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玉山
2009年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对2009年中国民营书业的认识依然难以达成共识。喜悦者说,中国民营书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忧患者说,中国出版业再次出现了“国进民退”。可见,要对2009年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态势作出一个完整的概括是相当的困难。但是,梳理2009年中国民营书业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每一种说法都有它存在的基础,每一种说法都有其提出的逻辑。
我想说,对于中国民营书业,并且不仅仅是民营书业,希望与失望并存是一种常态,进与退交织在一起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我相信,希望总会大于失望,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中国民营书业依然在前进。
2009年对中国民营书业来说,是喜悦的一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第14条提出: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按照积极引导,择优整合,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经营行为。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开展国有民营联合运作的试点工作,逐步做到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搭建发展平台。
《指导意见》的出台,被民营书业视为“春天”到来的重要信号:民营出版工作室不仅政治上合法,而且还是新兴的文化生产力;不仅不再限制其存在,而且还要为其发展搭建平台。
按照出版流程,民营书业可以分为从事图书选题策划与编辑出版的文化工作室、从事图书印制的民营企业、从事图书发行的民营发行企业,以及其他服务企业。其中,发行企业与印制企业已经得到了合法的身份,只有文化工作室因其处在出版流程的前端,与意识形态关联最紧,而迟迟得不到认可。在此之前,政府文件中如果提及,多是与问题一同出现,是作为制度的破坏者和对立面需要规范的对象。《指导意见》从政治上认可了文化工作室,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尽管有人对文件的操作性还有疑虑,但仅就政治认可而言,认为民营书业迎来了春天也不为过。《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思想解放的一大进步,是对出版规律认识的一大进步。
这种喜悦,不仅仅来自政治上的认可,还来自国有出版单位的认可。《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国有出版单位纷纷主动与民营出版工作室接洽,探求合作方式。据某民营公司介绍,他们曾经在一个月内接待了数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考察团,前来商谈合作事宜。并且,也是在2009年,全国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民营文化公司合作成立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也与民营文化公司牵手。
这种喜悦,还不仅仅来自政治上的认可,更有来自市场的认可。在畅销书,尤其是大众传播度最广的畅销书领域,民营图书和带有民营色彩的出版物起码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以2009年各类畅销书排行榜为例,在文学领域,《小团圆》、《杜拉拉升职记》、《盗墓笔记》、《藏地密码》、《风声》、《做单》、《浮沉》等均为民营出版公司出品;在历史领域,畅销书排行榜前8位的《明朝那些事儿》(1~7)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也都是民营出版公司策划的;在大众健康领域、漫画领域、时政领域、青春文学领域的畅销书背后,更多有民营出版公司的身影。(参见沈浩波《中国民营出版,春天还是噩梦?》)据某网上书店介绍,2009年,在他们书店销售量最大的单位前三名都是民营文化公司的图书。
2009年,对中国民营书业来说,也是艰难发展的一年,这种艰难主要表现在民营书店的发展上。从2008年开始,陆续有数家全国知名的民营书店停业,如明君书店、第三极书局等,不知名的小民营书店停业的则更多。不仅如此,从2009年5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民营书业高峰论坛上,也传递出艰难的信息,一些多年来一直参加民营书业论坛的老朋友由于经营状况不佳没有前来开会,据说有的还转向其他行业了。其实,从民营书店出现的窘况可以看出整个图书发行行业的不景气。一些地方的国有新华书店,虽然没有停业,但是出现转业的现象也不少。据报道,北方某省会城市的新华书店,位于城市中心黄金区位的图书大厦,虽然冠以图书之名,却只有部分楼层用来售卖图书和音像产品,而作为卖场黄金位置的一层和其他楼层的主要柜台都改卖电子产品和药品。在中小城市,新华书店出租店面的也并不罕见。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2008年,全国图书发行网点数量比上一年减少了3.59%,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网点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3.95%,其比例高于总体;2009年的统计还没有出来,但是预计不会逆转。大型国有新华书店选择了继续坚守,是其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要求。
其实,书店的艰难不仅是在中国,2009年11月中旬,英国鲍德斯旗下的45家门店全部进入清仓处理状态,鲍德斯是英国第三大连锁书店,占英国图书市场5%的份额。2009年底,加拿大的麦克纳利·罗宾逊书店进入破产保护程序,这家加拿大最大的独立书店拥有4个大型店面,属于“迷你连锁”店,它将关闭在多伦多和温尼伯新开的两家店。
传统的实体书店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怎么办?道路可能有三条。一是任其自由发展,接受所谓的市场选择,这似乎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逻辑。二是进行干预,法国政府不仅为中小书店提供资金支持,还为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书店授予了“独立书店榜样”的标志,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三是书店自身的调整,以寻求生存之道。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走中间的道路,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对中小特色书店进行补贴,因为这些特色书店存在的价值在于文化更甚于商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书业,曾经在政策的夹缝中生存,在市场的夹缝中发展;现在,政策上的通道已经在不断拓宽,市场上的竞争却更加激烈。过去生存需要的是勇气与胆量,现在发展更需要的是智慧。
(作者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