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第一

原文 子曰:“学 [1] 而时习 [2] 之,不亦说 [3] 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学习丰富的知识,努力去行动、实践,这些效仿圣贤的行为可以让人恢复人性最初的善良。孔子说:“人们学习的时候,经常因为学习时的困难而苦恼难过,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地学习,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学习了之后又能够经常温习,熟悉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其中的道理,找到自己的喜好,学习自然就会不断深入,所以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不是很快乐吗?”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4] 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学习有了收获,人就会变得自信。从远方而来的朋友是来听从自己的教诲的。既然自己有高洁的品德,又得到杰出的人才去传播道义,自然心情舒畅,感到快乐,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了。所以说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愉快吗?

原文 “人不知而不愠 [5] ,不亦君子 [6] 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做了好事,自己当然会感到高兴,假如因为有时做好事没有被别人知道,就感到不高兴,就是受到了名声的劳累,不是君子应有的完美品德。因此没有名气也要感到很自然,毫不恼怒;要用平常心对待自己,不追求名声显著;要诚心地学习,不超出本分。这样就能让自己变得见识宽广,志向远大,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所以说别人不了解我,我能够不怨恨、不恼怒,这样不也是君子吗?从喜欢学习到从学习中获得欢乐,再成为品德高尚、接近圣贤的人,学习能够实现的事就是这些了吧!

原文 有子 [7] 曰:“其为人也孝弟 [8] ,而好犯上者,鲜 [9]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 有子说:“天下没有无父母兄长的人,也没有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兄长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兄长,他的内心就不会平和顺畅,小到冒犯上级,大到造反作乱,没有他不做的事。如果一个人平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知道做儿子、做弟弟的事理,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平和顺畅,他的所作所为就自然会遵循礼制,这样的人很少会去冒犯上级。”冒犯上级这种小错都不肯犯,却喜欢犯上作乱,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自然不会做出犯上作乱这种坏事,由此能够看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当前最紧要的事呀。

原文 “君子务 [10] [11] ,本立而道 [12]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张居正讲评译释 有子又说:“天下间的事有因有果,如果只关注结果,即使学识丰富,也难以得到要领,花费了力气,也难以收到成效。这就是君子只在关键的地方集中力量的原因。树立了根本之后,根据事物各自要求解决问题,自然就会符合事理,这就像树木的生长一样。”树木的根本牢固了之后,枝叶就一定会繁荣茂盛,应该像这样先树立根本。我所说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实行仁的根本呀。仁就是恻怛慈爱,具体实施的话就是关爱亲人、尊敬长辈,仁民爱物也是根据这些推广而来的。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亲近自己的亲人就可以推及亲近别人的亲人,赡养自己的长辈可以推及赡养别人的长辈,甚至推及安定万民万物,这样仁就会无穷无尽了。既然这样,实行仁的根本,怎么会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之外的事呢?求学的人致力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仁就能产生了呀!孔子在《孝经》里说:“亲爱恭敬、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刑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有子这么说,是从孔子那里得到的教诲吧!

原文 子曰:“巧 [13] 言令 [14] 色,鲜矣仁!”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说:“语气容貌神色都是人内心的征兆,最能用来观察一个人。那些有德行的人,说话刚毅正直。如果一个人擅长说赞美的话,总是曲意迎合、巧言善辩、阿谀逢迎,让别人高兴欢喜,这就是虚言假语。如果一个人总是神色谄媚,用不正当的手段讨好别人,使人高兴,这就是虚伪。这样的人一定不仁德。”因为仁是人本性上的美德,心在,仁德就在。如今人们只用外表取悦别人,而缺乏内心的美德,这不就是缺少仁吗?然而孔子所说的缺少仁,特别指那些自己缺乏品德,又会让别人也失去美德的人。因为正常情况下,人都会喜欢顺从自己的人,那些巧言令色的人最会阿谀奉承迎合别人;人在听别人说话、看别人的神态时,都喜欢迎合自己的人。既然喜欢就不会察觉这个人的奸诈,因此就有了很多更改是非、陷害忠良,以至于毁人家国的人。像尧舜这样贤明的人,尚且畏惧巧言令色的孔壬,更何况其他人呢!君主在用人的时候不能不考查清楚呀。

