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部分
公司如何才能赢

第5章
领导力

不只是你自己的事

有一天,你成了领导者。

星期一,你还在做那些自然而然的事情,享受工作的乐趣,推动项目的进展,与同事们笑谈生活和工作,讽刺公司的管理层是多么愚蠢。然后,星期二,你也进入了管理层,成了一名领导者。

突然间,感觉一切都不同了,因为一切确实不同了。作为领导者,需要有不同的行为和态度;而且对许多人来说,他们还是初次接手这样的工作。

在你成为领导者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

当你成为领导者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毫无疑问,你有很多途径可以成为一名领导者。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例子。比如,赫布·凯莱赫是个潇洒随意、做事直截了当的人,他执掌西南航空公司的帅位长达30年之久;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个温文尔雅的人。由此你就能明白,领导者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在政治上,丘吉尔和甘地迥然不同;在橄榄球界,则有隆巴迪和贝利奇克的区别。

所有的领导者都会给你列出一长串有关领导力的“准则”。

如果有人问我的话,我会给他们列出8条来。但在我把它们付诸实践的时候,感觉上它们并不像是什么准则,而只是关于如何带领别人做事的正确程序。

另外,本书中有关领导力的内容并不是仅此一章而已。事实上,对于这个话题,每一章都会有所涉及,从“危机管理”到“战略”,再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在你成为领导者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

当你成为领导者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不过,我还是决定用单独的一章来专门探讨关于领导力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思考总是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过去三年中,我在与学生、经理人和企业家们交谈的时候,总会被问到有关领导力的问题。例如,“什么是一个领导者真正需要做的?”或者,“我刚刚得到了提拔,但我以前从未做过管理。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呢?”微观层面的操作经常是人们所关心的领域,比如,“我的老板觉得什么东西他都必须亲自控制,这是领导还是保姆?”与此类似,有关领导的魅力也是很受关注的,人们会问:“如果你比较含蓄、不爱说话,或者比较单纯、比较害羞,那还能从员工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吗?”有一次在芝加哥,一位观众说道:“我手下有两名直接下属,他们都比我精明。我是否有资格去考评他们呢?”

这类问题迫使我思考,从自己40多年的领导经验中寻找答案。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千差万别的各种情况,从负责3个人组成的团队,到领导有3万人的部门。我执掌过奄奄一息的业务,也驾驭过高速增长的业务,遇到过无数并购与分拆、组织危机的时刻和时来运转的光景,以及起起伏伏的经济状况。

可是在这些情况下,某些领导方法总是能发挥效用,也就成了我的“准则”。

日常的平衡

在我们具体阐述每一条准则之前,我想说几句关于“自相矛盾”的话。实际上,做领导总是要碰到许多自相矛盾的情况。

很古老的一个矛盾是长期与短期之间的矛盾,就像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既要保证每个季度的业绩,又要去做5年以后对公司的事业有利的事情,这样的领导该怎么当呢?”

我的答案是:“欢迎你来当!”

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

1. 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团队,把同员工的每一次会面都作为评估、指导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机会。

2. 让员工不但要怀有梦想,而且还要拥抱梦想、实践梦想。

3. 深入员工中间,向他们传递积极的活力和乐观精神。

4. 以坦诚精神、透明度和声望,建立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

5. 有勇气,敢于做出不受欢迎的决定、说出得罪人的话。

6. 以好奇心,甚至怀疑精神来监督和推进业务,要保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员工的实际行动。

7. 勇于承担风险、勤奋学习、成为表率。

8. 学会庆祝。

请看,任何人都能够处理好短期的问题——如果不断地提升公司现有业务的话;任何人也都能处理好长期目标的问题——如果坚持自己梦想的话。而你之所以被选为领导,就是因为有人相信你,认为你既能处理好现有的业务,也能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他们认为你有足够的智慧、经验和毅力,能很好地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

领导力就是处理好每天的平衡问题。

以上述第3条和第6条准则为例。一条说,你应当展示出积极的活力和乐观主义态度,用“我也能做好”的信念感召自己的员工;但另一条说,你应当不断地质疑自己的人,不要把他们说的话太当回事。

或者以第5条和第7条准则为例。其中一条说,你需要表现得像个老板一样,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另一条却说,你需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支持敢于冒险的员工,特别是在他们遭到失败的时候。

是的,如果领导力只是一串简单的规定,那么事情将变得容易很多。但是,这些自相矛盾的情况是商业生活中的必然。

而这正是领导工作中有趣的一面——正是由于艰难,所以每天都是新的挑战。这将是一次全新的机会。在担任领导者的时候,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只能争取做得更好。

你只能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投入领导工作中。

办法如下:

准则1 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团队,把同员工的每一次会面都作为评估、指导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机会。

当波士顿红袜队终于打破了86年的魔咒,赢得职业棒球联赛的冠军时,美国人随便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都能看到关于为什么2004年是“红袜年”的事后分析。到处都充满了预示,从中场外野手约翰尼·戴蒙的发型到月食的出现!

然而,大多数人却一致认为,赢得冠军的理由一点都不神秘。红袜队有最好的球员,投手们是所有球队中最棒的,接球手和击球手也非常优秀……总之,他们都很了不起。另外,这些优秀的选手都被一种全力夺冠的氛围笼罩着,你非常容易就能感受到这种氛围。

无论哪个赛季,都有幸运的突破,也有倒霉的时刻,但是通常来说,那些拥有最好球员的球队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原因非常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领导者,你需要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以下三类活动上。

◎必须做评估 ——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支持和提拔那些表现出色的人,把那些不适合的人员调开。

◎必须提供指导 ——引导、批评和帮助下属,提高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

◎必须树立员工的自信心 ——向员工表达你的激励、关心和赏识。自信心能够增强员工的可塑性、冒险精神和超越梦想的勇气,是胜利队伍的助燃剂。

很多经理人认为,关注员工的成长是一年一次的行动,是业绩考评时才需要做的事情。这根本没有说到点子上。

员工的成长应当是每天都要关注的事情,包括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即使对那些已经有一定信心的人,你也要把握住每个时机,持续不断地鼓励他们。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越具体越好。

例如,预算讨论会就是一个理想的关注员工表现的时机。对,员工的表现。在预算讨论会中,你要讨论的对象是业务及其目标,但是通过这样的会议,你能够真正看到团队的运转情况如何。在会议中,如果只有领导者严肃地训话,其他人只能围着桌子静静地僵坐,那你就需要做一些费劲的指导工作了。相反,如果大家都能参与讨论,整个团队非常活跃,那你就该抓住这样的良机,表达自己的认同,说你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积极、团结的情形。如果团队中有一个人的表现非常出色,或者有一个人毫无作为,那么你应该尽快把自己的印象告知他们的领导。

在工作中,你随时随地都有促进员工成长的机会。

用户来访可以给你提供检验自己销售队伍素质的机会。到工厂参观时,可以接触那些有前途的新的生产经理,看看他们是否有能力担负更大的责任。会间休息时,可以抓紧时间对某位即将首次做重要报告的团队成员进行指导。

记住,每次与员工面对面时,评估和引导都是重要的,但帮助下属树立自信心可能是你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对那些已经有一定信心的人,你也要把握住每个时机,持续不断地鼓励他们。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越具体越好。

除了对提升团队素质的巨大帮助外,利用这种日常的会面帮助员工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它本身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无休无止的会议会让人感到麻木呆滞,走马观花的工厂参观只能让你看到一大堆不明所以的新设备。相反,如果把每天都看成培养人的过程,那又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实际上,就把自己当作一名园丁好了,一手提着洒水壶,一手提着肥料桶。偶尔,你需要除草,但是大多数时候,只要浇水施肥、细心呵护就可以了。

随后,你就能看到满园花开。

准则2 让员工不但要怀有梦想,而且还要拥抱梦想、实践梦想。

不必多说,领导者需要为团队描绘一个梦想,而且也应该这样做。但是除了拥有一个梦想之外,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做。作为领导者,你必须让大家的梦想变得真实、鲜活起来。

那么,怎样使大家的梦想真实起来呢?首先,不要用术语。目标不能听起来很崇高,其实却很含混。靶子不能模糊不清,以致无法击中。你指引的方向必须具体、旗帜鲜明。要做到即使你半夜叫醒一个员工,问他:“我们的方向是什么?”他也能够迷迷糊糊地回答你:“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对零售顾客的服务质量,并争取吸引更多的小批发商,扩大我们的市场。”

2004年,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在克杜瑞公司(Clayton, Dubilier & Rice)做顾问,为他们发起建立的一笔投资基金做宣传。在芝加哥的一次晚餐会上,房间里挤了大约12位投资商,所有人都非常关心我们的投资准则和预期回报。

有些时候,我自己也曾在一天之中无数次谈论关于GE的努力方向的问题,以至于再听到那个话题时都感到恶心。

西北纪念医院的首席投资官史蒂夫·克里姆考斯基也是其中的一位。就在大家关于投资业务的聊天中,他还谈论起了自己所在的医院。他说,他们医院的使命是提供“卓越的医疗服务——要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他举出各种例子说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各个层级的员工——包括他本人,一位负责投资的人士——都开始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例如,他就接受了这样的培训:在医院里碰到来问路的病人时,不能给人家指个大概方向就完事,而是要亲自把他们带到要去的地方。在自己的业绩考评会上,大家要求史蒂夫列出几件他亲身参与的、改善了患者在西北纪念医院就医体验的事情。可以说,史蒂夫对于自己在实现企业梦想的过程中需要扮演的角色既有充分的理解,也有激动人心的热情,以至于在同他交谈了15分钟以后,如果你在半夜叫醒我,我也能把那些目标说得一清二楚!

很明显,西北纪念医院的领导者把自己组织的梦想以令人惊异的清晰度和一致性传递给了全体员工,这就是问题的要点。你必须坚持不懈地谈论自己的梦想——脱口而出,简直要说到被别人当成废话的地步。有些时候,我自己也曾在一天之中无数次谈论关于GE的努力方向的问题,以至于再听到那个话题时都感到恶心。但是我认识到,这个信息对周围的某些人来说依然是新鲜的。因此,你需要不断地重复,而且要对每一个人谈。

组织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领导者只同自己最接近的同事交流有关公司的梦想,没有把影响扩大到基层的员工中。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家高档次的百货商店,你会碰到一位粗鲁无礼、喜欢闹事的职员;或者在一家以速度和便利为承诺的公司,你的宝贵时间却被呼叫中心的接线员肆意浪费。

不知何故,他们并没有听说过公司有那样的使命。这可能正是因为企业的梦想没有面向他们进行传达,或是传达的声音不够大、次数不够多。

也有可能是,员工的酬劳没有和实现企业的梦想挂钩。

这也是这条领导力准则最后的一个要点。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员工能拥抱公司的梦想,那么在他们采取行动之后,就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可以是薪水、奖金或者其他某种有意义的认同。我有一位朋友叫查克·埃姆斯,是瑞恩电气(Reliance Electric)的前董事长兼CEO。他说:“把一个公司的各种薪酬计划告诉我,我就能知道他们的员工会有怎样的表现。”

梦想是领导者工作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它不过是一张写了字的废纸,除非你能经常同员工进行交流,并以奖赏来强化它。只有这样,梦想才会从纸上跳出来——进入企业的生活。

准则3 深入员工中间,向他们传递积极的活力和乐观精神。

我们知道有句古语:“上梁不正下梁歪。”它主要是指政治斗争和腐败怎样从上至下地渗透到组织中,也可以用来描述,在任何团队中,上层人士的不良作风可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最终,每个人都会受到感染。

你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大家中间,真正关心他们在做什么、进展如何,带领大家一起翻越高山。

不客气地说,领导的作风是有传染性的。大家都看到过无数次这种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整天都保持着积极、乐观态度的经理,不知何故就带出了一个散发着进取、向上精神的团队或组织。相反,一个悲观的、让人讨厌的家伙也莫名其妙地带出了令人不愉快的团队,里面全是他那种类型的人。

令人感到不愉快的团队要想获胜是很艰难的。

当然,有时候,意志消沉能找到很好的理由。经济糟糕、竞争残酷——无论什么原因,工作都会很困难。

可是,作为领导者,你的工作就是同消极的力量做斗争。这并不是意味着让你去粉饰大家面对的艰巨挑战,而是说你要呈现出一种克服困难的、积极的、无所不能的态度。这意味着你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大家中间,真正关心他们在做什么、进展如何,带领大家一起翻越高山。

现在,你可能会想:“与下属建立这样的感情纽带,恐怕不适合我吧。”

有些人的确做不到。我曾见过几个非常有能力的经理人,在管理公司时,他们与自己的员工保持着足够的距离。这些经理人展现出正确的价值观,既有坦诚精神,又能严格要求,并取得了出色的业绩。但是,他们不曾真正深入员工的内心,由此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他们为工作而工作。

如果有更好的态度,他们本来可以得到多得多的收获。

但愿你能有。

准则4 以坦诚精神、透明度和声望,建立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

对某些人来说,成为领导意味着开始了自己的权力之旅。他们喜欢对人和信息保持控制的感觉。因此,他们会保守秘密,不透露自己对员工及其业绩的想法,把自己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想法掩藏起来。

这种举止当然可以让领导建立起自己的地盘,但是,它却把信任排斥在了团队之外。

什么是信任?我可以给你从词典上搬来一个定义,但我知道,你心里明白那是什么。当领导真诚坦率、言出必行的时候,信任就出现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你的员工始终应当知道自己的业绩表现如何,公司的业务进展怎么样。有时会有不好的消息——比如,马上就要裁员等——而且一般人都不愿意去揭开它。可是,作为领导者,你必须战胜自己的本能,不要试图掩盖或者粉饰那些糟糕的信息,否则,你就可能失去自己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让你担任领导并不意味着给你授予了王冠,而是给你赋予了一项职责——把其他人身上最好的潜质激发出来。

要想获得员工的信赖,领导者还应该赏罚分明、以身作则。他们绝不能霸占自己手下的成就,把别人的好主意窃为己有。他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理智,不需要媚上欺下,因为他们清楚,团队的成功就是对自己的认可,或早或迟而已。在艰难的时期,领导者需要对做错的事情负责;在收获的时期,他们会慷慨地赞扬部下。

当你成为一名领导以后,有时不免会感到这样的冲动,你想说:“请看看我做出的成绩。”当你的团队表现出色时,你希望把功劳都归到自己头上。

毕竟,是你导演的这出好戏。你发了薪水,因此员工会听你的每一句话(或者他们会假装听),他们为你的幽默而发笑(或者假装笑)。在有的公司里,作为老板意味着有一个特殊的停车位或者出行时能坐头等舱。这些都会在你脑中形成印象,你可能真的感觉到自己是个什么人物了。

千万不要那样想。

请记住,让你担任领导并不意味着给你授予了王冠,而是给你赋予了一项职责——把其他人身上最好的潜质激发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你的员工信赖你。假如你能表现出坦诚、守信、实实在在的品质,那么他们会依赖你的。

准则5 有勇气,敢于做出不受欢迎的决定、说出得罪人的话。

有些人是天生的和谐主义者,他们希望自己能被所有人喜爱。

但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这样的倾向却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工作,或者具体在做什么业务,都有需要做出艰难决定的时刻——让某位员工下岗、削减一个项目的投资或者关闭某家工厂。

显然,过分强硬的要求会招致别人的抱怨和反抗。但是在充分听取意见,并把自己的想法解释清楚的基础上,你必须向前走。不要踌躇徘徊,也不要欺瞒哄骗。

这是因为,作为领导,你的目标不是赢得竞选,而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不需要去竞选自己的职位,你已经被选为领导了。

你的目标不是赢得竞选,而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有时,做决定的困难并不是因为决定不受欢迎,而是由于决定违反你的直觉,与所谓“技术上”得到的结果并不相符。

有很多书写到有关直觉的话题,但那只是一种“模式识别”现象而已,不是吗?有的事情你已经多次遇到了,因此这次再发生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会产生什么后果。你掌握的事实并不完整,数据资料有限,但是周围的环境你却非常熟悉。

领导者总是会感到直觉的作用。例如,你正在考虑投资于一幢新的写字楼,但是参观那个城市的时候,你看见四处吊车林立。别人告诉你,这个项目的各种投资测算结果都是绝对完美的,但你经历过类似的场面,你知道,很快办公用房就会过剩,这个“完美”的投资至少要打6折。你并没有确实的证据,但你的本能告诉你的确如此。

那么你就必须取消这项投资,而不惜得罪其他人。

有时,在进行人员挑选的时候直觉也会发挥作用。你遇到了一名候选人,他拥有所有正面的评价:他的履历是完美的——名牌学校毕业,阅历丰富;他的面试让人印象深刻——有力的握手、坦率的眼神交流、巧妙的回答等等。然而,有些说不清楚的事情让你不放心。可能他跳槽的次数太多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换了太多的职位,却没有提供让人可以接受的解释:或者他似乎有点儿精力过剩;或者以前某个老板对他说了些好听的话,但是听起来仿佛有点儿言不由衷。

此时,你的直觉又在说话了:不要雇用那个人。

你被选为领导,是因为你阅历丰富,做对事情的时候更多。因此,要学会倾听自己的直觉,它会告诉你某些东西。

准则6 以好奇心,甚至怀疑精神来监督和推进业务,要保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员工的实际行动。

当你独立承担任务的时候,你需要自己去寻找全部答案,那是你分内的工作——成为内行,尽自己的全力,甚至要做整个部门中最聪明的人。

而如果你是一个领导,那么你分内的工作则成了提出各种问题。你必须做好思想准备,要显得是部门中最无用的人。每次对一项决策、一项提议或一条市场信息进行讨论时,你都要一个劲儿地提问:“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什么我们不……呢?”“怎么样才能……”

1963年,我第一次成为部门经理,负责经营一种刚推出的产品,其销售是通过公司的总分销渠道进行的。我知道,自己的产品并没有引起销售部门的足够注意。因此,每个周末,我会把每次用户回访后整理的销售报告档案带回家——足足有一大堆。到星期一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讨厌鬼,到处给别人打电话,请销售人员或者工厂经理解释我搞不明白的所有事情。比如,为什么我们卖给一个小批量用户的产品要报大宗买卖的价格?为什么另一个用户得到的产品上有黑色斑点?

