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康僧会 [2] 译
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嗔恚处外,施不觉止,其为狂醉,长处盲冥矣。展转五道,太山烧煮,饿鬼畜生,积苦无量。”菩萨睹之即觉,怅然而叹:“众生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生有斯患,死有三道之辜,皆由不能怀忍行慈,使其然矣。”菩萨觉之,即自誓曰:“吾宁就汤火之酷、菹醢 [3] 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也。夫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矣。”自觉之后,世世行慈,众生加己,骂詈捶杖,夺其财宝,妻子国土,危身害命,菩萨辄以诸佛忍力之福,迮 [4] 灭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济护,若其免咎,为之欢喜。
昔者菩萨,厥名曰睒 [5] ,常怀普慈,润逮众生,悲愍群愚,不睹三尊。将 [6] 其二亲,处于山泽,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兴,消息寒温,至孝之行,德香熏乾,地祇海龙国人并知。奉佛十善,不杀众生,道不拾遗,守贞不娶,身祸都息;两舌恶骂,妄言绮语,谮谤邪伪,口过都绝;中心众秽,嫉恚贪餮,心垢都寂。信善有福,为恶有殃。以草茅为庐,蓬蒿为席,清净无欲,志若天金。山有流泉,中生莲华,众果甘美,周旋其边,夙兴采果,未尝先甘,其仁远照,禽兽附恃。二亲时渴,睒行汲水,迦夷国王入山田猎,弯弓发矢,射山麋鹿,误中睒胸,矢毒流行,其痛难言。左右顾眄,涕泣大言:“谁以一矢杀三道士者乎?吾亲年耆,又俱失明,一朝无我,普当殒命。”抗声哀曰:“象以其牙,犀以其角,翠以其毛,吾无牙角,光目之毛,将以何死乎?”王闻哀声,下马问曰:“尔为深山乎?”答曰:“吾将二亲,处斯山中,除世众秽,学进道志。”
王闻睒言,哽噎流泪,甚痛悼之。曰:“吾为不仁,残夭物命,又杀至孝。”举哀云:“奈此何?”群臣巨细,莫不哽咽。王重曰:“吾以一国救子之命,愿示亲所在,吾欲首过。”曰:“便向小径,去斯不远,有小蓬庐,吾亲在中。为吾启亲,自斯长别,幸卒余年,慎无追恋也。”势复举哀,奄忽而绝。王逮士众,重复哀恸,寻所示路,到厥亲所。王从众多,草木肃肃有声,二亲闻之,疑其异人,曰:“行者何人?”王曰:“吾是迦夷国王。”亲曰:“王翔兹甚善,斯有草席,可以息凉,甘果可食,吾子汲水,今者且还。”王睹其亲,以慈待子,重为哽噎。王谓亲曰:“吾睹两道士,以慈待子,吾心切悼,甚痛无量。道士子睒者,吾射杀之。”亲惊怛 [7] 曰:“吾子何罪,而杀之乎?子操仁恻,蹈地常恐地痛,其有何罪,而王杀之?”王曰:“至孝之子,实为上贤,吾射麋鹿,误中之耳!”曰:“子已死,将何恃哉?吾今死矣。惟愿大王,牵吾二老,著子尸处,必见穷没,庶同灰土。”王闻亲辞,又重哀恸,自牵其亲,将至尸所。父以首著膝上,母抱其足,呜口吮足,各以一手,扪其箭疮,椎胸搏颊,仰首呼曰:“天神地神、树神水神,吾子睒者,奉佛信法,尊贤孝亲,怀无外之弘仁,润逮草木。”又曰:“若子审奉佛,至孝之诚上闻天者,箭当拔出,重毒消灭,子获生存,卒其至孝之行;子行不然,吾言不诚,遂当终没,俱为灰土。”天帝释、四天大王、地祇、海龙,闻亲哀声,信如其言,靡不扰动。
帝释身下,谓其亲曰:“斯至孝之子,吾能活之。”以天神药,灌睒口中,忽然得稣。父母及睒,王逮臣从,悲乐交集,普复举哀。王曰:“奉佛至孝之德,乃至于斯。”遂命群臣:“自今之后,率土人民,皆奉佛十德之善,修睒至孝之行。”一国则焉,然后国丰民康,遂致太平。
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时睒者,吾身是。国王者,阿难是。睒父者,今吾父是。母者,吾母舍妙是。天帝释者,弥勒是也。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六度集经》卷五《忍辱度无极章》)
【注释】
[1]《六度集经》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集》等,三国时代吴康僧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经号0152。系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的本生谭故事,共九十一则,配合大乘佛教所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而成者,故名《六度集经》。
[2]康僧会,交趾(越南北部)人,其先世出自康居国(今新疆北部)。世居印度,至其父因经商始移居交趾。三国吴赤乌十年(247)至建业,以种种神通之力感化孙权,遂皈依之,并为之建立建初寺,传道译经。
[3]菹(zū)醢(hǎi):古时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4]迮(zé):逼迫。
[5]睒(shǎn):释迦牟尼前身行菩萨道时化身为童子之名。佛教中有《菩萨睒子经》,见《大正藏》第3册,经号0174,专记睒忍辱行孝之事,与此经略同。《睒子经》以宣扬仁孝为宗旨,与中土伦理观念相吻合,故在中国古代产生较大影响。早期佛教论著《理惑论》里即利用这个故事为佛教作辩护,睒则被视为周朝人物,“睒子孝亲”的故事也被列入“二十四孝”。
[6]将:供养、奉养。
[7]怛(dá):惊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