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荐
黄灯在《大地上的亲人》中,展现了这个群体复杂、多样的生存状貌,她忠实自己的眼睛,其用意不在为农民群体代言,也没有野心和企图给出解决农村问题的终极答案,她只是秉承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的本心,作为见证者,用文字为时代记录下她亲人的呼吸和气息,迷惑和挣扎,痛苦和希冀。这种写作于时代是一种证言,于黄灯自己是一种提醒。
——杨胜刚(黄灯丈夫)
文学感性和批判理性,有野心的写作企图沟通两者的鸿沟,黄灯的文字是个体生命体验锤炼的诗与思,带着走出乡村的年轻知识群体的体温,思想从日常生存的痛楚处滴淌,凝结成刺破现实和历史必然性的寒刃,乡村被文字撕裂的创口,远离空洞的美学幻境,在介入和召唤行动的意义上向未来呈现。
——2016年首届《十月》“琦君散文奖”颁奖词
三村苦乐百家味,一城贵贱两重天。这本书写得诚恳和慈悲,虽只是剖示一个家族样本,却不失为跟踪中国社会千年变局的一种微观史记,一份逼问过去与未来的深重忧思。
——韩少功
现实是怎样就怎么样呈现,让桌牌、胸牌暂时靠边站,不受那些理论路径、观念框架、意识形态分野的左右,这是我们这个剧变时代所最需要的思想和理论品格,这也是我特别看好黄灯作品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黄灯的这类作品也许要比有些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更有认识价值,她的不忘初心,体现了一种最干净的写作状态,不掺杂乱七八糟的动机,就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她写农民才能那样心挨心肉贴肉,才会有那样朴素动人的力量。
——黄纪苏
我觉得黄灯所描述的生活,我们在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面都见过,不是她第一次提到,但为什么我们感受不一样呢?为什么这样一部朴素的,并没有刻意追求文学性的作品这么让人感动,为什么?因为在这种苦难中生活的,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熟悉的人,他们不是英国人,不是俄国人,不是美国人,他们就在安徽,就在湖北,就在湖南,在我们身边,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权利追究,他们背后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什么。
——李陀
作者简介
黄灯,女,湖南汨罗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金融学院。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作随笔,曾获2016年《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个人微信公众号:黄灯记。
内容简介
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记述了生活在湖北农村的婆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引发了全国乡村问题大讨论。借此契机,作者黄灯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写成此书,详细记录了婆家、自己家、外婆家所在的三个村庄家族的人世浮沉。黄灯对自己亲人真实、详尽、深入的记录和剖析,为国人思考乡村问题、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黄灯在书中展现的三个村庄——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横跨湖南、湖北两省,尽管彼此看似毫无关联、相距遥远,但生活于此的亲人因为拥有共同的“农民身份”,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几乎如出一辙。在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裹挟城市的面具,彻底渗透到村庄、渗透到生活于此地人群。黄灯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袒露内心的不解与困惑。在黄灯笔下,乡村不再是寄寓乡愁的载体,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倾其智识、关怀于其中的“问题的场域”——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