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神农时代

在历史学上,将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前定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再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整日忙碌了,而是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于是文化、艺术及自然科学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在我国,将上古时代的神农时代定为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考古学上谓之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以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遗址,以及大墩子、刘林、大汶口遗址为其标志。《庄子·盗跖》中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通过这些片断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神农时代的生活方式。

神农采药图

佚名 辽代 立轴 纸本设色 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神农氏对《易经》的发展起过很大的影响。这幅辽代古画非常有意思,画中的神农女性特征极为明显,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神农其实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女王。她背后的筐下有一根起支撑作用的木棍。这种背竹筐的方式,至今仍流传于四川山民中。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画中的这位神农,以前就生活在湖北、四川一带。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是黄帝的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相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中国民间尊称神农氏为“五谷祖”。因他在古代,采选五谷种子,始制耒耜(lěi sì),教先民种植五谷,民以食为天,故崇拜他为“五谷祖”。每年四月廿六日,是“五谷祖”诞辰,农民备以丰盛的五谷三牲果品,虔诚祭拜。

神农对历法的改进

神农对历法改进是将春天的第一个月定为正月。关于这一改革可见《历书》:“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顼、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仍以周正建子为十一月朔旦冬至,改元太初焉。”

神农对八卦的另一贡献是发展了卦气说。使八卦记时与节气更加适于农耕。

在古代文献中,炎帝和神农时期总共才四百多年(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年前4600年),神农称帝时期才二百余年。可是神农的名字却至今不朽,足见其对后世之功不可没。

在古代文献中,神农与炎帝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淮南子》云:“赤帝,炎帝,号为神农。”视神农氏、炎帝为同一人;罗泌《路史》则明确指出:“神农氏在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炎帝在后,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炎帝是神农的后裔。”

笔者认为《路史》所述较为正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释神农的出生地有陕西姜水与湖北随县历山之说。不过现在又有“八世神农”之说,即神农时期共有八世,炎帝是神农的第八代。由于本书的目的是想说明神农对八卦的贡献,所以对神农与炎帝的关系便不做细致的讨论了。

古代文献记载:“炎帝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心宿二),夏官为鹑火(萤惑),秋官为西火(参觜),冬官为北火(辰),中官为中火(太一极星),是为五正。有连山建木之典,有扶莱之乐,有丰年之咏,以荐釐(xǐ)莱。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塬坝,名柱。置危屋(高屋)华盖,封坛设环,勾股历算,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至烈山氏畲(shē)耕,植禾植谷,植粟稷而有农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神农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们经常用诗歌与音乐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人们在平原地区建筑较高大的房子;并且在“日中”的时候可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交易,以换取自己的所需。其“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塬坝,名柱。”则说明神农时代所使用的历法来自于伏羲。神农的历法来自于第十九代纯血缘伏羲和第七十三代大伏羲所创的上元太初历,不过神农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将测日的圭表移到了平原上,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更准确的命名并与农时紧密结合起来等等。神农时代的历法、节气理论、谷物种植方法等等,其实伏羲时代就有了,不过神农使其更加完善,使谷物种植更加科学合理,使历法与节气理论更适于农耕,所以后世的人们把神农列为“农皇”,并将许多有关农业的发明归功于他。

《神农本草经》

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的“血液”。易学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等方面为中医药提供了深厚的支持。假托为神农所著的《神农本草经》就是这样一部著作。

神农发明的犁流传到了现在

神农发明的犁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中国现在许多古老的地方还在沿用着古老的木犁进行农业耕作。当今有一个令人奇怪的规律,那就是有犁的地方就有古老的《易经》文化存留着。

神农的发明,其实只有三个方面。第一,他发明了犁等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种植更加方便;第二,他发明了中草药,为后世开辟了医药之先;第三,他发明了建筑风水学。对于前两点,人们一般没有什么异议;对于第三点恐怕有很多人便会感到怀疑了。上面我们引用的文献中说“有连山建木之典”,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神农时代)便有了用连山规定建屋的准则。”典字,便是准则、律法、经纬之意。上古最早的典,便是立在山上的圭表。圭表反应的是“天”的准则,在燧人氏时代便已懂得用圭表测日影以反应季节的变化。圭表将天上的准则反映到地上的日影,所以只有掌握圭表记时的人,才可以成为部落的首领。自伏羲之后,圭表测日的历法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更加密切,并且有了专职的天文观测人员,于是圭表便成为部落首领的标志。古代帝王自命为“天子”便是来源于此。神农氏一族是长于观天象的氏族,他们不但继承了伏羲的天文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把历法与农事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畜牧与农业文化,使母系氏族社会走向了繁荣鼎盛。神农跋山涉水,到处寻找草药,有可能一方面也是在寻找可以种植的谷物,于是尝尽百草,总结出中草药的五气(寒热温凉平)和五味(甘苦咸酸辛)的概念,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然而在跋山涉水中神农必然会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地理常识,又由于此时人们已建屋而居,所以将地理知识与八卦知识及建房理论结合起来,也是极有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断,后人所称的《连山易》其实是一种有关建筑风水的书籍。

