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易学流派

司马迁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由此可以看出在夏商周时期,各个朝代、各个诸侯、各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占卜方法。通过考古和对古代文献的考证以及对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研究,可以证明当时大部分占卜是以易学理论为基础的。由此可以证明在中古时代已经有了众多的易学流派。

来知德的太极图

白描 明朝 中国

在阴阳鱼太极图出现之后,明朝著名易学家来知德创造过一幅类似的太极图,载于《易经》来注图解》。他以此图解释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方位、释年月日变化,命名为“圆图”或“太极图”,其含义为阴阳互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是在传统太极图的基础上稍加改造,但当时未能流行。

王弼注《易》

王弼是魏山阳人,是一个神童,尽管只活到二十四岁,但却既注释《老子》,又注释《周易》,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不过以古代中原文化为背景,其易学流派主要有两类——即象数派与义理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中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 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度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这段话对易学的承传变化做了较精辟的概括。其“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则是肯定了象数派才是《易》之正宗,《易》之精髓。而其“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则极其客观地说明了象数派不被统治阶级广泛宣传的原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象数派发展得太快了,不但可以算人之祸福吉凶,还可以推算出朝代更替、世代之变迁,这种知识统治阶级自然不愿意让普通百姓掌握的,所以“遂不切于民用”了。于是时代的需要,义理派便应运而生。然后在这两大派的基础上又细分出象数、 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这几个派别之间于是互相攻击驳斥,使易学陷于混乱状态。另外,由于易学的“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学、算术”,以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都可引《易》的理论来建立自己的学说,于是易学流派就更加繁杂了。可见纪晓岚既指出了《易》的几大流派的特点,又点明了流派之争的弊端。

俞源太极星象村

浙江金华俞源村四面环山,站在村前的山岗从高处俯瞰,可以看见穿林而过的溪流在北豁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与周围山沿在村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此村为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之后此村成为风水宝地,旱涝保收,人才辈出,村泰民富。

今天的人们往往认为孔子所传的《易经》便是易学的全部,这是不正确的。有三个概念我们必须搞清,就是周易、《易经》与易学之间的关系。周易是周文王发明的后天八卦系统和周公参与编写的爻辞及相关文献,其功能是义理与占卜相结合,后世许多占卜术数多应用文王的后天八卦方位图便可证明这一点。而孔子所传的《周易》(汉武帝后被称为《易经》),以诠释《周易》的义理为旨归,沿袭授受,陈陈相因,既无开显,亦无创新。后来的儒家正是吸收了道家易(隐士易),使易学有了新的发展,如以京房为代表的象数易学主宰了汉世易坛。所以,我们今天所定义的《易经》应包括伏羲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河洛理数、医易、焦氏易、扬雄易、邵氏易等几大部分,孔氏易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易学的范围则更为广泛。《易经》是易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但非易学研究的全部。易学的研究范围应包括干支学、四柱学、紫微斗数、阴阳五行学、六壬学、风水学、相学、《易经》、汉字学、星相学、符咒学、诸葛神数、星评江海、白鹤神数、祝由十三科、请箕法、灵棋经等十八大类。

从上面可以看出,周易是《易经》的一部分,在概念的外延上是包容关系;而《易经》与易学并非概念外延的包容关系。一句话概括便是:周易是《易经》的一部分,《易经》是易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清刻本《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又叫梅花数,古占法之一。《梅花易数》全称为《新定邵康节先生观梅拆字数全书》。传为宋代易学大师邵康节所作。

认识周易、《易经》、易学的联系与区别,有重大的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建立易学文化的完整体系。须知,易学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分门别类对易学文化的十八大类作系统而整体的研究,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好好珍惜它、研究它、发扬它,这是摆在易学研究者面前的一项神圣而庄严的重大课题。二是有利于易学研究人员选择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因为人的一生精力有限,想对易学文化的十八大类作全面研究是不可能的,应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专长的方面去研究它,集众人之力则可对易学文化作整体的挖掘、归纳、完善、丰富和发展,达到弘扬易学文化的目的。三是可以使人戒骄戒躁,防止“一叶障目”的夜郎自大现象发生。