原文 曾子 [15] 曰:“吾日三省 [16]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17]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18] 不习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曾子说:“我每天都用三件事反省检查自己。哪三件事呢?人只要给自己做事,没有不尽心尽力的,给别人办事,就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肯尽心尽力,这就是不尽心。我会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时也不尽心尽力吗?交友的方法,可贵的地方在于诚信,如果只是表面结交,没有真情实意,这就是不诚信。我会反省自己,和朋友交往,有时也虚情假意不讲诚信吗?从老师那儿接受教育,就应该熟练学习,如果只是当面听一下,却不踏实学习,这是辜负了老师的教育。我会反省自己,从老师那儿学习,有懒惰怠慢不踏实学习的时候吗?我在这三件事上反省自己,有了改正,没有就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一天也不敢松懈。”曾子做学问,对任何事情都是精心考察、尽力而为的,所以他才会如此勤勉用功。古时候的帝王,像尧、舜这样兢兢业业,像成汤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改正自己的不足,都是这样的想法,这就是学问。所以《大学》说:“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想要学习圣人学问的人,能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吗!

原文 子曰:“道 [19] 千乘 [20] 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1] 。”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说:“有兵车千乘的国家,人多事杂,不容易治理。”要想治理好,有五条关键的措施:一条是要谨慎处事。一国之君每天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一个想法不慎重,就会给国家带来灾祸,一时的不慎重,就会造成长久的灾祸。所以必须要兢兢业业,不管事情大小,都要十分小心,不能有任何怠慢,这样才算是处置得当,不会产生灾祸。一条是要诚信。诚信是君主宝贵的品质,如果赏罚不讲究信用,就不能让人服从号令、遵守命令。所以一定要诚实守信,一言一行都要前后内外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让人信任,才会使人不欺瞒自己。一条是要节约。天地间产生的财物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如果不节约,怎么能够用呢。所以一定要根据收获的多少来使用,要把奢侈的花费、多余过度的俸禄、不急切的工程、没有名目的赏赐都给削减节省了。如果只把财物用在该用的地方,就会经常有剩余,不至于缺乏。一条是要爱护人民。君主是百姓的父母,不爱护百姓,怎么能管理他们呢?一定要把他们当作受伤了一样对待,要像保护子女一样保护他们,凡是鳏寡孤独、穷苦无依的,受水旱灾伤、饥寒失所的百姓,都要留心地周济、抚恤他们,让他们都能够生存下来,这样就能使民众像对待父母一样的爱戴自己。一条是要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国家如果有兴建土木这样劳师动众的事,免不了要役使百姓,如果时机不合适,就会妨碍百姓的生产,让民力枯竭。所以一定要等到农业生产结束了之后,再使用他们,不能耽误他们的耕种,妨碍他们的收成,这样从事本业的百姓,都能够在田地里尽力生产,就能有丰裕的收成了。这五点都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方法,如果能实行下去,再宽广的国土,再多的百姓,治理起来就都很容易,更何况只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呢!君主应当好好考虑这些呀!

