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唐、清盛世修《易》

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盛世。第一个是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昭帝、宣帝统治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48年之间,约130年;第二个为唐太宗(627)“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公元741后)年间,为120多年;第三个盛世就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在这三个盛世中,易学都受到了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的重视,易学也因此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唐太宗弘文开馆

李世民即位当年,曾搜集20多万卷书置于弘文殿,天下文儒,云会京师,并在弘文殿旁设置弘文馆,精选才学渊博之人充任弘文馆学士,仍然是让他们分班值夜,“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其中易学是他们要讨论的重要学问。

汉朝的易学在继承先秦易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唐朝时易学发展不是很大,主要在于继承前代成果。因为易学经过三国、两晋、十六国及南北朝后,其支脉庞杂,已经偏离了易学最初的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儒家所读的儒家经典及所研究的学术已不再是汉武帝时所规定的内容,而是更多地融合了玄学及道家。并且儒生们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在引经据典时往往出处不一,说法不一,影响了众儒生们的世界观及思想的统一。

这对唐朝的统一是不利的,所以唐皇李世民便钦命孔子的第三十四代孙孔颖达对儒家的“五经”进行整理,这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孔颖达主编的《周易正义》其主旨“以仲尼为宗”,主要参考王弼和韩康伯的注解,对《易经》进行逐字逐名的解释,以阐明义理与卦象之间的关系。对于与孔颖达观点相反的注解,孔颖达则进行了删定。由于孔颖达是李世民指派的主编人员,所以他所编著的《五经正义》便成为科举取士的范本。该书不仅是当时经学注疏的“定本”,而且也是历代和现代最通行的五经注疏本。其《周易正义》对宋代的义理学派影响极大,为宋代义理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易正义》初名为《周易义赞》,其编著的作者除孔颖达外,还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太学博士马嘉运,太学助教赵乾叶、王琰、于志宁等,编著后四门博士苏德融、赵弘智复审。后改为《周易正义》,也称《周易注疏》。

不论对卦名、爻辞的诠释,还是对八卦卦义和象数关系的诠释,孔颖达都主张:“易从象来,物无不可象也,义亦可象也”;认为《周易》体例复杂多样,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象、义(理)、数三者关系中,象居第一位,义从象出,数从象生,不能弃象解易。由此可以看出,到了唐朝,人们已经不知道《易》起源于天文历法,已偏离了易学的初衷。因此,清朝的《四库提要》中也说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是“墨守专门”,即墨守孔子的学说。

阎立本

唐代 《步辇图》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太宗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据说他的年号“贞观”就来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此图描绘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唐朝的易学主要是继承前代的成果。如隐士袁天罡与任司天监(天文观察方面的官职)的李淳风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易学大师。其二人所著的《推背图》便是继承了汉代的图谶学说,现今被称为世界七大预言书籍之首。唐代还有一位名气很大的易学大师是李中虚,他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时期的命学。

北齐校书图

杨子华 南北朝 长卷 绢本设色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朝代进入盛世时都会以国家的力量修理典籍。例如,唐代的易学在典籍的整理中得到完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图是由北齐杨子华创稿,唐代阎立本完成的。画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等11人共同刊校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故事。

唐朝虽然起用儒士治国,但对道家也很重视。如成语“终南捷径”一词便是出自唐代的典故;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学《易》,不可以为将相”;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可见在唐代易学已成为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在康乾盛世时期,对中国历代的学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学术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社会生活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与繁荣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表现出全盛之世特有的恢弘气象,以考经证史为重要特色的汉学兴起,推动着学术向集大成方向发展。其摆脱了元明以来学术研究的空泛之风,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对数千年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考订和整理。康乾时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猎的范围异常广泛,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古算、地理、农学、医学等方方面面,从比较宽广的范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康熙钦定陈梦雷参照明朝的《永乐大典》编成了一部规模浩大、体例完善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这部类书汇集了清康熙以前的各种资料。

