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伏羲画卦

似乎很多人都知道是伏羲发明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的典故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但在讲伏羲画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因为这是伏羲画卦的大背景。

伏羲像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文化。通过考古我们能够了解到,人类现在已有400万年的历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类的历史至少有200万年。

伏羲

伏羲(《史记》中称伏牺)又称包牺、宓羲、羲皇、庖牺、伏戏、赫胥、包羲、虑羲、泰昊、太昊、太嗥(háo)、太皓、泰皇、人皇等。传说乃人类始祖,人类由他和女娲(wā)兄妹通婚而生,是民间信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崇祀对象之一。从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头蛇身,这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是一种图腾崇拜。也有可能伏羲当年所穿着的是一种裙子,上有蛇纹的图案。

伏羲庙

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为明代建筑群,位于天水市区内,从西安乘车6小时方到。这个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院内古树森森,鸟雀翔集。据介绍,这些参天的柏树栽植于明代,原有古柏64棵,是按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排植,殊为奇妙。现存的尚有37棵,遮天蔽日,使庙院越发幽静。伏羲庙建筑风格兼备北方之雄伟与南方之秀丽。正殿里的伏羲圣像体形魁梧,威仪轩昂,身披树叶,双目炯炯,手里托着先天八卦盘。大殿龛帷天棚上绘“伏羲两仪图”、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方位图,甚为斑斓、壮观。

旁边陈列着两盘叠在一起的石磨,传说这是伏羲与女娲成婚前从山上滚下的两盘石头,他们说,如果石头重合在一起就证明天地同意他们兄妹结合,如果石头不重合他们兄妹就不能成婚。结果,那两块巨石竟奇妙地重合在一起,这样,伏羲和女娲就开始繁衍人类,就仿佛亚当和夏娃一样。据说当时因女娲害羞,伏羲便做了一把草扇为新婚之夜的女娲盖上脸,这成为后来新娘的“盖头”。

伏羲塑像

佚名 明代 木质 甘肃天水

根据古书记载,伏羲仰观天文,俯观地理创作了先天八卦,成为《易经》的正式起源。图为明代建筑群的天水伏羲庙的伏羲塑像,伏羲托着绘有太极图的先天八卦。

当初我们人类的祖先手里拿着一块石头来到树下生活时,不过是其他凶猛肉食动物的一种美味食物。可是人类并没有消亡,反而在百万年后成为这个地球的统治者,一些曾经以人类为食物的凶猛动物,如今已变得弱小而可爱,成为人类的一种宠物(如猫和狗)。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类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其实只有两个字——智慧。来到树下,走出森林的早期猿人,手里拿着一块石头或手里拿着一截木棍,开始了战胜自然、求得生存的新旅程。可是这点装备,是无法与剑齿虎、鬣狗、狼群及狮子群抗衡的,人类无法逃脱被吃掉的命运。于是,人类只得选择另一种生存之道:择地而居,远离凶猛的野兽,到食草动物多的环境中去求发展,到更安全的自然环境中去求生存。于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便在早期猿人中逐渐形成。并且,这种智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在血缘家族式的原始群中,年长的猿人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从上一代得到的经验及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然后传给下一代年轻的猿人。而一些聪明的猿人则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创新,比如发明了石斧、标枪等更好的武器,发明了人工取火及创新了更好的生存方式,于是早期猿人过渡到了晚期猿人阶段,接着进入早期智人阶段——人类便开始进入一种流浪式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也称游猎生活。早期智人追逐着猎群向全球各地迁移,他们一方面逃避着猛兽的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着猎物和能够采集到的植物性食物。武器的发展使人类生存更加容易,各种猛兽已不再是人类的最大威胁,人们此时可以用标枪战胜巨大的猛犸象,鬣狗也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而此时人类仍然摆脱不了自然灾害对生存的威胁,不过通过前辈的各种经验,也懂得了一些防范措施。比如通过地震或火山前的征兆及早逃避等。

伏羲女娲图

佚名 唐代 绢本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易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之时。在世间万物中,从没有一种动物能像人类一样,能把宇宙万物归纳成抽象的规律,从而具有了改造自身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绢画中表现的是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繁衍人类的传说。伏羲执矩,女娲执规表现了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精密的思维能力。

