屈从;人甚至摧毁了自己的神祉。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臻于完美。

我们可以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力量的结果。儿童在某种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儿童便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孩子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不过,这些目标常常超越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少时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而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未来会成为一种类似上帝的人物。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这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特别脆弱的儿童身上。

这里我们以一个心理问题严重的14岁小男孩为例,来说明上述情况。在要求他回忆童年的印象时,小男孩说,他在6岁的时候因不会吹口哨而极为伤心。不过,有一天当他走出房间时,他突然会吹了。他极为震惊,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这个案例清晰地表明,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个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渴望优越是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的渴望,来揭示他的全部野心。如果这种自我肯定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他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嫉妒心。这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染上希望其竞争对手遭受各种可能厄运的心理。他不仅怀有这种阴暗心理(这经常会引起神经疾病),而且还会给对手制造伤害,带来麻烦,甚至表现出十足的犯罪特征。这样的孩子会造谣中伤,泄露隐私,贬损同伴,以抬高自己的价值,特别是有他人在场看着他的时候。他误以为没有人能够超过他,因此,他是抬高自己的价值,还是贬损他人的价值,这并不重要。如果这种权力欲望过于强烈,他就会表现出恶毒和报复心理。这种孩子总是表现出一副好斗和挑衅的架势,他们眼露凶光,突然发怒,随时准备和想象中的对手搏斗。对于这些渴求优越的孩子来说,参加一场考试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这会轻而易举地暴露他们的无价值。

这个事实表明,考试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考试对于每个学生绝不意味着相同的事情。我们经常会发现,考试对于有些学生,是一件极为艰苦和困难的事情,他们的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红,言语结巴,身体颤抖,又惧又怕,大脑一片空白。有些学生则只能与别人一起回答问题,而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着他。儿童追求优越的心理也同样表现在游戏之中。例如,在玩马车的游戏里,如果其他的儿童扮演车夫,那么那些具有强烈的追求优越心理的儿童,则不会愿意扮演马匹角色,而总是想去扮演车夫,成为领导者,决定马车的前进方向。如果他们过去的经验妨碍其担当这个领导(车夫)角色,他们就会以扰乱其他人的游戏为乐。此外,如果他们接二连三地受挫,并因此丧失了勇气,窒息了雄心,那么,他们在面临新的情境时,就会退缩,而不是勇于向前。

那些雄心勃勃、尚未气馁的儿童,则乐于参与各种可能的竞争性的游戏。不过,我们会看到,他们在遭受挫折时也会表现出惊恐和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看出他们自我肯定的方向和自我肯定的程度。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成人崇拜拿破仑。对于这些雄心勃勃的成人来说,拿破仑当然是一个至为恰当的偶像楷模。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梦,总是自卑心理强烈的标志。这种心理驱使这些体验失望和遭受挫折之人,在现实之外去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和陶醉。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梦境之中。

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些儿童追求优越的不同方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若干种类。当然,这种区分不可能很精确,因为儿童在追求优越方面差异太大,而我们主要是借助儿童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信心来进行区分。那些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自己对优越的追求转向发展有用的能力;他们试图取悦教师,注重整洁和秩序,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学生。不过,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儿童并不占大多数。

另一些孩子则总想优于别人,把这作为努力的首要目标,并表现出一种令人生疑的执着。通常,这种追求优越夹杂有过分的雄心。但是,这点通常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把雄心视为一种美德,并激励孩子多做努力。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过分的雄心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雄心过度就会给孩子带来紧张心理。短时间,孩子尚能承受,不过,时间一长,这个压力对孩子来说就太大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了其他活动。这种孩子通常会回避其他问题,受自己膨胀的雄心驱使,他们总想在学校名列前茅。对于这样的发展,我们很难感到满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身心不可能获得健康发展。

这种儿童把他们的生命目标仅仅局限在超越别人,并由此来安排他们的生活,这对他的正常发展并不十分有利。我们要不时地提醒他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要经常出去走动,呼吸新鲜空气,多与同伴玩耍,关注其他的事情。当然,这类孩子同样不会占大多数,但却经常出现。