原文 子曰:“弟子 [22] 入则孝,出则弟,谨 [23] 而信,泛 [24]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5] 。”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教育别人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好好侍奉父母,尽自己的孝心;在家族里要恭敬地对待兄长;做每一件事都要始终小心,按规矩行动;说每一句话都要发自内心,发自实情;对普通人也要一视同仁地去爱护,不要有嫌弃嫉妒的想法;对那些有品德的人要更加亲切,在同他们交流中获得进步。这六件事是关键的功夫,要努力学习,一点儿也不能松懈。做到这六点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学学《诗》《书》六艺的知识。”《诗》《书》记载的都是圣贤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其中讲述的礼、乐、射、御、书、数也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事。没有余力,当然没有时间学习,既然有了空余的工夫,就要多学多看,提高自己的德行。先修习品德再学习文艺,这应该是兄弟、子女应该尽到的本分。孔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对做兄弟、做子女的人说的,但是其中的精髓通用的。古时候的帝王,在做儿子的时候,问候尊长起居,检查长辈膳食,学习谦让长者,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正直的人。他对礼、乐、诗、书都有正当的学习,也没有超出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和学习文化的事。当他学问和性情形成,大善至德完备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国家就产生了。孔子的话,难道不是能够流传万世的教诲吗!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 [26] ,事 [27] 父母能竭 [28] 其力,事君能致 [29]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子夏说:“人在学习时,只有明白了纲常伦理,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人都喜爱贤明的人,但是不能够深入去喜欢。如果一个人通过学习圣贤的贤德,改变自己对美色的偏爱,把最贤德的人当作老师,把贤德的人当作朋友,对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坚信不疑,就如同喜好美色一样,那么这个人对善的喜爱就真诚的。人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未必能踏实地尽孝心,如果能委屈自己顺从父母,尽到子女的本分,能够做到的事尽力去做,这就是诚心孝顺父母。臣子对待君主不能够不忠心,但是人都爱自己,不能尽心地忠于君主。如果能实心办事,把自己献给国家,即使感到厌烦也不推辞,碰到困难也不躲避,只想着忠君报国,而不为自身寻求方便,那么就是诚心忠于君主。交友一定要诚信,但是轻易许诺的人多,诚实守信的人少,如果能够诚信对待朋友,不自欺欺人,不失信于人,那么就是诚心交友。这四件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中很重要的事,都要诚心诚意地去处理,这就是明白事理、踏实行动,做学问的方法就是这些。即使做到这些的人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认为他一定学习过了。如果没有学习过这些,凭借天资的聪明,只能一时一事碰巧符合事理,怎么会每件事都如此完美,怎么会像这样符合人伦道德呢!从这些可以看出古人做学问,都在关键重要的地方努力,而不只是专注在文字语言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 [30] 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31] 改。”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说:“君子做学问一定要养成深厚凝重的气质,这样在神态上才能庄重威严,学到的道理自然也会十分牢固。如果言行随便,不能做到温厚稳重,在别人看来就没有值得信服的威严,所学的东西也不能让自己充实,学到的东西一定会再次失去。怎么能认为这样的人知识牢固呢!为人处世固然需要温厚庄重,也更要忠厚诚信。人没有忠信,做事就不实在,拿什么去做学问呢。所以更应当把诚实不欺当作根本,不要有任何的虚伪,这样才能够增进品德。所结交的朋友一定要胜过自己,这样对自己才有所帮助。如果不如自己,或者是心术不正、阿谀奉承的人,和这样的人结交,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损害自己,所以一定不能跟这种人做朋友。人都会犯错误,可贵的地方在于能改正错误。犯了错害怕改正,这些过错就会一天比一天更严重。所以说犯错之后,不管是受到别人劝谏,还是自己发觉,都应当立刻改正,不能因为害怕难以改正而敷衍了事、自谋安乐。把温厚庄重当作自身的品质,把忠厚诚信当作做人的根本,再加上有比自己优秀的人的协助,有改正错误的勇气,由内到外、由己到人相互帮助、相互进步,就是比较完备的自我学习了。求学的人能不以此来勉励自己吗!”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 [32] 远,民德归 [33] 厚矣。”

张居正讲评译释 曾子说:“父母是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父母在世的时候,人们都能够孝敬地侍奉他们,到了给父母送终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因为父母已经去世,在丧葬上就没有严格遵循礼数。父母刚去世的时候,或许会有所怀念,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把这件事忘了,没有诚心实意地祭奠他们,这样的人也很多。这些都是人心浅薄的表现,都是上位者没有尽力做表率的缘故。如果上位者能够在父母临终的时候恭敬对待,而不只是表面上哀伤,每件事也都严格按照礼数去做,不让自己在日后留下遗憾。在父母去世很久之后还能追思怀念,恭敬地祭奠他们,不敢有一丝玩闹懈怠,这就是品德高深的人。百姓看到之后,自然会有所感触,能够受到感化,兴起仁孝之心。在安葬父母的时候,能完全依照礼数,在祭奠亲人的时候,能诚心实意,百姓们的德行也就变得高深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孝敬父母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呀。君主,是下层百姓的表率,想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风尚,能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尽力吗!”