康熙还命李光地等人在《周易》训释上以“兼收并采,不病异同”的方针,撰成《周易折中》一书。他以最高统治阶层的高度智慧,对《易经》学术上的争论,采取了比较明智的态度,没有像唐太宗修《周易正义》那样采取一家之言,也没有像明成祖修《周易大全》那样只取程朱本。因为康熙本人就极其精通易学,所以他自然明白易学中的精髓是什么。

皇史宬

明代 木与砖石结构 北京市

位于北京天安门东的皇史宬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历史档案馆,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历史档案馆,又称表彰库。明成祖时编纂的《永乐大典》副本曾珍藏在此。

《永乐大典》明万历十九年刻本(孤本)

《永乐大典》(三峡通志)传世孤本

在明朝的《永乐大典》之中,最先部分编写的正是和《易经》相关的典籍,由此可见古代易学的重要性。

康熙晚年还收到了莱布尼茨从德国寄来的信。莱布尼茨表达了对中国《易经》的推崇,并要求加入中国国籍。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伏羲的八卦图便是一种二进制算术,可是这位伟大的创造者发明之后没有人真正继承下来,最终被莱布尼茨发现了这个奥秘。这件事真是让人感到惋惜的事,因为当时对易学很有研究的康熙自然不会重视莱布尼茨的看法。至今,计算机的机器码被称为“china码”,便是为了纪念中国的二进制对计算机所做的贡献。而如果当时康熙大帝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注重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应该是中国发明出来才正常,并且“china码”应称之为“伏羲码”才对。其实,中国的落后正是从康熙开始的,因为当时还以拘泥于先古的儒家治国,这不能不阻碍中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

乾隆继承皇位后,对古代的文献进行了第二次的整理。乾隆“圣谕”永瑢领衔纂修的《四库全书》将中国历代重要典籍完整抄录下来,分编于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之下,内容浩瀚,包罗万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汇。仅《四库全书·术数类》就收集了中国古代术数专著五十多种。其中包括《易枝》《太玄经》《灵棋经》《遁甲演义》《三命通会》《宅经》《葬经》《李虚中命书》及汉代的各种易学等。

乾隆还命傅恒等撰编了《周易述义》。该书继《周易折中》而作,其释义融会各家意见,撷取精华,不辩驳得失,随文诠释,简明扼要,切于实际。

钦定四库全书

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天一阁

浙江省 宁波市

天一阁的历史已有44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据记载,天一阁是由明代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修建的。

不过唐所修定的《五经正义》与清所修定的《周易折中》《周易述义》只是为科举制度准备的教科书。孔孟之道,唐宋时期治国还行,不过在清朝就不大适合了。“四书”、“五经”中没有数学知识,没有天文知识,没有物理知识,没有化学知识,通篇的仁义道德,只能造就一批“愚儒”,所以说康乾盛世真是一个悲哀的盛世。

中医针灸用的小铜人

明仿宋铸制 针灸铜人模型 通高213厘米

中医是《易经》哲理发展的一个支流。有学者称,《易经》是中国古人的科学理论,中医是这门科学理论成功实践的表现。

唐、清盛世修《易》,说明《易经》具有重要的价值。不过都没有把《易经》的巨大价值发挥出来。《易经》起源于天文历法,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里面包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天文学、医学、养生学、建筑学、地理学、预测学等,都是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清朝科举制度的教科书中的《易经》却还是只重义理的孔氏《易》,并且当时一些抨击宋朝易学思想的作者往往遭到了文字狱的迫害。

从汉武帝至大清国最后一个皇帝,中国两千年来教科书都没换过,这是何等的悲哀!其实,正是封建社会历代君王的愚民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以不适合民用为由,严禁象数易学、天文学、军事学等知识在民间传播,最终扼杀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萌芽。 xvxd8bjmALyyrjnsM6eIt/PELaegkGVAysVRiFDFJFR1TlXyvpw0qREb4XjC4J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