此外,还会出现在同一个班级的两个学生暗中较劲的情况。如果有机会对此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相互竞争和较劲的儿童,会形成一些并不那么令人喜欢的性格特征。他们会表现出既妒忌又羡慕的性格,而独立的、和谐的人格则不会拥有这种品质。他们看到别的孩子取得成功,会感到恼怒不已。当其他人处于领先位置时,他们就开始有头疼、胃疼之类的毛病。当其他的孩子受到赞扬时,他们会愤怒地走开。当然,他们也从不会称赞别人。这种妒忌表现并未充分反映出这类孩子的过分雄心。

这种类型的孩子尤其不能和玩伴友好相处。在玩游戏时,他总想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也不愿意遵守一般的游戏规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不到乐趣,并以高傲的态度对待同班同学。跟同学的任何接触,都会令他们不快,因为他们认为,跟同学接触越多,他们的地位就越不安全。这种类型的儿童对自己的成功从来没有信心。当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之中时,他们极易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别人对他们的期待和他们自己加之于自己的期望,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他们难堪重负。

这些儿童会敏锐地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对于任何一个加之于他们之上的任务,他们都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去加以完成,因为他们总想超过别人,总想成为“众人瞩目的人物”。他们担当着希望的重负,而且只要环境有利,他们就愿意承担着这种重负前行。

如果我们人类掌握了绝对真理,掌握了可以使儿童免除上面所描述困难的完美方法,那么,我们也许就不会有问题儿童了。既然我们不能拥有这样的完美方法,既然我们也不能为儿童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那么,很显然,上面所描述的、对这些孩子有害的期望,就是一件异常危险的事情。这些孩子遇到困难的感受,完全不同于那些拥有健康期望的儿童对困难的感受。我这里所说的困难是指不可避免的困难。让儿童避开困难是不可能的,而且似乎永远不可能。这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并不适合每个儿童,需要改进,需要不断地改进;这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分的雄心会葬送儿童对自我的信心。他们丧失了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而勇气却是解决困难所必需的。

雄心过大的儿童只关心最终的结果,即人们承认他的成绩。没有别人的承认,他们就不会对自己感到满足。正如我们所知,在很多情况下,面对问题的出现,保持心理平衡远比认真着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只关心结果、雄心过大的儿童认识不到这一点。他感到,没有别人的认可和崇拜,他就没法生活下去。这种心理依赖和过于看重别人评价的儿童,其数不在少。

我们可以从那些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身上看到,不对价值问题丧失平衡感是何等重要。此种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儿童身体的左半部要比右半部发育得更好,人们很少知道这一点。在我们这个右撇子的文化中,左撇子儿童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会发现,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左撇子儿童在书写、阅读和绘画方面困难异常,一般在运用手的方面显得笨拙,不够灵活,似乎他们有“两只左手”。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儿童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一个简单、但不完全的办法是要求儿童双手交叉。左撇子儿童会把左大拇指放在右大拇指上面。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竟然有这么多人是天生的左撇子,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这一点。

如果我们对大量左撇子儿童的生活史加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首先,这些儿童通常都曾被视为笨拙(在我们这个以右手为主的世界中并不奇怪)。要体会个中情形,我们只需想象一下习惯右道行使的我们,在一个左道行使的城市(如在英国或阿根廷)试图开车穿越街道时的不知所措。左撇子儿童的情况要比这更糟,如果家庭其他所有成员都是右撇子的话。他的左撇子不仅给他自己的生活带来困难,也干扰了家人的生活。当在学校学习写字时,他在这方面的能力要低于平均水平。因为其中的原因并没有被认识到,因此,他受到斥责,得到较低的分数,并经常受到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左撇子儿童只能把这理解为他在某些能力方面不如别人。他会感觉被贬损和蔑视,感到自卑或没能力与别人竞争。他在家里同样会因笨拙而受到斥责,这就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当然,左撇子儿童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不过,我们会看到许多儿童在类似的情形下放弃了努力。他们不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也没有人向他们解释如何去克服困难,因而继续努力和掌控自己的处境会有相当的难度。许多人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也可归于上述这些原因;他们从未充分地训练过自己的右手。事实上,这方面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在许多一流的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当中,很多人是天生的左撇子。他们通过强化训练,获得了善用右手的能力。