这些问题引起了销售团队对我们的产品应有的注意,也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产品的销售状况。

然而,只会提问还远远不够。你必须保证自己的问题能引发争论,并且让大家采取相应的行动。

要记住,虽然你是一位领导,但说过的话并不意味着自然就能够实现。

这里有一个案例。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对一种通道更大的核磁共振成像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你曾做过核磁共振检查,你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你脸朝上躺着,被机器慢慢送进一个通道里,可旋转的磁体将对你进行扫描。

在当时,这些机器中的通道——或者说“孔道”——设计得非常狭窄,在40分钟的核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患者会产生得了幽闭恐惧症的感受。有消息称,日立公司正在生产孔道更宽的设备,但我们医疗设备行业的人不愿意理会这种产品。他们说,医院永远不会接受这种孔道虽然宽敞,但成像质量却比较差的设备。

可是,我自己有过做核磁共振的经历,所以我并没有那么容易被他们说服。那个仪器真的能使人产生窒息的感觉!一有机会,我就会请医疗业务部门的人再次回去考虑一下,难道医院就不愿意牺牲一点点成像质量,换取患者的舒适感受吗,尤其是做那些比较简单的检查,如手肘和膝盖检查的时候?同时,难道成像技术就不能得到改进吗?

面对我的质疑,医疗业务部的反应是商业生活中最常见的敷衍态度:“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他们向我保证。当然,他们并没有认真对待。我是个无知的外行,爱管闲事罢了,他们只需要稍微抚慰我一番。

“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他们向我保证。我是个无知的外行,爱管闲事罢了,他们只需要稍微抚慰我一番。

一年后,日立公司生产出了宽孔道的扫描设备,并夺取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我们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赶上他们的脚步。

我绝对不想通过这样一件事情来把自己描绘成一位英雄。

完全相反。

我非常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下属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我原本应当坚持,要及早投入财力开发自己的大孔道设备。可是到最后,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奈,“我早就知道这个结果”,并且还想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们,事情会改变的”。

以上两种表态都毫无价值。这或许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却看见过很多领导者的拙劣表演。在把事情弄糟之后,他们就用事后诸葛亮的态度为自己开脱责任。曾经,我常遇到一位有名的CEO,他为人非常随和,好打交道。但是,每当有消息传出他的公司遭遇某种挫折之后,他总会这样说:“我早就知道下面的人不应该那样做的。”由于某种原因,这样的说法或许能让他有更好的感觉,但这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在我们所有人的职业生涯中,都有扮演事后诸葛亮自吹自擂的经历,这都是自己犯下的罪行。

这是可怕的原罪。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没有让员工采取相应的行动,那将依然没有价值可言。

我很清楚,大多数人不喜欢被别人审查和监督。如果你大力推荐某种产品,或者为某个项目做了漂亮的计划演示,却被老板以各种刁难的问题作为回应,那将是令人愤怒的。

但这就是工作。你需要找到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提出问题、开展有益的辩论、采纳决策和付诸行动,才能使大家达到这样的目的。

准则7 勇于承担风险、勤奋学习、成为表率。

成功的公司都信奉冒险和学习。

但是在现实中,这两个概念经常是空头支票,而没有其他的内容。有太多的经理人极力主张自己的员工大胆尝试新东西,可是等项目失败之后,便把尝试者骂得狗血淋头。于是,有太多的人会选择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因循守旧的世界里。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员工大胆试验、开拓思路,那么你应该自己做出表率。

例如承担风险。在创建一种鼓励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时,你可以讲讲自己曾经发生过的失误,以及从中学到的教训。

你是老板,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全部知识的来源。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总会告诉周围的人自己曾犯下的第一个严重错误,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错误。1963年,我们在马萨诸塞州匹兹菲尔德镇的一座试验工厂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时,我正在马路对面的办公室里。一个小火花引燃了一大罐挥发性液体,随即发出巨大的爆炸声,接着,房顶的木板和玻璃碎片四处飞散,烟尘遮盖了整个车间。不过感谢上帝,总算没有人受伤。

尽管我犯下了极大的错误,但我老板的老板,一位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名为查理·里德的经理人,却没有痛斥我。相反,他对事故原因做了细致入微的科学调查。他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不但知道了应该怎样改进生产工序,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员工处于困难境地的时候伸出鼓励的双手。

那可不是我职业生涯中犯下的唯一错误,后来我还犯过很多。例如,我买下了投资银行基德尔·皮博迪公司(Kidder Peabody),结果引发企业文化冲突的灾难,我聘用了许多不恰当的人员,等等。

这些经历并不让人感到自豪,但我还是愿意公开地谈论它们,就是为了说明出现失误或偏差也可以是好事,只要你能从中学到东西。

对于自己的错误,你没有必要念念不忘,或者感到伤心郁闷。实际上,你越是幽默、无忧无虑,就越能够从中吸取教训。犯错误不是毁灭性的。

至于学习,同样要带头。你是老板,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全部知识的来源。当我在其他公司了解到令人惊喜的先进经验后,我一回到GE就会当众宣传。可能我经常会夸大别人的优点,但我希望大家都知道,对于新的观念,我是如何充满热情——因为我的确充满热情!

作为经理人,你们能够,也应该向自己人学习。还记得芝加哥的那名观众吗?他问我:“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下属,我有没有资格管理他们?”我给他的答案是:“要向他们学习。如果所有的下属都比你本人更优秀,那其实是最好不过的,但这并不是说你就不能领导他们。”

在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法令规定人们必须承担风险,或者必须花时间去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表现出惰性的原因是他们的风险与报酬不成比例。

如果你希望改变这种情况,那就把自己树立为榜样。对于自己即将创建的振奋人心的企业文化及其结果,你会感到欣慰,你的团队也一样。

准则8 学会庆祝。

为什么庆祝活动会让经理人感到不安?可能开庆祝会显得没有职业风范;或者它会让经理人失去权威性;或者,如果办公室里的气氛过于欢快,人们干活儿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勤奋努力了。

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怎能缺少对成绩的庆祝呢?你需要尽可能多地抓住庆祝的机会,让工作变得多姿多彩。

无论人们有多少借口,其实工作中的庆祝永远都不嫌多,任何地方都如此。近些年,在外出做报告的时候,我总会问那些听众,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团队是否为自己所取得的业绩举行过或大或小的庆祝活动。我不是指那些大家都讨厌的、非常拘谨的全公司大会,这种活动把整个团队拉到当地的一家饭店,让大家强颜欢笑,其实人们宁可回家自己去庆祝。我要说的庆祝活动是很随意的,例如请团队成员带着自己的家人去迪士尼乐园,给每个人发两张去纽约看著名演出的票,或者给每个人发一台iPod(苹果公司的数字音乐播放器),或类似的什么东西。

我问大家:“你们会尽情庆祝吗?”几乎没有一个人举手。

即使GE也不例外。我对举办庆祝活动的重要性嚷嚷了20年,但作为一名CEO,在我到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参加最后一次讲座时,我问在座的大约100名经理人:“你们会在公司里尽情庆祝吗?”即使知道我希望听到他们说什么,仍只有少于半数的人给了肯定的回答。

失去这样的机会是多么可惜呀。庆祝能让人们有胜利者的感觉,并且营造出一种有认同感、充满积极活力的氛围。设想一支球队赢得了职业大赛的冠军,而没有香槟酒来庆贺,那会是什么样子?你可绝对不能够那样!但是在现实当中,许多公司在取得重大胜利时,都忘记了击掌相庆这个仪式。

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怎能缺少对成绩的庆祝呢?你需要尽可能多地抓住庆祝的机会,让工作变得多姿多彩。这样的事情如果领导都不去做,那就没有人会去做了。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即使有,也绝不会轻松。

做领导就是要面临各种挑战——做好各个方面的平衡,肩负各种责任,承受一切压力。

然而,生活中还是有优秀的领导者——各种各样的类型都有:有默默无闻的,有爱唱高调的;有充满理性的,有容易冲动的;有的人对于自己的团队非常苛刻,有的人则喜欢悉心呵护。从表面上,我们很难看出这些领导者有些什么共同的特质。

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你会看到,卓越的领导者总是满怀热情地关注自己的员工——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他们自己总是表现得充满信心。作为领导者,他们要展示真实的自己,满怀坦诚、正直、乐观和友善的心态。

经常有人问我领导才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当然,我的答案是兼而有之。有些特征,如智商和精力,似乎是天生的。而另一些则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逐渐培养的,例如自信心,在母亲的膝盖上、小学、大学和体育运动当中都可以学到。在工作以后,人们又能学到其他的东西——通过反复尝试,我们学着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失败了,然后从中积累了教训;如果获得了成功,则增添了自信心,再次去做时便会做得更好。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一旦自己成为老板、游戏规则改变之后,领导才能的培养就开始了。

以前,你只需要做自己的工作。

现在,你要学会做别人的工作。

第6章
招聘

赢家是这样炼成的

当我出现在商界人士面前时,偶尔也会遇到把自己完全难倒的问题——几乎是完全束手无策。例如,几年前,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一次保险业经理人会议上,一位妇女站起来问道:“在面试中,您可以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以帮助自己决定到底雇用谁呢?”

我摇摇头。“一个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我说,“我答不上来,您有什么主意吗?”

“这正是我向您请教的原因!”她答道。

观众们大笑起来,当然是因为我被考住了,此外,也因为这个话题让他们产生了共鸣。

招聘到好的员工是件困难的事情。

招聘到优秀的员工更是难上加难。

要让企业能“赢”,没有比找到合适的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世界上所有精明的战略和先进的技术都将毫无用处,除非你有优秀的人来实践它。

找到合适的员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极具挑战性,因此这一章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考虑某人有没有应聘资格之前,你需要让他通过三个严格的考验。

然后,我要介绍一套有关人员招聘的办法,即所谓“4E(和1P)计划”。这套办法我使用过许多年,以其所包含的4个特质来命名。巧合的是,这几个特质的英文名都以“E”开头,另外还有一个特质以“P”开头。

接着我们会探讨招聘领导者的时候需要寻找的4个特质。前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在你自己成为领导者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即领导者的准则。本章的内容则是怎样招聘领导者。

最后,我要回答关于人员招聘方面的6个常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我做巡回演讲时听到的。此外,我还要回答自己在圣迭戈的保险业经理人会议上被问到的那个“答不上来”的问题。毕竟已经过去了几年,足够我仔细思忖的了!

严格的考验

在考虑某个人有没有承担工作的可能之前,必须让他们通过三种考验。请记住,这些考验应当在招聘程序开始之前就进行,而不是等到你最后准备签字的时候。

第一种考验——正直。

“正直”是一个含义有些模糊的词,首先让我来讲讲自己的理解。具备正直品行的人要说真话、守信,要对做过的事情负责,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他们了解自己国家的法律、行业规范以及公司制度——既包括书面规定,也包括法规精神——而且自觉遵守。他们尊重游戏规则,用光明正大的方法争取胜利。

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我们中的许多人逐渐培养出了对正直的本能反应,在需要使用它的时候请不要犹豫。

怎样考验一个人是否正直呢?如果应试者来自你的公司内部,那就相当容易。你曾在工作中看见过他的实际表现,或者知道该通过什么人去了解他。如果是从公司以外来的,那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名声以及别人的推荐。但那些材料不是万能的,你还必须依赖自己的直觉:这个人看上去诚实吗?他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吗?他在谈论自己的生活时,是否显示出了与工作中同样的坦诚精神和谨慎态度?

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我们中的许多人逐渐培养出了对正直的直觉反应,在需要使用直觉的时候请不要犹豫。

第二种考验——智慧。

我不是说,应聘者必须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或者能够解答复杂的物理学问题,而是指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有宽广的知识面,可以在今天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与其他优秀的人一起工作,或者领导他们。

有时,人们会把智慧和学历混淆起来。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初期,我也同样如此。但随着经验的增长,我发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的学校。我认识许多来自哈佛和耶鲁等名校的聪明人,但是其他一些同我合作的杰出的高层经理人则来自不太知名的地方,例如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镇的布赖恩特大学(Bryant University)、艾奥瓦州的迪比克大学(University of Dubuque)等。

GE很幸运,它拥有具备各种背景的人。

我要强调的是,应试者的教育程度只说明了一部分问题,尤其在智慧方面。

第三种考验——成熟。

顺便提一句,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很成熟,也有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无论怎么说,都有些可以标志一个人是否长大的特征:能够控制怒火、承受压力和挫折,或者反过来,在自己功成名就的美妙时刻,能够喜悦但不失谦逊地享受成功的乐趣。成熟的人知道尊重别人的情感,他们充满自信但并不傲慢无礼。

实际上,成熟的人通常都有一种幽默感,特别是对自己!

与正直的品行一样,我们并没有检验一个人是否成熟的简单办法。因此,你需要参考推荐材料、名声,以及最主要的——你的直觉。

“4E(和1P)”计划

“4E(和1P)”计划是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确立下来的。毫无疑问,其他人也有自己打造成功团队的好方法,不过我发现自己的计划是非常有效的,年复一年,它经历了不同行业和国别的考验。

第一个“E”是积极向上的活力(energy)。

充满活力的人热爱生活。

在关于领导力那一章里,我们就谈到了这一特点,它是有所作为的精神、渴望行动、喜欢变革。有活力的人通常都是外向的、乐观的,他们善于与人交流、结交朋友。他们总是满怀热情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同样充满热情地结束一天的辛劳,很少会在中途显出疲惫。他们不抱怨工作的辛苦,他们热爱工作,也喜欢享受。

总之,充满活力的人热爱生活。

第二个“E”是指激励别人的能力(energize)。

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它可以让其他人快速行动起来。懂得激励别人的人能鼓舞自己的团队,承担起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并且享受战胜困难的喜悦。实际上,人们会因为有机会与他们共事感到万分荣幸。

激励别人并不是只会做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需要对业务有精深的了解,并且掌握出色的说服技巧,创造能够唤醒他人的氛围。

我知道的一位出色激励者的例子,那就是沙琳·贝格利女士。1988年,她以财务管理实习生的身份开始了在GE的工作。在从事各种工作几年以后,沙琳被选拔出来,负责管理GE交通运输产业的六西格玛品质改善计划,从此她的领导才能真正开始展现出来。在她的热情激励下,该部门的六西格玛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受到了公司各方面的关注。

很难详细拆分沙琳的激励能力包含哪些具体因素,这是一种综合能力,混合了各种技能。她是一位出色的交流者,能够把各种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她对工作绝对认真,但是并不过分在乎自己。实际上,她还有一种不错的幽默感,善于与别人建立互信。她的态度总是乐观向上——无论工作有多么困难,都能做好。

对六西格玛项目团队的出色激励,是沙琳表现出的杰出才能之一,也使她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登上了GE的人才快车道。在负责了六西格玛以及其他几个项目之后,她被任命为GE总部审计部门的领导者,并最终成为GE自动化事业部的CEO。如今,38岁的沙琳成了有30亿美元销售额的GE铁路事业部的董事长兼CEO。

第三个“E”是决断力(edge),即对麻烦的是非问题做出决定的勇气。

有决断力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评论,即使他并没有得到全部的信息,也需要做出果断的决定。

请看吧,这个世界充满灰色地带。对于同一件事情,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角度。一些精明的人能够,也愿意无休止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但是,有决断力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评论,即使他并没有得到全部的信息,也需要做出果断的决定。

在任何层次的经理人中间,最糟糕的那种类型就是迟疑不决的人,他们总是说:“把事情推迟一个月,我们再好好地、认真地考虑一下。”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明明同意了你的建议,但是等其他人来到他们的房间以后,他们的想法又改变了。我们把这些缺乏主见的人叫作“首鼠两端的老板”。

即使是我雇用的最精明的人,其中的一些在做决断时仍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对他们很多人来说,这是个致命伤。