原文 子禽 [34] 问于子贡 [35] 曰:“夫子至于是 [36] 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 [37] 与之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子禽问子贡:“老师周游各国,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那么究竟是老师向别人打听的,还是各国的国君自己把政事告诉老师的呢?”子禽这么问,是没有仔细地观察孔子呀!

原文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38] 异乎人之求之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子贡回答子禽说:“老师之所以知道所在国家的政事,不是特意去问的,也不是国君无缘无故告诉他的。这是因为老师品德高深,这些光辉的品质表现了出来。他的容貌和说话语气之间只有温和厚重,没有一点儿粗俗暴躁;只有善良正直,没有一点虚伪做作;只有端庄恭敬,没有一点儿懈怠不满;只有勤俭节制,没有一点儿纵容松弛;只有谦逊礼让,没有一点儿骄纵自负。有了这五点让人感叹动容的高尚品德,各国国君自然十分敬重他,对他深信不疑,把他们国家需要保持或者需要改革的政事,都拿来向老师请教,所以老师才知道的。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是询问而知的话,不就和别人一样了吗。他人一定需要向别人询问才能了解政事,而老师对政事的了解,是凭借着高尚的品德感动别人之后自然得到了,他们之间怎么能够一概而论呢!”子贡的话,不仅仅回答了子禽的疑惑,更是使后人也可以感受到圣人的气度风范,所以说他擅长阐述德行呀!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说:“做子女的侍奉双亲,需要承担事务但是不能擅自做主。当父亲在世的时候,不敢忤逆违背,所有事都要听从父亲的命令,不能自己做主,倘若想要知道一个人的品德操行,只用观察他的志向就行了,而不能从他的行为处事上看出他的为人。父亲去世之后,儿女就需要独自做决定,这样一个人的为人行事就可以明白地展现出来了,这时就能够观察评价他的行为举止了。父亲刚去世之后,虽然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行为举止还和父亲在世时保持一致,并且长久地保持不变。对父亲的思念,始终没有改变;对父亲的顺从,一点儿没有减少,这样才能称作是孝。否则父亲在世时尊重孝敬,但父亲去世之后就失去孝心,这怎么是终身仰慕呢!”孔子所说的不改变侍奉父亲的方法,是因为这种方法符合正道,所以才不用改变。如果做事方法和正道不符合,那么就可以迅速改正,而不用等到父亲去世很久之后。所以,遵从父亲去世前正确的行为是孝,改正父亲去世前错误的行为也是孝。学习圣人教诲的人,不能在某一方面过于偏执呀。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39] 之。”

张居正讲评译释 有子说:“礼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尊卑上下的等级一经制定就不能更改,应该严格遵守。但是在具体使用中,一定要顺从自然,不要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这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君臣之间,虽然有固定的尊卑关系,但是也要有情意上的交流沟通。虽然有父坐子立这样严厉的礼法规范,但是父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也要融洽,这才能顺应天理、符合人情,才是礼法关键的地方。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礼,因为它们都符合中和,所以才能够尽善尽美,没有弊端。只要是天下间的事,小到呼吸动静,大至纲常伦理,都遵从礼的规则,才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和对于礼的重要之处。”