有一种迷信认为,天生的左撇子如果通过训练来使用右手,就会说话结巴。这可能是由于左撇子儿童有时面临的困难太大,以至于丧失了说话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具有其他心理问题者(如神经症患者、自杀者、罪犯、性变态者等)中有很多是左撇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经常看到,那些克服了左撇子困难的人士也可以取得成就和尊严,这通常发生在艺术领域。

尽管左撇子特征本身意义不大,但它却告诉我们,除非我们努力使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否则我们就无从判断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如果我们吓唬他们,夺走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那么,他们固然也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但如果我们鼓励他们的勇气,那么,这种儿童就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雄心过度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会根据其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价他们。在当今世界,人们更为关注可见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和彻底的教育。我们知道,那种不经努力获得的成功是容易消逝的。因此,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无益处。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判断孩子在某个领域的努力是否有希望,能够确定孩子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更为有利一点。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他的某一性格上面,例如争强好胜。这些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最初表现为争强好胜,不过,由于其他儿童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超越他们已经似乎不可能了,争强好胜者最后便放弃了争强好胜。

许多教师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或给较低的分数来对待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学生,希望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雄心。如果这些孩子仍然还有某些勇气的话,这种方法也可能短时间奏效。不过,这种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学习成就已经跌近警戒线的孩子会被这种方法弄得完全不知所措,会因此堕入明显的愚笨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温和、关心和理解来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则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很害怕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无所作为成为警示信号,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前行。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个样子;他们夜以继日,饱尝过度工作之苦,但却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如果还能想起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即个体的人格(包括成人和儿童)是一个统一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那么,上面所有的一切就变得清晰了。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他的某一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行为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释。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一个特定行为或态度,比如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不可避免的反应,那么,对这个具体行为进行判断的不确定性就荡然无存了。孩子的这种反应仅仅意味着他不想上学,也不想努力完成学校的任务。事实上,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坏”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行为症状,逐渐堕入不可救药的境地,甚至不仅没有进步,还在退步。他越来越乐于成为一名小丑,不断地捣蛋戏谑,引人发笑,除此之外,无所用心。他还会激怒和招惹同学,旷课逃学,或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

因此,可以看出,我们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它有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也有责任使他们为适应社会生活作好准备,并确保他们在社会的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学校的作用,我们就会认识到,学校总是试图按照各个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学校在历史上曾经先后为贵族、教士阶层、资产阶级(即中产阶级)和平民服务,也总是按照特定时代和统治阶层的要求来教育儿童。今天,为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理想,学校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因此,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是独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那么学校就得作出相应调整,以培养接近这种理想的人。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目的。学校必须清楚,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教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这些学生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并不必然弱于那些正常的儿童。他们只不过把注意力转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们相信,这些事情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且不管这种相信是对还是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早年曾无意识地在这些领域进行过摸索,并获得过成功。因此,虽然他们不能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不过,他们可以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将。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某一方面的长处出发,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这犹如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因此,既然所有的孩子(弱智儿童除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人为的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判标准。从学生方面来看,这些障碍还反映了学生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便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在这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中,他们难以获得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怎么做呢?他会想到逃避。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孩子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为,如顽固和无礼,这些行为自然不会赢得教师的赞扬,但却可以吸引教师的注意和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因此会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是在作为心理准备情况检验地的学校中暴露出来的。它们的根源并不都在学校,尽管它们的确是在学校才露出端倪。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

一个观察敏锐的称职的教师,会在小孩入学的第一天就能观察到很多东西。因为很多儿童会马上暴露出受到过分溺爱的迹象,他们觉得新环境(学校)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和不适。这种孩子没有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尤为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或不能获得友谊。孩子在入学之前最好已拥有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知识。他不能只依赖一个人,而把其他人排斥在外。孩子家庭教育的弊端必须在学校得到矫正,当然,最好是没有弊端。

对于这些在家庭被过分溺爱的孩子,我们不要期望他们马上就能专心于学校的学习。他不可能很专心。他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上学。事实上,他没有“学校意识”。小孩厌恶上学的迹象是很容易发现的。例如,父母每天早上都要哄劝小孩起床,催促他做这做那;小孩吃早饭的时候磨磨蹭蹭,等等。看上去小孩已经为自己的进步构筑一条不可逾越的障碍。

