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神秘的爻辞

周文王为什么不写出爻辞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法写。六十四卦所包容的东西太多了,怎么能够写得清楚。八卦可以说只是一个复杂的推理公式,根本不需要用文字来说明。并且周文王发明后天八卦是为了自己能够预测得更准确,通过八卦来提高自己的统治能力,而不是想著书立说,让天下人都了解它、学会它,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那么八卦的卦辞与爻辞是怎么出现的呢?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

尽管历来人们对爻辞的作者说法不一,但笔者认为《周易正义》中说的较为可信:“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子十翼也。”当然,文中所言并非全对,比如十翼并非孔子所作已是事实。不过孔子虽然没有创作出十翼,但对十翼进行过修订也是事实。并且周公参与了爻辞的编写也是较为可信的。

日月为易图

取日月二字交合而成,如篆文日下从月,是日往月来的意思,所以说阴阳之义配日月。

周易序卦图

周公为六十四卦排序,并且给每一爻都配上了相应的卦辞和爻词。

周公

姓姬名旦(?-公元前1105),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他辅佐武王灭掉殷纣。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即周公所作。

灭商后第二年,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不久便病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的去世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

周公称王后,周公的哥哥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灭殷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来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能够扫平,周文王苦心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基业就会毁掉。可当时,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

周公于是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姜子牙和召公爽。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事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

周公摄政第三年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度。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三变大成图

此图展示了天地阴阳化生万物的情形。乾与坤三次相互作用从而生出震、坎、艮、巽、离、兑六子。

乾坤司八节之图(准河图方位)

此图表现了一年四季八节与太极图阴阳平衡的关系,卯中是春分,酉中是秋分。卯中、酉中都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其余的时间阴阳均不平衡。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东征以后,周朝再也不是一个“小邦周”,而成为东至大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东移。在灭商归来的途中,武王就曾与周公商量过要在洛水与伊水一带建都的事情。为的是周天子在新都召见诸侯,偏远地区的诸侯便不至于走太多的路程,因为洛水与伊水一带位于周朝疆域的中心位置,而平时周天子仍可以在镐京执政。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开始在洛水和伊水一带寻找适合建都的地方,这就是传说中的“周公卜洛”。周公称王的第五年,正式营建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阁、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湛水西和湛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东都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湛、涧四条小河汇流其间。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确实是定都的好地方。周朝以后,洛阳仍然成为不少帝王建都之所,现在已成为历史名城。

曾侯乙墓十弦琴

战国时期制作 宽19厘米 高11.4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我们看到的《易经》中有一卦专门为礼乐而设,那就是贲卦。精通《易经》的周公自然明白礼乐的重要性。该琴于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由琴身和活动底板组成,琴身中空为共鸣箱。底板开有浅槽,内出四枚琴轸。传说伏羲为禁邪声创五弦琴,周文王、周武王各增一弦,即有七弦。

四卦合律图

此图是以乾卦、坤卦、既济卦和未济卦分配以六律六吕,展示了律吕中的阴阳变化。

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制礼作乐”是周公为了周王朝长治久安而采取的一项重要谋划。“礼”强调的是“有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有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八卦纳甲图

此图用八个经卦配以天干地支,其歌诀为:“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格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周朝不得不接受殷朝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在继承王位制度上,殷朝是传弟和传子并存,所以导致了“九世之乱”。周朝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自周公以后才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尽管这种制度不是很科学,到春秋战国时代便暴露了它的弱点。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它无疑形成了一种以周天子亲信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的政权机构,是一种远较殷人的统治更为进步的机构。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jiàn)越。

周公制礼作乐期间,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有时周公正在洗头,却有贤士来访,周公便急忙停止洗发,握着尚未梳理的湿发接见客人;有时客人来访时周公正在吃饭,周公便吐出口中食物,聆听贤士的教诲。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

周公像

在孔子之前,周公对中国文化和易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周公的晚年,成王为了表彰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特许周公的封地鲁国世代享有天子之礼乐。