原文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40] 之,亦不可行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 接着上文说,礼重要的地方在于和,做到和就应该没有不可行的事了。但还是有行不通的情况,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和,是在品级礼节的限制下从容自然,所以说可行。如果只知道和重要而只专注于和,率意任性、娇纵自大,一点儿也不用礼去约束,这就是放纵自己,失去了尊卑上下的秩序,这怎么能行呢?由此可以看出礼的体制虽然严格,但是不能拘泥束缚,礼的实施虽然灵活,但也不能放荡骄纵。古时候圣贤的君王,既能用礼约束自己,又能推广开来去治理天下,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 [41] 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 [42] 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 有子说:“做任何事,一定要在开始时就谨慎小心,之后才能妥善地处理后续问题。”和别人有约定,就要履行诺言,但如果做出的约定不符合道义,而不去履行诺言的话,就一定会爽约失信。所以在和别人做约定的时候,就要思考度量,做出的约定一定要符合天理、道义,这样所做的约定,将来才能够去履行,这样就自然不会失信于人。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的诺言可以履行。待人的时候,自然应当恭敬,但也要遵守相应的礼节。如果过于恭敬以至于不符合礼节,就成了过度谦敬、取媚于人,反而会让别人轻视。所以在和别人交往时,要斟酌自己的行为,一定要符合礼节,能过于谦敬。做到这两点,就能内不失己,外不失人,不会导致别人看轻自己,也不会自取其辱,所以说这样可以避免招致耻辱。我们和朋友交往时,都希望能长久结交,但如果没有结交好人,即使开始时情投意合,最后也一定会分离。所以在结交之初,就要慎重选择,不可以错失了有道义的人,和有道义的人结交不但能在当前相互依靠,之后也可以相互扶持,这样的人才值得尊敬、交往。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行为举止由始至终都要谨慎小心,不然就会在敷衍应付之中,产生无尽的悔恨。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43]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说:“平庸之人求学,厌倦懈怠的人多,勤奋好学的人少,所以难以取得成就。只有君子在求学时,专心致志,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吃东西时也不去追求美味,居住时也不追求安逸,这是因为为了实现远大的志向,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些。办事经常忧虑不足的地方,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急切地付诸行动,不敢有一点儿懈怠。说话时经常担心多说,谨慎收敛,就像没有开口说话一样,不敢有一点儿放肆。像这样去用功求学,一定会有所收获。然而君子做到这些也仍然不敢自以为是,一定要亲近那些道德高尚的贤人,来考察订正自己行为的对错,要完全弄明言行之间的道理,使自己不至于出现差错。志向精纯专一,功夫切合实际,为人踏实又谦逊低调,经常思考不足之处,能发现义理的无穷和学问的有趣之处,不能抑制自己内心对学问的爱慕,这才是好学的君子,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是好学了。”一个人到了好学的境界,智慧就能持续增加,见识也会更加宽广,坚持下去成为圣贤又有什么难的!《商书·说命篇》里说:“谦虚好学,要时刻策励自己。”《周颂》里说:“不断地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都是这个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好学”二字,不只是求学的人应当知道,做君主的更加需要注意呀。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子贡请教孔子说:“贫穷的人,容易变得低声下气、谄媚奉承,富裕的人容易变得骄纵自大,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在贫困的时候不卑屈,富裕的时候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平常人在贫穷或富贵的时候,大多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所以一定有谄媚骄纵的毛病。如果不谄媚、不骄纵,这就是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在于学习上也会有收获,这样的人也还不错,但是不是最好的。贫困而不谄媚,虽然没有受到贫困的困扰,但是仍然知道自己贫困,不如生活贫困却乐于求道的人,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外貌安详、欣然自乐,能忘记自己的贫困,虽然身在贫困中,而心已经超出贫困之外了。这怎么是不谄媚的人能达到的境界呢?富贵而不骄纵,虽然没有沉溺于富贵,但是仍然在意自己的富贵。不如那些富贵而依然有礼节的人,他们喜欢做善事遵循天理,不知道自己的富贵,这就是虽然身在富贵中,但是心已经超脱出富贵外了。这怎么是不骄纵的人能比得上的呢?”孔子这样回答子贡的问题,是对他的赞扬和勉励。

