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石城龙门寺

浊漳河的最后一站是石城镇,过了这里再向东不远,就进入河南省林州地界了。石城镇一带山峦越发雄伟密集,镇子北面更是群山连绵、险峰迭起。一条溪水从山中潺潺流淌出来,小路则沿着溪水,延伸向大山深处的源头村。过村再向北不远,有两山对峙,形势如门,宛若天开,其名曰龙门山。山体峭壁陡立,如刀砍斧劈一般,让人观之顿生凛然肃穆之感。龙门北面山坡上坐北朝南建有一座寺院,名曰龙门寺。周围群峰如波浪般环绕,山下有水流叮咚,龙门山如两尊擎天神将分列护持于前,真是景色雄奇壮丽的风水宝地。

我来龙门寺时,正遇上绵绵秋雨,执伞行走在幽静无人的深山峡谷里,只见远近山峦与云头相连,视野中一片混沌,到处都是湿漉漉、冷冰冰的,偶尔有几株挂满果实的柿子树出现在山坡上,那一抹饱满的颜色在灰暗的山野里分外夺目。我望着石拱桥下面翠绿碧透的溪水,有一种自己已经幻化成这山中不知哪朝哪代的苦行僧的错觉。踏着湿滑的古老石阶,我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龙门寺前。

相传龙门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当时有位法聪和尚云游至此,见山形奇胜,风水绝佳,空谷幽远,地脉通灵,便创建寺院,最初名叫法华寺。五代时开始扩建,至宋代殿堂已达百间,宋太祖赵匡胤赐额“龙门山惠日院”。至乾德年间,因寺前山如龙门而改名“龙门寺”,最盛时僧侣多达300人。可惜在元末战争中遭受重创,多数建筑被毁,明清又多次修缮增补,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寺大雄宝殿

现在的龙门寺中路尚存金代的山门兼天王殿,北宋的大雄宝殿及五代时期的西配殿和明代的东配殿,后面是建于元代的燃灯佛殿。西路的僧舍和库房、东路的圣僧堂、水陆殿等多是明清所建——在这座现存规模不甚大的寺院中,竟然保存着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时代的古建筑,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堪称一座了不起的古建筑博物馆。

画面上就是寺里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下部建在一米许的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前檐下施以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前后明间设隔扇门,正面次间设直棂窗,宽广舒展的飞檐和粗壮硬朗的批竹昂都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特点。殿顶的琉璃脊饰为明代维修时所换,四角的木柱是后人担心檐角下沉而架设。后檐下陈列着多通历代维修寺庙的巨大石碑,殿内还保存着大量的明代佛教壁画。因龙门寺早年曾被改建为小学校,这些壁画能大面积保存下来,可以说是个奇迹。当年的小学生坐在殿堂之内,背靠着佛祖和菩萨的画像,抬头就能望见近千年的大木梁架,出门就有林立的石碑和经幢,这会在他们的童年里留下怎样的记忆呢?至今,大雄宝殿的山墙外侧还清晰地保存着“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标语,也许那时将龙门寺改作学校是一种保护,避免了被直接捣毁的厄运;又或许是有人在刻意对寺院暗中保全,约束不损毁壁画和不胡乱刻画石碑,才能为今天留下这座精华尚存的千年古刹。

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寺后唐同光三年之西配殿

我走进龙门寺开着的东掖门,雨势已经很大,只好在门内驻足,边避雨边画起大雄宝殿来。云层飞快地从后面的山峰上掠过,潮湿的雨雾扑面而来,身上冷得一阵阵发紧。守护寺院的小伙很热情地给我介绍寺里的一些情况,并邀请我一起吃午饭。他家就住在山下的源头村,每天带饭。我见这兄弟自己带的粮食也不多,婉拒了好意,啃点自备的干面包充饥。

大雄宝殿西侧的配殿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和前面到过的实会村大云院弥陀殿都是国内仅存的四座五代时期木构建筑,修建年代比弥陀殿还要早十多年,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悬山顶式木构建筑实例。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无柱,明间开板门,次间设直棂窗。其柱头上无普柏枋,栌斗直接安置在柱头顶端、阑额不出头等做法,都是早期建筑的显著特征。古拙质朴的造型,简洁洗练的手法,依稀宛在的唐风,都使这座隐藏在深山古刹角落里的国宝级建筑彰显其独特的魅力,无法被忽视。

从画面中可见西配殿檐下只用一排圆椽,门上方有隐刻斗栱,殿顶的琉璃脊饰均为后人维修时所更换。画面右边露出的就是大雄宝殿的西南角和檐下粗壮的批竹昂,左边是一株参天古柏,相传种植于北齐创建龙门寺时,与古刹同寿。我坐在大雄宝殿宽大的飞檐下画着西配殿,山雨中清爽的空气沁人心脾,让人全身都分外受用,这就是城市里所没有的纯绿色氧吧。

另一幅画是龙门寺天王殿内侧。此殿为金代所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栱雄壮,补间的大斜栱具有典型的金代特征。前后檐下陈列着门扇般大小的古碑多通,里面补塑了四大天王的法身。正面明间设门,次间设窗,两侧有八字照壁,背面只在明间有门,前后通透,兼具山门的功能,两侧建有掖门。其实天王殿原来并非龙门寺的山门,前面还有一座金刚殿和一座碑亭,可惜都已经毁掉了,画面中天王殿外侧就是东西相对峙的龙门山。

山门内是由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以及东、西配殿组成的第一进院落,院里有两株参天古柏,前面提到过,相传植于创庙之初的北齐天保年间,已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树龄。西侧一株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东侧一株古柏就是这幅画面里的样子,已经枯死了。据说是“文革”时要将此树伐倒建房,剥去树皮,砍掉了巨大的树冠,但后来被紧急叫停,于是留下了这光秃的枯树。

傍晚时分,已经陪伴我一整天、相谈甚欢的守庙小伙桑老弟主动开车拉我出山,一直把我送到了石城镇,使我免受雨淋之苦,还热情地欢迎我再次来龙门寺游览。

此时的太行群峰半露峥嵘,半入云端,千年的龙门古刹早已隐去了沧桑的身影。壮阔的太行山,浩荡的浊漳河,神奇的晋东南,承载着这般令人着迷的建筑与文化,真让我如痴如醉,每一次尚未离去时便已期待着下次的到来。 0nuLXu0Yu6FLRlZmv67jymgzFlcBKvSJWFF/QxyESsOsPRFCI1p+hdJRdvZmWV7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