得梅之清

林逋 宋代 《行书诗卷》 故宫博物院藏

受《易经》“遁世无闷”的精神影响,中国古代许多高洁之士往往在“兼济天下”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便隐居泉林“独善其身”。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一生过着“梅妻鹤子”之隐士生活。书卷中有极为疏朗的布白,结字与用笔不带任何夸张,林逋的书法和他的诗一样,都具有一种“清”的风格与意境。

《易经》的爻辞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周文王在羑里排列的六十四卦卦序及所作的卦辞,本身便包含着对周国未来的忧虑,并且卦序中包含着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文王八卦以乾父坤母作为六十四卦的开始,其中喻示着父母所生的子子孙孙在发展壮大中互相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因此而产生的命运吉凶。周文王用八卦阐述了人类在新时期的灾难将来自于人类本身,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会在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发生战争,所以他在八卦中也提出了解决这种危机的办法,即以礼来加强父与子、君与臣等不同阶层的约束力,使人们能够在礼的约束下减少因利益而发生的冲突。

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这一形象,在《易经》比喻的是人求进入太切,在自身力量弱小的情况下莽撞前进而遇到麻烦,进退两难的困境。

其实,从黄帝开始,中国土地上的大多数战争都是兄弟之间的战争。即使表面上是华夏民族与东夷、荆蛮、匈奴等外族的战争,但其实质上仍是伏羲女娲的后代之间的战争,是兄弟与兄弟之间的战争。正是无数次的战争使更多的兄弟们被驱赶到了偏远地区,形成了更多的外族,渐渐忘记了把自己从中原赶出来的人正是自己曾经的兄弟,以至于秦始皇当了皇帝后还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认为自己是东夷的后代。而东夷这个民族正是伏羲曾经统治的民族,怎么能说秦始皇不是中国人呢?

而文王的八卦也预示了周国的发展及对周国未来的忧虑。对于这一点,精通《易经》的周公自然很清楚文王的苦心,于是他便让手下大将南宫适及一些卜师为文王的八卦加上爻辞。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以周兴殷亡的历史教训告诫下一代官员,以保证新建立的周朝得以长治久安。因此,爻辞本质上是传授周初圣王治国平天下的成功经验的政治教材,只是利用了占筮的框架作为设教的手段。所以爻辞中映射了灭殷兴周的历史。

爻辞的写作风格大部分引用了古诗歌。一般是先引古歌,类似“比兴”;再作占辞,加以判断。如噬(shì)嗑九四:“‘噬乾胏(zǐ),得金矢。’利艰贞,吉。”贲(bì)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jiān)戋。’吝,终吉。”也有变体:或先占后引,如咸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或引占错杂,如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或有引无占,如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或有占无引,如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总之,《易经》爻辞的编撰体例为古歌与占辞相参互。

古诗歌的引用使《易经》的文字富有文学意味,表达更加鲜明生动。如《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注,或彩”这条写胜利归来后的情景,有的击鼓庆贺,有的因疲惫而休息,有的激动得落泪,有的欢乐喝彩,绘出一个极其生动的画面。

再如《大壮·上六》“羝(dī)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逐”,用羊入篱笆无法进退,比喻人在生活上由于做的莽撞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很好地表达了所在爻位的吉凶喻意。

而爻辞的吉凶判断,则严格根据卦象及爻位等辩证关系进行推理,有着极强的占卜功能。而加以历史典故及古诗歌(有些古诗本身便与上古时期的卦名有关)主要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含义,并且使阅读者不要忘记周兴殷亡的历史教训。

如《旅》卦中的“丧牛于易”是指殷先祖王亥亲自赶着牛群,到河北的有易部落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不幸被有易部落的首领绵臣所杀的历史事件。《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璞《山海经》注引《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赶着羊群和牛群

有考证表明殷朝的先祖王亥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商人,而且他领导的部落畜牧业极其发达。据考证商人的“商”字就来源于他。

