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姐姐”?这可是亲妈|家庭与称谓

一、皇宫称谓有规矩

对读者您来说,了解一段社会史,通常的渠道是阅读前人的史料和后人的文章。在浩瀚的知识体系中,您是一位理性的观察者。如今的人们每每讲求“体验”二字。从您翻开这一页开始,咱们给您的设定就是一位亲身体验者和唯一主角,以穿越的方式前往宋朝,做一段感性的社会史之旅。穿越是一场特殊的旅行,它同样需要事前做好功课,熟悉攻略,从您落脚、开口的一刻起,处处充满了学问。

皇宫是众多“今穿古”题材的首选之地。一是它和普罗大众有着遥远的距离,充满神秘感。二是从社会史考察的角度,它也是您穿越旅行经典路线上的必去“景点”。因此,就让您的这次宋朝之旅也从皇宫开篇吧。

找准坐标,目的地宋朝,身份皇子。一瞬间,当您缓缓地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古香古色的房间里,未及喘上一口气,便听见一个声音惊喜地喊道:“官家、圣人,二大王醒了。”这句话的信息量其实很大,建议您闭上眼睛装一会儿晕。

利用装晕这会儿工夫,您尽快消化一下那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首先,“官家”是您宋朝皇帝的专用称呼。在宋朝,无论是太后、皇后、妃嫔、大臣、宦官、宫女还是平民,平时都称皇帝为“官家”,有时也称“大家”或“官里”。但您现在作为皇帝子女中的一员,却不可以称他为“官家”。也许您会得瑟:这还不简单?不就是叫父皇吗。

您如果真这么叫了,估计马上就会听到“病糊涂了”的叹息。在宋朝,“父皇”和“皇帝”都属于书面语,不用作口头称谓。日常生活中,与寻常百姓家一样,皇子皇女称呼自己的父亲皇帝为“爹爹”。在正式场合或重要事宜中,则和大臣们一样,应该称皇帝为“陛下”。至于电视剧中最流行的“皇上”一词,并不存在于宋朝的口头称谓中。书面语中会称皇帝为“今上”或“上”,把“皇”与“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写的例子很少。另外,“万岁”应该算是一种皇帝专用的祝福语,也不能用作称谓,例如:朝会见皇帝时,三呼万岁。大臣单独面奏时,则称“恭祝陛下圣躬万福”。

那么“圣人”又是哪位呢?别急,先看看《铁围山丛谈》中的一句话:“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这句话就是告诉您:朝廷、皇宫里的人称皇帝为官家,称皇后为圣人,称嫔妃为娘子。

听过文圣武圣、酒圣诗圣,没想到宋朝皇后也称圣人吧?比如皇后姓刘,就可以叫作“刘圣人”。但这还是别人的叫法,以您现在皇子的身份,却不能这么叫。

于是您就问了:那我该叫皇后什么?母后?您这么一叫,又“病糊涂了”。“母后”一词与“父皇”一样,在宋朝只能用作书面语。皇子皇女无论是否皇后所生,在平时口语中,都得称皇后为“孃孃”或“娘娘”。但同时,“娘娘”也是太后的通用称谓。因此,皇子皇女们称皇后为“孃孃”的概率应该比“娘娘”大得多。在正式场合,皇子皇女们可以和大臣们一样,称皇后为“皇后娘娘”。

现在,只剩下一个“二大王”还不清楚是谁的称呼了。这屋子里,一个官家、一个圣人,还有一个正躺在床上装晕的您。“难道二大王就是我?”没错,二大王就是您,您就是二大王。您心里嘀咕开来:“不是应该叫殿下吗,难道这里是山寨版宋朝?”

根本就没错,您不用嘀咕和质疑。在宋朝,只要您还是皇子身份,身份低于您的人都得敬称您为“大王”,“二大王”就代表着您现在是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如果您特喜欢“殿下”这个称呼,那就努力争取升职吧,等您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您就会如愿以偿被敬称为“太子殿下”了。

等把这些信息消化完了,您缓缓睁开眼睛,一对相貌堂堂、气质高贵的中年男女已经站在床边,关切地注视着您。您酝酿一下感情,声情并茂地喊:“爹爹,孃孃。”您心里正要为自己的演技点个赞,一位衣饰华贵的妇人突然扑到床头,比您更加声情并茂:“二哥,你总算醒了,姐姐我都快急死了!”