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我也用过一些非常精明的人,其中许多人是从咨询业过来的。不过,我发现有的人在做决断的时候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他们进入业务部门以后。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都能想到太多的备选方案,这反而妨碍了他们下决心。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把他们的团队带进了不安定的状态,最后甚至成了自己的致命伤。

上面的问题自然把我们引导到第四个“E”上面,那就是执行力(execute)——落实工作任务的能力。

第四个“E”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多年以来,我们在GE只关注到了前三个“E”。我们以为,具备前三个“E”的人就已经不错了,由此选拔出了几百名员工,并把大多数人归为“很有潜力”的类型。然后,很多人走上了管理岗位。

即使是我雇用的最精明的人,其中的一些在做决断时仍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对他们很多人来说,这是个致命伤。

在那个时期,我常到业务现场去参加人事评议,同行的还有GE的人力资源管理主管比尔·康纳狄。在评议会上,我们会查阅一张单页资料,那上面有每一位经理人的照片、他的上司所做的业绩评定,此外还有三个圈,分别代表前三个“E”。这些圆圈会被涂上一定面积的颜色,以代表该员工在相应的指标上所展示出来的实力。例如,有的人在“活力”上面可能得到半个圈,在“激励”上面得了一个圈,在“决断力”上面得到1/4个圈。

然后,在为期一周的中西部地区视察结束后,乘着星期五晚上的月色,比尔和我飞回总部。他一页页翻看那些“很有潜力”的员工的资料,发现它们大都有三个被涂满的圆圈。于是,比尔转向我。“杰克,我们肯定遗漏了某些重要的指标。”他说,“以现有的指标来看,这些人都非常出色,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业绩却很不好。”

被我们遗漏的东西正是执行力。

结论出来了。你可以拥有积极向上的活力,懂得激励周围的每一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但你可能依旧不能跨越终点。执行力是一种专门的、独特的技能,它意味着一个人要知道怎样把决定付诸行动,并继续向前推进,最终实现目标,其中还要经历阻力、混乱,或者意外的干扰。有执行力的人非常明白,“赢”才是结果。

如果某位应聘者具备了以上所有的“E”,那你最后还需要看一点,他有没有那个“P”——激情(passion)。

所谓激情,我的意思是指对工作有一种衷心的、强烈的、真正的兴奋感。充满激情的人特别在乎别人——发自内心地在乎同事、员工和朋友们是否取得了成功。他们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当周围的人跟他们一样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兴奋。

有趣的一点是,那些富有激情的人并不是仅仅对工作感到兴奋,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激情。他们是体育比赛的忠实观众,是母校的狂热拥护者,或者对政治充满兴趣。

无论怎样,他们的血管里奔流着旺盛的生命力。

招聘高层人士

前面介绍了三个严格考验及“4E(和1P)”计划,它们对于招聘一个组织里任何层次的人都是适用的。但有时候,你还需要招聘高层领导者——将要负责一个主要部门或整个公司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4个特征需要考虑,它们也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第一个特征是真诚。

为什么呢?很简单,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知之明,没有强烈的自信,那他恐怕难以做出强有力的决策、出任不受欢迎的职位,或者坚持自己的主见。我所指的真诚是有关自信和信念的特质,它能使一个领导者变得勇敢而果断,这在那些需要采取快速行动的时刻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重要的是,真诚可以使领导者显得和蔼可亲——姑且这么说吧。他们的“真”体现在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体现在他们的感情里。他们的话语令别人感动,他们传达的信息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那些最出色的领导者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对市场变化有第六感,也能感知现有的竞争者和后来者的动向。

我在GE工作的时候,偶尔会遇到一些非常成功的高级经理人,可是他们到达一定层次之后便很难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起初,我们也对此感到迷惑。这些经理人表现出了正确的价值观,拿出来的报告也无可挑剔,但是手下的人却常常同他们缺乏交流。是哪里不对呢?最终,我们发现这些经理人的行为总是带有一定的虚伪成分。他们装出不符合自己本色的模样——与他们的实际水平相比,他们表现得更有控制力、更乐观向上、更机智聪明。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冒汗,也不愿意声张。他们扮演着自己虚构的角色,内心局促不安。

领导者不能够有一丝一毫的伪装,他们必须保持本色,从而直面众人,激励自己的追随者,以真诚带来的威信去开展领导工作。

第二个特征是对变化来临的敏感性。

每个领导者都应有远大的目标以及预知未来的能力,不过优秀的领导者还必须有一种预见意外变化的特殊才能。在商业生活中,那些最出色的领导者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对市场变化有第六感,也能感知现有的竞争者和后来者的动向。

GE的前副董事长保罗·福雷斯科先生是一位天才的国际象棋棋手。3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棋技娴熟地运用到自己经手的每一项全球业务中。不知为何,凭借自己的直觉和机智,他总能从对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让他在每次谈判过程中都占尽了先机。令人惊异的是,保罗总能够看到下一步会发生的事情。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出色,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敌人”在思考什么,甚至比对手本人都要先想到。

可以说,这样的敏感性就是想象出不可想象的事物的能力。

第三个特征是爱才。这是一种强烈的倾向——领导者希望周围的人比自己更优秀、更聪明。

每当GE遇到危机的时刻,我都会迅速召集一群最精明、最勇敢的人,我会从公司内部的各层级发掘他们,甚至有时从公司外面去请,然后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建议。我要确定,房间里的每个人都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大家会了解所有的相关信息,并就解决方案展开热烈讨论。这样的会议几乎总是争执不休,给我提出的意见都很有说服力,又各不相同。可正是从这些争论中,我找到了最好的决策。争论可以使有意义的问题浮出水面,迫使我们挑战之前的假设。在经历了这样的辩论之后,大家都长了见识,等下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准备就更加充分了。

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就要有这样的勇气,他敢于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自己的团队里,而不怕把自己变成会议室里看上去最傻的人!我知道这听上去有点违背常理。人们都希望自己的领导是会议室里表现最出色的人,但如果他真的是那样表现的话,他就不能得到做出最佳决策所需要的员工支持。

第四个特征是强大的韧性。

我特别喜欢那些曾经被完全击倒,却又能站起来,并且在下一个回合里能以更强的姿态出现的人。

每一位领导都会犯错误,都会跌倒、摔跤。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他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教训吗?他能否重新振作起来,以更快的速度、满怀理想和自信心继续前进?

我把这种特征称为韧性,它非常重要。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必须学会在工作当中保持韧性,否则,到危机来临的时候再去领会就太迟了。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任命新的领导者时,我总是愿意找那些有过一两次挫折经历的候选人。我特别喜欢那些曾经被完全击倒,却又能站起来,并且在下一个回合里能以更强的姿态出现的人。

今天,全球化的商业形势已经如此严峻,每个企业领导者都有可能不止一次地滚鞍落马。但他必须知道,自己怎样才能重新扬鞭前进。

有关招聘的常见问题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几年里我听到过的有关招聘的6个常见问题。在本章的最后,我会试着来回答圣迭戈那位保险业经理人所提出的问题,即在面试中最应当提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如我先前所说的那样,对于她的疑问,我已经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

1. 在招聘时,您是如何进行面试的?

我会立即回答:永远不要完全依赖一次面试!

不管你的时间有多紧迫,或者不管某个应聘者的表现有多么积极,你都应该多安排几名公司的人与每一位候选人进行多次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在自己的组织中某些人具有识别明星和假货的特殊才能,那么招聘时就要更多地依赖他们。(例如,我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比尔·康纳狄就是这方面的能手。不论是通过应聘者的一次握手、一个微笑,还是关于自己家庭的一段谈话,应聘者的情况都会一目了然地展现在他面前。)还有,如果某位值得信赖的同事告诉你,他对某个应聘者有不好的直觉,那你应该认真倾听。通常情况下,这种说不清楚的感觉会是一种信号,它告诉你那个候选人其实并不是表面上那样。

在面试过程中,轮到你提问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夸大招聘职位的挑战性,描述出最糟糕的情况——艰苦、充满争议、有政治斗争和所有不确定的因素。当你加快语速以后,看看这个应聘者是否不停地说:“是的,是的,没有问题!”如果这样,那么这个应聘者恐怕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你可能是他被雇用的唯一希望。

如果这位应聘者开始以尖锐的问题向你反问,例如,“你指望在多短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或者“我有充足的人员来展开工作吗”,那就要提高注意了。如果应聘者向你提出有关公司价值观的问题,则更需要对他另眼相看。在面对工作的困难时,优秀的应聘者会激动起来,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和坚定的自信,而不是过于热心地对你所有的话都表示顺从。

最后,在谈话结束后,不要只看应聘者给你的个人资料。你需要给了解应聘者背景的人打电话——这你是知道的。不过,在通电话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这样的交谈变成例行公事。你要强迫自己做与本性不符的事情,不能只拣自己喜欢听的好消息。如果对方的回答总是像律师那样平铺直叙,那你一定要向他挑战。准备一个问题清单。在交谈中,不要附和对方的话。如果这样做的话,也许你会像我一样,无数次得到下面的回答:“你被那个家伙愚弄了!我们很高兴摆脱了他!”

2. 我只需要招聘有技术专长的人,对方是否具备“4E”的特质重要吗?

显而易见,如果能找到一个既是技术明星,又能具备“4E”特质的人,那将是非常令人开心的!但如果你只是迫切地需要得到某种专业人士——比方说,一位计算机程序员或者研究人员——那么他只需要具备部分特质就足够了,包括活力、激情,不用说还有出色的智慧、漂亮的履历以及正直的品格,其实这也是招聘任何人都必须考虑的要素。

3. 如果有人不具备上述的一个或者两个“E”,那该怎么办?是否可以通过培训来弥补这些缺陷?

在招聘管理职位的时候,所有的候选人至少应该具备前两个“E”,即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激励别人的能力。我认为它们都属于个人的本性,很难通过培训来弥补。坦白地说,在招聘任何岗位的时候,无论是不是经理人,你都最好不要雇用那些缺乏积极活力的人,因为没有活力的人将削弱整个组织的动力。

另一方面,决断力和执行力可以靠经验积累和管理培训来提高。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我就曾多次看到,经理人学会了做艰难的决定,以及关注最后的结果。

GE的审计部门就提供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每年会吸收大约120人,主要是来自公司的财务管理培训班的学员,剩下的大约1/4是从其他部门调过来的,例如工程部门和生产部门。新加入审计部门的人员通常都已经在公司里有了大约三年的工作经验。

在加入后的第一年,这些新兵会被编入3~6人的审计小组,到GE设在世界各地的机构中工作。

在经历12周左右令人筋疲力尽的财务分析后,他们会带着刚刚完成的工作返回每个事业部的总部,向CFO和CEO们汇报自己发现的问题。通常,他们有许多要说的事情,其中的一些会是严重的问题。

在早些时候,这些年轻的审计员都比较保守。在更高层的审计人员做报告的时候,他们会保留自己的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常在3~5年以后,我会看到某些审计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变得如剃刀般锋芒毕露。这种进步来自对更富有经验的队友的观察、大量的训练和许多的实践。另外,他们也逐渐掌握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执行力和技巧。这是因为,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各种建议,他们都需要亲自关注有没有被下面的部门所采纳。如果他们不对自己负责,那么此前的工作就等于白做了——失败会是一位好老师。

这种决断力和执行力的培训效果是明白无误的。如今,GE规模最大的几个事业部门的CEO以及一位副董事长,都是在审计部门培养出来的。

4. 不具备“4E”特质和激情的人能够在事业中获得成功吗?

当然可以。

有的人只是依靠自己的绝顶聪明,或者不顾一切一意孤行的作风,就可以达到了不起的高度。我们都能够想到这些个人的例子,在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世界知名的发明家或创业家,他们的表演往往是独舞。

但是在一个组织中,那些缺少“4E”特质和激情的人,尤其是领导者,能够持续取得成功的却并不多见。

5. 我喜欢雇用那些工作马上就能上手的人。您认为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吗?

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往往需要做一些权衡。你是希望找到很快就能把任务完成的人呢,还是更愿意发现有长远成长潜力的人?我的建议是,可以选择第二种类型。

但我自己以前也并不这样认为。

我第一次负责经理人招聘是在28岁的时候,当时我需要建立一支能够拼搏的团队。我雇用了一位博士——此前是我的同僚——担任产品研发经理。在产品销售方面,我找到了一位聪明人,也是该部门的老手。在生产经理的位置上,我的选择同样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人,他在同一事业部的另一个部门有过出色表现。

但我那时并没有想到,这几位经理人除了完成我布置给他们的工作以外,并没有更大的培养前途。我们的业务在迅速成长,可他们却没有显示出同公司一起成长的才干。实际上,当我们的业务运转到第四年的时候,他们全都离开了,我们只好补充更强的人手。

一条简单的法则是:在招聘员工时,不要给他们提供职业生涯的“终极职位”,除非这个位置是一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者CEO。

在初次招聘经理人的时候,我没有更多的经验,只希望赶紧找到能够把工作完成的人。可事后我开始明白了,努力寻找那些有极大潜力的、能够与业务共同成长,或者能在公司其他部门得到更高职位的人才是合算的。雇用一位技能水平高但没有潜质的人——他们虽然能脚踏实地达到目标,但除了现有的职位以外不会有更多发展——可能是有诱惑力的,因为那可以满足你的现实需要。然而,这些人很快会失去活力,他们对太熟悉的工作感到厌倦,但是又像我原先遇到的情况那样,不能接受新的挑战。这些人不但自己没有发展前途,还会让手下的员工感到气馁,因为那也妨碍了部下的升迁。

那么,我推荐一条简单的法则:在招聘员工时,不要给他们提供职业生涯的“终极职位”,除非这个位置是一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者CEO。

6. 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知道你选择的人是否胜任?

通常是在一年以内,最多不超过两年,你挑的人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成绩就应该相当明了了。

如果你有时候用人不当,不要太为难自己。可是要记住,每次在人员招聘上的失败都是你自己的责任。

一个人是否缺乏活力和执行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是,想在一个新环境中判断某个人是否具有足够的激励能力和决断力,则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在激励自己的团队,或者做出艰难的决定之前,人们往往希望能做更充分的准备。但是,如我所说,最多不能超过两年,如果某位仁兄仍旧辜负了你的期望,那就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做让这个人离开的准备。如果你认真履行了自己的领导职责,不断地给他提供反馈,那么该员工应当不会对此感到太吃惊。另外,一个比较公平的了断措施也可以帮助你平息人事变动的影响。

找到合适的员工是非常困难的。当我是一名年轻的经理时,我选对人的概率大约是50%,30年后,也仅仅提高到了大约80%。

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有时候用人不当,不要太为难自己,尤其在你刚刚起步的时候。

情况是会转变的。员工在变,你也在变。

可是要记住,每次在人员招聘上的失败都是你自己的责任。你一定要亲自把这件事处理好,不能把后果推到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身上。你应该担负起责任,妥善而公平地安排好结局。

现在来回答在圣迭戈提出的问题。

7. “在面试中,您可以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以帮助自己决定到底雇用谁呢?”

如果在面试过程中我只能了解到应聘者的一个方面,那我希望知道他上一次离职的原因。

是环境?是老板?还是团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离开原来的公司呢?从那些答案中你可以发现非常多的信息,要不断地发现和挖掘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那个应聘者对自己的职位要求太高或者企业要求太高了——他希望老板对自己完全放手不管,同事们也完全赞同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他急于得到更高的报酬。或者说,他放弃自己原来的职位是因为他正好具备你所希望的那些东西:活力太旺盛,原来的企业留不住他;有出色的激励才能,渴望管理更多的人;锋芒太露,为老板所不容;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使他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战。

最关键的一点是:仔细倾听,深入应聘者的内心。为什么一个人会放弃自己原来的职位将告诉你许多事情,这可能比其他任何数据都更为重要。

招聘的目标是得到赛场上最合适的选手。

幸运的是,出色的人到处都有,你只需知道怎样去挑选。

要雇用你喜欢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在自己每天醒来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你需要与他们在一起共事。要雇用具备相应经历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马上就能完成你所交代的任务。

不过,仅仅能给人好感和具备经验还是不够的。你要招聘的每个人必须具备正直、智慧和成熟的特质。在考察了这些条件以后,再努力寻找那些具备“4E”特质和激情的人。除此之外,对于高层人员,还要期待他们拥有真诚、敏感、爱惜人才和能屈能伸的品性。

把全部因素结合起来,你就会得到能“赢”的人。

第7章
人员管理

你已经得到了出色的选手,接下来怎么办?

