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首先要有个小目标:京城户口|户籍制度

一、住满一年就能拿到京城户口

您跨越千年来到了宋朝,满怀雄心壮志,也许立志要成为一代名臣。在此之前,您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跟随其他应试考生的步伐,您走进州府报名处,府学官员手一伸:“递上状纸来。”

您傻眼了:“我又不告状,递交什么状纸?”

府学官员脸一沉:“又一个穿越的黑户,给我拖出去!”

误会闹大了吧?这里府学官索要的“状纸”,不是诉状,而是您的身份说明文件。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向州府递交状纸,即“投状”,上面列有姓名、乡贯、直系亲属三代情况,地方官据此审查考生是否具备应试资格。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特别严格:考生是否有宋朝的正式户籍——民籍,是否属本贯州府户籍,是否居住于户籍所在地,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满足,考生才能参加科举。您说:“我是穿越过来的,哪来的宋朝的户籍呀?”不好意思,您不具备应试资格。

您心里想着先去弄个假户籍来,再报名参加科举,说不定运气好就能蒙混过关了。必须郑重提醒您:千万别整这事儿!

一方面,在科举的整个过程中,考生户籍资格的审查贯穿始终。一是提倡同行举人互查。根据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的诏令规定:“诸州长吏解送举人,取版籍分明,为乡里所推,仍十人为保。保内有行止逾违者,连坐,不得赴举。”就是说按照户籍划分,十个考生为一保,这十个同保人里只要有一人违背了科举考试的规定,其他九人连坐,也会被取消考试资格。有这样一个规定,您的底细想不被其他考生查个彻底,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二是地方官吏对考生户籍的审查相当严格,不仅要把考生资料上报礼部,还要在本地公示,设置专项奖金,鼓励百姓监督举报。三是考生应试之际,先要在卷首标明贯籍或居住地。评卷结束后,考官复核户籍乡贯。最后是礼部贡院的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仍是户籍。所以,在户籍上蒙混过关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方面,对于造假户籍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在宋朝有一专用名词叫“冒贯应举”。朝廷对冒贯应举者处罚重、株连范围广。例如元祐七年(1092年)规定:凡是冒开封户籍的应举者,处以杖刑一百;已经及第者,取消进士资格;保官及相关官吏、耆长、书铺、知情者及帮助造假者,一律同罪处罚;同时参考试的同保人今后两次考试不准参加。您可以在心里默默衡量一下:能不能熬过一百下的杖刑,能不能逃过被株连者们的清算。承受不了这样的后果,还是别玩投机取巧那一套了,老老实实走正常途径,争取早日成为宋朝合法公民吧。

值得庆幸的是,宋朝的户籍制度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开放自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诸多王朝在户籍管理上,人为地将户籍分为“编户”与“非编户”两个阶层,“编户”即为良民,“非编户”则为贱民,贱民属于主人的私有财产。当然,这是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表现之一。到了宋朝,这一不平等现象得到极大改善。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从前的所谓贱民,都被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成为自由民。

第二,宋朝百姓可以自由迁徙。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打破了小农社会秩序,大量流动人口——商人、佣工、流民等,纷纷涌入城市。南宋建康府就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朝的流动人口称为“浮客”,很多城市出现了浮客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的现象。如宋徽宗时,首都东京汴梁(今开封)常住人口便有150万之多,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远超开封本地人口。所以即使是您这样的穿越者,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外四处游历,而不必害怕遇上唐朝那种因为提供不了“过所”(相当于古代的通行证),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的情况。

第三,浮客们在一个地方居住满一年,即可落户,取得当地户籍,这一政策简直就是穿越者们的福音。

假如您的穿越着陆地点是在北宋都城汴梁,您开启宋朝人生之旅的第一个小目标就是京城的户口。

由于您在宋朝的现状属三无人员(无户籍、无乡贯、无亲属),当官府核查浮客来源时,建议您以流民身份进行登记。您不愿意?那好吧,您也可以说自己是客商、佣工或前来首都求学的士子,只是,你准备拿什么来证实自己的身份呢?您只能以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明的流民身份上报官府,在思维正常情况下,一般也不会有人喜欢冒充流民。

对于流民,宋朝政府的首选政策是规劝返回原籍,为其提供返回原籍的口粮路费等物质帮助,并免除回乡后的耕种租税。您的家乡在千年以后,显然这一政策于您而言并不适用。那么,您可选择宋朝政府对流民的另一个政策:就地安置,由官府组织流民开垦荒地或参与其他谋生活动。

宋朝户籍制度按居住地区把居民户口划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类同于我们现代的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相应的就有了乡村流民和坊郭流民的区别。

