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武侠小说与通识教育
——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演讲

我这次来到贵校,特别高兴,我说的不是客套话,是的的确确这样的。因为从“时”“地”“人”这三个因素来说,都有特别值得我高兴的事。

“时”,过两天就是中秋了,据天文台报道,今年的中秋正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月亮最圆。月是故乡明,我们将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团圆佳节。

“地”,广义来说,桂林是我的故乡,我的青春岁月是在桂林度过的。

我有一部以桂林作背景的小说叫《广陵剑》,一开始写的就是独秀峰:“独秀峰像一支铁笔,撑住了万里蓝天,笔锋凿奇石,洒墨化飞泉。”你们的校园就在独秀峰下,撑天铁笔,形容知识分子风骨棱棱,洒墨飞泉象征文化的乳露。我的文笔不好,不过我可以带你们看看一副脍炙人口,特别为广西人传诵的对联。不远,就在这里看得见的七星岩上,岩上有马君武先生的题联:

城东佳境,常绕梦魂。叹半世飘零,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屡经离乱。望故乡英俊,共筹长策致升平。

这也好像我的心声。抗战时代在桂林读中学,每逢跑警报必到七星岩。这么多年现在才回来,已经将近一个甲子了。我们这些屡经离乱,从海外归来的游子,最大希望就是祖国能够进入太平盛世,这个愿望就要靠你们来完成了。

“人”,这个因素,就从写这副对联的马君武谈起吧。中国教育界有“北蔡南马”之称。“北蔡”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马”就是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他做广西大学的校长时,据说不论哪一科教授缺席,他都可以代课。因为他曾经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应用化学(一九〇三年),后来(一九〇七年)又在德国柏林工业学院学化工,获得工科博士,同时他又是著名诗人。另一位可与马君武比肩的是杨东莼。杨东莼是以前广西师专的校长,我的哥哥曾是他的学生。他留学法国,译有《费尔巴哈论》,著有《中国文化史纲》,抗战期间曾任香港版《大公报》顾问。还有一位和我们都有关系的,五十年代中期曾任贵校中文系主任的林焕平先生,五十年代初期,他是香港的南方学院院长,兼任《文汇报》社评委员,我当时是《大公报》社评委员,一九五一年他请我兼任南方学院的讲师。

你们现在的校长梁宏先生,是化学博士,据说他很喜欢看武侠小说。说来凑巧,我也曾念化学。不过只念了一年,就因为不会做实验而放弃了。好在我曾经念过化学,后来是用得上的。这是后话,且听下回分解。

从马君武、杨东莼,到林焕平、梁宏,他们都是一专多能的博雅之士,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题目“通识教育”了。

通识教育,英文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外国大学文科,就叫做“Liberal Arts”。

我以前念过书的岭南大学,几十年前已经在推行博雅教育了。其实通识教育不是洋东西,是中国文化很长远的根。孔门弟子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通识。这和岭南大学早就提倡的“综合教育”,即把“德”“智”“体”“美”“群”综合在一起的博雅教育,其性质正是一样的。

四书之一《大学》(《礼记》篇名),开宗明义,即说明什么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朱熹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业”。“大人”,不是指年龄,是说养成伟大人格之学。

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校训是“止于至善”。这都说明了大学的宗旨。

程颐注“亲者,新也。新民,使人除去旧习,日新又新,进步不已。”做学问之道,就是跟着时代与时并进,日新又新,追求臻境,到达最高境界。

《论语》也有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篇)“文”,即经典文籍;“约”,指约束。

孔子说,有道德学问的人,先要读圣贤的文典,建立基本功,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一切,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这样就不至离经叛道了。

不论东西方,博雅教育都包括了人格和知识两方面。一个君子完人,是要具备道德、人格的完善,以及知识广博两方面的。这和武侠小说有没有关系呢?有,武侠的“侠”,就是道德方面的。

大家都知道我一向赞成“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以“侠”为主,即道德方面。尽管大家对“侠”的解释不同,但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就是“侠”的行为,这里不详细解释了,现在单谈知识方面。

武侠小说的特点是知识面越广越好。知识,包括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上的知识。《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我今天只讲书本上的知识。

一、古典文学

特别是诗词、对联。我最初写武侠小说时用回目,用诗词作开篇,就是抓住南来香港的人怀念旧小说的特点,让他们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二、地理

武侠小说内容涉及的地域较广。写爱情小说,从头到尾可以在一个地方进行,例如曹禺的《雷雨》,就是二十四小时里在周家发生的。但是武侠小说不可能这样,因为侠士们到处游历,“闯荡江湖”。

