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黄帝时代

黄帝姓姬,一姓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他是一位部落联盟的领袖。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司马迁这段话,概括地描绘了黄帝取代神农而称帝的经过。这里同时也提出了“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以及“蚩尤”等一些传说中的远古英雄。

黄帝像

黄帝被誉为中国人文始祖,在《易经》的文化发展史上,他也是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

黄帝传说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黄帝经“阪泉之战”,战胜了炎帝族;又经“涿(zhuō)鹿之战”,战胜了蚩尤族,从而终于一统天下。值得指出的是,炎黄时代是中国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从黄帝开始,中国上古时代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所以从黄帝之后,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才有了父亲的名分,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了。传说中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经常发生的“九黎乱德”,有可能就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冲突,只不过由于历史是父系社会的人写的,所以认为“乱德”。而事实上,黄帝与其他部落的战争,极有可能是私有制父系社会取代公有制母系社会的斗争,是男人在生产活动中占有优势后为使自己得到更多利益而采取的武力行动。甚至一次战争往往只是为了给本部落的一名男子抢来一个终身制的妻子。由此可见黄帝的出现,使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黄帝统一中原后以云名官,有青云春官、缙云夏官、白云秋官、黑云冬官、黄云中官。四方(季)之官由不同族团领袖担任,中官为掌四时的总正,由黄帝族担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黄帝时代五行观念已经很流行了。其青、缙(红)、白、黑、黄已经和后来的五行的颜色完全一致了。文献中记载,“缙云春官由炎帝族一支担任;相由东夷族中风夷风后担任;将由九黎族的黎牧担任,单盈才、太山稽为辅;沮涌、仓颉为左、右史;蚩尤(归顺的一支)明天道为当时;大常(常先)察地利为廪者;奢龙辨东方为土师;祝融辨南方(果童)为司徒;大封(奎)辨西方为司马;后士(句龙)辨北方为李等,皆为朝官。”由此可见黄帝当时并没有把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氏族手中,而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归顺的各个氏族都得到了官位,分别治理着自己的氏族。

阪泉之战

炎、黄二帝的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终于得胜。从此,黄帝号令于天下,并成为天下之共主。

九天玄女

据古书记载,黄帝能打败蚩尤全靠九天玄女下凡的帮助。九天玄女总是骑着凤凰降临人间,传授上至兵书战策,下至床笫秘技等种种人间稀缺的智慧,这些智慧和八卦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弓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医药等。而事实上,很多东西并非黄帝所发明。如养蚕在伏羲时代就有了,不过黄帝“命嫘祖养蚕缫丝染五色衣”,养蚕技术与制衣技术比以前更先进了;舟船在神农时代就有了,不过在黄帝时代又有所改进;弓箭在伏羲前就有了,不过在黄帝时代也进行了改进;至于兵器,其实黄帝不过把从前人们狩猎或农耕的器具进行改进,使它更适合进行氏族间的械斗;音律在伏羲时代就有了,黄帝时代也是进行了改进;勾股算术也早就有了,因为它是圭表测日的产物,勾股就是表杆与日影之间的比例关系;医药在神农时代就有了,不过黄帝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至于文字,也是在黄帝之前就有了,不过黄帝当时应当像后来的秦始皇一样,对文字进行了统一,这就是所谓的“命沮涌、仓颉造云纹书”,并且在文字中去掉了母系社会文明的痕迹,这也许就是中国上古史几乎见不到女性创造文明的原因。

黄帝不但统一了文字,还统一了历法。黄帝命大挠作《调历》,并且命伶伦造律吕,隶首作勾股记数。勾股记数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就是在不同时节测日的尺寸,可以更准确地知道节气的到来,好安排农事;律吕也是为节气服务的。据说就是埋在阴山中的十二根长度不同的竹管,每个管子里面装满芦灰后插在地里,地面上的竹管高度一致,地下面则深浅不一。于是到了一个节气,就会有一根竹管里的芦灰喷出来,并发出一种声音,十二根竹管由于长度不同,所以声音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律吕调阳”,可以准确地得知节气的变化;黄帝的土星轩辕六十龟甲历(即调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以甲子记年法,也就是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结合,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一元,即所谓的六十花甲子。甲子记年确实对后世的贡献不小,因为我国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是以甲子记年的,从未发生过年代混乱现象。

黄帝陵

陕西省,黄陵县

黄帝陵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儿女的“根”,是炎黄子孙举办盛大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指南车

