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记·留侯世家》》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朝末年,举国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逃亡至东海下邳。有一天,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碰到一个奇怪的老人。他走到张良的身边,故意把鞋脱了丢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命张良给他去捡鞋。张良忍住心中不满,替他把鞋取了上来。没想到,他又抬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鞋。张良气愤不已,但还是强压怒火,帮他穿好了鞋。老人未再多说,而是仰面长笑而去。走出百米之后,又折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说:“孺子可教也。”并约张良五天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见。

之后,老人又几番考验张良的耐心,并最终将一本奇书送给了他。张良得此书后日夜研读,慢慢体悟到了其中的大智慧,后加以灵活运用,最终辅佐刘邦破秦兵、灭项羽,建立了盖世之功。这个老人便是黄石公,这本书便是为称为天下奇书的《素书》。

张良死后,《素书》随同下葬。直到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张良的墓被盗挖,盗墓人在他的玉枕下面发现了这本书。书上写着:“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如果不是这个盗墓贼歪打正着,《素书》或许就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

《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字。内容涉及治国安邦、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等多个方面,可谓句句箴言。

《素书》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其一,阐明了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以此说明,一个智者只要具备了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立绝世之功。

其二,阐明了用人的原则,书中依据才学、气质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这些用人智慧都是千古不变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其三,书中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建议。告诫人们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这和儒家亲仁的理念不谋而合;另外,书中提出的“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理念,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可谓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本书思想的开阔。

其四,书中总结了安邦治国的智慧经验。“短莫短于茍得”,是反对短期的盈利举措;“后令缪前者毁”,是强调政策需要具备有连续的可执行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则强调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些智慧对于后人立身安邦都具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其五,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提出“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道理,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建议。

大凡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都与个人的修养以及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因此本书举凡天下大事,无所不谈,但无一不立足于以人为本。

《素书》原著论点鲜明,却无论证,个中道理全在读者自己体悟。宋代徽宗时宰相张商英对《素书》颇有研究,曾为其作序,被后世认为是对这本千古奇书系统、权威的介绍,称为“原序”。因此正文中保留了张商英对各章节的点评之语,是为“张氏注曰”。另正文中“王氏点评”中的王氏为清代一位学者,他也曾注释过《素书》,但名字已不可考。

《素书新解全译本》对原著加以注释、翻译,解读,文字流畅,翻译简易明白,以独到的视野和朴素的笔调,对《素书》中的思想加以深入的解读,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工作态度、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每一次提点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顿悟,是一部难得的帮助人们走出生活与工作困惑的精品之作。 08O+c+sgD1OW1B/B8L2MraZvJ1Vx2lBP7XDJshPALAOf6GdM1LpZADNAB1QoHw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