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一些地理知识,譬如桂林七星岩和广东七星岩就不同。同样是石林,桂林的石林和云南的石林就不同。有了这些不同的地理知识,小说就可以写得更细致一些,更吸引读者。我的《广陵剑》(听说就要拍成电视片集了),里面有很多关于桂林的描写,所以必须清楚其中的地理特点。至少在桂林人看来,还是很实在的。到过桂林的人,就容易有共鸣;未到过的,就可能产生了向往。

三、历史

至于历史知识,也跟地理一样。写别的小说,可能不需要知道历史,只发生在某段时空就可以了,但武侠小说最好结合历史,似假还真,更加吸引。尤其是典型的武侠小说,因为写的是古代人物,所以最好能结合历史。

我在《七剑下天山》里面就加上一些历史人物,但是也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历史元素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件,一些重大的事件,不可生安白造。例如《萍踪侠影录》里的“土木堡之变”,历史事件不可以改变。另一种是历史上没有的,但很可能发生,就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写上去,称为“艺术的真实”,英文叫做“Higher Reality”。我的武侠小说的主角一定是虚构的,我将“江湖”融入朝廷,但以不歪曲史实为原则。例如《萍踪侠影录》里于谦和张丹枫的关系,于谦是历史人物,张丹枫是虚构的,他们的结交、张丹枫的出谋献策,不会改变“土木堡之变”的历史事实。

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我认为有些艺术塑造是可以的。例如京剧里孔明、周瑜的扮相,孔明是挂胡子老生,周瑜是帅哥小生,这是跟事实不符的(周瑜比孔明年纪大),但这正是刻画他们当时的心态和性格(孔明老成持重,周瑜则一向表现为少年气盛,在赤壁之战时更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之际)的艺术手法。

四、宗教

写武侠小说常常涉及宗教,尤其佛教,也需要懂些。武侠小说里十本有八本是写到和尚的,假如你写的和尚只懂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那么你的这个和尚未免太没味道了。所以至少要知道一些佛学,才有深刻的描写。

五、心理学

小说里有很多心理描写。譬如写到一些性格异常、行为怪异的人,就最好懂一点心理学。《七剑下天山》里有个桂仲明,他怀疑自己杀了父亲,他做了个梦,我就是用潜意识来解释的。我写小说时中国很流行讲潜意识(sub-conscious mind),人的潜意识像冰山一样,十分之九是潜在的。潜意识就是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东西。梦的化妆就是潜意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就很详细地说明了潜意识。在写人物心理时,最好也懂得一点心理学。

六、民俗学和四裔学

如果具备一些有关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历史变革等的知识,可使作品有趣得多。例如我就不止一次写到“叼羊赛马”和“姑娘追”这些回疆民俗。

七、化学

说到我所学过的化学,和写小说有没有关系呢?我读了一年化学就转到经济系了,因为我不懂做实验,一到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一定失败。但是我的小说却运用了一点化学知识。

《冰川天女传》写到吕四娘、唐晓澜和金世遗到了天山之顶写着“人天绝境”处,他们手挽着手,合三人之力,也只能再进一步,因为空气稀薄,再走就缺氧了。就凭这一点点化学知识,我只能把他们的内功作合理的夸张,而不能把他们写成超人。

《云海玉弓缘》提到蛇岛火山爆发一段,金世遗利用石棉逃过大难。石棉是一种天然纤维状的硅质矿物的泛称,细长弯曲,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材防火板的硅酸盐类矿物纤维,也是唯一的天然矿物纤维,它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隔热性与防腐蚀性,不易燃烧,故被广泛应用。把一点化学知识写进小说,既有趣味,又不失真实。

除了知识方面的应用外,写武侠小说还和化学有更高层次的关系。例如有媒体知道我要回广西,就曾来访问我,其中有一个女记者问我,怎样定义“江湖”?“江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凡是抽象的东西,就很难解释。比如爱情,就各有不同说法: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纳兰容若:“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这是各有说法的,甚至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流行讲法,这说明抽象的东西,很难定义。那个记者问到“江湖”,我当时也没想到怎样解释。

《龙虎斗京华》里有“江湖儿女缘多误”。

《七剑下天山》有“已惯江湖作浪游”,英文把“江湖”翻译成“The River and The Lake”。

女记者问我:“说有人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是江湖。’”我觉得这种说法很调皮,但是好像没有说到江湖的本质。而英文虽然只翻译了实境,但却似乎触及了一点“江湖”的本质。

