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人的宗教
作者:【印】泰戈尔
译者:曾育慧
排版:郑萌
美编:布玲
ISBN:9787556116775
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关于泰戈尔 |
|
(1861—1941)
生于英属印度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的泰戈尔,属孟加拉族人,婆罗门种姓。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Debendranath Tagore)是地方印度教的领袖,也是知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环境的熏陶下,泰戈尔八岁即开始写诗。
泰戈尔自幼不喜欢拘束,也不习惯学校的刻板生活,进过师范学校及英国人办的孟加拉学院,皆因不适应而未完成正规教育。他的知识主要得自父兄、家庭教师及自己的努力。
泰戈尔十二岁时母亲去世,十七岁遵循父兄的指示赴英国留学。由于父亲希望他成为律师,他最初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因志趣不符转而转向英国文学。十九岁回到印度,正值思想与创作力爆发期,纵情山水,写就许多诗歌与小说。
泰戈尔赴英留学前,曾与英文家教彼此爱慕,后来对方在家人安排下另作他嫁,郁郁而终。泰戈尔回国后才知爱人过世,遂于二十二岁时,接受家人安排,迎娶年仅十岁的玛瑞纳里妮·戴维(Mrinalini Devi),这样的婚姻在当时与现在的印度极为普遍。玛瑞纳里妮的纯朴和踏实获得泰戈尔的真心相待,两人育有三女两男。
三十至五十岁,是泰戈尔生命最不平静、饱受折磨的时期。妻子在一九〇二去世,隔年二女儿也病故,两年后父亲去世,不久连他最心爱的小儿子也染上霍乱离开人间。一战爆发后,泰戈尔投入反战与倡议和平活动,周游各国讲学。于近七十岁高龄时开始学画,作品超过千幅。晚年主要从事艺术诗歌创作、和平运动、民族运动。
泰戈尔的祖父德瓦卡那特·泰戈尔(Dwarkanath Tagore)精通阿拉伯文与波斯文,整个家族也醉心于梵文与古印度文学。因此,不令人意外,泰戈尔的思想融会了印度、伊斯兰、波斯传统与其他各国的文 化。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小说、散文、剧作也同样优美,充满诗意。诗歌主要以孟加拉文创作,创作主题受人生不同阶段的历练影响,从对自然与生命的咏赞,至后期充满热烈的爱国精神。此外,在他关于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宗教信仰、哲学、国际关系等的大量散文中,可以看到他思想演变的轨迹。
然而,尽管泰戈尔的作品在印度与孟加拉甚至整个东方世界,已属文化的一部分,但在西方世界,除了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他鲜少获得应得的重视。在印度与东方世界,他被视为全方位的现代思想家;不过在西方,他往往被视为唯心论者。
泰戈尔是诗人,也是哲学家,更是爱国者。他的思想主要承继古印度《奥义书》梵我合一的精神,受印度佛教的影响,经西方哲学的洗礼,并将两者加以融合。他虽赞赏西方的科学,却贬抑物质主义的取向;他推崇东方思想的奥妙,但反对禁欲主义。他的主张充满人道主义式的关怀,以“大我的人格”取代“小我的欲望”,以“积极的服务”取代“消极的禁欲”。
泰戈尔的宗教思想则深受包尔人影响。包尔人是一群特殊教派的孟加拉人,他们的信仰既无形象,也没有宗庙、经典或仪式。他们宣称人类的神性存在于他们吟唱的歌声中,也借由歌唱向祂传达强烈的情感。泰戈尔强调人格神论,在本书中这样的观点俯拾可见。
|
大事记 |
|
◎一八六一年
五月七日出生,是家中的第十四个孩子。
父亲与兄姊皆为知识分子。泰戈尔八岁开始写诗,十二岁开始写剧本,十五岁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原野之花》,被誉为“孟加拉的雪 莱”。
◎一八七八年
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向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才华横溢的泰戈尔很早就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十七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
◎一八八〇年
回到印度,专注于文学创作。创作生涯横跨了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领域,均获得不凡的成就。诗歌主要以孟加拉文写成。
◎一八八三年
迎娶年仅十岁的玛瑞纳里妮·戴维。两人育有五名子女,两名早夭。一八八四年泰戈尔离开城市到了乡间,主要为管理家产。
◎一八八六年
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各级学校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陆续撰写了许多抨击英国殖民统治的文章。
◎一九〇一年
在加尔各答市北方约一百八十公里处的小镇圣迪尼克坦(Santiniketan)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实验教育的学校。他的主要收入来自父亲死后的遗产及书籍版税。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交流亚洲各国文化的国际大学。
◎一九〇五年
时值孟加拉与印度人民皆反对分裂孟加拉,形成轰轰烈烈的反帝国运动。泰戈尔亦投身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不久运动的领袖们产生分歧,泰戈尔不赞成群众暴力,主张从事建设性工作,诸如发展工业、消灭贫困等,遂于一九〇七年退出运动回到圣迪尼克坦,埋首创作。
隔年谱写《金色孟加拉》,是他一系列劝勉孟加拉人团结的作品之一。诗的首十行于一九七一年孟加拉国独立时被采用为国歌。
◎一九一三年
英译版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此闻名世界文坛。陆续发表为人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获加尔各答大学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其为爵士。
◎一九一六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先后多次远渡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共同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这使他了解到不同文化间的许多差异。
◎一九一九年
发生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一千多名印度平民的惨案,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封号,以示抗议。他也谴责意大利法西斯帝国侵略衣索比亚。泰戈尔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生活,支持人类正义的事业。
◎一九三〇年
五月于英国牛津曼彻斯特学院希伯特讲座(Hibbert Lectures)发表系列演说,并亲自将演说内容加以改写与增订为《人的宗教》一书。于近七十岁高龄时开始学画,作品超过千幅,曾在世界各地展 出。
◎一九三九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戈尔不断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 径。
泰戈尔不仅是作家、诗人,还是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两千余首激励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一九五〇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一九四一年
生日之际发表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演讲《文明的危机》。八月七日,一代大师与世长辞,享年八十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