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圆满的幸福

请想象一下,你没有任何愿望跟需要,没有任何兴趣与喜好。也就是说,你不渴不饿,不累也不着急。你没有事业企图心,对身边的人不感兴趣,对运动没有迫切的需求,连好奇心也没有。你就只是坐在那里。没有愿望,没有负面的感觉。没有哪里痒,也不内急,什么都没有。

请问这样你幸福吗?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kur,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充满享乐与喜悦的生活。这种享乐,希腊文称为hedoné,因此伊壁鸠鲁也被认为是享乐主义(Hedonismus)的创建者——这种理论认为,人生追根究底不过是为了享受快乐。不过请注意:伊壁鸠鲁所说的hedoné并不是性爱、毒品跟摇滚乐,正好相反,真正的享乐不外乎是没有痛苦。他认为快乐有两种,一种是短暂的,另一种是持久的。短暂的快乐是从满足需求而来,口渴的人喝到水会感觉到快乐,疲倦的人躺下休息也会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不外乎是对匮乏的补偿,一旦匮乏之感解除了,快乐的感受也会逐渐消失。

除了这种短暂的快乐之外,伊壁鸠鲁认为,还有一种持久的快乐,而这才会带来真正幸福的生活。这种持久的快乐,指的是没有痛苦,也没有强烈匮乏的状态,伊壁鸠鲁是史上第一位提出灵魂的平静(Ataraxie)的人,并将之当作幸福哲学的核心。他用海面的平静来比拟,灵魂应该跟无风时的海面一样平静;反之,强烈的情绪就像海上的风暴,翻搅着广大的海面。哲学能够协助人摆平这些波浪,为人生带来宁静与稳定。灵魂的这种无可动摇的状态,根据伊壁鸠鲁的说法,就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标;其余的一切,包括财富、朋友与美德,仅仅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已。真正幸福的人懂得驾驭欲望,完全不受外在影响的左右,他永远不会失去稳定的心境,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对伊壁鸠鲁来说,如果我们渴望长久的幸福,就不应该依靠需求满足时产生的正面情绪,而应该在短缺的负面状态中探求;真正幸福的不是那个在吧台上口干舌燥的人,而是那个事先备足了饮水、经常喝上一小口,因此不觉得口渴的人。

对于追寻幸福的人,伊壁鸠鲁的建议是,最好跟三五好友一起退出公共生活,也就是退出政治与商业活动。伊壁鸠鲁自己就避居在一个隐蔽之地,那里有座很大的花园,能作为其哲学门派的聚会中心,他的门生时时到那里朝圣,其中不乏妇女与奴隶——他的幸福哲学是要用于所有人类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幸福的人,只是这样的人不可以有恐惧与忧虑,不论是面对神明、命运的无常还是面对死亡。对每一种恐惧,伊壁鸠鲁都备好了反驳的理由:神明根本不能介入人类的事务;即便是最沉重的命运打击,也都是可以承受的,因为自然预先为人类准备了真正重要的所需;而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死亡一旦来临,我们早就已经不在了。

否定你的意志

从需求的满足中,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伊壁鸠鲁的想法也出现在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这位哲学界牢骚大师的作品里。他是19世纪的人,终其一生都离群索居,是个不为时人所识的天才;他唯一的固定伴侣是只卷毛狗,每隔几年他就换一只新的。叔本华是学院门外的人物,还是一名独树一帜的厌世者。他认为人类就像豪猪,虽然需要亲近与温暖,但是太靠近的时候又会用刺伤害对方。

叔本华从各种不同的哲学路线里搜集了最让人忧郁的观点,从中拼凑出自己的哲学。比如他把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世界仅仅是一个现象”的观点与佛教“一切生命都是痛苦”的教义两相结合。叔本华又说,世界受到黑暗欲望的支配:那是一种盲目求活求存的本能,他称之为“意志”。这种本能控制着植物与动物,也控制着人类。叔本华认为,我们一生都被自身的需求与爱好驱赶,满足了一个就急忙赶向下一个,因此,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追赶;这一个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下一个需求就又开始酝酿。而在空窗期间,也就是一个需求满足了,但下一个还没出现的时候,叔本华说,我们会感觉到极度的无聊,这也让我们见识到这世界的了无意义。人生仿佛一只悬吊的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荡。日后的爱尔兰文学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写道:“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人无法得其所欲,另一种则是他得到了。”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叔本华还是认为有办法可以从这种痛苦中解脱,那就是否定你的意志。放弃所有的想望,也就是我们的幸福,而要达到这种完全摒弃自私本能与欲望的状态,有三种方式:通过忘我地观赏美与艺术、通过同情心的感受,或通过冥想与苦行生活。对叔本华而言,对伊壁鸠鲁亦同,幸福不过是痛苦的阙如——不是愿望的满足,而是毫无愿望。

也许你会认为伊壁鸠鲁学派、叔本华,以及斯多亚学派,都是胆小如鼠的无聊人士,他们只要获得一丁点就能感到满足,不想体会各种高低起伏,宁愿选择平庸且枯燥的人生;也许你觉得宁可开一场狂欢派对直到体力耗竭,也不要整个晚上乖乖地待在家里。那么,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年—1900年)会同意你的看法。对他来说,人生是一场激烈的过山车之旅,囊括了过山车的一切元素:速度、刺激、极度的恐惧、热烈的欢欣,甚至还有呕吐,而一旦飞车抵达终点,就代表你得重头再搭一次。 a8hIRkX7JZ3J8PTJD/cdrh534qmtim2OmDL5kUcSxq1fyXi+L4NcKj34yzRJ17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