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实会大云院

告别王曲村,回到原起寺下的浊漳河大桥旁。从这里向东北走不多远,便到了平顺县北耽车乡的实会村,村子傍山临河,南北狭长。村北的龙耳山群峰环列,九条支脉神奇地绕成了一个半弧形,就好像九条龙汇聚在一起,圆心位置有山峰突起,势如九龙戏珠。在峰峦之下建有一座古刹,名曰大云院。

大云院创建于五代时的后晋天福三年(938),原名仙岩院,两年后(940)修建了正殿大佛殿(即弥陀殿),到北宋建隆元年(960)时,已经有殿堂一百多间。太平兴国八年(983)敕赐“大云禅院”,遂成一方名胜。可惜到了明代,因山洪暴发,除了弥陀殿,其他的房屋都被冲毁,所以今天寺里的建筑多为清代增建。

现在的大云院尚存两进院落,由山门兼天王殿、弥陀殿及两侧配殿和后殿组成,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弥陀殿了。

现在存世的五代时期建筑也只有四座了,即山西省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龙门寺西配殿、平遥县镇国寺万佛殿和河北省正定文庙大成殿,前三座都在山西,与现存唐代建筑一样,已经是个位数了。五代延续时间短,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所以脆弱的木建筑能幸存至今,就更为难得了。

弥陀殿修筑在宽大的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巨大,举折平缓,出檐深广,用材规整。檐下斗栱粗壮硕大,对梁架的层层托举充满了浑厚阳刚的力量。因其时代紧随唐后,既有唐代的简洁大气之风,又与高平崇明寺北宋的中佛殿的气势十分相似,已经出现了唐代建筑所没有的普柏枋,熟练地使用了多种形式的驼峰,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弥陀殿正面明间设板门,两侧次间为直棂窗,后墙只在中央开一门。殿内还保存着部分五代时期罕见的佛教故事壁画。依稀可见的佛祖、菩萨和飞天仍然是雍容华贵、体态丰盈的唐代风貌,与敦煌唐代壁画的形象何其相似,又好像在博物馆中五代王处直墓的《女乐图》浮雕一样——李唐王朝虽然灭亡了,但璀璨的唐代艺术还在延续。那些面部圆润、身材丰满的女乐师形象与宋代壁画和彩塑中纤柔的仕女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大唐那令人着迷的独特气韵。而弥陀殿墙壁上那些已经脱落或者变得模糊的人物造型,似乎正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没落时投射下的最后一抹余晖。说是余晖,却仍然能在千年之后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让人不由得更加追忆和向往那伟大的盛唐气象。

弥陀殿经过修缮,显得梁架挺拔,干净整洁,但千年历史的沧桑感被淡化了,给我的感觉倒像是一个建筑结构科普展。檐下陈列着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碑刻、经幢,配殿里展示些庙内保存的旧石刻构件和浊漳河沿岸著名古建筑的介绍。

院外山脚下有后周显德元年(954)修建的七宝石塔一座,也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了。塔为青石雕造,高约六米,塔门旁的将军、塔身的力士以及塔座束腰上的伎乐人物浮雕都有相当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前些年盗贼推倒石塔,并偷走了部分浮雕构件,后经过多次修复,宝塔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依稀恢复了旧貌。

我六年前来大云院时,这里由一位姓辛的大姐夫妇管理;此次故地重游,便是辛大姐的儿子和儿媳来接待了。一转眼,辛大姐的儿子都娶媳妇了,大姐的两鬓也有了白发。她对我的印象也从清瘦腼腆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胖子——一切都在时间的洗礼下发生着改变,只有弥陀殿似乎丝毫未变——也难怪,区区六载时光在千年历史面前太微不足道了。

我再一次住进了辛大姐家的老窑洞——这是一处修在黄土崖上的老院子,门前一条小路把村庄和山里的大云院串联起来,路下边又是土崖,层层叠叠的。古老的小山村里还有一些旧宅子和庙宇,但很多都荒废了。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辛大姐的儿子也准备到远方闯一闯。辛大姐是个非常注意自我充实提高的人,在管理大云院之后,查阅书籍并向来参观的学者和古建筑迷们请教,掌握了大量的相关知识,弥陀殿内外的各种构件名称和结构特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许多普通游人听过她的讲解,称赞她已经是个了不起的专家了。辛大姐紧跟形势,趁我在这里住,又跟我学着申请了微博,希望用网络的渠道把大云院宣传给更多的人。 mR1LIVgAmUYCMW8k2YAIPGRxpgjhQlELQM9zBsLLSnaiTFnylld6OlmF8HF/Xq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