矫正这种情况和解决左撇子问题一样: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时间去学习和改变。如果他们上学迟到,我们也不能惩罚他们,因为这只能加强他不喜欢学校的感觉。惩罚只能让孩子更加认定他不属于学校。如果父母责罚孩子,强迫他上学,那么孩子不但不愿上学,而且还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当然,这些方法就是为了逃避困难,而不是面对和解决困难。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每个动作和行为中看出他厌恶学习,无力解决学业问题。他的书本从不在一块,总是忘记或丢失它们。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经常忘记或丢失书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在学校并不如意。

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些孩子,我们几乎总会发现,他们对获得哪怕是最微小的学业成功都不抱希望。他们这种自我低估并不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周围的环境对于他们走入这条错误之途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家人在发怒的时候可能会预言说他们前景暗淡,骂他们愚笨或无用。他们在学校感到似乎是在证实这些预言或谩骂,他们也缺乏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的长辈也同样缺乏这些能力)来纠正这种错误看法和预言。因此,他们甚至在做出努力之前,就已经放弃了努力。他们把由他们自己造成的失败视为不可克服的障碍,并把它们视为自己无能和不如别人的证明。

错误一旦发生,矫正的可能性就很小。这些儿童尽管做出明显努力,却通常还是落在别人后面,因此,他们很快就会放弃努力,并把自己的脑筋转向寻找借口来解释他们为什么旷课上面。旷课,也就是逃学,通常被视为一件非常严重和非常危险的劣行,是要受到严厉责罚的。于是,孩子会认为自己被迫使用诡计、造假来蒙骗父母和老师。不过,还有其他一些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手段。他们会伪造家长签字,篡改成绩报告单。他们会向家里编造一系列他们在学校所作所为的谎言,而他们实际上已经逃学好长一段时间了。在学校上课期间,他们会寻找藏身之地。不屑说,他们会和其他已经逃学一段时间的孩子躲在一起。由于逃学,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无法满足。这就驱使他们采取新的行动,确切地说,就是违法行动,来追求优越感。这样一来,他们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最后走向了犯罪。他们最终会结成团伙,开始盗窃,沾上性倒错行为,并觉得他们已经成人。

一旦他们开始迈出这么一大步,他们就会寻求新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野心。只要他们的行动没有被发现,他们就觉得他们可以做出最大胆的罪行。他们会一意孤行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在别的方面不可能取得成功。他们不会考虑去做任何富有建设性和有益的事情。受同伙行为不断刺激的野心,驱使他们做出非社会的和反社会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同样的根源,它迫使这种孩子不断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突出和显示自己。当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寻得一席之地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我们来看一个杀死教师的男孩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进一步调查,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具有上述所有的性格特征。负责管教这个小男孩的是一名女教师,她认为自己很了解心理活动的表达和功能。这个小男孩在一个受到精心看护却又太过紧张的气氛中长大。这个小男孩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曾经心比天高,却一无所成,也就是说,现在已完全地灰心气馁了。学校和生活都满足不了他的过高期望,他便转而违法犯罪,以此来摆脱教师和教育治疗专家的控制。因为社会至今还没有设立一种可以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当作教育问题来处理的机构,换句话说,就是当作心理矫正的问题来处理的机构。

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者都熟悉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即我们经常会在教师、神父、医生和律师家里发现败坏和任性的孩子。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职业声望不高的教育者家庭,而且还会发生在那些我们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家庭。尽管他们拥有较高的职业权威,不过,他们似乎没有能力为自己家里带来和平与秩序。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所有这种家庭里,某些重要的观点不是被完全忽视了,就是完全没有被理解。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这些作为教育者的父亲,借助他们自以为是的权威,把一些严格的规则和规定强加给他们的家庭。这样一来,他们就异常严厉地压迫了自己的孩子,威胁到孩子的独立,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独立。他们似乎在孩子身上唤起了一种反抗的情绪,唤起了孩子对记忆中责罚他们的棍棒的报复。我们要记住,父母刻意的教育会使他们特别关注和监视自己的孩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件好事。不过,这也经常使得孩子总想处于被关注的核心。这样一来,这些孩子易于把自己视为一种用来展示的试验品,并认为他人应对此承担责任,因为他人是决定和操纵的一方。这些孩子认为,其他人应该为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唯独他自己不负任何责任。 kaF6axS2uk45NkFSmKxth5ADX1cMZNG/JOr+rmH4gUNRHVC8b3SmCYMYTgzWmY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