您这回是真的晕了:“又是哥又是姐,这位阿姨,咱俩到底谁是谁的哥,谁又是谁的姐啊?”

简单跟您说明一下吧:这位阿姨是您现在这个身份的生母,你得叫她“姐姐”;您现在是这位阿姨的亲生儿子,她得叫您“哥”。

这看着辈分有点乱,那就解说得再具体一些:前面讲过,宋朝妃嫔的统一称谓是“娘子”,也可以直接称呼妃嫔的份位封号,比如淑女张氏,可称其为“张娘子”“张淑妃”或“淑妃娘子”。对于身份是妃嫔的生母,皇子皇女们只能称其为“姐姐”,而不能用宋人对母亲较为普遍的称呼“娘”或“娘娘”来称呼她。所以在宋朝皇宫里,您千万别乱叫“姐姐”,不然很容易惹人误解,人家会问:“究竟谁是您生母,您究竟几个生母?”

那么,为什么您的生母又要叫您“哥”呢?其实,此“哥”非彼“哥”,称呼您为“哥”的人,也并不是只有您的“姐姐”一个,而是整个皇室家庭成员对皇子皆以“哥”称呼,比如:赵构是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佶称赵构为“九哥”。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个儿子,神宗皇后向氏称赵佶为“十哥”。皇子兄弟之间也以“哥”称呼,无论长幼,按排行区分,如:神宗赵顼是岐王赵颢的兄长,但他称赵颢为“二哥”而不是“二弟”。

女性朋友可能会问:前面讲了那么些内容,大多是跟皇子相关的信息,难道身为女性,我们就没有到皇宫里去体验一把的机会吗?

这一点,您倒是完全不必担心,在皇室家庭中,女性成员远远多于男性成员,因此女穿越者的体验机会只会比男穿越者多。

咱们就暂且给您置换个身份——皇女。宋朝皇室对皇女一向待遇优厚。但有很关键的一点您必须注意:首先要关注一下身边的人怎么称呼您,如果称“公主”,您就安心于皇室的安稳生活吧;如果称您为“帝姬”,那您还是趁早麻溜地跑路吧。

为什么?

在北宋前期与中期,皇女的官方称谓及当面称呼都是“公主”。北宋晚期,宋徽宗接受蔡京的提议,改公主为帝姬,帝姬一号存续约十年时间,北宋就覆灭了。之后,南宋建立,又恢复了公主的称谓。

明白为什么了吧?被称呼为“帝姬”,意味着十年之内就要承受亡国之灾,亡国的皇女能有什么好命运呢?

您又问了:那我选好年代,穿越成公主后,与其他公主之间的称呼是不是就类似于皇子们互相称“哥”,不论大小,都以“姐”相称?

举一反三,没错!皇女们之间的确互称“姐”或“姊”,也是无论长幼,按排行区分。比如:七公主称三公主为“三姐”,三公主则称七公主为“七姐”,而不是“七妹”。皇子与公主之间则按对方在兄弟或姐妹中的排行互称“哥”或“姐”。例如高宗赵构在兄弟中行九,柔福帝姬就称呼他为“九哥”,而赵构称呼在姐妹中排行为“二十”的柔福帝姬为“二十姐”。

与皇子不同的是皇室中长辈对公主并不以“姐”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名字,在正式场合就称呼封号。比如您的封号是“福康公主”,皇帝或皇后可以直接叫您“福康”。

咱们把镜头切换回您穿越成功的第一现场,官家、圣人、娘子分别表达了一番对您的殷殷关切之情后,各走各路了。您躺在床上正思考人生,一位姑娘走进了宫室,一边对您行礼,一边口中自称“妾”。妾?您可别想多了,这位姑娘虽然自称“妾”,却不是您所认为的小妾,这里的“妾”只是谦称而已。