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

工具的使用,激发了远古人类的推理的能力,再加上他们远比现代人灵敏得多的直觉,使他们能用形象思维看出世间万事万象之间的奇妙联系,这就成为后来卜筮活动的起源。

弓箭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晚期智人时期。此时,母系氏族公社取代了原来的家族血缘公社,人们的通婚方式由原来的族内血缘婚变为族外群婚。接下来,在中国大地上,便出现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人——伏羲。

原始人在猎获大象

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异常艰辛,在人与猛兽搏斗的过程中,强烈的求生欲使人类渴望找到一种趋吉避凶的实用方法。华夏远祖在摸索中找到了用《易经》卜筮的方法。图片中描绘的是原始人类在围攻猎获大象的场面。

燧皇陵

在古书的记载中,燧人氏不但是钻木取火的发明者,也是仰观斗枢,以定天极四方之位,成为确定先天八卦方位的重要先驱。

伏羲是距今1万年左右的人物。在他之前,人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已有400万年;如果从中国范围来看,从巫山人到伏羲应有200万年的历史。在这几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积累的知识以口头的方式一代一代承传下来,并且不断创新与发展,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当然,也有很多知识因一些原始群的灭绝而没有流传下来)。这些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生存指南。

在现代社会,有人想要写一篇关于动物习性的论文,只要论据充足,论述合理,并且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就可以因此而名利双收。可是在原始社会则不行,如果有人在原始群中发布了错误的动物习性的观点并被大家所接受,则会导致整个原始群被野兽吃掉的后果。由此可见,原始社会的知识,是极其注重实用性的。一些没有很好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智慧的氏族或部落,会被自然界所淘汰;一些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智慧的氏族或部落,则会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可以想象出,人类社会发展到母系社会阶段是多么的不易!这其间有多少无知无能者被历史所淘汰!

伏羲时代以前的人类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文字还不发达,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知道燧(suì)人氏时代的大概情况。而再往前,便没有较为细致的文字记载了。伏羲以前是燧人氏时期,燧人氏部落祖居昆仑山,为古羌戎的一支,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在公元前28000年到公元前10000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最冷期。燧人氏在此期间从昆仑山迁至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游牧于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龙首山(又名群玉山)至天祝、古浪之间。在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间,中国河套地区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8500至公元前8200年间。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yǎn)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而是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历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盘瓠(hù)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ruò)氏也都在这带化育。

燧人氏时代的代表氏族是弇(yǎn)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燧人氏不仅可以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fù)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并且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叫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yǎn)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的结绳记事并非是系一个结而已,而是系成较为复杂的图案以象征某种含义,后来我国的大篆(zhuàn)与小篆,便是源于结绳的象形;而八索准绳,则是以结绳方式表示的早期八卦;圭表记历则反应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据现在有关学者考证,当时的历法应当是古老的十八月历。并且,当时北方的极星不是现在的北极星,根据天文学的新岁差公式计算,在公元前12000年前的极星为织女星。由此可见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它反映的正是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追求性自由而背叛氏族制度与理想的男子长期结合,从而遭到氏族首领惩罚的史实。

观星台圭表

郭守敬和王恂等设计 元代 砖石结构 河南登封

圭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计时仪器,它的使用在商周时代已经相当普遍。由圭表确立的太阳历可以看作八卦的前身。

燧人氏部落在昆仑山居住时,便已经懂得立圭表观察天象而确定四时,创建历法。所以古昆仑山又名日月山,即观测日月之山,昆仑山上立天柱以观天故名柱州。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古人将在平地上直立的一根杆子或石柱称为“表”。太阳照在“表”上投下影子,人们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就叫“圭”。后来,人们发现每年最热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短,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夏至。再后来人们发现在每年最冷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长,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冬至。古时“表”高八尺,与中等身材的人的眼睛差不多同样高。在夏至日,八尺高的“表”投下的影子正好是一尺五,所以“圭”的尺寸被定为一尺五。古时人们以夏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每当“表”投下的日影是一尺五时,新的一年便开始了。所以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后来,古人将冬至日改为一年之始,于是便将“圭”的尺寸改为了一丈三尺,因为八尺高的“表”在冬至日投下的日影长度正好为一丈三尺。

