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古希腊哲学研究进入中国,如果从梁启超的《论希腊古代学术》(1902)算起,至今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德国新古典人文主义的影响,古希腊哲学乃至古希腊文化在中国知识分子那里总是受到百般尊崇。改革开放以来,在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西方现代学者对古希腊思想研究的影响下,一部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思想更是竭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对古希腊的崇奉之情有增无减。

据此,如何用一种理性、批判的目光来审视古希腊哲学,既指出它作为西方思想源头的奠基意义、它普遍的思想价值,又指出它内在的思想局限性,它轻经验、重思辨的思想特征,既展现其中每一位哲学家思想的特有魅力和思想史意义,又能够对他们思想本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基于思想史的深刻批判,而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将哲学史变成历史上已有的哲学家的意见集,更不是将哲学史变成一座座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庙宇,而是要在其中追寻真理,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工作,学术研究的价值显然也就在此。

因此,本书便是在这个方面的一个尝试。它虽然题名为“西方思想的起源”,但是,严格来说,它更是一部“古希腊哲学史论”。它立足于思想史批判的立场,在展现古希腊哲学家观点的基础上,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对哲学家提出这些观点的内在思想逻辑、思想立场和思想主旨的分析上;也就是说,它不仅着眼于展现哲学家说了些什么,而且更多地着眼于展现哲学家是怎样说的和为什么这样说,同时,还要合理地指出他们说得对还是不对。显然,哲学史的通行的研究以及著作与教材的写作,着眼于第一点的较多,而着眼于第二点的较少,同时还能着眼于第三点的则鲜有。本书便是这样的一个尝试。因此,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它更着重于论的部分,力图将哲学家的思想说清楚,指出这些思想的内在问题,并且在个别地方还争取做到洞烛幽微,发前人之所未发。

当然,作为一部哲学史的著作,它也会力图展现内在于古希腊哲学史的思想线索与问题线索。但是,这不是没有侧重的。这里可以明确宣告的就是,本书所展现的古希腊哲学更多的是基于形而上学、认识论的角度,从而所发掘、阐述的古希腊哲学内在的思想线索与问题线索也是集中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上。在这个方面,本书呈现了西方形而上学发生、发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线索,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认识论问题。本书坚持认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的基础,它们回答的分别是世界是怎样的以及我如何能够知道世界是怎样的问题。显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提出并回答我应当如何生活以及我应当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的问题,这些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问题。前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解决得不好,那么后两个问题的解决就变得虚浮和缥缈起来。我们不能将哲学思想笼罩在云雾之中,因此,本书愿意将思想探索的根茎扎得更深一些,扎到哲学思想最坚实的基础部分。

至于内容的安排,本书起自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个古希腊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终至公元6世纪的最后一个古希腊哲学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并将这段长达1200年的哲学史分成习惯的三个部分——前苏格拉底哲学、古典希腊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部分集中展现以赫拉克利特为顶峰的早期希腊宇宙生成论的传统、以巴门尼德为转折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传统,然后以智者学派为过渡转向古典希腊哲学。在古典希腊哲学部分,本书着重探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于柏拉图,着重阐明他中期理念论与晚期理念论中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认识论的思想和辩证法的思想;对于亚里士多德,着重论述他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伦理学、政治学思想。在晚期希腊哲学部分,本书集中概述了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论学派的思想,并对基督教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兴起的思想史意义进行了专门探讨,最后以对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概述作为结束。本书相信,这样一种安排能比较集中地展现古希腊哲学史中最基本的思想框架与问题线索。

在行文上,为达到雅俗共赏、学术普及的目的,本书尽量采用生动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不以艰涩的学术语言来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也不以海量的参考文献来眩惑读者的耳目。总之,以向读者说清楚一个哲学问题、理清楚一条思想史线索,给读者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启发甚至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享受作为目的。 xAvoSWrxGtFbJPfL2mNbvib+Hi3A6A//AbrpP4BS8aAAq9h//1gZFH2okp11nV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