你已经得到了赛场上最出色的选手——很好,这是个重要的开始。现在,他们需要共同努力,稳步提高自己的业绩,得到激励,与公司一起发展,并且成长为未来的领导者。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得到管理。

有关人员管理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商学院也开设了诸多课程,此外,还有培训计划、杂志、网站,许多都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另外就是经验的积累。

这就是本章涉及的主要内容。我在GE期间,自从离开塑料研究实验室以后,人员管理就成了我主要从事的工作。不得不承认,我并不具备设计喷气式飞机引擎、制造CT扫描仪,或者为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创作喜剧节目的能力。显然,作为CEO,我涉及了各种各样的业务:战略、新产品、销售、企业并购等。然而在这样的岗位上,我始终认为有关人员管理的内容是自己对GE最大的贡献。

人员管理包含许多方面的行动,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6种基本实践。

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这些行动——完全不能,所以,我将把它们描述成整个公司需要采取的行为准则。要想把人员管理好,公司应当:

1. 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提升到组织管理的首位,并且相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有应有的特质,能帮助经理人培养领导者、发展事业。实际上,最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既是牧师,又是父母。

2. 采用一套严格的、非官僚化的业绩评价体系,同时认真考察员工的品行,就像《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的那样。

3. 创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金、认同和培训机会来激励和留住员工。

4. 积极对待与周围群体的关系——包括同工会、明星人物、边缘分子以及捣乱分子的关系。

5. 与惰性抗争,不要忽略中间70%的群体,而是把他们看作组织的心脏和灵魂。

6. 尽可能设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清晰地展示出各种关系和责任。

在几年来的旅行中,我发现有些人可能知道这些准则,但他们怀疑,如果采纳这些办法,是否能把实际工作做好。

我一直以为,这些事情就是实际上需要做的工作!然而许多讨论留给我的印象却是,在许多公司里,只有时间非常富裕的时候,大家才会关心人员管理。

我希望这种情况能得到改变,下面是对各项准则更为详细的描述。

准则1 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提升到组织管理的首位,并且相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有应有的特质,能帮助经理人培养领导者、发展事业。实际上,最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既是牧师,又是父母。

2002年,我来到墨西哥城,在一次有5 000名人力资源经理参加的大会上做演讲。与通常的讨论会一样,人们在舞台上放置了两把椅子。这次的会谈对象是丹尼尔·瑟维杰,他是墨西哥最大的食品公司宾堡集团(Grupo Bimbo)的CEO,表现得很有思想、风度翩翩。

丹尼尔和我用了开始的45分钟来谈论战略、预算、全球竞争以及其他商业话题,然后把麦克风交给观众们。第一个提问的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她是巴西一家制造商的人事经理。她用一种急促的声音问我,在一家公司里,人力资源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的真实看法如何?

我马上就做出了回答。坦白地说,尽管我公开发表类似的观点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考虑到那次会议在座观众的人员构成,我还是认为它会使整个会场掌声雷动。“毫无疑问,人力资源的负责人应当是任何组织中的第二号重要人物。”我说,“从CEO的观点来看,人力资源负责人至少应当与CFO平起平坐。”

会场出奇的安静,甚至让我有些迷惑不解,我以为是自己浓重的波士顿口音把翻译给难倒了。

“你们公司难道没有那样做吗?”我问道,“我的意思是,让我们来个举手表决。在你们的公司里,CEO对人力资源负责人与CFO同等尊重的请举手。”

有50人举手——5 000人当中的50人!因此,没有一个人鼓掌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不小心伤害了99%的人的感情。

假如说,让你来管理一支棒球队,你会更关心球队会计的汇报,还是人事经理的?

后来,在讨论结束之后的招待会上,观众中接连有人来找我,告诉我在他们公司里人力资源部门是怎样不被重视的。总共有大约30人以同样的口气告诉了我类似的经历。

更糟的是,他们的报告后来证明这并不是一种例外。自墨西哥城那次会议之后,在大约75场其他演讲会上,我问过同样的关于人力资源部门地位的问题,结果总是令人不安的相似。

这个事实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即使你的公司太小,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也应该有人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与公司里的其他业务同等重要。

那么在现实中,为什么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受到如财务管理那样的重视呢?假如说,让你来管理一支棒球队,你会更关心球队会计的汇报,还是人事经理的?会计提供的信息当然很重要——他非常清楚需要给一名球员支付多少薪水。然而,他提供的信息显然并不比人事经理的汇报更有价值,因为这名经理知道每一位球员有什么样的水平。在CEO制定决策时,这二者是同等重要的。

不幸的是,在许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认为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很难量化。你能看见销售和研发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财务拿出的确切数字,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员工的技能是“无形的”。员工的技能不但是非常软性的,而且大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天生就具备它。想想看,有多少次你曾听到过:“我是个天才!”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经常被归入员工福利的类别,例如管理保险计划、监督工作日程安排——休假和弹性工作时间等,还有职业健康、娱乐活动——筹办厂报、组织郊游等。必须要有人来经办这些事情,但如果人力资源部门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些工作上,它就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地位。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被内部阴谋扭曲了。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GE就经历了那样一个混乱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被流言蜚语、传闻和搬弄是非所淹没。一小撮可怕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秘密对每一位经理进行评议,如果需要,他们足以把你整黑,叫你永远不能翻身。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让你很快爬上去。他们认为自己是可以创造国王的人。

牧师—父母型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看得出,员工头脑中隐藏着某种等级观念——那是每家公司都有的无形的政治关系图。

当那时的CEO雷吉·琼斯任命特德负责人力资源工作以后,局面彻底改变了。特德打开了紧闭的百叶窗,让阳光照了进来。人力资源的评议过程很快变得透明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开始变得有意义了。到1985年特德退休的时候,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基本上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正轨:倾听员工的意见、处理内部矛盾以及帮助经理人培养领导素质、发展他们的事业。

因此我说,最出色的人力资源经理是各种角色的综合体:一种角色是牧师,他能倾听你的忏悔和抱怨,丝毫不加以反驳;另一种角色是父母,给你关爱和教育,在你脱离轨道的时候迅速提供援助。

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我发现某些最出色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过直接的管理经验——他们负责过一家工厂、一条生产线或者其他的部门,当然,也有一些直接从人力资源部门提升上来的人。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他们都拥有超出自己头衔和职位的能量,他们懂得公司的业务——甚至清楚每一个细节,知道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紧张关系,知道两位公司高层领导者曾由于角逐同一职位心存芥蒂;他们看得出,员工头脑中隐藏着某种等级观念——那是每家公司都有的无形的政治关系图;他们熟知各个员工及其经历。

除了这样的实力以外,那些牧师—父母型的人力资源经理还显露出了正直的人品,那是不屈不挠的坦诚态度和令人信赖的品质。他们以少有的胸怀去倾听,能大胆说出真相,有强烈的自信。

他们也知道怎样解决争端。

我们都愿意相信,好的公司并不需要调解员,可实际上它们都需要。有人失去了晋升的机会,部门之间的销售引起了利益分配的争论,奖金的发放也总会有人感到缺乏公平。

我很幸运,在自己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团队里都有几位牧师—父母型的人,最后一位就是比尔·康纳狄,我在本书的前面部分提到过他。比尔是从GE的制造业培训班起步的,后来成为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格罗夫城的柴油机车发动机工厂的经理。然后,他放弃了机车业务,投身人力资源管理。他是个有天赋的人,不管面对哪一个人——高层经理人,还是一名小时工——也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他都能有话直说。他又是一位出色的听众,却口风很紧,用上老虎钳也不能从他嘴里挖出任何秘密。

当比尔在飞机引擎事业部担任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时候,我就非常欣赏他。1989年,该行业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危机。我们的一名雇员为了得到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合同,向以色列空军的一位将军行贿,此事后来被曝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比尔妥善处理了那次麻烦牵涉到的所有人员,有些还是他的同僚和朋友。他必须忍受让人难以置信的痛苦,建议那些人员离开公司。同时,他又能够用坦诚、同情和有外交智慧的手段去完成这项工作,这就是一个牧师—父母型人员最根本的特点。

如果你遇到了人事问题,那些“牧师”们可以随时出面去处理摩擦和危机——开导怒气冲冲的人,寻求妥协办法,或者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谈判争取体面的结局。

他们为经理人做好人员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准则2 采用一套严格的、非官僚化的业绩评价体系,同时认真考察员工的品行,就像《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的那样。

大家现在请好好牢记,2002年之前发生的公司丑闻是如何动摇整个美国经济的。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对任何一位存心发布虚假财务数据的CEO或CFO将实行罚款或者监禁。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于保证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以及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是一项必要的举措。

我只是希望公司内部的考评体系也获得同样的重视,得到严格执行。要说起来,违反财务制度的规定都是因人而起的。

然而,公司内部的考评体系很多时候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在这本书的开始,关于“坦诚”的那一章,我提到自己经常问观众:“在过去一年里,有多少人接受过面对面的、诚实坦白的业绩反馈会谈?这些会谈的目的是让你们弄清楚,自己还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自己处于公司的什么位置上。接受过的人请举手。”

只有极少的公司拥有真正有意义的考评体系。这不只是糟糕——而且可怕!

再重复一下,运气好的时候,将有20%的人举手,而绝大多数时候只有不到10%。

如果说这种不够专业的调查结果算是大致正确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有极少的公司拥有真正有意义的考评体系。

这不只是糟糕——而且可怕!

如果没有一个正直的、能够给员工持续提供坦诚反馈的考评体系,你是不可能管理好自己的手下,带着他们做出好成绩的。

对员工做正确的评价并没有唯一的方法。每家公司都会创造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好的评价体系都应该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简单明了,摒除那些耗费时间、言之无物的官样文章。 如果对每个人的考评需要两页以上的文件,那你的评价体系一定有些东西弄错了。在GE工作时,我经常通过手写的字条来传递自己的评价,我手下的大约20位直接报告人接到的字条上一般只包含两条信息:我认为他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与员工个人的行为直接相关。 标准应当是可以量化的,其基准是员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也是定性的,其基准是他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行为规范。

◎应当保证,经理人对员工的考评每年至少有一次,最好是两次,采取正式的、面对面会谈的形式。 非正式的评价应当随时进行。但是在正式会谈时,应当让员工知道,与周围的人相比,他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如果你的企业希望推行区别考评制度,那么一个良好的业绩考评体系将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关于职业发展的内容。 经理人不但应当跟自己的人员谈谈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而且应当提出两三个员工的名字,也就是他们认为在自己高升以后有可能替代他们的员工。

即使有了所有这些特征,一个评价体系还是不能堪称一流,除非它能够不断地接受适当的监督。必须有人来担负起这个义务,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他要追问现有的评价体系是否反映了事实,像优秀的审计团队对待数字一样认真负责。

现有的评价体系是真实反映了公司价值的提升,还是仅仅反映了财务指标?

这个体系是被人们真心接受,还是被当成浪费时间的事情?

在业绩评价体系执行以后,员工们是否能明白,为了改进自己的业绩,他们都需要做些什么?

只有正直的品行,而不是文件上的敷衍,才能使评价体系得到切实执行。我们并没有强迫式的法律,或者进行核查工作的审计组,因此,这个体系依赖每个具体执行评价体系的经理人(在人力资源部门的有力支持下),他们需要亲自承担起责任。

即使不好好执行评价体系,你也不会被投进监狱。但你无论如何也应该认真执行它,因为那将使你本人和自己的团队得到更好的发展。

准则3 创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金、认同和培训机会来激励和留住员工。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会议,主题是关于GE应当怎样奖励斯坦梅茨奖(Steinmetz Award)的获得者——这个奖每年颁发给我们公司最杰出的科学家。当时,我是集团的副总裁,在一位有钱又有地位的副董事长站起来发表意见时,我的耳朵都竖起来了。

“这些人并不需要钱,”他说,“他们希望得到认同。”我想,他肯定已经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成长起来的了。

人们当然希望自己取得的巨大成绩被别人认可,奖牌和公众的赞扬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没有金钱,这些东西的影响力会逊色不少。今天,即便是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都包含了现金奖励。

在人员管理方面做得好的公司总是把好的业绩与奖励紧密联系在一起。你做得越好,得到的就越多——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双丰收。

相反,最令人感到灰心丧气的事情莫过于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达到或超出了公司的期望以后,却发现自己的成就没有引起公司的重视,业绩出色的人没有得到特别的奖励,或者大家都得到了同样的奖励。

要想激励人们上进,就需要在奖励和认同上面表现出差别。同样,要想留住出色的员工,公司也不能在这两方面有任何吝啬。

奖牌和公众的赞扬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没有金钱,这些东西的影响力会逊色不少。

以我知道的一位女士为例,她毕业于一所常春藤盟校,取得了编剧专业的学位,然后加入了纽约一家著名的零售店,从事采购工作。尽管工作很辛苦,报酬又低,这位女士却很快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她为运动服装部门采购的商品连续6个季度打破了销售纪录,她还成功地改善了商店和两家不满意的供货商之间的关系。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部门的顾客,她主动承担了更多的职责,又做清洁,又在收银处帮忙——被其他采购员取笑为“多管闲事”。

可是两年时间过去了,这位采购员没有因为自己的成绩获得任何公开的表扬。更加糟糕的是,她获得的奖金也只是公司里的普通水平——相当于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所描述的“中等业绩”的水平。

她不得不通过辞职来证明自己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当她递交辞职报告时,老板感到震惊。

“你为什么要离开呢?”她问,“你在这儿有非常好的将来呀!”

“这里太令人厌倦了——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我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可是也没有人告诉过我,我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啊,”她的老板反击道,“这就是我们这里处事的方式,你必须显得谦虚一些。”

零售业的工作环境糟糕是出了名的,但是对业绩不做奖励的坏习惯在许多行业中都存在,也是优秀员工离开的主要原因。一家成功的公司绝不能让优秀的员工因为缺乏认同、物质或者其他奖励而离开公司。

优秀的人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比赛的终点,而总是渴望继续前进!

激励和留住员工的另一个关键办法是培训。如果你雇用的都是优秀的人,那他们都是希望得到成长的,他们将流露出想学更多东西、做更多工作的渴望。一名优秀的机械师希望知道怎样操作更多的机器,最终能够管理车间;一名优秀的制造工程师希望到日本去,参观那些他听说过的采用更先进技术的公司;一名优秀的公关人员希望学会怎样在互联网上进行更有效的交流。

优秀的人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比赛的终点,而总是渴望继续前进!

人员管理做得好的公司能帮助自己的人成长。如果可能的话,公司的内部培训应该请自己的高层经理人来主持,他们不但要以教师的身份为大家服务,而且还可以担任角色扮演者。内部资源较少的公司则可以让员工参加公司外的培训课程。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要保证参加培训是一种对突出业绩的奖赏,而不是打发时间的精神安慰。

公司不能给员工提供终身雇用的承诺。今天,全球竞争非常激烈,经济周期变化无常,因此很难做出这样的保证。

但是公司能够承诺,为员工提供一切机会,培养其职业能力——这样,即使他们被迫离开,手里的技能也会使他们更有吸引力。

像奖赏和认同一样,培训也有同样的激励效果。它能够给员工指引一条成长的道路,告诉他们公司关心自己的成长,并且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准则4 积极对待与周围群体的关系——包括同工会、明星人物、边缘分子以及捣乱分子的关系。

如果你做得好,员工就会希望与你共创未来。

像大家庭一样,公司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有复杂的历史,充满相互猜忌。

要把人员管理好,就必须对这些难以应付的关系予以特别的关注,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也不能假装视而不见——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是很容易的,但最终常常导致混乱。

好的人员管理需要公司坦诚务实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

让我们从工会说起。

当我在GE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对工会没有兴趣的人。我认为工会的存在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在经理人和员工之间制造了一道多余的障碍。

我用“多余的”这个词,是因为经验告诉我,只有在一家工厂或者一个部门被某个任性、冷淡、缺乏同情心、不关心员工的发言权和尊严的人所操纵时,工会的力量才会崛起。毫无疑问,这样的老板必须改过自新或者被撤换,然而工会运动的发起却是一种过激的反应,它会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对每个人都不利的影响。

在我担任GE的CEO期间,公司里的确有几个历史很长的工会,但我一直感到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坦诚和相互尊重的,我们公司从未爆发过全国性的罢工。对此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们一直在宣讲自己做事的原则,并且说到做到。

其次,我们从来不是等到双方坐到谈判桌上以后才去改善彼此的关系。

先说说原则。

有关工会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它是由你自己的员工组成的。你们一起工作,居住在同一座城镇,你们的小孩也常常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你们的生活和未来都被拧到了一起。

所以,在与工会打交道的时候必须秉持正直的态度。你们可以在具体事务上展开争论,而且也的确应该那样做。但为了使你们之间的争执更有建设性,你需要始终明白哪些问题是可以谈判的,哪些不可以讨价还价。在谈判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到你所界定的可以谈判的议题上,再无其他。否则,你所说的话就将失去意义,双方也可能失去信任。

再回到谈判桌上。你应该尽一切努力,在事前就与工会的负责人建立联系,因为等大家上了战场再互相介绍就来不及了。每次我同比尔·康纳狄外出处理公司业务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会与当地的工会代表座谈。这些座谈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相互了解,并确定一些不那么紧迫的长远的发展方向。座谈时,每个人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而且更理想的是,在这种氛围中,大家都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比尔和我通过这些座谈了解到很多情况,为他和公司在与工会的全国性谈判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一种需要认真处理的人际关系——同明星人物之间的关系。