黄帝大战蚩尤时遇到迷雾,风后为黄帝发明了以磁石的原理做成的指南车。从此指南针和易学发生了密切联系,探风水要用的罗盘中就有它。

黄帝与蚩尤之战,估计已经把八卦理论应用到了战略上。蚩尤当时是一个极其发达的母系氏族,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蚩尤部落已经有了冶金业。《龙鱼河图》中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威震天下,诛杀无道。”后人考证认为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不过是一种作战时的盔甲。湘西苗族巫师在“驱鬼”时,头反戴三角铁架,身倒披蓑衣;湖南城步苗族在“驱魔”时,有一个专门扮演“枫神”者,也是头反戴三角架(铁三角),身倒披蓑衣;黔中各地有一支苗族妇女的头饰状如牛角,谓“弯梳苗”;黔东南苗族姑娘以戴银角为美……这些既表达了后人对先祖的怀念之情,也属于一种先祖遗风。《太白阳金》中说:“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而黄帝成为众氏族盟主后所制的兵器仍然不过是“以玉(坚石)作兵器”,那么黄帝怎么能打败蚩尤呢?史实证明黄帝“九战九败”,确实是很难打败蚩尤的。传说是九天玄女和西王母帮了黄帝一把,传授了天书,于是屡战屡败的黄帝制造了指南车才打败蚩尤。据说这部天书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于是,黄帝命他的宰相风后把天书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后来经过周朝姜太公、汉代黄石老人,再传给张良,张良把它精简之后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虽然很多人认为奇门遁甲术并非是黄帝所发明的,但奇门遁甲为古代兵家所用却是史实,并且黄帝及其手下大臣精通八卦、阴阳、五行等方面的理论,将这种理论应用到战术中也是极有可能的。

戴银角的苗族姑娘

苗族的服饰包含着丰富的远古人类的文化信息。苗族的先祖创造的九卦《易经》是华夏《易经》的一个支流。至今苗族人仍保留着鸡蛋占卜的习俗,因为鸡蛋象征着《易经》中浑混未分的太极。

《奇门遁甲》书影

在上古时期,历法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道,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的各种学说,天文星象、地理风水、占卜问卦、种田插秧、行军布阵、治国安邦、中医针灸、行禁破邪、内炼金丹、外家炉火等,皆以历法为基础,不懂历法根本无法学习和应用这些学问,只有通晓历法,才能掌握天地宇宙的规律,才能成为众氏族拥护的首领。所以说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应用了八卦甲子理论,是可信的。不过由于八卦、五行、阴阳、甲子等方面的学问,一般人是无法精通的,并且大多由父子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所以外人往往无法得其精髓,自然这门学问也就不为外人所知,一些人对此提出疑问也就在所难免了。

传说中的西王母和九天玄女,极有可能是蚩尤部落集团的某个部落首领,因为归顺了黄帝,所以便将蚩尤统治地区的地理情况及蚩尤作战的基本战术(根据八卦创立的行军布阵法等)告诉了黄帝,黄帝学习了这些资料,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所以最终打败了蚩尤。

瑶池仙乐图

张渥 立轴 纸本 淡设色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依据《易经》的理论,认为西华金母(西王母)与东华木公二神阴阳化一,是昊天旨意的化身,能化育万物,因此西王母赢得了华夏民族的崇信。

文献中记载,黄帝和蚩尤都是伏羲的后代,所以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伏羲文明。蚩尤部落的科技要比黄帝先进一些,所以黄帝学习了对方先进的理论后才能战败对方。在当时社会,八卦理论应当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正如上文所说,这种理论渗透到当时的各行各业,所以行军打仗自然也离不开八卦理论。

其实,后人一谈到《易经》便会与黄帝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后人认为是黄帝发明了奇门遁甲术,其次便是认为他将八卦五行阴阳等原理发展到了医学领域,写了一本《黄帝内经》。可是通过目前的考证,《黄帝内经》并非上古医书,而是成形于战国、成书于汉代,是后人托名黄帝之作。不过笔者却感到这部被称作开辟中国医学之源、备受历代医学家重视、被道教奉为重要典籍的书籍,如果是托名之作,确实让人费解之处颇多。是谁写出如此伟大的著作,而自己却在医学史上没有留下一点名声,这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如果托名黄帝的作者是一位无名之辈,肯定写不出有如此影响的巨著;如果托名黄帝的作者是当时的一位名医,那么肯定在历史上能找到一些关于作者的蛛丝马迹。相信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这部神奇的医书的起源会有新的科学见解。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清代精刻本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是天人养生之道,而《易经》是《黄帝内经》理论的源泉。

《黄帝内经》因为包含有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且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所以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又由于其养生方面的知识为道教的修炼成仙提供了基础理论,所以它也成为了道教的重要典籍,黄帝也因此在道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自伏羲到周朝阶段,经历了近七八千年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中应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所以在春秋的诸子百家(除了法家)几乎都是推崇上古时期人类智慧的。然而,在这近七八千年的时间里,也遗失掉了相当多的文化遗产。从汉朝到现在,我们才经历了两千多年,便遗失了相当多的文化遗产。由此不难推测古代也存在文化遗失现象。所以到了唐代,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才面世,到了宋代人们才见到伏羲的先天八卦图。

黄帝对《易经》的发展应当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他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并且又有了新的开拓与发展。后来,周文王很好地继承了上古时期的易学,使易学又有了新的发展。 kQNoOp6L2vBVoD4EXR62HCWO1skrDMyh+fo1ZP2adHZ4TkkEgrH1gEHKLGhUFv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