我认为“江湖”必须是动态的。我来讲讲我的解释。在一般武侠小说里,经常提到“闯荡江湖”“江湖凶险”“重出江湖”等。就拿重出江湖来说吧!重出江湖,就是说原来不在江湖了。重出江湖以前的地方就不是江湖了,否则不能说重出。那么请问重出之前的那个地方有没有人群呢?所以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是江湖”的意思不是很周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根据王度庐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玉娇龙是九门提督的女儿,她跟大盗罗小虎闯荡江湖去了。那她以前住的地方就不是江湖了?提督府里有很多人钩心斗角,那是不是江湖呢?

白羽的《十二金钱镖》里余剑平退隐后重出江湖,未重出之前的村庄,人群很多,算不算“江湖”呢?同样道理,金庸《碧血剑》里有个阿九,是公主身份,后来跟袁承志去行走江湖;在我的小说里也写过,后来变成独臂神尼。那么皇宫人群很多,尔虞我诈,是不是江湖呢?又譬如桃花源里也有很多人,但是与世隔绝,不闻有汉,无论魏晋,那么桃花源又算不算“江湖”呢?云南女儿国,生活在母系社会,自得其乐,宁静和平,纵有人群也不能称为“江湖”吧!桃花源、女儿国纵有争执,那也是茶杯里的风波。当然,当它和外界有了接触后,也可能变成“江湖”。是不是“江湖”,怎么来判定呢?那就要用化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鉴定了。

在我未为“江湖”下定义之前,我想谈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有写到“江湖”,而且有静态和动态的。

静态:“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动态:“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结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里有动态江湖和静态江湖,而且“江湖”和“庙堂”是两个世界。这是儒家的“江湖”,但却触及“江湖”的本质了。我认为有风波的地方才是“江湖”,而且这风波不是茶杯里的风波。若用较具哲理的话来说,亦即是:“江湖者,众生扰攘的俗世也。”

要解释“江湖”,可用化学的定性分析来说明。是不是“江湖”,要从它的本质来决定。定性分析是用来决定东西的性质的。比如拿几件东西来分析,这是灵芝,那是蘑菇,这是定性分析。再拿几种灵芝来分析,这是赤芝,那是云芝;这种孢子含量低,那种孢子含量高,这是定量分析。再拿围棋来说明,你下一步棋,可以用数学计算,可胜多少目。像满地钞票,先捡千元再捡百元再捡十元。这是量的计算。但是有时下某一着,尽管占的数目多,但从全局来说未必有利,这种关系着全局胜负的地方,叫做急所。必须先占急所,下哪一步,这就要用定性分析了。

“江湖”也是这样,指的是它的本质。分析它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就是用定性分析决定那地方是否是“江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关系密切的。我想起一段谈禅的“机锋”:“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愿再过三十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数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社会科学之母。通识讲的也是跨科目的研究。文科理科,关系密切。我想用几分钟和各位玩个开立方游戏,补充说明一下。

(按:此时梁羽生博士请在场一千多位观众从一至九十九随便选一个数字,用手机算出其立方,再把数字告诉他,他即可说出这组数字的立方根是什么。前后一共五位同学举手试了,全部不出三秒,梁博士立刻把答案准确说出。)

为什么只用几秒钟就可以开立方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立方和立方根的关系是有特点的:从一到九,各有对应的数字。这样你就可以轻易地断定最后一个数字。抓住这个特点,跟着练成必需的基本功,即背熟一至九的立方。这样你就可以断定第一个数字了。

新派武侠小说从《龙虎斗京华》开始发表到现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在中国武侠小说史的评论上,都指出了它在文化层面上的特色。即:有比较深广的中华文化内涵;对旧文学的继承和拓展;对西方文学的借鉴进而至东西文化融合;“侠”的提升;有比较清晰的历史背景,有较新(视野较为宏阔)的历史观。

马君武、杨东莼、林焕平以及你们的校长梁宏博士,都是博学多才的好例子,亦在通识上做出了好榜样。你们有这样优良的传统,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博雅之士,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腾飞作出伟大贡献,就像我所描写的独秀峰那样,像一支支铁笔,撑住了万里蓝天!

(演讲于二〇〇五年九月十六日) UVxzRUJr4S79l/oMiJks2rfpsZS6JL93baCMYNBnRKjeRIDCWbj03N2K0osyYX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