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芯蕊走出酒店,登上了汽车。向林致远坐的位置走去。
她的明眸一直落在林致远的身上。
“从下飞机到现在,没有发现他又什么异常之处啊。”田芯蕊心中想道。
“一切还顺利吗?”田芯蕊坐在林致远的身旁,握住了他宽厚的手掌。
林致远微微一笑,在她柔软的手背上轻轻拍了拍:“还好,没有出什么大麻烦。一切都很正常。”
没错,一切都很正常。
只是心中不时想起先知所说的话,不时在脑海中浮现起他所描绘的那个平等的世界。
最近几天来,这种情景总是在自己的梦中出现,有时候半夜醒来,不由得升起一股想要立刻返回非洲的冲动。
林致远只能叹服先知西瓦尔的人格魅力之大。
一路上,田芯蕊一直和林致远说着话,试图从他的话语言辞和表情中找到什么异常的地方,不过到直到送林致远回家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羞涩地和林致远贴了贴脸,田芯蕊回到了大巴,她坐在椅子上,心中一直在想着温杰为什么会认为林致远不太对劲。
“张哥,你觉得这次老板回来有什么变化吗?”田芯蕊忽然对张忆民说道。
“没有啊。”张忆民从反光镜中看了看田芯蕊,一边转动着方向盘一边说道:“老板精神得很,好着呢。”
也许是温杰太敏感了吧,田芯蕊想到。
林致远回到夏华之后,除了时不时突然冒出返回钢果与先知西瓦尔一起开创伟大事业的莫名冲动外,其他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他的生物科技公司的筹建工作。
公司的筹建小组已经有了一个新成员的加入,就是从安娜推荐的,花旗远道而来夏华裔,佛大学生物遗传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王鞍笙。
王鞍笙从花旗赶到夏华的时候,林致远已经出发前方非洲了,没有林致远的授意,黄瑞林也不好给王鞍笙安排什么具体的工作,于是王鞍笙就在黄瑞林的筹建小组中每天过着无所事事的日子。
不过整个筹建小组中的人员都是知识分子,相互之间没有那些管理人员的勾心斗角,王鞍笙在主动参与了几次小组对于一些实验是构建、以及设备采购方案方面的讨论,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意见之后,筹建小组很快就接纳了他,气氛也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不过不管怎么样,人家特意万里迢迢从花旗赶来,老板却将他扔在这里不管不问一两个星期,总是有点说不过去,因此林致远回国后立刻就向王鞍笙表示了歉意,并和公司的其他成员一起为王鞍笙办了一场迟到的接风宴。
大家都是学者型的人,短暂的寒暄和一些没有营养的聊天之后,大家很快就将话题转到了生物科技上面。
王鞍笙原本作为哈佛大学生物遗传专业的高材生,心底原本还是有几分傲气的,他原本在心底认为林致远只不过是一个手里有着一点钱、想要借助着全世界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的势头成立生物科技公司,炒一把趁机捞一把的人而已。虽然他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两篇颇具实力的文章,可是以王鞍笙对夏华国内学术环境的了解,很有可能只是一整个团队的劳动成果而已。
安娜并没有告诉他关于林致远的具体情况,王鞍笙自行脑补出了一个大腹便便、头顶秃了半边、手下管理着几十号科研奴隶的管理者,这种人在花旗的镇府机构、以及大企业中同样大有人在,王鞍笙心底下对于这种人其实是很不感冒的,无他,这种人,就是现代科研体系之中的奴隶主。
可是在交谈中,除了讨论了他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两篇文章中提到的东西,林致远又不经意地说出其他一些生物遗传学、基因工程方面的观点和论断之后,王鞍笙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以王鞍笙的专业知识,他还是能够分辨得出林致远并不是在信口开河卖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新概念,而是实打实生物遗传学高端领域的知识,而且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研究机构提出过类似学术观点。
王鞍笙敢说,以林致远透露的这些尖端知识,足以引发全球生物遗传界的疯狂。
林致远的年轻令他诧异不已,在得知他还是一所在国际生几乎没有什么名气的下滑大学硕士研究生时,王鞍笙只能是在心中哀叹:真正的天才,是无法用常理来看待的。
在随后的筹建工作中,林致远不得不承认,安娜的眼光很不错,王鞍笙确实是一个在生物遗传学领域极高素养的人,给林致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别的不说,黄瑞林等人中,虽然有不少人是国内生物遗传学最好的大学毕业,可是与国际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生物遗传学是一门很敏感的科学,民用、军用的领域很难分清,发达国家对夏华的技术封锁无处不再,这也就导致了黄瑞林他们眼界的缺乏。
在他们拟定要采购的设备以及公司的设计方案,在王鞍笙看来,很多地方都要更改。
无他,因为已经跟不上世界的潮流了。
王鞍笙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接触到了很多世界上最顶尖的生物遗传研究用实验设备,这是夏华国内的人员无法获得的资源。
在王鞍笙看来,黄瑞林等人原先拟定的很多设备都已经落伍了,甚至已经偏离了当今世界研究的方向,因此,他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
林致远对此王鞍笙的意见自然是欣然采纳,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还是打了点折扣。
因为他快没钱了。
按照王鞍笙的要求,采购的设备都是比较昂贵,即使林致远的初步目标只是启动初步的研究工作,还不涉及将研发的成果大批转化为产品的步骤,可是涉及的设备都是动辄数十上百万起步。
斯凯别卓普公司的利润、还有他在黑头巾、还有拿摩尔等人身手获得的上千万美元全部投了进去,还是很快就无以为继了。
按照王鞍笙等人的预计,整个架构搭建好,大约还有投入两千万美元左右。
两千万美元,到哪去找这笔钱?
林致远将笔往桌子上一扔,靠在椅子揉着脑袋对黄瑞林说道:“准备资料,我们去找银行贷款。”
黄瑞林点了点头,立刻召集生物公司的人员准备贷款事宜。
也许是林致远寻求贷款的事情被银行泄露出去,没过多久,各种风投、财团、各种制药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其中不乏拜耳、瑞辉制药公司,软银、摩根等财团,还有很多国内的投资机构和大型公司,甚至还有一些个人,表示愿意提供资金——不管多少都可以。
林致远一概谢绝。
无他,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他们愿意提供资金给林致远,无非就是看中了他的技术,要知道,他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有他申请的专利,已经被证实拥有极高的价值,是一座蕴藏着无数财富的宝库。
要知道,很多国际知名制药公司凭借一两种药物的专利就可以赚得钵满盆盈:比如万艾可,也就是著名的蓝色小药丸,每年就给瑞辉制药带来十多亿美元的利润。
业界人士估计,如果世界上那些对林致远发表的成果赞不绝口的学者们没有统统看走眼的话,林致远专利中包含的东西所能够带来的利润,很有可能比万艾可更大。
当初林致远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招揽,让那些制药公司颇为失望。现在知道林致远自己开办公司,正缺乏资金想要寻求贷款,那还不赶紧扑上来想要分一杯羹。
没有人是慈善家。
这些人既然投入资金,那就会要获得相应的权力,如果他们再摆弄一些金融手段的话:比如融资扩股,稀释林致远的股份,那么折腾几次之后,这家公司恐怕就不姓林了。
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思科的创始人桑迪因,那就是很好的例子。
林致远否决了对方的好意,下定决心在银行贷款。
不过麻烦还是找上门来了。
一个星期后,黄瑞林给他打了个电话:“老板,我们遇上麻烦了,贷款恐怕出现了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