皇宫里除皇族成员之外,还有另外两种常住居民,一种是专门侍奉皇族成员的宫廷女性,统称为宫内人或宫人。另一种是明清时期被叫作“太监”的人,在宋朝统称为内侍或宦者。

宫内人又分为没有品级的内人和有品级的女官。在您这位皇子面前,没有品级的宫内人要自称“奴婢”,有品级的女官自称“妾”。所以,前面那位姑娘才会自称“妾”。

同理,内侍也分为没有品级的内侍和有品级的内臣。在皇族成员面前,没有品级的内待一般自称“小底(的)”,内臣则可自称为“臣”。所以当您看见一位宦官自称“臣”,而不是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奴才”时,可不要觉得奇怪。

至于您对宫内人和内待的称呼,亲近一些的,您可直呼其名;关系疏远一些的,可采用“姓+内人”或“姓+官职”的称呼方式,比如张内人、梁都知;“奴才”“宫婢”这类词,只会出现在主人生气骂人的时候。

前面说了各种您对别人、别人对您的称谓,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皇室成员,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面前,您又该如何自称?

如果您是一位女性朋友,假设您就是太后,您一开口自称“哀家”,就会引得全场肃穆。为什么?人家误以为您要开口唱戏呢。原来“哀家”一词只存在于戏曲中孀居太后的自称,而现实中,宋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自称应该是“老身”。

假如您的身份是皇后,用自称的时候,就要注意区分场合了:正式场合中,您面对皇帝时要自称“臣妾”;皇太后下制令时,您应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自称“吾”;到了日常生活中,您就可以用最常见的“我”了。

至于嫔妃的自称,更要慎重:面对皇帝皇后时,您要自称“臣妾”或“妾”,在品阶不高的情况下,自称“奴家”或“奴奴”;日常生活中,您可以自称“我”或者“本位”。注意了,不是“本宫”,因为嫔妃居处不能称宫,只称阁、阁分或位。

与其他皇室成员相比,公主在口语上受到的限制较少,在帝后面前,也可自称“我”或“吾”,但正式上表章时要称“妾”。

假如您是一位男性朋友,身份是皇子,在日常生活中,您的自称可用“我”或者“吾”;面对皇帝皇后时,则要自称“臣”,但不能是“儿臣”,宋朝并没有“儿臣”这个词的存在。

宫廷剧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专属自称——朕。是的,它是皇帝的自我称呼。但实际上,作为皇帝,不需要任何时候都用“朕”自称,只有在朝堂上、与大臣议事或在正式场合与宫眷谈正事,才会自称为“朕”。而平时在内宫与家人或亲信、近侍轻松闲谈的时候,还是用最简单的字自称——我。但面对曾经是帝后的长辈,皇帝却仍然要自称“臣”。《铁围山丛谈》中就有这样一段记录:神庙(神宗)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在这里就可见已是皇帝的宋神宗面对太皇太后曺氏,仍然要自称为“臣”。

咱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尽管有些繁琐,但也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文明礼貌的第一道题目。尤其作为一名穿越者,您更是要上心,做好功课。

二、民间称谓有公式

体验过皇室家庭生活后,您决定再去民间百姓家里,换个身份考察对比一番。行,马上更新旅行线路。出发之前,您得先预习一下宋朝民间家庭的主要构成模式:宋朝法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在这种制度下,除去少部分人丁不旺的小家庭和鳏寡孤独家庭,民间百姓家庭基本上是一种大家族聚居的模式,比如一对老年夫妻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各自成家,生育子女若干,之后孙儿辈的成员又各自成家、生儿育女……无论家庭成员有多少,只要这对老夫妇还在世,这个大家庭就不能分开,三个儿子各自的小家庭按排序以“大房、二房、三房”加以区分。这种中间以壮年兄弟夫妇为核心、上养老人、下育子女的直系和旁系血缘关系并存的复合型家庭在民间家庭构成模式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最具考察价值。

当您进入一个民间大家庭中,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认亲戚是必不可少的,但问题是您知道自己现在是谁吗?