原文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4] 其斯之谓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教导子贡贫穷而不谄媚的人不如贫穷却乐于求道的人,富贵而不骄纵的人不如富贵好礼的人。子贡听了孔子的话后有所领悟,就引用了《诗》来验证,说:“《卫风·淇澳》里说,君子做学问,就像治骨角一样,既要用刀锯切,又要用锦饧磋,是精益求精。又像治玉石一样,既用椎凿啄,又用沙石磨,是密更求密。诗人说的话,也就是老师所说要表达的意思吧。”贫穷却不谄媚,自己本来以为这已经是最好的了,谁知道不谄媚之外还有乐道呢。富贵却不骄纵,自己也以为足够了,怎么知道不骄纵之外还有好礼呢!可以看出道理没有穷尽的时候,做学问不可以自我满足,一定要像治骨角玉石一样,到至精至密的地步才可以,《诗经》里的话和圣人的教诲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子贡在谈论学问时像这样体会到了《诗经》里的意思,真是善于领悟呀。

原文 子曰:“赐 [45]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因为子贡引用《诗》来论证学问,于是赞许他说:“《诗经》有三百篇之多,里面的诗词言辞微婉,意味深长,如果不是天资聪颖的人,就不值得和他说这些。像赐这样的才学,可以和他谈《诗》了。”处贫处富的道理是孔子已经讲过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孔子还没有讲到的。现在子贡根据孔子已经说过的道理,就知道了孔子还没有讲到的知识,和子贡这样聪明的人谈论诗,他一定能触类旁通,而不会因为拘泥于辞义而曲解作者的原意。能同他谈论《诗》了呀。但是子贡悟性虽然高,但是学力没有达到,仍然不能知道事物的本性和天道的妙处,由此可以看出人不能只凭借天资的聪慧,而是应该勉励自己追求学问呀。

原文 子曰:“不患 [46] 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说:“君子求学时,专心致力于自身的提升,而不求被别人知道。”上没有被君主知道,不能获得显赫的爵位;下没有被朋友了解,不能取得显著的名誉,这些都是务外好名的人担心的事。君子认为学问在于自身,被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在于别人,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就会分不清其是否贤明,容易颠倒是非。用人的时候不能分辨谁忠谁奸;交友时不能分辨谁好谁坏,这就是不明事理,受到了蒙蔽,这难道不应当担心吗?人才本来不容易被人了解,而了解别人又是最困难的事,所以一定要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探究事物的道理,让自己的内心达到至公至明的境界,然后才能像明镜照物一样,使其美丑迅速展现出来,像称重一样,使其轻重明确地确定下来。想要了解别人,尤其应当保持自身的清楚明白啊。

注释:

[1]学,学习,效仿。

[2]习,复习,温习。

[3]说,喜悦,高兴。

[4]乐,欢乐。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7]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

[8]孝弟,亦作“ 孝悌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9]鲜,少。

[10]务,从事,致力于。

[11]本,根本,根基,基础。

[12]道,道理,事理。

[13]巧,巧诈,虚伪不实。

[14]令,好,善。

[15]曾子,孔子的弟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

[16]省,反省,检查。

[17]忠,尽心竭力做好分内的事。

[18]传,传授,教授。

[19]道,通“导”,引导。

[20]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21]时,季节,时节。

[22]弟子,做兄弟做儿子的。

[23]谨,谨慎,小心。

[24]泛,广泛,普遍。

[25]文,文化,知识。

[26]贤贤易色,第1个贤字为尊重的意思;第2个贤字是贤者的意思。易,更改,变更;色,表情或态度。这句话意思是“尊重贤者,面对他们时,应当改变平常之态度,要对其肃然起敬”。

[27]事,侍奉,服侍。

[28]竭,竭尽,用尽。

[29]致,奉献,献纳。

[30]重,庄重。

[31]惮,忌惮,害怕。

[32]追,追思,追念

[33]归,趋向,去往。

[34]子禽,孔子的弟子,姓陈名亢,字子禽。

[35]子贡,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36]是,凡是,所有的。

[37]抑,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38]其诸,犹或者,表示测度的语气。

[39]由,顺随,听从。

[40]节,节制,约束。

[41]复,履行,实践。

[42]宗,遵奉,尊崇。

[43]就,接近,靠近。

[44]切磋琢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的动作。形容文采好,有修养。

[45]赐,子贡名端木赐。

[46]患,担心。 CMFaf12FDVEMJPLPeqy/te9OKR8CX0uNyr6RYzXfAKikpM8RAX1SJYDQUVmDE+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