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路经一河边,看到一个很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游泳。忽听身边一男人说:“哈哈,看到这个禁令,倒想去试一试。”也许,他这不只是开个玩笑,而是当真出现了这种愿望。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千万不要偷吃伊甸园里的苹果,否则会受到严惩。其实,在上帝没有这么说之前,亚当与夏娃并未想到要偷吃苹果,奇怪的是,被禁止以后,他俩反倒产生了不可抑止的欲望,结果,稍经蛇的诱惑,他们就吃了禁果。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越是禁止,人们想尝试的欲望反而更加强烈?究其原因,就在于人都有猎奇和逆反心理。对于事物的隐秘处、他人的隐私,越是禁止窥视、知晓,人们对其的兴趣越是浓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禁果效应”,如某些电影、书籍越禁止越走俏。古代的《金瓶梅》曾被统治者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但它却以“禁书”而闻名。西方文化史上,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著作也都“享受”过被禁的“待遇”。被禁并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让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了它们。这种东西不被禁的话,也许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接受。如此我们便可以发现,当我们想让对方接受某种事物,而正向的宣传不起作用时,不如采用逆向思维去禁止它,这样反倒会激发起人们的兴趣。
土豆在法国的引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18世纪时,法国人把土豆叫作“鬼苹果”,农民们都不愿意引种。为此,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想出一个主意。他在一块土地上种了土豆,并请求国王派一支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到了夜晚,卫队故意撤走。人们趁卫队撤走后成群结队地来偷挖土豆,然后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精心照料。从此,土豆很快在法国得到了推广。
这一事例更加证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想尝试。精明的商人参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所以他们经常营造产品脱销的假象,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比如,有些商家在店门口显眼处挂着“对不起,某商品已售完”的牌子,等有人来购买时,商家再告诉他们,还有不多的存货。有的企业故意隐藏自己的信息,从而吸引人们尤其是媒体的关注,待人们努力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该企业、该产品却已深入人心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的脾气像牛一样犟,你让他向西,他偏偏向东,你告诉他这件事不许干,他偏偏要去试试。针对这种人,如果你想让他做事,只要对他说声“不许”就够了。
有个孩子不想学电子琴了,她的妈妈就买回了一架高级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不许孩子碰一下。孩子生气地问妈妈:“这琴不是给我买的吗?为什么不让我碰?”妈妈故意激怒她:“反正你也不想学了,何必要碰它呢?”听到妈妈的话后,孩子着急地说:“我怎么不学,我这就去学。你看着吧!”以后,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偷偷地弹。
你瞧,这种“禁果效应”有多明显!或许你也发现了,像上例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有太多的人倾向于反刺激,你越是怀疑他、不相信他,他就越要做出个成绩给你看!
2008年8月16日,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进行的北京奥运会游泳项目男子100米蝶泳决赛中,美国选手菲尔普斯夺冠。事后,菲尔普斯说:“比赛前,我的教练鲍勃说如果我输了,那将是件好事。他这么说使我取胜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我说:‘我会奋力去争取的!’”正是教练的刺激,让菲尔普斯迸发了潜能,取得了胜利。
越是希望对方那么做,越是要禁止他那么做,这种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必须在充分了解对方性格的情况下使用此计,否则,对方非但不会被你的计策所吸引,还可能视你如敌。
智慧点读
越禁止越感神秘,人们越企图尝试。所以,当我们想让对方接受某种事物,而正向的宣传不起作用时,不如采用逆向思维去禁止它,这样反倒会激起人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