想要明确身份并不难,您只需留心一下家中仆人对您的称呼,就基本能推断出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身份了。在宋朝,仆人们称呼男主人为“阿郎”,女主人为“娘子”;称呼主人的儿子为“郞君”,女儿为“小娘子”。如果主人有多个儿子或女儿,则在“郎君”“娘子”前面加男女分列的家族排行,例如“大郞君”“二郎君”“大娘子”“三娘子”等。如果仆人称呼您为“三娘子”或“三郎君”,就说明您是这个家里儿孙一辈排行第三的女孩或男孩。

但“娘子”“郎君”并非只限于仆人称呼主人,而是社会中人们对女性与男性的一种通用敬称。即使是与路人打招呼,只要对方年龄不是太大,您称一声“娘子”或“郎君”准没错。如果遇上个小萝莉、小正太,您可称呼为“小娘子”“小郎君”。对于您熟识的男子或女子,您可以采用“姓+行第+郎/娘”的方式称呼对方,如武大郎、杨六郎、孙二娘等等。

此外,家中的长辈也会以“郎”“娘”称呼儿子、侄子、女儿、侄女,如“三郎”“三娘”之类。“郎”还可以用于称呼女婿,以“姓+行第+郎”的方式相称,如程四郞。“郎妇”则是对儿媳、侄媳的通称。但在一些较为正规的场合,宋朝人通常称呼亲生儿子为“息子”,称儿媳妇为“息妇”或“新妇”,称呼亲生女儿为“息女”,称女婿为“女夫”。

如果您是家中晚辈,您又该如何称呼长辈们呢?曾祖父、曾祖母还在世的话,您可分别称呼他们为“公公”“大妈妈”;称呼祖父为“翁翁”或“大爹爹”,称呼祖母为“娘娘”“婆婆”“太婆”等。对于父亲的称谓,民间使用最广泛的是“阿爹”或“爹爹”,母亲的常见称谓有“娘”“娘娘”。儿媳妇称呼公婆为“阿舅”“阿婆”。女婿称岳父为丈人或泰山,称岳母为丈母或泰水。

假如您是一位女性朋友,到了宋朝,您得留意了,不能乱叫“老爷”。“老爷”是官宦人家妻子对丈夫的专用称呼,妻子以外的人不能这么叫。

如果是在平民百姓家里,您可称丈夫为“官人”,丈夫称您为“娘子”。这大概是当时夫妻间使用最为广泛的称呼。至今民间仍会把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当只有夫妻两人的时候,您不妨对丈夫甜甜的喊一声“良人”,丈夫称对您的称呼亦为“良人”,这与现代“心肝”“宝贝”之类的昵称有点相似。

在别人面前,您要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外人”,文雅点的就称做“外子”,丈夫则把自己的妻子谦称为“贱内”“家内”。

这些常见的通用称呼,就不再一一细说了。您最好还是了解几个比较有特色、有爆点的称谓。您可要记牢了,没准儿哪天就能用上:

“妈妈”这个词的含义颇为广泛,即可以用来称呼祖母,也可以用来称呼母亲,还可以作为对老年妇人的一种敬称。假如某天,您需要问路,对方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大娘,您实在叫不出“娘子”这个词,就可以敬称一声“这位妈妈”。人家只会觉得这年轻人挺懂礼貌,而绝对不会误认为您想认干亲。

假如您来到了宋朝的岭南一带,会听到当地人称呼父亲为“郎罢”。而到了西南边陲、川陕交界一带,您又会听到关于父亲的另一个有趣称呼——“老子”。这里的“老子”并非年纪大的人才可以用,只要您有了儿女,哪怕今年只有十八岁,都可以自称或被人称作“老子”。

“义父”与“义子”就我们现代对于词意的理解是“干爹”和“干儿子”的关系,但在宋朝,“义父”是指继父,“义子”是指再嫁之妻与前夫所生的儿子。所以到了宋朝,您千万别乱认义父,这和现代是两码事。

对家中女儿、侄女,长辈们还可以叫“姐”,比如“大姐”,就是指大女儿或大侄女。但作为同辈的兄弟或姐妹,您却不叫她们“姐”或“妹”,而是称姐姐为“女兄”,称妹妹为“女弟”。如果是堂姐妹,就称“从女兄”、“从女弟”。

在后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您跟人吵架,骂一句“小妇养的”,对方大概会气得暴跳如雷,但到了宋朝,人家顶多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小妇”在宋朝是对小儿媳的代称,而非是对小妾、外室的蔑称。假设您家中有三个儿子,对于儿媳妇的称呼就可以按妯娌排行分别称作“大妇”“中妇”“小妇”。同理,女婿也可以按排行分别称作“二女夫”“三女夫”,意思是“二女儿的丈夫”“三女儿的丈夫”。