始创八卦的伏羲

伏羲 西汉 卜千秋墓室壁画局部

一般认为先天八卦是圣人伏羲创造的。华夏民族有着“龙马负图,伏羲画卦”、“一画开天地”等古老的传说。

这圭表看似简单,其实用处可不小。它不但可以测定冬至和夏至,编订历法,推算二十四节气,还可以确定方位,甚至丈量土地。当丈量大面积的土地时,可以根据相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圭表的影长算出距离。一般圭表影长相差一寸,则两圭表相距一千里。由此可见,这圭表在原始社会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现在,天安门前的两尊华表便是根据圭表演化而来的,不过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燧人氏部落分支华胥氏便是伏羲的母亲所领导的部落。晋皇甫谧(mì)《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说的便是燧人氏的时代有巨人生活在雷泽一带,华胥氏的脚踩到巨人在地上留下的脚印,便有了身孕,在古代成纪这个地方,生下了伏羲。这便是伏羲出生的传说。其实,华胥氏是不可能因为踩到巨人的脚印而怀有身孕的,这只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人们对于母系社会的圣人出生的一种文明的说法,也可以称之为“遮羞”之说。因为在父系社会人们以不知其父为耻,前代的圣人怎么会没有父亲呢?所以便将其父亲进行神化。

而母系社会的婚姻方式是:女子月经来过之后,便是成年人;成年女子有权随自己的意愿选择外族的男子同自己交媾(gòu),不过地点不能在自己本族的居住地,而应选择离居住地较远的一处树林里。这种母系氏族社会的野合之风,到了父系社会仍然存在,以至到夏、商、周甚至汉、唐时期仍然存有这一遗风。伏羲出生的传说,正说明了伏羲生于母系社会这一史实。伏羲长大后,以其出众的才华,在众部落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伟大的领导者。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伏羲时代。据考证,我国公元前7724-公元前5008年被称为伏羲时期,这个时代既包括伏羲氏、女娲氏的母亲系统氏族群体,又包括伏羲氏、女娲氏氏族群体及伏羲二世、伏羲三世等伏羲氏族的不同阶段,所以前后延续了2700年到3000年左右。如果说燧人氏时代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那么伏羲时代则为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伏羲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及科学成就,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明与创新,所以伏羲文化开创了我国文明的先河。

涉县娲皇宫

始建于北齐 木与砖石结构 道教宫观 河北涉县

娲也称娲皇,所以祭祀女娲的宫庙被称为娲皇宫。传说女娲抟土造人,赢得后人的崇敬。女娲和伏羲一起成为人类的始祖,以及华夏民族《易经》文化的起源。

女娲

女娲又称为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便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传说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炼五色石补天。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瑟这种乐器。

伏羲八卦方位图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先天数。

那么伏羲都做了些什么呢?他“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是我国汉字的萌芽;他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礼制,改变了原始群婚生活,使氏族之间转为较为先进的对偶婚;他传授人们种植谷物和人工饲养桑蚕;他教会人们如何驯养家畜,如何烹饪肉食;他与女娲合婚并且统领了其他氏族;他还与女娲一起发明了琴瑟,使人们拥有了美妙的音乐;他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罟(g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逐步脱离采集自然物的生活而进入渔猎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六十四卦历法,确立了元日,使人们有了更准确的作息时间。他开创的渔猎文化、龙文化、婚嫁文化和易卦文化被专家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

牛郎和织女相会在鹊桥

根据英国天文学家霍金的理论,宇宙一直在不断地膨胀中,所以在地球的观测点上,恒星的位置也会有变化,所以牛郎和织女两颗星的位置也一直在变动中,他们的相会或许真的是一个美妙的神话。有易学研究者认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位置和伏羲时代的星象排列有关。

这么多功绩!都是他一个人发明的吗?不是。因为任何人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他只是在前人的成就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而他脚下的巨人,则是整个燧人氏时代,甚至是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他是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伏羲为什么要发明新的历法呢?因为当时的天象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历法已经不十分准确了。根据现在天文学新的岁差计算公式,公元前12000年以后,北方的极星已经不是织女星,也不是现在的北极星,而是几颗较暗的星。所以他重新观察天象,俯察地理,创建了新的大山榑(fù)木圭表八卦纪历。这种历法以六十四卦为记时单位,以离、乾、坎、坤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及东、南、西、北四方,其余六十卦每卦代表六天,一年分为5个季(夏季分为夏与长夏两季),每个季节72天;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36天,共计360天,剩下五天为过年,不记入卦内。这也就是古代过年时“赶乱婚”的来历。即过年这五天结婚可以不用择吉时,因为不在八卦计算之内。