红颜之祸

清代 人物玻璃画 毛祖德藏

妲己娇美的姿色使商纣王十分沉迷,使他愈来愈纵情声色,而且为取悦美人犯下了许多骇人的罪行。其中有些被文王和周公写进了《易经》。

《家人》一卦似指周室,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文王臣属齐心协力积极营救,因此能够使文王脱离困厄之中。与《家人》相对应的是《睽(kuí)》卦,该卦似指殷纣王之事,殷纣王一味取悦妲己,唯妇言是听。初九爻似指殷纣王性格乖戾,所以称为“恶人”;九二爻似指妲己入宫之初;六三爻似指殷纣王缺乏人君应有的风度;九四爻孤立无援,似指殷纣王,其中的“元夫”似指周文王;六五爻似指殷纣王荒淫无道;上九爻似指殷纣王所作所为达到天怒人怨的地步。

通过以上所叙,我可以看出《易经》爻辞之内涵是多么丰富!可以想象出周公及其所指定的编写人员付出了多少心血!其爻辞不但与文王的八卦次序相统一,而且很好地概括了灭殷兴周的历史,并且引经据典,用古诗歌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吉凶,全经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真是令人叹服。

周公除了参与并指派人员进行爻辞的编写之外,还应该参与并指定有关人员编写了解说《易经》的文献,即与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易传》相似的内容。《史记》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系》《象》《说卦》《文言》。”现在有学者考证,认为“序”字为“排列次序,编排”之意,而并非创作。并且根据一些古文献的记载,发现在孔子之前便已经有《易传》方面的文献,并且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十翼》也并非孔子当年所“序”的《十翼》,而是经过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多次修改过的。

由此可见孔子并未写作过关于《易经》的文章。孔子的教学模式是“述而不作”,他只是将自己学过的知识以口述的形式传给弟子。不过凡是经孔子“述”过的东西,无一例外地变得“孔”味十足而失去了本来面目。因为孔子秉承周礼而发扬仁义,凡是与仁义相违背的内容,孔子便把它“述”没了。所以说孔子虽然曾经对中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大总结,却也造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大丢失。只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儒学占统治地位,儒生们靠孔子的名字去求功名利禄,谁又敢对孔夫子有半点不敬呢?不过儒生们表面上仁义道德,暗地里却偷学老庄却也是事实。

孔子五十岁才开始读《易经》,他对当时有关《易经》的文献进行了整理与修订,于是使《易传》成为《易经》的一部分。后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儒学兴旺起来,使孔子所传的易学成为世人学习的主流,而孔子所传给弟子的《易经》便列为《五经》之首,并首次确定其名称为《易经》。而孔子时代,应当是还有其他版本存在的。不过易学当时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知识,它的流通范围不是很广。

采薇图(局部)

李唐 南宋 绢本

孔子十分推崇殷朝遗民伯夷与叔齐的德行。这两人是一对兄弟,为王位的继承权而互相谦让,离开了故土。当他们听说武王即将伐纣时,便前来劝阻,受拒之后,便躲入首阳山,以野菜为生。他们在歌中哀叹道:“为什么要用暴力去制止暴力呢?神农、虞舜、夏禹那样崇高的德行是再也见不到了!”

六位三极图

此图以六爻配以天、地、人三才,并以数字配合说明三才各自内在的规律。

通过以上所叙可以看出,在周公时代,《易经》便已正式形成了——即卦画与经文的形成,并且出现了解读《易经》的相关文献。由于《易经》产生于周朝,所以后人称其为《周易》。《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才成为儒家的经典,至汉武帝后,称之为“易经”。后人将不带《易传》的《周易》称为《周易古经》。事实上,在孔子之前便已存在经传合一的版本,并且也有不含《易传》的《周易》版本,甚至还有只有卦辞而没有爻辞的版本,这些版本在内容上与孔子所传的《易经》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区别。可见《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应当更广泛些,要比孔子所整理的内容更为丰富。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周公死后,成王将其葬于文王墓旁,以示不敢以周公为臣。

周公不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还给世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易学资料。正是他与卜官们编著的卦辞,为易学开辟了义理学派的先河。使《易经》能够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警示后人。 QJYmK7ckq28dOQ8QzhNHHmpI2cOIGtv2Vl6f1L8xE9AdX7CJzTwRExy1pPburt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