郭璞《葬书》曰:“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其“若伏若连”之句,正是形象地表达了“连山”之易。所以古人也认为“易为卜筮之书”,“连山归藏乃卜宅之法”。

杨筠松《撼龙经》开章即曰:“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所言须弥山即今之喜马拉雅山,为世界屋脊,比作人之“背脊与项梁”,若用八卦类象描述,即“艮(gèn)为山、为背”、“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生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即四肢山脉与须弥山相连接,只用一个“连”字来描述,是何等精练朴实而直观,所以“连山”一词无疑即是风水术中“千里寻龙”之法。

尝百草

制五弦琴

立市场

神农氏

神农氏的功绩

在民间传说中,神农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开创了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文明,而且是舍身为人尝尽百草的药理学发明家。神农创造的农业文明和他传下的《易经》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古人说《连山易》以“艮为始”,则是说明了山脉在风水中的重要作用。这正是古人看风水要第一审察的地方。《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列皆六十有四。”由此可知,周朝太卜要掌握三种占断的方法,而不是《易经》的三个版本。从我国考古出土的建筑可以看出风水学在建筑中运用的痕迹。而风水学来源于伏羲则有些太早,只有神农时代,农作物的种植结束了人类长期的流浪生活,在多年的定居生活中,结合八卦理论逐渐形成了建筑风水学。不过这种知识由专职人员掌握,当帝王建屋时,掌握这种知识的人可以向帝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所以周朝太卜也要掌握这门学问。

风水学只有是神农所创,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考古上为什么没有发现较大的建筑群这一现象。在考古学中,一般人认为中国的文化要晚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理由是中国一直没有发现较大的建筑群。因为国际上一般将文明的标志规定为文字的发明、冶金的应用和城市的建立。而中国在考古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谷物,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却唯独没有发现较大的建筑群。而其他那些古文明地区都发现有标志文明起点的大量完整的城市遗迹,而且都是砖石结构,宏伟而华丽。这是为什么呢?

故宫全局图

中国古代多木建筑,所以历代战火中还能幸存下来的古建筑十分罕见。故宫历经明清,到现在还能完整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天坛乾清宫的皇帝正寝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卧室一般都建得很小,这和古人对于处住的风水讲究有关。图为清朝乾隆皇帝在天坛大祭时斋戒的住处,里面的卧室狭小古拙。

这是因为,中国的风水学认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对人体是最有益的,并且在尺寸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并不是想建多大就多大,越大越好。比如北京故宫的居住者,不可谓不富,其所处的时代在世界上也不可谓不文明,但其卧室却不超过九平米。一个大国之君的卧室竟然不超过九平米,这在西方国家一定很难理解。而在中国则是有说法的,因为中国风水学认为“室大则气散”,所以卧室一般不能大于九平米,即使是帝王也不例外。

神农氏别号“烈山氏”,《汉书·律历志》说:“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列山即烈山,放火烧山之意,也就是原始的刀耕火种。三峡山区至今仍流行砍楂子、烧火土的传统耕种方式,可能便是“烈山”的文化遗存。

关于神农氏的出生地,有陕西姜水说和湖北随县厉山说,两说均见于古文献记载,而且各有遗迹与民间传说佐证。当然,炎帝神农不可能有两个诞生地。其中一处必是神农氏族的支族或者是后裔。但不论是神农氏的一个支族南迁至汉水流域也罢,或神农氏原本就出生在汉水中部的厉山也罢,都说明在远古时代,曾经有一个神农氏族的部落聚居和活动在江汉北部与三峡接壤的地区。在这一带出现神农架、神农溪等遗迹与传说绝非无根无据,而是基本可信的。

周代宫室之制、明堂之设

明堂:方一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广六尺三寸。室居中,方百尺,中方六十尺。王城和镐(hào)京,亦有明堂。

朝堂之设:天子诸侯,均有三朝。一曰燕朝,二曰治朝,三曰外朝。五宫有五门,即路门、应门、雉(zhì)门、库门和皋门。诸侯之官门略与天子同制。

宗庙之设: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住宅之设:凡民居,必有内室五所,室方一丈,即所谓环堵之室。东西室为库藏之室,中三室为夫妇所居之室,还有庭院,堂室等。士以上寝门之内均有碑。大夫以上则有阁,大夫、士之居皆五梁为之。 IFU/028nyIo1OD1JsZP8DoHO6EUz+cwjKxzOzuZm+AXD0Xz8onF+yTxOV2BSm7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