按新岁差公式计算的一些数据

(1)极星的变换,在公元前12000年是织女星,在公元前8500年到公元前7100年是几颗较暗的星(其中公元前7620和公元前7150年有两颗星可能是“天一”和“太一”,被《纬书》称为天皇和地皇的极星)。在公元前2810和公元前2620年分别为另外两颗星(有日本人认为是“天一”和“太一”),到现在则是北极星。而在其他年代里,都因为星太暗而无法作为极星。

(2)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二十八宿与赤道相合的宿数最多。二十八宿的形成和演变年代应为公元前62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最可能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6000到公元前5600年。

(3)“牛郎织女相会”是在公元前2800年。

玉刻圆形长方片

远古人类 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4号墓出土

这块出土于江淮地区的玉刻圆形长方片,圆内圆外的图形数都和八有关,可能代表当时的八卦历法,是远古人类所画出的八卦雏形图表。

伏羲画像

在中国古代传说,伏羲被列入帝王世系中,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八卦历法这么简单啊,不过是利用圭表确定好夏至日或冬至日后,再根据夏至日或冬至日确定出四时八节,接下来以夏至日到冬至日的中心点画一圆,然后把这一圆分成365份,每份一天,这不就是历法吗?看来在原始社会做个酋长挺容易的。”

其实这个八卦历法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它融计数、卜筮(shì)及生产等为一体,是上古时代智慧的结晶。刘尧汉所著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中说:“传说伏羲于公元前7709年获白龟,观河洛交汇悟太极原理,作太极图。视龟甲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园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推衍出八卦,重复为六十四卦。用以观天、计数、卜筮”,可见这个八卦历是多功能的。说得直白一些,就相当于古代的老黄历。与黄历不同的是,黄历上面记录着一年365天的吉凶祸福,古人根据这些记录而选择各种重大活动的适宜日期;而八卦历法却没有这些记录,它是灵活的,每日的吉凶都记在氏族首领的脑子里,并且这里面既包含着前人的宝贵经验,又包含着新的理论依据,它是辩证的占卜。老黄历的缺点在于走教条主义,缺少与现实相结合,缺少创新。因为天体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生产项目与日常活动也在变化,如果还用以前编制的黄历作为现在的行为准则,显然是行不通的。

彝族方位图标

彝族人使用酷似八卦形状的方位图标,并用天干、地支纪年,是伏羲文化的遗留。

“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佚名 唐代 桐木胎 北京故宫博物院

圣人伏羲是个大发明家,除了创造八卦,还发明了陶埙和五弦琴等乐器。此琴为伏羲式,桐木胎,鹿角沙漆灰,金徽玉轸,遍体蛇腹断纹,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

而八卦历法则不存在这种缺点。它是辩证推理的,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举个例子来说吧,在春天,伏羲根据前人的经验,再结合当前天象与地理的阴阳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八卦占卜所给出的提示,确定氏族在春天的生产任务。于是让一部分人到指定的方位去捕鱼,一部分人到指定的地方去种植。结果,捕鱼的人果然捕到了许多鱼;过些日子,发现种下的种子也长出了嫩芽。各个氏族见伏羲的占卜灵验,能够给大家带来丰富的食物,能够逃避凶害,自然也就拥护这位首领。如果伏羲用自己的八卦历法不能给各个氏族带来好处,只是装神弄鬼的巫术,结果捕鱼的人一条鱼也没捕到,种地的人发现种子在地里全烂掉了,那么这个部落酋长又怎么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呢?这个部落又怎么能够不被历史所淘汰呢?可见上古时期的巫术与现在的封建迷信还是有区别的。这就好比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诸葛亮虽然登上祭台舞动宝剑装神弄鬼,但他的行为背后却是有十月小阳春要刮东南风这一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

上古时期的人,一般都懂得天文知识。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学会控制火之前,每天夜里看到的光亮只有天上的星辰。经过长期观察,他们掌握了天象与地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了天象与天气变化的规律,掌握了天象与吉凶变化的规律。这些知识一代代传下来,并且一代代地不断创新,到了母系氏族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懂天文识地理,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学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的人不需要这些知识也可以生存下去,于是这些知识便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正是后来很多人不懂天文与地理的原因。比如现在的人,能说出二十八宿的人恐怕不多。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这些知识与生存关系不大,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与上古时代的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有的人只要能把几首歌唱好,便能得到令人羡慕的收入。可是在上古时期,唱两首好歌可能更容易吸引异性与自己交媾,但要想凭这个生存,恐怕还不够。