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要想获得成功,你需要明星。而且我一直提倡,各个公司都应塑造自己的明星人物——最出色的那20%——并且用特别的方式来抚慰和奖励他们。

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明星离开的8小时内任命他的替代者。这个迅疾的行动会把信息明确传递给整个公司——没有人是公司离不开的,没有哪个个人能够凌驾于公司之上。

可是抚慰的方式可能带来反作用,明星人物的自负将是一种危险的东西。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才能的年轻人被提拔得太快了,他们野心膨胀,到了失控的地步。我曾见过那些了不起的财务分析师、工程师和网络主管,他们被上司多次告知,自己的角色是不可替换的,于是他们开始傲慢自大,变成自己团队中的异类。我还看见一些出色的独立工作者,他们感觉自己做事情完全不需要依赖别人,因此渴望摆脱一切束缚,包括公司的价值观。

如果过于放纵,明星可能变成魔鬼。

因此,必须有人来做监督的工作,也就是当明星人物的老板。如果可以的话,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这样的工作可不能有名无实,而是每当明星人物出现骄傲自大或者失控的苗头时,就需要有人出面,同明星人物就公司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问题进行坦诚的谈话。你绝不能害怕自己的明星人物,他们不应该把离开公司当成要挟的筹码。

当然,有时候这会遇到挑战。明星人物的反应可能让你感到意外——他站起来,宣布自己即将离开。那将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最理想的做法是,在这位明星宣布离开的8小时之内,任命他的替代者。不错,8小时。这个迅疾的行动会把信息明确传递给整个公司——没有人是公司离不开的,没有哪个个人能够凌驾于公司之上。

2001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正当杰夫·伊梅尔特即将接任CEO的时候,我们设备部门的CEO拉里·约翰斯顿来到总部。他告诉我们,他即将出任艾伯森公司(Albertsons)的CEO,那是西海岸一家庞大的食品药品连锁企业。拉里是GE的一位重要人物,有着不凡的经历和极好的名声。他即将离开的声明虽然让我们感到失落,却没有干扰大家迅速采取应急行动。当天下午4点,我们就任命设备部门的销售经理吉姆·坎贝尔接替拉里的工作。这样,艾伯森公司得到了一位出色的CEO,但我们也没有遭受太大的挫折。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吉姆就有了不错的表现。

要想快速替换明星人物,唯一的办法就是有充足的替补队员。这也就要求公司有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特别是帮助员工制订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这样的工作,可以使你在面临任何明星离开的问题时,能够迅速从公司内部找到一两名优秀的候选人。

千万不要等你的明星人物确定要离开之后才开始准备交接的工作。到那个时候,许多事情很可能为时已晚。

第三种复杂关系的对象我称为边缘分子。

有一些雇员曾经取得过好的成绩,但是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碰了壁,比如所谓的中年危机,或者对工作感到失望等。

这些边缘人物尽管为人不错,却会在工作中表露出负面情绪。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劝解他们。实际上,他们遇到的情况往往令人感到很尴尬,所以大家也都不闻不问。

这些边缘人物尽管为人不错,却会在工作中表露出负面情绪。

他们会在工作中变得麻木不仁,而且会感到越来越痛苦,这种不满的情绪肯定会逐渐感染他们的团队。通常,经理人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下决心让这些人离开,因为他们过去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一个善于做人员管理工作的公司能够很快把自己的边缘分子拉回游戏中;如果没有起到效果,就会及时告诉他们游戏已经结束。

最后一种不容忽视的人际关系是与捣乱分子有关的。

他们是一些制造麻烦的人——借各种理由鼓动对管理层的反叛,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人都不够光明正大。

然而,这些人通常却有优秀的业绩——那可是他们的挡箭牌——因此他们总是能够被企业容忍或者得到安抚。

人员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公司会正视这些捣乱分子。首先,企业会对他们进行严格的业绩评价,并指出他们有哪些有害的行为,要求限期改正。通常,这个办法不会起作用,因为捣乱分子是很有个性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设法让他们远离正常业务,把他们当作有害物质清除出去。

如果像上述的准则4所建议的那样,经理人认真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把人员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频繁地救助边缘人物或者应付捣乱分子上面,似乎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准则5 与惰性抗争,不要忽略中间70%的群体,而是把他们看作组织的心脏和灵魂。

在一个组织中,大部分工作都是靠中间70%的员工来完成的。这些人的表现非常稳定可靠,虽然不显得十分耀眼,却能够努力和尽责。如果他们能更加细心和投入的话,业绩还可能更上一层楼。

你不能只让这中间的70%默默干活儿,却不加理睬。就如同在一个大家庭中,除了引人注目的天才和喜欢惹是生非的坏孩子以外,那些循规蹈矩、性情温和的普通的孩子也应该得到关怀。

优秀的公司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实际上,它们会明确要求自己的经理人把至少50%的人员管理时间放在他们的主要队伍身上,给他们及时的评价和锻炼。除此以外,在考虑奖励、认可和培训机会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中间的70%。

还有一条重要的注解。在较大的公司里,中间的70%可能会是一个差别很大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其中也有自己最好的20%、有价值的中间部分和最差的10%。你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差别——而且应该知道,员工们也清楚有这样的差别。事实上,公司里经常发生这样有破坏力的现象,那就是在中间的70%中,最好的那批员工会离开。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接近业务明星的标准了——业绩表现差距并不大,但是公司把他们同中间70%的员工混为一体,没有给予特别的关照。于是,他们会在失望中离开,到一家对自己更为赏识的公司去。

那可是真正的损失。

未来的明星们常常埋藏在中间的70%里面,努力而默默地工作。一家好的公司知道这个事实,而且明确宣布,业绩考评的等级评定不过是暂时的结论,由此来鼓励这一群体上进,并且把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箱中的每种武器都利用起来。

请记住:中间的70%关系到公司的成败,对任何企业而言,它都是心脏、灵魂与核心。

如果你想把人员管理工作做好,就不能忽略他们中的大多数。

准则6 尽可能设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清晰地展示出各种关系和责任。

2004年,克杜瑞公司买下了格利根国际——一家拥有7亿美元年销售收入、机构遍及13个国家、拥有大约5 000名雇员的水处理与供应公司。克杜瑞公司的股东之一、前爱默生电气公司的联合CEO乔治·塔姆克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乔治很清楚,格利根在过去15年间更换了10位所有者,但是当他跨进该公司的大门时,依然为自己所看到的组织混乱的局面感到震惊。乔治发现,许多雇员完全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该向谁汇报,谁又该向他们汇报,以及每个人应该对什么样的结果负责。

很幸运的一点是,在克杜瑞完成并购手续之前,乔治拥有90天仔细研究新公司业务的时间,所以,他对如何重新把格利根公司组织起来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在30天以内,乔治就和格利根公司到任不久的新CEO迈克·卡奇默,共同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新的组织框架,消除了以前的混乱情形。暂不谈论他们的改革对格利根公司的财务业绩可能带来什么影响,但是以我过去在GE经历的许多案例来看,消除混乱状态和其他不明确的组织结构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很不幸,格利根公司的情形对那些老牌的跨国企业来说并不罕见。我与达拉·霍斯劳沙希就进行过交谈,他是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的新CEO。在2004年年底接手这个职位时,达拉也陷入了组织结构的沼泽。Expedia这家成立不到10周年、有高度创业精神的企业一直成长得非常快,但没有人花时间去明确工作汇报的对象和责任。达拉把解决这个问题当作自己的首要目标,着手进行了大力整顿。

我说这些话的目的并不是描述怎样才能设计出完美的组织结构图。每家公司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建立在自己的规模和所涉及的业务基础上,但有一些原则是广泛适用的。如果你希望有效地管理人员,那就要帮助他们明确理解组织结构图,留给大家尽可能少的想象空间。

也就是说,应当画出一幅简单易懂的框架图,明示各种汇报关系,让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个人应该对哪种结果负责。

不过同样重要的是,组织结构应当尽可能扁平化。

层级的增加把优秀的人才束缚在森严的层级制度里面,培养不出伟大的将军。

原因在于,在一个组织中,每个层级都会在公司的行动或者事务中掺杂进干扰的因素。就像孩子们玩的“传话”游戏那样,一条消息每经过一个传递者,内容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组织里的层级也会产生那样的作用,当消息在各层级之间来来往往时,人们会添加一些自己的解释和流言进去。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的环节。

过多的层级设置还有另外的缺陷——增加了做事的成本和复杂性。

层级的增加必然减缓工作的进展,因为这增加了审批的程序,使大家需要召开更多的会议才能推动工作的开展。它以一种讨厌的形式,把新的业务或者小的单位淹没在大公司中,埋葬在官僚作风盛行的巢穴里。它把优秀的人才束缚在森严的层级制度里面,培养不出伟大的将军。

层级制度的可怕对任何人都不新鲜,许多公司还在不断被它所吞噬。对有些公司来说,层级制度似乎是业务发展以后的唯一选择。销售量增加了,那就赶快招聘更多的地区经理;员工人数增加了,那就赶快给总部添加更多的管理职员。

你的公司应该尽量扁平化。对经理人汇报的直接下属至少应该为10个人,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可以增加30%~50%。

其他一些公司找到的理由甚至更糟:在公司业务没有发展的时候,层级制度可以让员工感觉到发展;有了层级制度之后,你可以对员工进行提拔,而不用给他们加薪。这要比什么都不做更好,对吗?不对!

由于存在这种被层级制度吞噬的无情力量,所以我建议你的公司应该尽量扁平化,要比你一般认为满意的扁平程度超出50%。对经理人汇报的直接下属至少应该为10个人,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可以增加30%~50%。

如果你拥有出色的员工,又让他们有绝对清晰的汇报对象和责任划分,那就能把他们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提供一个清楚的组织结构图并不是实现该目标的唯一途径,但却是必须走好的第一步。

在招聘到了出色的员工之后,你的工作转变了——要把他们塑造成一支成功的团队。

让人力资源部门真正掌握实权,把一个牧师—父母型的人放到那里掌舵。采用和实施坦诚的业绩评价体系,确保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不好。通过金钱、认同和培训等聪明的办法来激励和留住员工。勇敢地面对复杂棘手的人事关系。对公司最大的支持者——中间70%的员工——给予足够的关注。最终,把组织结构图变得扁平而明确。

执行这6条准则需要时间,这是肯定的。但公司并不是厂房、设备和技术,公司就是人。除了把人管理好以外,还有什么更要紧的事情呢?

第8章
“分手”

解雇别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现在来谈谈困难的部分。

在前面三章,我谈论了工作中令人兴奋、激动的内容——领导力、招聘出色的员工,并把他们管理起来,组成一支成功的团队。

然而我们都知道,工作并不是一块永恒的乐土。

工作更像是伊甸园。有时候,人们不得不离开。

那种情况将是可怕的,无论是因为表现不好而被解雇,还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大量裁员;无论是对于扮演恶人角色的人,还是对于被要求离开公司的人。大多数优秀的经理人发现,真正做这样的事情时,自己将面临让人难以置信的困境——无论是在事前、过程中还是事后,他们都会感到内疚和焦虑。至于被要求离职的员工,那更是有可能成为个人职业生涯中最糟的一天。对有些人来说,工作就是他们的身份,是最主要的日常事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庭,被迫离开无异于被宣布死亡。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工作可能没有那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却是自己经济收入的必需,因此,失业的前景令人感到恐惧。

这一章就是关于解雇的办法,我们的目标是把痛苦和伤害降到最小的程度。

但事先要申明一点,并非所有的解雇都是天然平等的。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违背诚实正直的品行而遭到解雇——包括偷窃、说谎、欺骗,以及其他违背道德或法律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经济低迷而发生的裁员。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业绩不佳遭到解雇。

最后一种情况将是本章讨论的焦点,因为由于业绩表现不佳而导致的解雇常常令人感到更加痛苦和棘手。

但未必不能够避免。

解决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经理人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员工的离开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完全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就撒手不管,不能靠闭上眼睛来解决;相反,处理这样的问题完全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有两条指导原则——不要让人感到惊讶,以及尽量减少羞耻感。

不过,在我们仔细探讨如何实现目标之前,先来谈谈前两种解雇的情形。

违背正直品行而遭到解雇。

处理这样的情况不用费脑子,在做出解雇决定之前,你不必有片刻的犹豫,或者为此感到烦恼,做就是了。当然,你应该让公司上下都明确知道发生这种不幸的原因,让每个人都清楚破坏规矩可能带来的后果。

由于经济低迷而发生的裁员。

这种情形更为复杂一些。

公司里的每一个雇员,而不仅仅是高层人士,都应当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

大家都能回想起类似的情形:播放晚间新闻的时候,你看到愤怒的员工在工厂大门外或者办公楼前抗议;裁员的消息宣布了,员工们感到万分震惊,顷刻之间,无异于晴天霹雳。

但我敢保证,公司的高层人士对此并不感到诧异。他们甚至知道,裁员的议案已经讨论了好几个月了。

可是其他人却不知道——这其实并不公平。

公司里的每一个雇员,而不仅仅是高层人士,都应当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

当然,财务方面的数据不会那么轻易地得到。例如,你在某家庞大的企业里负责一个有10个人的业务部门,那你恐怕只能得到自己所管理的业务的数据,而不知道其他业务的进展。但反过来,如果你所管理的是一个只有10个人的仪器商店,那所有的员工自然都知道你商店的各种业务表现——如订单的数量、利润的规模、前景以及新出现的低成本竞争对手等。

对大多数经理人而言,可能获得的财务数据的多寡介于以上两个极端情况之间。

你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这些信息,然后尽可能清晰和及时地传达给自己的员工。如果能这样,那么一旦发生裁员的情况,至少你手下的员工们能有一定的准备。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因为具体市场变化而造成的裁员。例如,在互联网产业出现泡沫的时候,很多公司疯狂扩张,大量聘请技术人才。但是当电子商务的热潮逐渐平息之后,事情很快就显而易见了:雇用的人员过剩,一些技术人才必须被裁减。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多数经理人都比较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要感谢媒体对新兴产业发生崩溃的密集报道。然而无论如何,公开的交流应该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去年,我参加了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举办的一次讨论会,主持人是一位女CEO,她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家咨询和培训公司。开会之前我问她公司的业务怎么样。她告诉我,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公司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全部30名员工中,有一半的人不得不离开。

“解聘的过程顺利吗?”我问道。

“顺利得难以置信,”她回答道,出乎我的意料,“我丈夫和我采取了非常开放式的管理,让员工们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一清二楚。于是,在裁员的时刻来临时,尽管大家都很难过,然而却能够理解。”

现在,公司又重新兴旺地发展起来,这位CEO以前的许多手下又都毫无抱怨地回来了。

不消说什么,这是一种完美的情况——公司规模很小,而且有关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新闻报道也让那里的员工有了更多准备。但是,即使你的公司规模很大,经营状况更模糊不清,在宏观经济状况糟糕的时候,你还是应该把自己所知道的信息都摆到桌面上,让员工们有所察觉,这会有帮助的。

由于业绩不佳而遭到解雇。

现在,我们来谈谈最为复杂和棘手的一种解雇:某位员工表现拙劣,因而不得不离开公司。

前面,我用了“简单”一词来描述自己推荐的方法,也就是尽量让员工不要感到意外,尽量减轻他们的羞耻感。然而,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处理解雇的事情会有那么轻松——绝非如此。

最为复杂和棘手的一种解雇是:某位员工表现拙劣,因而不得不离开公司。

不幸的是,你需要在工作中、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怎样处理解雇别人的问题,没有办法让你做好充分的准备。经理人不会坐下来谈论这样的话题,交流彼此的经验。我也不知道有哪家商学院正在讲述这样的课程。还有,公司内部的培训计划可能会安排许多有关业绩考评的内容,但是就我所知,还没有什么培训能够在如何解雇员工的问题上提供太多的帮助。

所以,你可以借助的便只有直觉了。也许有的人天生就会做解雇别人的工作,但我知道自己不行。这样的工作我做过很多年,但一直感到不习惯。在我早年刚做经理人不久的时候,这方面尤其处理得不好。

最令我痛苦的一次回忆发生在皮茨菲尔德,我当时在那里负责塑料事业部。一天,有个男孩登上学校的班车,一拳打在我儿子约翰的脸上。原来在此前的一天,我解雇了那个男孩的父亲,而且显然,那件事我没有处理好。不过,即使我觉得自己把那件事处理得不错,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两样——那个男孩的家庭肯定不会那样认为。

解雇员工时容易出现的三种严重错误

有时候,某些员工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解雇这样的人不会带给你太多的麻烦。

在负责塑料部门的时候,我手下曾经有一位经理,到岗之后仅仅90天,他就不得不离开公司。那是因为,尽管他的简历上有名牌大学的学历,尽管他在闲聊的时候非常讨人喜欢,可是在任何一项交代给他的工作上面,他的效率都非常低。我还有一位朋友,她到一家服装店去做店员,结果在上班的第一个星期就被解雇了。原因是在接待顾客的时候,她总是忘记要求顾客在信用卡结费单上签字,两次结账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情。她本人也感到无可奈何,甚至说如果老板不解雇她,她也会自己解雇自己。

然而在很多时候,解雇那些业绩不佳的人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关于谁做了哪些工作,谁应该对最后的结果负责,有许多界限不那么清晰的地方。

由于这个原因,经理人在处理解雇的问题时容易发生如下三种错误——行动太匆忙,不够坦诚,拖得太久。

关于第一种情况,可以参见我的一个朋友的例子,他在一家有300名雇员的公司工作,负责一个由60人组成的部门。公司正在成长,情况普遍不错。那是一家私人持股的公司,有着家庭式的企业文化,这意味着许多业绩平平的人也可以混得下去,大家追求一团和气。在工作日,大家合用汽车,在周末,一起搞聚会,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与许多小公司一样,业绩考评通常是非正式的活动,穿插着许多常见的幽默。

当我的朋友被提拔为部门负责人之后,她很快认识到自己手下的一名分管销售的副手——暂且称他为理查德——明显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要求。更糟糕的是,理查德是一个真正的捣乱分子,正如我在上一章里所描述的那样。他永远不会错过机会,挑战自己的新老板甚至老板的老板的权威。通常,他会在公司走廊中与同僚们相遇时,通过挖苦和幽默的形式把自己的消极评论发布出来。

理查德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是让人相当恼火。

另外,他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发货,对于日益复杂的物流管理也显得力不从心。我的朋友与理查德说过好几次有关他的缺点的问题,但都没有用,理查德又在走廊发表自己的特别评论了。终于有一天,一位重要的客户打电话过来,抱怨他的出货日期被推迟了一周。我的朋友终于下了决心——理查德必须离开。

理查德的表现不能说是惊讶,而是勃然大怒,他叫喊道:“你疯了,这家公司从来没有解雇过员工!”