京氏八宫卦变图

乾宫的八个卦就这样变的,简单地说,分宫卦象次序的变是这样的:一、本体卦,二、初爻变,三、第二爻变,四、第三爻变,五、第四爻变,六、第五爻变,七、第四爻变回原爻,八、内卦变回本体卦。

后天八卦手掌图

后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上方便实用,其口诀是:“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理解了上述的三个概念,便明白现在易学流派之众。单就《易经》的流派,已是令人眼花缭乱。目前,有些学者通过考证,认为秦汉之前已出现了阴阳易、儒易、墨易、兵易、法易、名易、道易等易学流派。帛书《系辞传》很可能是各家易学流派的总汇。而《二三子》显然是儒易,《易之义》是为阴阳易。因为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阴阳五行、兵,等等各家,都有可能对《周易》做出自己的理解或解释。在承认学术上存在着百家争鸣的前提下,承认在易学领域中也存在着不同学派和不同流派的易学实在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相反,如果肯定社会上大的学术环境是百家争鸣,同时又单独认定易学领域中却是儒家的“一家独鸣”,这是不大合乎逻辑的。

除以上这些学派,目前还有古史派、考据派、考古派等等派别。于是,派别之争便在所难免。义理派认为《易经》中的哲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法宝,是“阳春白雪”,而其他则是“小术”而已,是“下里巴人”;考古派则认为义理派对《易经》原文理解有误——都不明白原文意思,还谈什么哲理?而象数派则认为“人能用易,是为知易”,义理派根本不懂得占卜,不是《易经》的正宗;而考据派则将现代的一些科技成果与《易经》联系起来,进行过分夸张《易经》的功能;古史派则认为都别争了,其实《易经》就是一部史书……举不胜举的派别之争,都存在片面的问题。

四卦卦气图

此图是以居四方的四正卦——震(居东方)、离(居南方)、兑(居西方)、坎(居北方)各主四时,每卦六爻,每爻主每年二十四气中之一气。

其实,把《周易》分门别类的以“义理”、“象数”、“术数”等严格地划分开来认识、来研究,是后人“各取所需”而造成的。《易经》无所不包,后人有需便择,于是就把一个完美的整体人为地“割裂”开来。阔论“义理”者,唯此正确;呐喊“术数”者,独有无二。毫不相让,互相攻讦,孰不知最早的《易》就是“理术同系”的。所以说易学中的派别之争对易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术数

术数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而狭义的术数,则是专指预测吉凶之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百花齐放的研易热潮,涌现了一大批德易双修的易坛巨子。如朱伯昆、刘大钧、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领导成中英、唐明邦、李燕杰、郭志成、李廉、刘一恒、牛实为等均是义理研究的一代宗师;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领导张志春、邵伟华、张阗、费秉勋、霍斐然、吴明修、郭俊义、张志哲,已故北大教授张岱年等,均是“学”、“术”同修的易坛巨匠。同时,全国各地成立了众多的易学研究组织,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喜人气象。在这种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式下,笔者认为,各个流派如果放弃门派之争,互相取长补短,将会使易学研究有更大的成就。因为,义理派的理论往往也是象数派的占卜依据;象数派的理论往往可以补充义理派的理论;考古派可以使人们对易学有更正确的认识;古史派则可以为易学注入新的内容;考据派则可以将易学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为易学指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阴阳易、儒易、墨易、兵易、法易、名易、道易等易学流派可以使我们懂得《易经》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易经》有一个更为完整的概念……总之,易学各流派的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将会使我们更好地继承易学,更好地发展易学。 f24V2Z+oU1/qv/pqfhJVcuSYan4yinaIi7/ma9ctJHvhQ9VU8tC52hANXI+TEs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