其实我国古人对龙的崇拜,也源于对天象的观察。古人最早发现的节气是夏至日,所以新年的开始是从夏至日开始的。彝(yí)族人的火把节其实就是源于古人庆贺新年的风俗。可能是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古人就发现东方的天空有龙的形象,这个“龙”就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中秋过后,夜空只能见到七宿中的心、尾、箕三宿,冬天则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古人认为是天上的龙给人们带来了这个美好的季节,龙是保护人的神。正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古人于是将地上与龙的形象相似的动物都称之为龙。于是龙便成为中国最难解释清楚的一种图腾。如许慎《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潜渊”,文中似乎描述的是东方苍龙七宿,可是它“又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多少有些让人费解。

龙图腾

伏羲贡献给人类十大发明,其中一项发明是集中了人们喜爱的动物,如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等创造了龙的图腾,并被后来的周公写进《易经》的卦辞和爻辞。

骨针和装饰品

伏羲也可称作首位服装大设计师,他用兽皮缝制衣服保暖,并且用动物的骨头制成装饰品用于佩戴。

伏羲发明的八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此以后,八卦理论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在八卦理论的基础上,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古人对伏羲画卦的评价是“一画开天,文明肇(zhào)启”。这真是最贴切、最生动、最凝练的比喻——伏羲在地上画出八卦图案的第一笔,正是为中华文明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中华民族从此走向文明与发达,迈入世界文明古国之林。

伏羲对后世的贡献还在于他创建了新的管理制度,设立不同的官职任命给有能力的人,分别管理各种事务。这种管理制度,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分工。据有关资料记载,伏羲于公元前7721年于甘肃榆中取代燧人氏称帝,号罗奉,史称“人皇”。尊始祖雷泽氏为雷明王,以龙纪官,立巫政管理制度,始有官职分部。以共工氏为上相;以居龙氏(又名地龙氏)治屋庐,营建筑;以薮(叟)魁氏为水龙氏,导洪水、滋林木;阴康氏为土龙氏(又名中官黄龙氏)治田里,主农田与放牧;混沌氏(又名混纯氏)为降龙氏,驱民害;昊英氏为潜龙氏造甲历;朱襄氏(又名朱象氏,子襄氏)为飞龙氏,造书契,统巫师、军师;以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兼理左监;昊英氏兼右监;共工氏总管祭天权。其他还有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又名骊连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阴康氏为黄龙氏……伏羲死后,女娲代立,时年五十二岁。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女娲,女娲死后葬风陵渡。女娲去世后,称帝的分别是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hào)英氏、有巢氏(迁巢湖)、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氏,皆袭伏羲氏之号。

殷墟甲骨文字

商代 全形卜甲

这是一块非常完整的卜甲,商代时用龟甲占卜,多选用腹甲,但偶尔也会用到背甲。

伏羲与女娲是世代联姻的两个氏族部落,自从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妻后,共同创建了伏羲文明。伏羲时代前后延续二千六百多年(公元前7724-公元前5100),共一百五十三代,此后即与外族同化。其中纯伏羲、女娲血缘下传二十三帝;伏羲女娲大氏族(包括外母、外父血缘)共传七十七帝(含二十三帝)。

1987年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距今有9000年的历史,这说明在伏羲时代已经拥有了文字。遗址中还发现墓主人手持义形器(牙璋)和白龟甲,有八人各有八个龟甲内装小石子,这种现象同样见于大汶口文化和安阳殷墟文化,这说明伏羲文明与殷商文明有着共同的血脉渊源。

有学者推测,正是第十九代纯血缘伏羲和第七十三代大伏羲在贾湖完成了上元太初历,在节芒(伏旻)帝时颁布,后归入炎帝系成为炎帝历法。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黄帝、颛顼(zhuān xù)、帝喾(kù)、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太古三皇 9MllGYVA+YsMMyO+EK7Weq1drdnKTi/IM80ebFA2C5U/ATe5Y+7QZnJzuHhYko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