正式发布解雇通知的时候,事情非常糟糕。理查德的表现不能说是惊讶,而是勃然大怒。他叫喊道:“你疯了,这家公司从来没有解雇过员工!你要为此付出代价。”然后,他咆哮着出去了,跑回这幢楼另一侧自己的办公室,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与会者是他的8个手下。尽管理查德最后还是在几个小时之内清理了自己的办公桌,离开了,但一种对公司管理层的仇恨运动却已经被发动起来。单位的一些员工——特别是理查德朋友圈子里的人——感到他在遭到解雇之前并没有得到过足够的警告,于是他们也开始抱怨,不再相信老板或公司。在接下来充满抱怨的几周时间里,生产率显著下降,因为员工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关起门来聚众议论——关于理查德的离开,关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谁可能会是下一个。

我朋友花费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去恢复大家的心理平衡,使她的部门重新运转起来。

第二种解雇错误是这类事件的变形,它与缺乏坦诚精神以及对公平的误解有关。

假定你雇用了一名叫盖尔的员工,她不能完成自己的销售定额,而且因为某种原因,她的工作伙伴们感到实在不敢指望她。她影响了部门的业绩,还削弱了大家的士气。可是盖尔对所有的人都很友好,她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她在这家公司已经有好些年了。每次当你试图告诉她,她的工作业绩有多么不好时,她却显得很愉快而且健忘,经常打断谈话,迫使你最后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恶劣情绪,强装笑颜地结束交谈,只给她一个含糊的提醒:“工作时要多动点脑筋。”

然后,情况发展成了危机。盖尔真的把事情弄糟了,在盛怒之下,你宣布解雇她。她感到万分震惊,并开始提醒你,过去那些年里你给了她那么多正面的评价。你提出给她一笔解雇费,与她的实际表现相比,这样高的赔偿可以说是非常慷慨的了。

可是她却憎恨那样的遣散费。那是对她的侮辱,她说,并且愤怒起来。你同样怒火中烧,因为你不能相信她竟然会生气。你已经容忍了她这么长的时间,她应当感激涕零才对!接下来的事情你是知道的,当盖尔走到门外的时候,她经历了由震惊到愤怒,再到痛苦的可怕过程。

这也许还不是你最后一次听说盖尔。回想一下吧,不久之后你损失了一个有前途的雇员,或者失去了一个潜在的客户,他们都可能和盖尔见过面,因为她从离开后已经成了到处宣扬你们公司丑陋面目的“形象大使”。

每一位离开公司的雇员都会继续代表你的公司。

每一位离开公司的雇员都会继续代表你的公司。他们可以继续说你的坏话,也可以赞扬你。

在接下来的5年、10年,或者20年时间里,他们可以继续说你的坏话,也可以赞扬你。最为极端的情形是,被解雇的人会公开表露他们的愤怒,而且有些人会成为所谓的“揭发者”。我说“所谓的”,是因为我曾看见许多公司被这样不公平地“曝光”。由于经理人没有把解雇的事情处理好,这些“揭发者”便四处为自己的遭遇进行报复。

现在来谈谈第三种错误,就是对解雇的处理来得太慢了,以至于产生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活死人效应”。公司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某人要被解雇了,甚至包括当事者本人,可是老板却等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采取行动。结果,办公室里出现极其尴尬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工作的瘫痪。

这样的情况我见得太多了,自己都记不起总共有多少次。不过有一回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我担任事业部副总裁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部门会议。

与会的大约有10个人,包括与我同级的一个人——史蒂夫,他的业绩一直以来都非常糟糕。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每个人都已经感觉到,史蒂夫将会被宣布走人。在会议开始之后,他面临的处境就变得更糟糕了。

我们团队的上司披露了史蒂夫每个季度的工作结果,逐一批判,并且不允许史蒂夫开口进行辩解。史蒂夫简直是一无是处。会间休息时,大家四处乱转,尽可能不与史蒂夫碰面。没有人愿意正面遇到他。

不幸的是,公司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让史蒂夫最后离开。每次部门会议上,他都表现得自信心全无,令我们大家都觉得痛苦。你可以想象,史蒂夫自己的部下一定也都没有心思关注业务了,因为他们也看见了头儿的糟糕表现,正在焦躁不安地等待那个将替代他的人。

当然,问题在于老板为什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继续发生呢?一个原因是解雇别人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做这种事,因此事情常常被耽搁了。另外一个原因则更加微妙。老板把表现不好的雇员放到进退两难的位置上,是因为他们希望让周围的同事都看到——而且赞成——解雇决定的必要性。尽管这样的行为比较残酷,然而大多数老板却希望借此来证明自己的谨慎,而不是迫不及待。

理查德、盖尔和史蒂夫都是解雇时发生错误的典型案例。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件事处理得当呢?

第一,不要制造大的意外。

给员工们提供许多财经方面的信息,可以使他们在经济波动导致的裁员之前有所准备。但是在处理这种模糊的业绩不佳导致的解雇时,又该如何避免让员工惊讶呢?

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此前的各章中涉及了这个问题,比如在关于坦诚精神、区别考评制度和有效的人员管理的章节里。答案在于建立一套严格的业绩评价体系。原因非常简单,一个好的业绩评价方法能够给员工提供正确的信息,让他们提前做准备——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开放、最公平的办法。

假如员工都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解雇的事情就永远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业绩始终没有办法得到改进,大家最后会达成一个分手的共识。

在这种环境当中,有的雇员做得不错,但还是没有完全达到你的期望,接下来可能有几年的时间尝试改进,如果不行,大家也都会清楚最后的结果。在那段时间里,老板与部下之间应该有许多坦诚的对话,就业绩改进和职业发展进行探讨,甚至解雇的问题也可以被提出来,彼此不加掩饰地进行讨论。

理想的情况下,最终的谈话将会像这样:

老板:好的,我想你也明白这次会议我们要谈论什么内容。

雇员:是啊,我感觉也是。那么,在时间安排上你有什么想法,待遇是什么样呢?

此外,按照这样的方式运转下去,有时你会更加幸运,被解聘的雇员将第一个支持你。

雇员:有人给我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职位,我也想迎接挑战。你认为怎样?

老板:这是一次很不错的职业机会,我认为你应当接受。

这样的分手基本上不会产生冲突,大家也绝不会感到有什么意外。

像理查德、盖尔和史蒂夫这样的例子,恐怕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如果我们坚持了坦诚精神和业绩评价,那些不愉快的情况将越来越少。

第二,将耻辱感减到最小。

要想在解雇过程中减轻令人窘迫的感受,首先应当了解一下人们在经历这种事情时的情感变化。

对老板而言,相关的感受在采取实际行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在为解雇工作做准备期间,你会感到不安、失意和苦恼。

除了十足愚蠢的傻瓜以外,任何人都会对整件事情感到惧怕,特别是害怕最后面对面的谈话。几个星期以来,你连续失眠,不停地设想最后的情形。你对自己的家人或者最好的朋友倾诉,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你鼓起勇气。

同时,你的雇员也会感到恐惧。但以我的经验来看,他们通常直到最后一刻依然会抱有侥幸心理。拒绝承认现实会是他们主要的情感。

大多数人最后仍旧抱着一线希望,但愿这不是那个日子,同时又夹杂着撕心裂肺般的担心。

然而,那一天最终到来了,你坐到了桌前。

是的,那位员工的业绩非常糟糕。但是直到他离开之前,你一定要竭尽所能,不要让他产生被周围的群体排斥的感觉。

你通报了那个坏消息,突然间感到轻松了,忧虑的情绪已经过去。事情结束了,你会想,我处理得很仁慈,我说了许多好话,补偿金是公正的。终于,我能够去做其他的工作了,还要赶快招聘一个不错的人来填补空缺的职位。在回家的路上,你感到那个可怕的负担终于从肩上卸下来了,那天的晚饭也会是很久以来吃起来最香的。

不过,委婉地说,被你解聘的员工却处在另外一个情感地带。

即使你的员工得到过坦诚的考评,对现在的结果有充分准备,他还是会被最后的通知打垮——他的自尊心会受到重创。如果每件事你都处理得当,他不会感到特别吃惊,但他仍旧会感到十分难过和受伤害。

第二天上班以后,你必须做些违背你本能的事情。是的,那位员工的业绩非常糟糕。是的,你在他的身上已经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直到他离开之前,你一定要竭尽所能,不要让他产生被周围的群体排斥的感觉。要帮助他重新树立自信心,指导他,让他知道其他地方有更好的机会在等着他,他的技能能够在那里得到更好的发挥。

你甚至可以帮助他找到那样的工作。要把被解雇人员的软着陆当成自己的目标。

有的解雇一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但某些人的离职过程却要花上半年的时间。如果避免了匆忙行事,就可以省去许多痛苦,保护许多人的自信心。

令人遗憾的现实是,解聘员工是商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情通常是令人痛苦的,但也不是必然如此。如果你处理得当,虽然它绝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是对所有的当事人来说至少还可以接受。

解雇会造成很长时间的后续影响——对你和你的公司,特别是那些遭到解雇的人。

显然,如果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危急,那你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员,不可能太过小心谨慎。如果有人做出了违背正直品行的事情,那你必须把他踢到公司门外,越快越好。但是在其他情况下,解聘的理由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的。请记住,每当遇到解聘的情形,你都要认真把握整个过程。

到了让某个人离去的时候,把一切都处理妥当,不要给人意外,不要给人羞耻感。

第9章
变革

即使是大山也要去撼动

我相信,一提到“变革”,很多人就感到坐立不安、呼吸急促。那是因为十多年以来,这个话题已经造就了一个咨询产业,它所有的卖点仿佛都是这样一句话:要么变革,要么灭亡。

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变革是商业生活中一个绝对关键的部分。你确实需要变革,而且最好是在不得不变革之前进行。

你所听到的关于变革的阻力也是真实存在的。

当老板宣布发起变革之后,大家都很厌恶。他们跑回自己的格子间,疯狂地互相发送电子邮件,诉说这个运动将要毁灭一切的理由。

坦白地说,大多数人厌恶变革的原因在于,他们发现某种自己心爱的东西将会消失。伦敦的《泰晤士报》版式变得活泼之后,那里的编辑告诉我,他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质问他,作为西方文明的终结者,感觉怎么样。

人们喜爱熟悉感和程式,养成了依赖性。这种现象完全是根深蒂固的,只能归结于人类的本性。

但是,把一种行为归结为人性,并不等于你一定会被它所控制。是的,要想成功地实现变革,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要撼动大山。不过,推动变革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振奋和奖励,特别是在你开始看到结果之后。

在GE工作的那些年,我们总是处在连续不断的变革状态中。今天的大多数公司也同样如此。如果你想在商业游戏中继续玩下去,想要“赢”,就必须拥抱变革。

也就是说,我认为变革不是一种过渡状态。在我参加的各种讨论会上,人们对于变革的关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经常问我:“我的公司必须进行变革。但如果每个人都希望周围的一切照旧,我又怎样才能让他们投入到变革之中呢?”提问的人通常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失望情绪。

通常,我的第一反应是反问。“你们真的是自己组织里唯一认为需要变革的人吗?”我问道,“如果是,而你们自己又不具有某种权威,那就把自己的议案提出来。如果你的建议没有得到任何响应,那就要么接受现实,要么离开。”

但是,如果情况不是那么极端,而是你有权力推进一些事情,同时还有少数支持自己的人,那你就可以有所作为。

接下来,你需要遵照以下4条准则:

1. 在每一次发动变革时,确立一个清晰的目的或指标。为变革而变革的做法是愚蠢的,只会产生消极影响。

2. 招募和提拔忠诚的追随者,以及能适应变革的人。

3. 清理并剔除反对者,即使他们有不错的业绩也在所不惜。

4. 利用意外的机会。

如果公司的领导者能满怀激情地执行这些准则,给每个全力支持的人提供奖励,那么对变革的任何干扰最终都会消失。变革会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为规范,到那个时候,大山就会移动。

我见证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它并没有地球爆炸那样可怕。

下面我将对这4条准则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准则1 在每一次发动变革时,确立一个清晰的目的或指标。为变革而变革的做法是愚蠢的,只会产生消极影响。

如果公司完全把变革当成宣传游戏,追赶每一种新出现的管理时尚,那会是一种灾难,是变革过度!有些大公司在变革时,会同时启动10种不同的改革计划,有8个不同的努力方向。这种蜻蜓点水似的变革永远不会带来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只会让大多数雇员在工作时感到非常忙乱和无序。

事实上,变革应当是一个相对有序的过程。

要想这样,人们就必须明白——记在脑中,挂在心上——为什么变革是必要的,变革会把他们带向何方。

当然,在问题明显暴露的时候,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天下大乱的时候,又如收入大幅度减少,竞争对手降价20%,一种新的产品出现了并从根本上威胁着你的市场地位。如果有媒体撰写了关于你们企业的文章,预言你们即将崩溃,变革的推动也要变得容易许多——也许这是你唯一一次对那家讨厌的媒体产生好感的时刻!许多著名大公司成功的变革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例如通用汽车、IBM和施乐等。

当全世界都知道你面临的问题时,支持你的力量将占主导地位。

但有时候,变革所需要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异想。

竞争的威胁似乎才仅仅露出一点苗头,危险或许并不真实……或许是在敲响你的公司走向灭亡的丧钟。你并不知道答案——尽管如此,你却不得不有所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最需要获得的武器,便是证明变革必要性的大量数据,以及与其他人的充分交流。

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GE的家电设备业务就面临这种情况。在那些年,家电和照明设备是公司的支柱——我的前两任董事长和几名副董事长都是从这些业务领域出来的。该业务的每个人也都确信,GE是家电设备行业的领导者,而且可以永远保持自己的地位。

1978年,我被任命为消费品事业部的负责人,我发现家电设备业务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滑坡了好几年,利润减少得更快。在我这样的局外人看来,这种状况令人惊恐,同电视机和汽车行业的情况非常相似:日本企业提供了大批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疯狂抢占市场,臃肿的美国公司却只能袖手旁观。

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总部,我把自己的意见向该业务部门的经理们做了宣讲。这个地方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家伙”,自然也有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及繁杂的官僚机构。通过一张张图表,我给他们举例说明设备行业日渐衰弱的形势。然而,委婉点说,我的观点在初期应者寥寥。一开始的时候,我完全需要依靠强制手段才能推动成本削减计划的实施。

我立刻遭到了两种抵制,这在任何成本削减计划中都是非常常见的。

一种是:“我们已经减了脂肪,你现在是在叫我们减骨头。”

另一种是:“竞争对手发疯了,他们完全是在白送自己的产品。等着瞧吧,他们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幸运的是,这项业务的领头人——一位“优秀的老家伙”——是个名叫迪克·多尼根的人。我曾经考虑过要撤换他,可他看到了我的变革计划的意义,开始为我提供帮助,并且成为整个设备业务中的变革拥护者。他的领导才能对于稳定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这个业务部度过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因此非常了解员工队伍的情况。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组建了一支拥护自己的团队,清除了诽谤阻拦的人——差不多有好几百人。

