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近因效应:有好的开始,更要有好的结尾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的、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

比如,你的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李倩和任雪是多年的朋友,李倩比任雪大一岁,平时就像姐姐一样关心任雪。任雪从心底里感激李倩,把李倩当作知心朋友。李倩如有什么事,任雪也总是极力维护李倩。大家都知道她们关系非常密切。可是最近,李倩和任雪却闹翻了。

“我把她当姐姐一样尊重,她却这样对待我。”任雪生气地对别人说。

“唉,我对她一直都很关照,却因为最近得罪了她一次,她居然就不理我了。”李倩很伤心。

任雪因为李倩最近一次“得罪”了她,便中断了以往与李倩的友情。

在这个例子里,李倩和任雪两人在平常接触颇多,彼此之间却都将对方最后一次印象作为互相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因为最近发生的事或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对方的一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所产生的结果。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新获得的信息往往起优势作用,也即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相对比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对深刻。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作研究。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杰瑞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杰瑞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杰瑞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杰瑞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杰瑞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杰瑞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杰瑞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杰瑞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验者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杰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验者中有78%的人认为杰瑞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者认为杰瑞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杰瑞是友好的被试验者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验者认为杰瑞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验者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杰瑞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近因效应很明显地在发生着作用。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入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这样看来,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似乎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这两个心理活动的规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很简单但很有价值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影响比较大。

由此不难看出,在人际交往中,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所以,我们在交往中,在重视好的开始的同时也要重视好的结尾。

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当然,近因效应也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如何让近因效应发挥好的作用,就看你如何运用了。

心理学要点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新获得的信息往往起优势作用,也即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相对比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对深刻。 o3rALhY3F99VOYx15HF6o+RVEprUAC1Gip4T75AZaZQaLMHe6QmkvSEcGjrLF6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