生活在民间家庭里,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宦、富贵之家,社交活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有必要向您普及一下亲属以外人员的称谓。

在宋朝,“公”“丈”泛称年长男子及父辈尊长,面对一位身份尊崇的年长者,您可以称其为“公”,如称王安石“王公”。与“公”相比,“丈”的使用面会更加广泛一些。假设您要与一年长者打招呼,但又不清楚对方身份,就可以称对方一声“老丈”。当您与某位父辈尊长熟悉到了一定程度,则可以用“姓+行第+丈”的方式来称呼对方,如富弼把范仲淹当作亲爹一样尊敬,就称他为“范六丈”。

在宋朝,平辈之间最流行的称呼有两种:一是以兄、弟、友相称,年长称兄,年少称弟或友。苏轼在《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序里写道:“汉公兄见寄诗一首”,其中的“汉公兄”,就是苏轼对同年兼同学家勤国的称呼,“汉公”是家勤国的字。二是以字相称,如司马光称呼王安石为介甫,王安石则称其为君实,但这种称谓方式仅限于在北宋使用,到了南宋则既讳其名,又讳其字。对于同辈朋友的妻子则一律称“尊嫂”。

当然了,无论是称兄道弟,还是以字相称,都是建立在交情比较好的基础上才能使用。您也许会问:我刚刚来到宋朝,短时间内,和别人哪来的深厚交情,我总不能见人就喊“喂”吧?

问题解决起来也不难,对于没有交情或交情寻常的人,您可用以下三种方式称呼对方:

一、称官位、封号。宋朝的许多官名都比较长,人们习惯于使用其中的两个字简称,比如有官员姓王,任职资政殿大学士,您就可以称其为“王大资”。对于朝廷官员的妻子,您可按外命妇的封号称呼对方,如国夫人、郡夫人、淑人之类,最低等的是孺人。以官位、封号相称的方式虽然男女老少、上下级之间皆可使用,但在被称呼者的身份上仅适用于朝廷命官及其妻室。

二、以地名、志趣、雅尚为称号。例如:苏轼被贬黄州,即以居住地“东坡”为号;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表达自己追求闲逸、淡泊名利的志趣;“陆放翁”则表达了陆游蔑视权贵、不阿世俗的清高。这类称呼方式一般适用于有较高名望的人。

三、按特定身份称呼。如果对方即不是朝廷命官或外命妇,也不是有名望的人,您则可以凭借此人在当时当地所具备的最有代表性的身份来作为称谓。如官员的儿子称衙内,女儿称小娘子;乡绅富户称员外,其妻称孺人;教书先生称夫子,豪侠称好汉,青年僮仆称厮儿等等。另外,前面提到使用最广泛的两个称呼——郎君、娘子,就不必再重复赘述了吧?

最后,您需要留心几个需要慎用的称谓,以免您在宋朝生活的时候一不小心误入雷区:

某日,您偶遇一位富贵人家的女儿,出于礼貌,您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某小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宋朝,“小姐”是对青楼女的特定称谓,您这样喊一名良家女孩,人家能不生气嘛。另外,还有一个与“小姐”相类的词——“爱卿”,在很多场合也专用于称呼青楼女。假如您在宋朝的身份是皇帝,模仿某些古装电视剧中的台词来一句“爱卿平身”,马上就能看见满朝文武一脸被雷劈了的表情。

戏曲节目里,我们常常会看见这一幕: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妻子对着丈夫都喊“相公”。如果故事背景设定在宋朝,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相公”一词在宋朝可不是随便用的。就狭义来说,“相公”仅限于对宰相的尊称,如北宋有名的“寇相公”寇准、“王相公”王安石。从广义上讲,也可用作对高官的尊称,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岳相公”。

“汉子”“老汉”,在现代看来是两个中性词,但在宋朝却是对男子、老年男子一种蔑视成分颇高的称呼。所以到了宋朝,您别随便喊人“汉子”“老汉”,除非您想和别人干上一架,人家会误以为您在故意找茬。

与人沟通交流第一句就是称呼,弄懂了宋朝关于称谓的基本常识,您可以和人搭上话了,您的第一步,值得恭喜。 dE9nmsiuDVpqJNk02l/5hrxMv4UKAcHCjwXZM4GiM1MUQa1lcjnMraBd10A6vf8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