如果公司以前发动过多次变革,雇员们就会把你当成是汽油过敏了。他们认为用不了多长时间,你的症状就会自然消失。

最终,我们的设备业务经历了激烈的变革——我们也不得不这样做。在1978年,我的变革运动刚刚发起的时候,问题还不是很明显。甚至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变革的意义也并不特别清晰。实际上,日本从来没有在美国出售过大型的设备产品。而且也只是到了2000年前后,美国市场才遭受了中国和韩国厂商的冲击。

然而,美国国内市场的严酷竞争已经足以说明变革的必要性了。

你只需要看看电冰箱的价格变化,就能明白我们的设备业务为什么还要继续降低成本,而且仍然没有减到自己的“骨头”。这个行业今天的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提高生产力、适时地创新,以及需要一个视变革为常态的团队。

从设备部门的事件中我们能得出一个教训,那就是在推动变革之初,你可能并没有掌握支持自己行动的全部信息。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采取行动,把自己所知道、所担心的事情都大胆讲出来。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就变革的议题展开交流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假如你是一家只有200人的机床制造公司的老板,你可以在某一天上班后召开一次会议,在会上宣布:“好了,弟兄们,我处理完外边的销售工作刚回来,你们猜猜是什么情况。我们面临着何其残酷的竞争,一家匈牙利的新公司突然出现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得不进行变革。”但是,对于一家拥有数十万名员工,在多个国家从事多种业务的大公司来说,推动变革则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在大公司里,对变革的呼吁通常会遇到虚伪的笑脸。对于你的计划,大家都点头同意,愉快地答应将提供全部所需数据,仿佛变革就将成为必然。然后,大家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做着以前的事情。如果公司以前发动过多次变革,雇员们就会把你当成是汽油过敏了。他们认为用不了多长时间,你的症状就会自然消失。

这种普遍的怀疑态度说明,任何领导变革的人必须远离空洞的口号,立足于切实的、有说服力的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自然会明白变革的道理。

准则2 招募和提拔忠诚的追随者,以及能适应变革的人。

公司的每一个人都会声称他们希望变革,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不这样说等于职业生涯上的自杀。实际上,大家在履历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变革者”的情况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了。

这是有些荒谬的。以我的估计,在全部商业人士中,真正的变革者不到总数的10%。他们才是变革真正的拥护者和忠实的追随者,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发起变革,并且热爱整个革新的过程。

在全部商业人士中,真正的变革者不到总数的10%。

绝大多数人——大约占70%~80%,甚至更多——不可能领导变革,但是一旦他们认识到变革是必然的之后,他们就会说:“我准备好了,开始吧。”

剩下的则是反对者。

要发动变革,公司必须积极地招募和提拔变革的忠实跟随者。可是,既然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欢迎变革,你怎么分辨真伪呢?幸运的是,真正的变革者常常能自己浮现出来。

他们通常的特征是傲慢、精力过剩,对将来有一点妄想狂的样子。他们常常会主动发起变革,或者要求领导变革。他们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向前看。他们提出大量的问题,张口就说:“为什么我们不……?”

这些人富有勇气——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天真。他们有某种内在的东西,能使变革得以顺利地进行,而不需要为自己编织安全网。如果失败了,他们也清楚自己能够爬起来,掸去满身尘土,继续前进。在风险面前,他们能屹立不动,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缺乏足够资料的时候敢于做出冒险的决定。

上面的叙述让我马上想起了橡树山资产管理公司(Oak Hill)的一位主要合伙人——丹尼斯·内登,我认识他已经有20多年了。1977年,刚从康涅狄格大学毕业,丹尼斯就加入了GE资本公司(GE Capital),到1989年已经成为公司的副主管,他协助加里·温特把公司发展壮大,净收益从开始的几亿美元扩大到了2000年的50多亿美元。最能描述丹尼斯的词就是热情、绝顶精明,以及对发展的狂热期盼。对于任何一个日常业务或者操作流程,他都能够去分析、组合和改进。事实上,丹尼斯总是把事情的现状视为错乱的、需要改进的。通过这样的视角,他把自己负责的上百起资产运作交易提高到了空前的业绩水平。他总是给员工一种超越自我的提醒,不但要明白自己的现状,还要明白自己将来的前途。

现在的丹尼斯与绝大多数变革者一样,总是能让周围的所有人更勤勉地运转起来。他频繁地向别人发问,推动大家前进,永不停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感受到威胁或者感到恐惧。但是丹尼斯并不属于那种只要过得去就息事宁人的类型——成功的变革者很少如此。

下面要指出的一点是,要变革,你就需要在上层有忠实的支持者,在各个地方找到赞同者。我们来看看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的鲍勃·纳德利的例子。

从前的家得宝公司就像GE的设备业务部一样,大多数人会把变革的想法当成荒唐的事情。2000年12月,当鲍勃来到该公司的时候,从外表来看,它是非常完美的,而公司内部的每个人也为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增长速度感到高兴。公司的创始人从一无所有起步,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他们还慷慨地与数千名员工分享股票期权。20世纪90年代,公司的利润迅速增长,让全体员工增添了无穷的信心。

正在此时,却发生了两件严重却没有人愿意面对的事情。首先是在公司业务急剧膨胀的同时,内部的管理规范并没有建立起来——对于存货的跟踪、储存政策的制定以及指导采购的方针等——这已经对公司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造成了挑战。

其次,家得宝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卢氏公司(Lowe’s)正紧追不舍,它的商店更加现代化,服务也更为细致。

鲍勃就任一个月以后,就开始大胆地提出这些问题,并引用了大量的数据作为佐证。但是,公司各个层面的人都不接受他的看法,不认为公司需要根本的变革。许多经历过以前的好日子的公司雇员公开怀念公司的创始人——在他们经营公司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迅速地致富。对这样的怀旧之情,谁又能够责备呢?

可是,现状必须有所改变。鲍勃知道,依靠自己所继承的领导团队,不能实现根本的变革。于是,他很快引入了自己的人——改革的忠实跟随者,并提拔了几位老员工——都是他认为能够接受变革的人。在新团队的支持下,他们给公司制定了完善的内部管理程序,使业务恢复了高速增长。鲍勃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但是他给自己配备了出色的左膀右臂。

准则3 清理并剔除反对者,即使他们有不错的业绩也在所不惜。

推动变革将是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在上一章里,我谈到过让员工离开公司是如何艰难,但尤其困难的是解雇那些并没有做错过什么事情,而且业绩相当不错的人。

但是,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正像GE设备业务部和家得宝公司的案例所揭示的那样——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不管你的理由有多么充分,他们就是不能接受变革。或者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不能轻易接受变革,或者是因为他们对于以前的一切过于依赖,这些依赖包括感情上、理智上以及政治上的各个方面。他们认为,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可能再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通常来说,必须请走这些人。

这样做也许显得非常无情,但是,如果你把反对者留在自己的组织中,那不会对任何人有好处。反对者会秘密地发动抗争活动,打击那些支持变革的人的士气。在一个与自己的愿景相冲突的公司里待下去,也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你应当鼓励他们离开,去寻找一个与他们志同道合的团队。

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寻常的案例,是关于比尔·哈里森的故事,他是摩根大通银行的CEO。在领导自己的银行实行变革时,他曾要求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级经理人离开公司。更令人瞩目的是,要求那位仁兄离开的时候,比尔自己的政治声望还处在低谷——那正是安然公司崩溃的时候。当时许多人都在猜测,对于银行给安然公司和其他有了大麻烦的公司提供的贷款,比尔是否应该承担个人责任。

许多经理人不能痛下决断,而是继续留用反抗者,对他们的特殊技能或老资格做出了让步。不要这样!

那段时间,比尔组织了一次高级经理人培训,学习的重点是对新合并的摩根大通银行进行改造,建立更强的市场导向。对于该银行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机构变革,它需要摆脱自己身上原来拥有的华尔街公司的个性。变革运动最大的反对者是负责银行主要业务的一名CEO,一位真正的明星人物。他留恋投资银行业长期以来养成的“独狼”文化,并发起了一场静悄悄的抵制斗争。

于是,比尔请他离开。考虑到当时公司内外所面临的复杂局势,那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不过比尔明白,如果公司里有这样一位反对者及其同党挡道,那么整个银行的改造将不可能获得成功。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坦诚和公平的处理使这次人事变更实现了平稳过渡,比尔的变革计划也得以继续推行,取得了成功。在比尔的高级经理人培训计划实施两年之后,有关的调查显示,培训计划让经理人对于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大的认同。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相比,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对公司发展目标的认同度高出了20%。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比尔·哈里森这次所面对的清除反对者的工作是极其艰难的。但是,在很多情况远没有这样复杂的例子中,我却看见许多经理人不能痛下决断,而是继续留用反对者,对他们的特殊技能或老资格做出了让步。

不要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者只会变得更加顽固,他们的支持者也会更难以改变。他们会成为变革的杀手,你需要及早地“斩草除根”。

准则4 利用意外的机会。

大多数公司都会利用摆在眼前的机会。当竞争者失败的时候,它们就积极夺取对方的顾客;当一种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它们就进行投资,扩大生产线规模。

我们当然知道,没有哪个商人希望看到灾难的发生,但是灾难总会发生。

但是要塑造一个真正的变革型组织,你还需要学会利用自己的本能,寻找那些更冒险、更惊人、更不可预见的机会,对其做出评估,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具备这种能力的人需要特殊的决断力以及特别的扩张欲望,但回报也可能是巨大的。

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例,货币交易商当然要充分利用这种可怕的事件,因为他们就是以专门利用变革为生的,但他们并不是唯一要这样做的人。在那场危机期间,GE就成功地收购了估值偏低的泰国汽车贷款,其他一些公司则通过收购打折出售的房地产而发达起来。

日本的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危机,这给许多公司提供了以优惠的价格购买资产的机会;另外,他们有机会进入一个此前一直比较封闭的市场。例如,利普伍德控股公司(Ripplewood Holdings)、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集团和GE公司都大量参与了收购,他们敢于在当时可怕的环境中投下巨额赌注,但是许多权威人士都预言,日本经济将就此一蹶不振。结果,日本经济逐渐复苏了,那些下赌注的人成了大赢家。

破产是另一种可以提供各种机会的灾难。破产对雇员来说是悲惨的:工作丢了,退休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在废墟中也有创造新工作和未来的机会。当安然公司崩溃的时候——那是一个真正悲剧性的商业事件——沃伦·巴菲特能够以非常优惠的价格收购它的管道运输业务,而GE也得到了其风力发电业务,价格同样很合算。对CEO让–马里·梅西耶、许多雇员和公司的股东来说,维旺迪公司(Vivendi)的崩溃是一场灾难,但是清算的结果使得埃德加·布朗夫曼以优惠的价格得到了重新进入音乐产业的机会,而GE公司则购买了大量的媒体资产。

我们当然知道,没有哪个商人希望看到灾难的发生,但是灾难总会发生。油价会发生波动,大厦会被地震毁坏,公司会破产,有的国家会封闭边境。在当今的世界上,恐怖袭击成了一个长期的威胁。而且即使恐怖主义最终被遏制——但不幸的是,还没有那么快——还是会出现将改变历史进程的选举和革命。

大多数公司都会好好利用摆在自己面前的机会。但有的公司有能力利用最糟糕的环境——那些“意外的机会”——而且它们也应当利用。例如,自“9·11”事件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安保行业。当然,从你的内心来说,你宁可希望这样的行业不要继续存在。但是,如果你认识到变革意味着抓住每一个机会,那么就会有一些公司懂得从中获益,即使这些机会是由灾难而起。

有关变革的讨论太多了,很容易让人感到不知所措,陷入困惑。

可是有4条准则是需要遵循的:在每次变革时,都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建立支持改革的团队;清除反对者;以及抓住每一个机会,包括那些源自其他人的不幸的机会。

在变革来临的时候,不要背太多包袱。

不需要这样。

第10章
危机管理

千万不可坐以待毙

人们经常把危机管理比喻为救火,这是不足为奇的。像一场四级警报的火灾一样,一场意外的灾难足以毁灭一个组织:员工们三五成群地在各个办公室秘密交谈;经理们则接二连三地召开秘密会议,讨论究竟发生了什么怪事;人们捶胸顿足,摇头叹气,他们被职位问题所困扰,来回地扳动手指。经常的情形是,人们陷入恐慌的情绪中,实际业务也陷于停顿。

听起来很耳熟,是吗?

请看,危机发生了。只要公司是由人组成的,就会有错误、争吵、怒火,就会有事故、偷窃、欺骗。冷酷的现实是,某些令人讨厌和不受欢迎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人们总是遵纪守法,就不会有警察机关、法院和监狱。

对领导们来说,危机常常是自己职场生涯中最痛苦、最令人烦恼的经历。

危机会让你过得忧心忡忡、彻夜难眠,在你内心深处泛起一阵悸动,这样的不安与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其他挑战的感觉不同。

最主要的一点是,解决危机要求领导者有绝好的平衡能力。一方面,你要利用已经知道和掌握的一切来分析和解决危机,你必须花费自己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熄灭危机的火焰。同时,你必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来完成这些工作,并且在外面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很遗憾的一点是,许多领导者常常忽略了这个要求。因为你把精力都集中在化解危机上面,那可能波及整个组织,把大家都卷入愤怒、担心和业务瘫痪的旋涡中。

在摆脱那些糟糕透顶的危机状况的煎熬时,这种平衡的要求显得有些残忍。在危机的开始阶段,你并没有多少希望得到需要的信息,而寻找解决办法的进程也常常比你预想的要慢很多。另一方面,危机的结束也很少能做到绝对公平和正确,好人有时会感到受了伤害。但你终于能够轻松一些了,因为混乱的局面毕竟成了历史。

每次危机都是不一样的。一些完全是内部事件,可以立刻找到解决办法;另一些是被媒体关注的焦点事件,要利用各种法律手段。由于每次危机各有不同,因此很难总结出普遍适用的规则。

然而,在处理危机的时候,我建议你考虑以下“五种假设”。我自己在处理危机局面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假设,包括牵涉到一名以色列空军将军的飞机引擎交易贿赂事件、我们公司与政府之间关于工时卡准确性的争执,以及涉及数百万美元虚报收入的基德公司丑闻。

这些假设算不上危机管理的行动公式,但是我希望它们能给你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让你从“天哪,不”的恐慌状态回到“是的,我们很好”的正常状态。

第一,假设问题本身要比表现出来的更糟糕。 在危机的开始,经理们往往否认问题的存在,这将浪费大量的时间。你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而是要直接跨过否认这一关,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那就是问题将比你所能想象的更严重、更混乱、更可怕。

第二,假设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秘密,每个人最终都会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 在危机的旋涡中,最普遍的一个倾向就是遏止,经理们疯狂地设法封锁消息流。其实,与其等其他人最后替你把事情抖出来,还不如迎难而上,自己把真相说清楚。

第三,假设你和自己的组织对危机的处理将被别人以最敌对的态度描述出来。 在危机过程中,让你和你的组织表现出色可不是媒体的职责,而且他们也不会那样做。但你永远也不要介意媒体的说法,同时,你所在的组织也会表现出很苛刻的要求。对于这两种情况,处理的手段都是相似的,应该及早和经常地把自己的看法公布出来。

第四,假设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有关的人和事会产生变化。 几乎没有哪次危机不是以付出血的代价而告终。真正的危机不会逐渐平息,而需要引入彻底的解决方案,对现有的秩序进行大修,或者建立新的秩序;并且经常要对人和职位进行重新安排。

第五,假设你的组织将从危机中挺过来,而且会因为经历了考验而变得更强大。 在每次危机中,我们都收获了某些东西,这让我们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有效的组织。这样的长远眼光可以让我们在饱受危机煎熬时缓和一下自己的感受。

寻求免疫

2004年,在阿姆斯特丹,我们遇见了一位荷兰记者,她刚刚从一场两年的失忆中康复过来。她给我们叙述了失忆对她最糟糕的影响,并把它形容为免疫力的缺失。也就是说,她每次做错事情的时候,例如碰到了炽热的火炉,或者下雨的时候不带伞就外出,都仿佛是自己第一次做错一样。这使得她无法从自己的经历中学到任何东西。

我们碰面的时候,这位记者正在报道荷兰的食品零售商阿霍德(Ahold)公司所发生的严重的会计欺诈危机。在我们的交谈中,她问道,在麻烦过去之后,那家公司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过一次被炉子烫过的经历,她还会再犯吗?或者该公司的财务管理会得到比以前更严格的控制吗?