如果您擅长于耕种,可由官府安排到有荒芜土地的城郊一带开垦荒田。你老老实实地当一名“乡村流民”,勤劳耕作,并时不时到里正面前报个到,让他知道您一直都在这个地方。如果您不懂耕植,也不要紧,可以作为一名“坊郭流民”留在开封城内。负责登记流民的厢官填定您的相关资料后,官府就会安排您参与一些谋生活动。此外,您也可以自谋职业。北宋的开封城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颇大。身为一名拥有丰富知识的现代人,您总能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吧。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依照宋朝“居作一年,即听附籍”的规定,您顺理成章地拥有了户籍,成为当地的一名“乡村户”或“坊郭户”。

二、只要肯努力流民也能摇身变官户

拥有宋朝居民的合法身份后,您决定继续您的一代名臣之路,兴冲冲前往开封府学“投状”。府学官员瞄一眼您的乡贯状:刚入籍的“客户”呀,还不具备应试资格,七年后再来吧。

您一下子蒙了:七年,为什么要等到七年后?还有那个“客户”究竟是啥玩意儿呀,我又不跟人做生意,怎么就成了“客户”呢?

按照宋朝《贡举条例》规定:非汴梁本地居民,想在汴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取得汴梁户籍,并居住七年以上,或在汴梁有一定的田产,方可“即许投状”。因此,并不是府学官员刻意刁难您,而是您现在确实不具备应试资格。

至于“客户”是指什么吗,这里就涉及宋朝户籍制度中户口分类的另一种方式了: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把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两种类型。其中,乡村户主要依据有无田地划分为“乡村主户”和“乡村客户”,坊郭户则依据有无房产划分为“坊郭主户”和“坊郭客户”。

宋朝是一个阶层等级分明的社会。首先,“客户”的社会地位低于“主户”。其次,“主户”之间按家庭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如乡村主户分为五等户,第一、二、三等户称上户,第四、五等户称下户,有时也将第三等户称乡村中户;坊郭主户分为十等户,一到五等户称坊郭上户,六至十等户称坊郭下户。

作为一个刚从流民身份转换为汴梁户籍居民的您,现在的户口类型应该是“乡村客户”或“坊郭客户”,属民籍中最末一等的户口。

别灰心,“贫富无定势”是社会的一大特点。由于朝廷允许产权自由流动、不抑兼并,宋朝各阶层间经常会出现随财富转移而等级相互转换的现象,上户可能会因为财富流失而降为下户,下户也可能会因为积累财富而成为上户。所以只要您努力肯干有想法,完全有机会从“客户”升级为“主户”,再从“下户”升级为“上户”。

不过,在“尺地寸土,与金同价”的汴梁,您想要买房置田,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事。在此之前,您得先给自己找个固定住所。您到专司管理“官房”的部门——“店宅务”那里租一间房子来长期居住。这类由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在灾荒时节还能减免房租。例如宋英宗治平年间,若遇风寒雨雪之灾,官房月租可免去3天,最长可达9天。

解决了“安居”的问题,您开始专心探寻发家致富之路。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如果您始终以“参加科举,做一代名臣”为人生目标,那么在发家致富求升级的过程中,您千万要注意了,可别一时不慎脱离了民籍的行列。下面就列举几个不属于民籍之列的特殊户籍供您参考:

一、贱籍,没有“贱民”的存在,却产生了“贱籍”,娼优皂隶即青楼女子、戏子、差役、仆从这四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属于贱籍之列,虽然在身份上仍是自由民,但社会地位极其底下。居民一旦列入贱籍,无论有多少财富,或将来是否脱离贱籍,终身都不再具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二、兵籍,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百姓一经应募,终身为伍。士兵编入兵籍后,就不再列入主客户的民籍之中,故不需要向政府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三、寺观户(又称僧道户),在宋朝的户口登记中,一般是将一座寺观登记为一户,户内僧侣、道士均需入僧籍,不能载入登记主客户的民籍中,不必承担赋税和徭役。如果僧侣、道士还俗,可以重新归入民籍中,但是终身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好了,继续回到您发家致富的路上。也许很快,也许是数年后,您积累了一笔不菲的财富,并用这笔钱买房置田。在汴梁拥有了不动产,您终于从“客户”升级成为“主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您拿到了必须是主户才能置造的“户帖”(当时的户口本),户帖里记载的内容有户主姓名、户内人口数、该户所有的田地、房屋及应纳赋税数额。此外,依据《贡举条例》中所规定的“或在汴梁有一定的田产,即许投状”,没准儿您还能提前获得科举的应试资格呢。

假如您足够勤奋与犀利,州试、省试、殿试一路过关,直至进士及第,那么恭喜您,您越过民籍中的诸多等级,直接进入了宋朝社会的最高阶层——官户,即坊郭主户中的一等户。

您在宋朝的理想人生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mrRQVkLigAeO5M9dviD2oKyQFblfYf/0JAEMLhSfLASPIoAAxIEa0W01SOQk/v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