我提出,阿霍德公司在将来还可能犯其他错误,但是在很长很长时间之内,它应该不可能犯类似的会计管理的错误。

危机管理能建立一道保护层,你很少会经受两次同样的灾难。

在危机过后,许多公司会走向极端。它们会建立起规则和程序的堡垒,与曾经的仇敌进行斗争。或者用那个荷兰记者的比喻,它们会对击倒过自己的疾病产生一种免疫力——如同一个孩子不会得两次水痘一样。

因此,危机管理能建立一道保护层,你很少会经受两次同样的灾难。

也就是说,为了预防某些危机,你可以先发制人。

预防危机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大多数公司在前两种方法上面处理得不错。

第一种方法是严格控制——主要针对财务纪律和会计制度,辅以强大的内部和外部审计程序。企业中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当遵从这样的要求,对审计人员的任何发现做出解释,并采取行动。

设法预防危机发生的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良好的内部管理流程。比如,严格的人员招聘程序、坦诚的业绩考评以及全面的培训计划,使公司的各项政策都为大家所熟悉和理解。对于公司的行为准则、规定和监督办法,进行再多的培训都是可以的。

预防还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它是你抵御危机的第一道防线。不要依赖痛苦的经验来增强你的免疫力——除非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种方法较为罕见,而且适用范围更加严格,那就是正直的企业文化,是指诚实、透明、公平,以及严守准则和规章。在这种文化里,没有遮遮掩掩的默契和小动作,违反准则的人不会因“个人原因”离开公司,或者离职是为了“花更多的时间同家人待在一起”。他们会被公开地曝光——离职的原因要痛苦地呈现在每个员工眼前。或许公司的律师会提醒你不要说得过多,但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实情,你就应当不怕,大胆地公布是谁违反了准则以及违反的经过。把违反公司政策的人作为典型公布出来,将对组织的长远建设有极大的好处。

公开的批评和处罚听起来或许显得很无情,但却是最好的引导方式。每当你的组织中有人以身试法——犯了违背正直品行的错误——至少会有好几个旁观者立即站出来,大声说:“开除他!”

预防还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它是你抵御危机的第一道防线。不要依赖痛苦的经验来增强你的免疫力——除非不得已而为之。

对危机的剖析

在讨论每一种假设之前,让我们简单地看一下,危机是怎样萌芽、发展以及结束的。

大多数时候,危机就隐藏在你身边。最初,会有人在咖啡店里拦住你,让你感到困惑地问“你听说了吗”之类的问题;或者你会收到电子邮件或信件,告诉你出现了可能“不合常规”的事情;或者你接到了一个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人打来的电话。

就我的经历来看,最后一种情况发生在1985年。当时GE的首席律师打电话来说,政府正在对我们宾夕法尼亚弗吉谷(Valley Forge)工厂的工时卡的准确性进行调查。要知道,那是家为政府生产导弹弹头的工厂。

在那样的产业中,员工要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在不同的项目上,可我自己没有在这样的行业工作过,更不要说有亲自填写工时卡的经历了。我所知道的只是,我们航空事业部的人就没有执行这个流程的麻烦,因为他们的工程师的全部收入仅仅包括公司支付的薪水。我的第一反应是相当镇定的:“嗯,请不断把最新消息通报我。”

我们的律师的确这样做了。但是在我反应过来之前,工时卡的事件爆发了。在我当上CEO之后的头两年中,这场事故耗费了许多员工的时间和精力。

有的时候,危机是由单一的事件引发的,像埃克森石油公司的油船在阿拉斯加海上断裂,导致数百万加仑的原油被倾泻入大海,或者强生公司突然发现羟苯基乙酰胺被患者滥用了。

但是,大多数危机并不是像炸弹那样突然爆发——而总是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我不知道默克公司(Merck)的“Vioxx”药品出现问题的细节,但是我愿意打赌,事情的苗头实际上在几年前就开始暴露了。当时可能是零星的案例,服用那种药物的患者出现了心脏问题。接下来,可能有一些科学家大致怀疑“Vioxx”与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关,然后才是大规模的调查。从那以后,危机的局势大概才变得明朗起来,这已经是2004年秋天的事情了。

大多数时候,危机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它们露出苗头,之后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像雪球从山上滚下来一样,危机会不断弹起来,蜿蜒前行,重量逐渐增加,速度加快,而且人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它会在哪里终止。

然而,你能够确定的是它终将停止下来。到达山脚的过程可能不是令人愉快的,但最终还是会结束,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直到另一场危机出现。

行动计划

现在我们来讨论当危机发生的时候需要记住的五种假设。

第一,假设问题本身要比表现出来的更糟糕。

不管你怎样希望和祈祷,极少有危机会是小打小闹,并且维持那种状态。绝大多数时候,它们都要比你接到第一个电话时所能想象的更为严重——而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变得更难以控制。涉及的人员比你预想的更多,大批的律师会来探听消息,最为可怕的事情会被说出来、公布出来,比噩梦还要糟糕。

因此,在危机出现的早期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状态。在处理每一次危机时,都要假设自己的组织里发生了最坏的事情。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假设你自己需要完全对这种事情负责。换句话说,就是假定自己的公司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而你必须解决它。

当年我对于工时卡危机不冷不热的反应就是典型的失误,我没有认识到调整思想状态的重要性。由于对危机管理缺乏经验,我当时的假定是问题不可能有那么严重,因为在工时分配上出现错误对于当事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个人好处。我想,或许是个别人在记录自己的工时卡时显得比较马马虎虎——那又怎么样呢?

这个“那又怎么样呢”来得正是时候。

当时,卡斯珀·温伯格刚刚被任命为美国国防部部长,他正在坚决贯彻里根总统提出的反对政府“欺骗、浪费以及滥用资源”的行动,充当了急先锋。报纸上登满了各种消息:许多公司卖给政府的铁锤一个价值400美元,马桶坐圈一个要价1 000美元等等。

我们公司就是下一个话题。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正确的危机处理方式就意味着你永远都应该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有时候,你可能是完全清白的,你需要通过斗争来为自己澄清。

我们最终了解的情况是,在宾夕法尼亚那家工厂归档的数千份工时卡中,99.5%都是正确填写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0.5%没有正确填写,属于小小的违规。但是,我们没有正面对待自己的过失,而是忙着想当然地自我辩护:绝大多数工时卡的填写是正确的,错误属于意外……总的来说,我们给政府提供了优惠的价格……对我们的攻击完全属于政治迫害。如果老练一些,我可能会说:“我们错了。我们会竭尽所能去纠正错误,保证类似的错误以后不再发生。”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正确的危机处理方式就意味着你永远都应该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有时候,你可能是完全清白的,你需要通过斗争来为自己澄清。1992年,一位从我们的钻石业务离开的前雇员成了告密者,他声称我们与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勾结,操纵了工业钻石市场的价格。我非常清楚他控告的当事人的人品,也知道这个告密者完全是个早该被清除的家伙,他只是由于对解聘决定不满而寻求报复。然而,我们还是先假定自己有罪,并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了任何可能对我们不利的证据,结论是我们的人是无辜的。这样,我们向政府提交了所有的相关资料。到1994年,联邦法官推翻了政府此前做出的对我们不利的决定,我们赢得了大量的赔偿。

同样,这种“我们自己需要负责”的思想状态帮助我们赢得了另一场危机斗争的胜利。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我们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设备部门那里,员工们开始听到别处传来的流言,说我们生产的许多电冰箱压缩机在出厂一两年后就需要返修,故障率最高的地区是美国南部气候温暖的各州。

几个月后,问题又扩散到了北部地区,我也开始介入这个问题的解决。

我立即召集了一支由公司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包括公司研发部门的冶金专家和统计学家、飞机引擎部门在旋转部件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工程师,以及销售人员——他们研究过产品召回对消费者带来的影响。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支队伍每周碰一次面,每天还进行电话交流,审查新的数据,比较各种解决方法。三个月之后,事情变得非常清楚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一次全国性的产品召回。我们需要为此冲销5亿美元的账目,《华尔街日报》也发表了对我们的技术能力质疑的不利言论。可是,及早地预见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积极承担责任的态度,最终还是让我们获得了大多数消费者善意的理解。

关键在于,在危机浮现之初就不要畏缩。要做最坏的打算,并立刻行动起来。要假设这个严重的问题就在你自己手中,需要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第二,假设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秘密,每个人最终都会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

在“人员管理”那一章讨论层级制度的恶劣影响时,我提到了孩子们玩的传话游戏。在游戏中,圆圈里的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悄悄说了一个秘密,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宣布他所听到的消息。不足为奇的是,最后的说法同原话将大相径庭。

在危机中也会上演这样的传话游戏。

在危机中,律师们将会告诉你要少说、不要再说什么话。这种建议不全是错的,但是不要把它当作至高无上的真理。

你设法封锁的消息最终会泄露出去,而且在消息散播的时候,肯定会走样、扭曲和混淆不清。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你自己把问题揭露出来。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一定有人替你做,而且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

现在,我知道你一定在想,“有些事情法律不允许我们说出来”。你是正确的。在危机中,律师们将会告诉你要少说、不要再说什么话。他们会警告你,不要影射任何人,因为他们是不是卷入了危机中还不清楚。

这种建议不全是错的,但是不要把它当作至高无上的真理。你应该劝说律师们,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多地把事情讲清楚,只要保证你所说的全部是事实,不要带有含糊的意思即可。

在商业生活中,主动把问题讲出来的案例有很多,而20世纪80年代强生公司处理那场羟苯基乙酰胺危机的做法则堪称经典。他们每天都举行新闻发布会,有时候甚至每天两次,给大家详细介绍调查的实际进展。他们开放了自己的包装工厂,愿意接受检查,并且在自己的调查过程和产品召回工作中,也邀请公众到现场给予监督。

另外,新闻业自身在这方面也是表率,他们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主动揭露全部事实真相的例子并不罕见。1980年,《华盛顿邮报》详细连载了自己的一名记者珍妮特·库克,是怎样设法欺骗编辑、公众和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的事情——她编造了一个吸食可卡因长达8年的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纽约时报》也是如此,它主动揭露了自己的记者杰森·布莱尔编造许多新闻故事的事情。报社指派自己最好的调查记者深入了解这件事情,他们的调查文章事无巨细地描写了丑闻的前因后果。报社对自己的业务和负责人提出了严肃而明确的挑战,当时的报道读起来就仿佛未经编辑的家庭电影故事那样吸引人。

最后,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纽约时报》用高度的透明度在一场信用危机中挽救了自己。报纸对杰森·布莱尔弄虚作假的事情说得越多,相信《纽约时报》的人也就越多——而不是越少。报纸详细分析了布莱尔的说谎行为如何逃避了内部的审查,让更多的人相信他们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确保从制度上防止类似的错误再度发生。

在任何危机处理中,道理都是同样的。你对问题本身、引起问题的原因和它的解决办法谈论得越公开,你就越能获得组织内外关注你的人的信任。

在危机过程中,信任是你实现转折最需要的东西。

第三,假设你和自己的组织对危机的处理将被别人以最敌对的态度描述出来。

在有的行业中,市场占有率是重要的竞争因素;在另一些行业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每年获得新的特许权的数量,是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或者顾客的满意度。

然而在新闻业,揭露帝国倒塌的内幕和没有穿衣服的国王才是吸引眼球最好的办法。人们说,这个行业的使命就是对所有形式的权威提出质疑。

当然,我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领教到这一点的!2002年,我自己办理离婚事务的过程就成了曝光的对象。围绕有关的话题,人们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媒体自然成了主要的战场。可是,这远不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新闻的巨大压力了。

在我成为CEO后不久,公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员。事后大家给我起了“中子杰克”的绰号,就是说,我像中子弹,不需要炸毁楼房就可以毁掉所有的生命。一年后,我又被评选为美国最顽固的老板之一,而且请相信我,那个称号里边所包含的意思绝不是指什么好事。在1994年的基德公司危机事件中,我又出现在《财富》杂志的封面,上面的大字标题是“杰克梦断华尔街”。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基德公司之所以犯下了严重的商业道德错误,完全是由于GE施加的强大财务压力。

公众的挑剔太可怕了——会让你愤怒不已。

可是,不管你认为自己有多清白,不管你认为自己的组织对麻烦的处理有多尽善尽美,都与舆论毫不相关。记者们所服务的就是这样一个行业,他们绝对不会站在你的立场上来讲这个故事,他们只会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报道。

这就是新闻业的运转方式。而且在平常的日子里,你也会很愉快地去阅读新闻记者提供的这些报道。

就我而言,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媒体对我的评价多数是正面的,而且应该说是过奖了。但是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原来的好评都已经成为历史。你和你的组织将在极其负面的新闻报道中被描述出来,你都不会认识你自己了。

千万不要坐以待毙。

你也许想放弃,可是不能那样做。

如我们在上面的假设中所描述的那样,随着你面临的问题被全面曝光,你必须在别人进一步揭露自己之前率先站起来,澄清公司的立场。如果不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你已经默认自己有罪。如果不能奋起反抗,为自己辩护,那就只有等待别人把你埋葬了。

如果不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你已经默认自己有罪。如果不能奋起反抗,为自己辩护,那就只有等待别人把你埋葬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组织危机都会暴露给公众。比如,一位中层的经理离开公司,并带走了他的团队成员,使得你需要重组相应的部门——那会造成巨大的混乱和沮丧;顾客服务出了大问题,你的服务遭到了投诉;一位遭到解雇的雇员愤怒地谴责高层管理者的歧视行为。对于这些事件,媒体可能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你的员工却很关注。

此时,同样的准则仍然适用。

公开讨论出现的问题,把自己的立场讲清楚,向大家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你将如何进行处理。

正像遭遇大规模的公开危机一样,永远不要忘记,这件事情需要有人来妥善处理。要确保自己在行动。

第四,假设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有关的人和事会产生变化。几乎没有哪次危机不是以付出血的代价而告终。

大多数危机都会以某种形式得到正式解决——包括财务、法律,或者其他方面的安排等。

然后就需要进行彻底清理,而清理就意味着变革。

通常情况下,首先要对有关的办事流程进行重新梳理。

例如在工时卡事件中,我们制定了一个“20.11”政策,把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全部合同规范化了。这个政策制定得极为详细,要求我们在任何一个细节上不能再出现错误。我并不是一个官僚主义作风的支持者,但是处理工时卡事件却需要我们制定这样严格的流程。

然而,在有的时候仅仅整顿流程是不够的。我们曾经有一项执行了30多年的政策,内容是财务管理中有关不正当支付的规定——具体来说,是“20.4”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贿赂。虽然有这样的规定,我们在飞机引擎部门的一个地区销售经理还是越过了红线——1990年,他勾结了以色列空军的一位将军,把向以色列提供F–16军用飞机的引擎的重要合同给了GE。

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动作。两个人设立了一个联名的瑞士银行账户,并且捏造了一个位于新泽西州的假承包商来掩盖他们的行径。事情败露以后,全球媒体对此事的新闻报道持续了19个月之久,国会也进行了听证,我们这名雇员,赫伯特·斯坦德勒受到了刑事审判。最后,他进了监狱,我们则向政府支付了6 900万美元的罚款。

在这个案子中,问题并不是出在流程上面,而是现有的管理政策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当时,他们事业部的人并不清楚斯坦德勒在搞什么鬼,而且也没有其他任何人从这个阴谋中得到任何好处。但是,大家忽略了事前出现的报警信号,因此我们还是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有11个人不得不辞职,6个人被降职,还有4个人遭到了严厉的训斥。

危机呼唤变革。有时候,对工作流程进行适当的改进就足够了,但这经常都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这也是因为,对于受到危机影响的人们以及其他观望者而言,公司里需要有人来对所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并受到处理。

这样的处理说起来是可怕的,但是如果没有人付出血的代价,那么一场危机就不会真正终结。这不是一件轻松、令人愉快的事情,可是很遗憾,如果没有这样的处理,公司的业务往往就不能继续前进。

第五,假设你的组织将从危机中挺过来,而且会因为经历了考验而变得更强大。

所有的危机,不管你再怎么讨厌它,都能够给人提供有益的教训。

从工时卡危机中,我们明白了如下的道理:当你同政府做生意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有关的监管规定,哪怕需要制定许多错综复杂的官僚主义规则也在所不惜。要想同国家机构做生意,就必须付出那样的代价。

从电冰箱压缩机事件中,我们学会了在产品召回时要尽早下决心,这样做可以减少你的损失,并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从基德公司丑闻中,我们得到的教训是,永远不要收购一家与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匹配的公司。

从飞机引擎行贿事件中,我们得知,如果经理人不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再好的政策也会过时,甚至消亡。

危机过去以后,人们总是有把它遗忘、束之高阁的想法。

不可如此。你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挖掘每一次危机的价值,并且一有机会就同别人分享它。

在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把抵抗疾病的疫苗传交给了大家。

危机总会出现。

在危机爆发的时候,事情的确会变得非常严重!那种感觉简直就像你的房子着火了,而你却不能逃出来一样难受。

听上去虽然可怕,但是在火焰的包围中,你却要清醒地记住,大火最终都会渐渐熄灭,而且是因为你的努力而平息。你将会面对问题中最糟的一面,但也会找到它的解决办法。在处理问题的同时,要想到明天即将来临。

那么,终有一天,你会看到明天已经到来了。烟尘将被清除,遭到破坏的部分将得到更换或修复。

你绝不会因为灾难的发生而感到高兴,但是蓦然回首,你将看见可能让自己感到吃惊的事情——周围的一切看上去比以前更美了。 +aS4sy8WDExWkCON7rV7XMgCBKZ2yphIoA6CBd2H0BCUMjNpdP8jmr1YThCqYe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